親君子,遠小人

2021-02-19 樵夫筆記

俗話說,道不同,不相與謀。君子和小人不是一類人,從不走同一條路。親君子,遠小人,是自古至今對人的忠告,是一條經典的古訓。

很多人都願意跟君子相處,不願意跟小人接觸,說明人的願望是向好向善。但人都長得差不多,並且會掩飾,很難透過外表看到內心,一眼看出誰是君子誰是小人,所謂知人知面難知心是也。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善良者,正直者總以為別人也與自己一樣,這種認識無疑是天真而幼稚的。林子大了,什麼鳥兒都有。把自己偽裝成受害者,惡人先告狀的有之;顛倒是非黑白,賊喊捉賊的有之。

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無。在無法看清楚一個人的本質的情況下,如何分辨他是君子還是小人呢?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辨別,這也是老生常談。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君子有氣節,小人無底線。

君子誠實守信,小人言而無信。

君子知恩圖報,小人忘恩負義。

君子忠言逆耳,小人口蜜腹劍。

君子重情重義,小人唯利是圖。

君子寬厚大度,小人牙呲必報。

君子行俠仗義,小人落井下石。

君子有理有節,小人無理取鬧。

君子肺腑之言,小人阿諛奉承。

君子大公無私,小人自私自利。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重於利。

君子一諾千金駟馬難追,小人口惠而實不至。

君子言行合一表裡如一,小人言行不一外忠內奸。

君子當面指出背後不議人非,小人搬弄是非背後說人壞話。

是君子還是小人,周圍人心裡自有一桿稱。不是看你怎麼說,更要看你怎麼做。不僅看你現在的表現,更要看你過去怎麼樣。不僅要看大的方面,更要看小的細節。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身邊圍著什麼樣的人,說明你就是什麼樣的人,從你身邊的人也可以知道你到底是君子還是小人。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人際交往中,要擇善而處,學會識別君子,多親近君子,與君子同行。要去惡除弊,學會辨清小人,疏遠小人,不與小人為伍。

歡迎關注、轉發,感謝在看、贊助

相關焦點

  • 禪意;親君子,遠小人
    小人自有小人的嘴臉。貪婪、沒有胸襟、嫉妒心強     禪宗有語是這樣說的:不必與小人結冤讎,小人自有其冤家對頭;不必向君子諂媚,君子不會礙於個人情分而給你什麼恩惠。佛家對於小人和君子的態度,始終是一視同仁的。對於小人不抱怨、不討好,對於君子不諂媚、不嫉恨,因為佛無論對君子和小人都無所求。
  • 君子和小人的區別!親君子、遠小人!
    我們對小人都痛深惡絕,恨不得離他們越遠越好。但生活在這個社會上,其實誰也免不得與小人周旋。那麼,如何區分君子和小人?如何對待小人呢?孔子告訴我們八條標準。第一,看胸襟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楊炎的死在於他得罪了小人。君子遠小人,楊炎奉行了這個行為準則。但以為不與小人來往,就能獨善其身,就大錯特錯,這樣會得罪小人,被小人惦記上。常言道:「寧得罪十君子,莫得罪一小人。」小人難養就在於小人「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小人往往心胸狹隘,不給小人好臉色很可能就會遭到小人的怨恨,給你背後一刀。
  • 孔子的八條標準,親君子、遠小人!
    楊炎的死在於他得罪了小人。君子遠小人,楊炎奉行了這個行為準則。但以為不與小人來往,就能獨善其身,就大錯特錯,這樣會得罪小人,被小人惦記上。常言道:「寧得罪十君子,莫得罪一小人。」小人難養就在於小人「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小人往往心胸狹隘,不給小人好臉色很可能就會遭到小人的怨恨,給你背後一刀。
  • 君子與小人
    粗俗是文雅的反義詞,卑鄙是高尚的反義詞,小人是君子的反義詞 。與君子一詞相對應,小人一詞也古有兩義,一是指地位低下的人,二是指人格卑劣的人 。「元聖」周公說:「啊,君子做官不應該貪圖安逸,(你)首先應該知道農業勞動的艱難,只有這樣,即使處在安逸的環境裡,也能理解農人的苦處 。」 周公這裡所說的君子,指有地位者;所說的小人,指一般無知無畏的民眾 。大禹在一次戰前動員時,譴責對手三苗說:「三苗躍躍欲試,打算叛亂,昏暗迷惑,不恭敬,傲慢無禮狂妄自大,違反正道,敗壞德行遺棄賢能君子 ,重用奸佞小人 。」
  • 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就看這八點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與人交往,應近君子,遠小人。到底何謂君子?何謂小人?其實,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就看這八點。1、看胸襟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心胸寬廣,內心坦蕩,而小人內心常常憂懼,因為小人大都心裡有鬼。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君子做人做事,憑良心,而小人往往會違背自己的良心,做一些見不得人的事。
  • 曾國藩: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看懂這3點,老實人也能精明處世
    按照曾國藩的識人理論,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最關鍵的是看懂這3點,搞明白了老實人也能精明處世。說白了,曾國藩識人術的核心在於看透了人性。君子與小人的根本區別,取決於人性。人性是很難看透的,一旦摸透了人性,那就了不得,基本上算是「半仙級別」。咱普通老百姓,不求成為半仙,但求自保以謀幸福。人心不但隔著肚皮,還隔著模糊泛黃的脂肪,就更難了。
  • 君子之德風 ,小人之德草
    而後「君子」一詞賦予了道德的含義,自此,「君子」一詞有了德性。《周易•乾》:「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詩經•周南•關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尚書•虞書•大禹謨》:「君子在野,小人在位。」關於小人,詞典這樣解釋:「小人,在中國社會生活中專指喜歡明爭暗鬥,做搬弄是非、挑撥離間、隔岸觀火、落井下石之類壞事的人。
  • 君子難做要求多,小人其實是常人:古人的智慧
    ——《感遇》柳宗元《止學》,「嗜利」,自古小人多前一篇說了君子,這一篇就說小人。前一篇認為重義輕利的是君子。但是小人雖然是在君子的對立面,但是做真正的小人,還是要有條件的。畢竟無義無利的多數人,只是社會的底層和基石,根本稱不上小人。小人還必須有一定動能的人才能算是小人。也就是說,小人是要混進君子堆中的渣渣。
  • 君子和小人的十大根本區別
    生活中每個人都難免會遇到小人,對待小人最好的辦法莫過於敬而遠之,儘量少和小人打交道,少得罪小人,那麼如何分辨君子和小人呢?末學為大家總結了君子和小人的十條區別,大家可以對照參考一下。一,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 君子與小人的10個區別,幫你認清身邊的小人!
    君子和小人是儒家經常提到的名詞,在《論語》中多次出現,也提到了君子和小人之間的很多不同之處,下面總結其中的10個,希望能幫助大家認清身邊的小人。2、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也是萬萬不行的。小人需要錢,君子也需要錢,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做任何事情,都會以道義為最高行為原則,不會為了金錢而放棄道義。而小人則唯利是圖,他不會在乎什麼道義、公理,他們利益至上,為了利益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
  • 10句話,看清身邊的君子與小人
    何謂君子?何謂小人?君子和小人究竟如何區分?小編精選10句話,幫助大家梳理區分。1、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靈公》君子求之於自己,小人求之於別人。具有君子品行的人,遇到問題先從自身找原因,而那些小人,出現問題總是想方設法推卸責任,撇清自己,從不會去反思檢討自己,從自身找原因。2、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 為什麼君子鬥不過小人!(經典)
    編輯 | 亦舟 · 來源 | 網絡君子之所以鬥不過小人,是因為君子講道義,小人講勢利;君子愛講正理,小人總說歪理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是我們自古以來人們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許多人常常將此寫成條幅,懸於室中,以激勵自己。孔子認為,作為君子,應當有寬廣的胸懷,可以容忍別人,容納各種事件,不計個人利害得失。心胸狹窄,與人為難、與己為難,時常憂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為君子。還記得唐代李白的詩句:朝見裴叔則,朗如行玉山。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裡寫入胸懷間。 身騎白黿不敢度,金高南山買君顧。
  •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懷土是什麼意思,小人為什麼懷土?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出自《論語·裡仁篇》,楊伯峻先生在他的《論語譯註》中解釋道:「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土。」這個解釋僅從字面上來說,是沒有問題的,但更深層次地理解就不那麼準確了,道德和鄉土,八竿子打不著的關係,是不能類比的。
  • 《小人經》識小人、防小人.
    君子沒什麼可自以為尊貴的,小人也沒什麼低賤的,尊貴還是低賤都是虛名,不足以稱道一世。君子不一定就能得到什麼,小人也不一定會失去什麼,得到、失去,跟思想境界也毫無關係。名譽都是虛的,利益才能真正誘人,是人就難以抗拒。事成顯貴的,有可能會被傳頌為君子;身敗落魄的,必定會被當作小人。因此,君子永遠是少數(因為即使成功也不都是君子),小人永遠是多數,多數人的力量,無可抗拒。
  • 《論語》10句話,教你看清君子小人!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蕩,小人則斤斤計較、患得患失。看是非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助長別人的惡處。小人則相反。品德高尚的人,看到別人的好事,一般都喜歡幫別人達成目標,見到惡事,一定阻止。
  • 稻盛和夫:近君子遠小人,真正聰明的人,不會和這幾種人做朋友
    其實這個道理我們也很好理解,正所謂「親君子遠小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身邊的朋友,的確能影響我們未來很多的發展和思維的判斷。這個不僅在現代,古代很多名人人就向我們證明了這個道理。比如我們熟知的劉備,正是因為有了關張、諸葛亮這樣的朋友,才能幫助他從一介織草鞋的莽夫最後平定天下。
  • 拙讀《論語》第三百五十二篇:君子小人與仁德
    原文: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主流譯文:孔子說:「君子中沒有仁德的人也是有的啊!可是小人中從來就沒有有仁德的人。」拙的譯文:君子不仁的時候,也有是有的;但是小人卻從來不會有仁的時候。拙的體會:感覺本篇孔子說得太絕對了。當然,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 識人術:一個人是小人還是君子,看這三點就行了
    但是我們至少要懂得分辨好人和壞人,親賢達,遠奸佞,做事才能趨利避害。古人曾經三條分辨君子和小人的識人口訣,這樣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責己,小人苛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就是老祖宗的識人術:一個人是小人還是君子,看這三點就行了。一、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句話是孔聖先師留給世人的忠告,教會我們認識君子,看穿小人。
  • 寧與君子打一架,不和小人說句話
    跟君子相處,如沐春風,舒服。什麼人又是小人?小人常常喜好搬弄是非,顛倒黑白,做人勢力,不顧臉面,鼠肚雞腸,弄虛作假。跟小人交往,如履薄冰,不得不小心翼翼。有句古話說,寧與君子結下仇,不與小人做朋友。告誡我們,交友需謹慎,應擇善而交。寧願得罪君子,也別得罪小人。不是我們膽小啊,是小人會讓你防不勝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