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BATH」網際網路巨頭新基建版圖

2021-01-15 產業家

產業網際網路第一媒體。 產業家



越是風口來了,越要看準方向,腳踏實地,才能走得更遠,否則,就飄起來了。



來源| 財經十一人(id:caijingEleven)

文 | 謝麗容

編輯 | 馬克



總部位於北京西長安街的國家電網有限公司是中國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代名詞。今天的人們總以「像使用水電一樣使用雲、大數據」來形容數字基礎設施以後的光輝前景,這是國家發布新基建政策的初衷所在,也是未來數字社會的基石。


國家電網的電力網絡覆蓋國土面積的88%以上,供電服務人口超過11億人。6月15日,這個維持了幾乎整個中國的電力網絡運行的巨無霸公司進行了一場大型雲籤約儀式,和百度、阿里、騰訊、華為為代表的一眾科技公司籤署「數字新基建」戰略合作協議。


項目計劃布局十大重點領域,包括電網數位化平臺、能源大數據中心、電力大數據應用、電力物聯網、能源工業雲網、智慧能源綜合服務、能源網際網路5G應用、電力人工智慧應用、能源區塊鏈應用、電力北鬥應用等項目。今年總投資約247億元,預計拉動社會投資約1000億元。


每一個出現在這個合作中的科技公司都有不同的擅長領域,也會在不同角度去和國網合作。


百度、阿里、騰訊和華為是中國目前在數位化市場的領先公司,它們從市場拓荒開始,引領了這一輪中國數字經濟的落地發展和變革。今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的會議上強調,要加快推進國家規劃已明確的重大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尤其要加快新基建步伐,這可看作是中國資訊時代和數字時代的分水嶺。


此後至今,新基建投資浪潮湧動,國網是其中一個典型案例。


在這一輪新基建投資熱潮中,政府的投資僅作為引導,更大的投資來自民間。尤其在信息科技領域,作為新基建的重點,信息科技技術含量高、投資規模小、未來需求空間大,在減少政府投資壓力的情況下可以有效吸引社會資本的投入,更適合中國應對目前的經濟困境。


科技巨頭們在這一輪浪潮中面臨的機會最多,挑戰最大,需要做的,也將更多。



根據國家發改委對新基建的解讀,新型基礎設施可大致分為三個方面內容。


一是信息基礎設施。主要是指基於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比如,以5G、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衛星網際網路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以人工智慧、雲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


二是融合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深度應用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進而形成的融合基礎設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


三是創新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製的具有公益屬性的基礎設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


三類基礎設施看似涇渭分明,但實質上相互聯繫不可分割。5G提供高速連接,雲計算提供強大算力,AI解決最根本的問題:產業智能化。不論是數位化、在線化、+網際網路還是上雲,最終目標都是實現智能化,進而降本增效、轉型升級,能源基礎設施、交通基礎設施也需要物聯網技術賦能。


也就是說,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5G等技術必須協同發展,才能產生聚變效應和輻射效應。


四大科技巨頭進入數字產業的時間和重點各自不同,如果詳細拆解可以發現,除了僅有華為在5G領域深耕,在其他所有領域,它們幾乎都涉足了,並在一些領域形成比較性優勢。


(點擊可查看大圖)


(點擊可查看大圖)


以百度為例,百度的強項是AI。今年6月,百度向外界公布了自己的AI新基建版圖。這張版圖顯示,百度正依託包括百度大腦、飛槳、智能雲、晶片、數據中心等在內的新型AI基礎設施,推動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智慧金融、智慧能源、智慧醫療、工業網際網路和智能製造等領域實現產業智能化升級,目標是成為中國新基建AI服務最大提供商。


百度是中國最早進行AI技術探索的科技公司,也是目前唯一一個以AI為抓手布局公司未來戰略的科技巨頭。今年7月初,百度CTO王海峰在接受《財經》記者專訪時解釋,百度既是AI基礎設施建設者,也是AI技術及應用創新引領者和推動者。而他本人,既要為技術的先進性負責,也要為技術的應用效果負責。


目前AI技術在各行各業的應用尚不普及,但不少科技公司可以提供基於雲計算的AI解決方案和產品。百度如何脫穎而出?王海峰認為,百度現成的產品可能不是最豐富的,但百度擅長基於技術打造最適合需求的產品。


這一底氣來自百度十年來逐步體系化的AI技術體系。這些「技術」底氣包括但不限於:服務190多萬開發者的百度大腦,國內首個、目前開發者規模最大、功能最完備的開源開放深度學習平臺飛槳,位居國內公有雲第一陣營的百度智能雲,研究前沿技術和創新應用的百度研究院,自主研發的AI晶片,以及全球第二的深度學習專利數量,等等。


在和國家電網確定了戰略合作框架之後,7月,百度在一周內馬不停蹄連籤三個大單,籤約對象為中國建材集團、浦發銀行和上海浦東新區。外部看來,這似乎是一個很不錯的開局。


內部來看,這樣的機會,顯得珍貴又不可求。一位在百度多年的技術員工對《財經》記者說,這些年外界都在談百度錯失了很多機會,尤其在AI這條道路上,百度走得孤獨且波折,現在看起來,大機遇可能確實要來了。


百度強調「智能雲」,阿里則強調「雲智能」。阿里巴巴旗下阿里雲,是中國雲計算的開創者,也是領導者。國際研究機構Gartner今年5月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亞太市場,阿里雲排名第一,市場份額從26%上漲至28%,接近亞馬遜和微軟總和。


有人統計,阿里云為超過一半的A股上市公司、80%中國科技創新企業提供服務。


另一組數據是,今年,技術出身的張建鋒將阿里雲帶上了770億美元的估值,2018年張建鋒剛剛接任時,這個數字為390億美元,不到兩年,阿里雲的估值幾近翻番。


阿里「雲智能」的深層邏輯是「云為底座」。這家公司的雲計算能力是最突出的,但云只是底盤,這些年來,集合了5G、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雲數據中心等多種信息基礎設施,並通過城市大腦、工業大腦等深度參與融合基礎設施的新基建全能型參與者。


阿里認為,雲計算是規模經濟,隨著規模擴大,雲向上能定義軟體,向下能定義硬體,並推動IT世界趨向軟硬一體。


今年,張建鋒給阿里雲定下了一個新的目標:做深基礎——從飛天雲作業系統向下延伸定義硬體;做厚中臺——將釘釘這樣的新型作業系統與阿里雲進行深度融合,實現「雲釘一體」;做強生態——基於雲和新型作業系統,構建一個繁榮的應用服務生態。


釘釘是阿里雲底座上長出的又一個新業務容器。一位雲領域的資深創業者評價,釘釘要做大,會選擇集成的思路來加速商業拓展步伐。目前釘釘生態體系裡的ISV基本是處於培育期的種子選手,還沒有跑出能夠撐場面的明星代言人,但只要一直堅持做下去,自然會引來真正厲害的合作夥伴,種子選手中也總有一些能跑出來。


「看準一個方向然後持續努力,最終把當初看起來像吹牛的東西實現出來,把競爭對手耗死在半路上,這一直是阿里和華為成功的原因。」他說,「所以雖然我不喜歡釘釘當前的產品功能,但是看好它的未來。」


騰訊在To B市場的布局晚了幾年,但這家公司在產業網際網路領域的布局決心越來越堅定。今年,距離騰訊2018年面向「產業網際網路」的930架構大調整將近兩年,騰訊成立雲和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負責該戰略落地,騰訊雲整合騰訊技術、支付、社交等能力,給政企、金融、醫療、教育、交通等行業提供數位化方案。


騰訊的優勢是C端社交,目前的狀態是「紮根消費網際網路,擁抱產業網際網路」,其業務廣度與阿里近乎相當,兩者的野心均是助力各行各業數位化升級。7月,騰訊優圖實驗室宣布整合優圖視覺AI在泛娛樂、廣電傳媒、內容審核、工業等領域的多年技術積累和產業實踐經驗,推出四大AI開放平臺。


華為在新基建上的野心,有5G打底。從5G訂單數、專利數及基站的出貨量來看,華為都是全球5G領域的核心玩家。5G之外,華為尤其聚焦重視的兩個技術是雲和AI,從華為的角度來看,新基建時代的「路」是以5G為核心的新聯接,「電」就是新的雲與計算。其中AI強調全棧全場景AI,直接對標百度。


今年以來,美國政府對華為的打壓絲毫沒有降低力度,甚至有加碼趨勢。但藉助5G和新基建的東風,華為的腳步依然沒有停下。據華為公布的最近財報數據,2020年上半年,公司實現銷售收入454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3.1%,淨利潤率9.2%。其中,運營商業務收入為1596億元人民幣,企業業務收入為363億元人民幣,消費者業務收入為2558億元人民幣。這組數據,基於華為海外市場停滯大半的前提之下。



從勉強保持供電,到全國範圍內24小時不斷電,中國花費了數十年時間。新基建風口已經到來,它將不是一場急行軍,而是要花費同樣長時間來完成的技術全面進階。


和20年前不同的是,在這一輪新基建建設浪潮中,中國不缺專門提供相應基礎設施的國企,也不缺新型科技公司,缺的是一群對十年後中國經濟成長承擔責任的科技公司。


這次被囊括進國家新基建範圍的技術和應用有一些共性,核心技術如作業系統、晶片、底層訓練框架等始終如一。


過去數年,科技巨頭們已經意識到了自主技術的重要性。它們的視野越來越下沉,投入重兵研發底層自主技術。四大科技巨頭投入的重點聚焦在晶片、作業系統等領域。例如,百度自研的飛槳深度學習平臺,百度崑崙、鴻鵠晶片;阿里的雲作業系統飛天,以及端作業系統、資料庫、網際網路中間件、伺服器「神龍」及AI晶片NPU等。


今年4月20日,阿里宣布,未來三年再投2000億元,用於雲作業系統、伺服器、晶片、網絡等重大核心技術研發攻堅和面向未來的數據中心建設。


緊接著,5月26日,騰訊宣布未來五年將投入5000億元布局新基建。5000億元重點會花在雲計算、區塊鏈、伺服器、超算中心、人工智慧、5G網絡、網絡安全、量子計算、音視頻通訊、大型數據中心以及物聯網作業系統等方面。


百度不遑多讓。6月19日,百度宣布,未來十年將繼續加大在人工智慧、晶片、雲計算、數據中心等新基建領域的投入,並預計到2030年,百度智能雲伺服器臺數將超過500萬臺。當天,百度也宣布未來五年預計培養AI人才500萬。


可以看出攻堅核心技術,是上述三大巨頭未來投資的一個重要方向。


不同於BAT,華為迄今尚未明確表示要投入多少資金、培養多少新基建人才等。不過,在晶片、作業系統等領域的自主研發方面,過去數年,華為走得飛快,最受外界關注的是自研作業系統鴻蒙。自2018年12月加拿大事件後,華為密集推出一系列自主研發晶片和伺服器平臺產品。如伺服器晶片「鯤鵬」和伺服器平臺「泰山」、5G基站核心晶片「天罡」、基帶晶片「巴龍」及搭載華為自研路由器晶片「凌霄」等。這些名字均取自《山海經》,華為的山海經軍團規模迄今仍在不斷擴大。


結合目前波譎雲詭的國際環境,中國AI領域的一位資深技術專家向《財經》記者評價,晶片、CPU和作業系統是當下公認的需要加大自主可控的核心領域,但它們不是全部,比如在AI領域,除了晶片,做強基礎層技術的研發,做大訓練框架等基礎領域也同樣重要。


中國已形成較完整的AI產業鏈,但在AI通用晶片、開源深度學習算法框架等方面仍受制於人。發展「AI新基建」,必須緊抓AI底層核心能力的自主創新。


「完整性很重要。」王海峰對《財經》記者說。開發一個推理的模塊,這個事情其實不少公司都做了。但是一個完整的訓練平臺,這個就要難得多了。


2016年,百度開源了完全自主的深度學習框架PaddlePaddle(現中文名「飛槳」)。在AI領域,深度學習框架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下接晶片,上承各種業務模型、行業應用。它好比PC時代作業系統windows、移動時代的安卓/IOS,讓開發者能夠在其上像搭積木一樣構建自己的AI應用。目前,飛槳廣泛應用於工業、農業、服務業等,服務190多萬開發者。


飛槳對標的是谷歌的TensorFlow,後者是目前全球最受開發者歡迎的深度學習框架。波士頓諮詢在2019年底發布的一份報告數據顯示,國外人工智慧開發框架中,TensorFlow活躍度和搜索量打分高達96.77,排位第二的Keras打分為51.55。國內有不少網際網路企業、人工智慧創企,都在使用TensorFlow。


多位使用TensorFlow的開發者向《財經》記者表示,TensorFlow功能齊全,開發便利,選擇它,是為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更擅長的應用創新」。


和TensorFlow相比,飛槳最大的意義不在於今天它做到多強、多大,而在於它存在,並邁過了最難的階段。和晶片、作業系統類似,各類技術或代碼框架、平臺雖然名義上是開源的,但依然要受其所在國家法律與行政命令的制約。國際形勢波譎雲詭的環境下,隨時有斷供風險。


「今天能用,明天不能用,遲早要解決這樣的狀態。」王海峰說。回憶七年曆程,他總結,飛槳難做,難在底層技術開發,難在搭建能力。開發者生態方面,當開發者數量跨過100萬門檻後,最艱難的起步期已經安全度過了。


這是一個技術價值再度閃耀的時代。技術可能是敲開一個新時代大門的金手指。所有人,包括四大科技公司在內,都在路上。


對於百度來說,接下來的挑戰是飛槳等底層技術的清晰規劃。這既包括近期,還要看到五年以後、十年以後的路徑。對於晶片、作業系統來說,完全自主可控既不現實也無可能,結合近期華為晶片斷供的現實,除了專利、技術,還需要政府支持和引導,實現全產業鏈、供應鏈的防範和保障。


「新基建」帶來的數位化生產力正迅速轉化為經濟復甦的驅動力。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1月至4月,計算機及辦公設備製造業投資增長15.4%,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業投資增長28.0%,電子商務服務業投資增長25.6%,專業技術服務業投資增長12.5%。多省市政府出臺新基建規劃,在資本市場,新基建炙手可熱的狀態已經持續數月。


「越是風口來了,越要看準方向,腳踏實地,才能走得更遠,否則,就飄起來了。」王海峰說。

 


TO B

《騰訊2B的第156天》

《全民TO B,零售「大考」》

《釘釘五歲,蒙眼狂奔》

雲計算

《巨頭雲時代:碰撞,協作,和下半場的新戰事》

《商業的未來在於這100家雲計算公司》

AI

《搶灘AI,智能音箱的產業迷途》

《百度的AI命脈》

產業網際網路

《產業家的春天》

《三四線城市的產業夢》

《騰訊打好產業網際網路這張牌》

《醫療產業大變局》

物聯網

《「萬億」物流產業突圍記》

《產業製造,枯木逢春》

工業SaaS

《網際網路駛入工業區》

《產業新戰場:圈地,出海,巨頭們的辦公企服之爭》


© 往期回顧






產業家網全新上線


© THE END



本文由產業家原創出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

歡迎爆料



相關焦點

  • 「BATH」:新基建的企業力量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近期發布的《新基建 新機遇:中國智能經濟發展白皮書》把這四家企業名稱的首字母放在一起並稱「BATH」,認為以它們為代表的科技公司已率先從科技基礎設施層面布局新基建。  四大企業各具優勢新基建版圖逐步清晰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採訪中,多位業界人士這樣解釋「BATH」:「B」,百度,中國人工智慧「領頭雁」;「A」,阿里巴巴,中國雲計算「頭號玩家」;「T」,騰訊,中國產業網際網路引領者;「H」,華為,中國5G通信產業「最強王牌」。
  • 《財經》雜誌:BATH四大科技巨頭亮出新基建家底
    根據國家發改委對新基建的解讀,新型基礎設施可大致分為三個方面內容。一是信息基礎設施。主要是指基於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比如,以5G、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衛星網際網路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以人工智慧、雲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
  • 新基建成科技產業新驅動,BATH領跑
    雖然「新基建」概念剛有,但新型基礎設施卻已出現多年,現在只是要「加快」。一向以嗅覺敏銳著稱的科技巨頭們,早已投身到新基建熱潮中。在BAT外,華為、聯想、小米、美團、京東、360和網易等頭部科技公司,均在布局新基建。
  • 一文看懂BATH新基建:5G是基礎,AI是內核
    題圖 | 視覺中國「新基建」政策升溫,「競標賽」將啟。「新基建」這一概念最早提出是在2018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會議指出要「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基建」概念由此誕生。
  • BATH四大「承包商」登場新基建時代
    我們都知道新基建的具體技術內容包括5G、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我們也常常談論哪些有家底子的企業將迎來業務增長。事實上,更進一步看,新基建作為一個有著宏觀布局和設計的經濟謀局,它對與之緊密關聯的科技行業,不僅意味著全新的增量機會,還可能是另一個全新時代的開啟。圍繞新基建的船票爭搶,早已開始。
  • BATH逐鹿「新基建」,Apollo智能交通連籤大單
    作為實現交通強國的必經之路,資本對智能交通「新基建」已經摩拳擦掌,百度集團副總裁、智能駕駛事業群組總經理李震宇6月3日,在Apollo媒體溝通會上接受了媒體專訪,談到了 「借新基建的大勢,未來幾年智能交通是大有可為的市場。智能交通是典型的新基建的項目,也是我們認為能落地比較快的。」
  • 百度聯合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發布智能經濟白皮書 BATH領銜科技新基建
    這是國內首個全方位構建智能經濟新時代版圖的白皮書,報告全面介紹了數字經濟大背景下,以人工智慧技術作為核心推動力的智能經濟建設成果與前景,深刻剖析了智能經濟對經濟社會的重構與影響,並為如何加快我國智能經濟發展提出八大建設性建議。
  • 賽跑新基建 BATH用AI+5G為中國經濟注入新動能
    4月20日,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新型基礎設施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 「新基建」數位化、智能化的特徵,使得科技企業必然成為推動「新基建」的核心力量。 而另一方面,隨著網際網路人口增長的紅利消弱,科技市場亦急需新動力。
  • 新基建浪潮如何引領工業網際網路蓬勃發展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初英傑報導以「新時代 新基建 工業網際網路 賦能·融通·生態 」為主題的2020世界工業網際網路大會6月15日以在線直播的方式召開,發布了國家首個工業網際網路行業人才評價標準《工業網際網路產業人才崗位能力要求》,以及「航天雲網新基建平臺戰略」
  • 新基建峰會洞察:新基建時代下,企業和投資方的機會在哪?
    也同樣是這個註定不平凡的一年,讓「新基建」再次成為了焦點。2020年,國家層面正式提出新基建的概念,以5G基站建設、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為主七大領域,迎來新一輪的爆發。新基建涉及的諸多產業鏈,湧入了大量創業者,吸引了資本頻頻加注。
  • 零售邁入「新基建」時代,大潤發突圍、家樂福成績單亮眼
    疫情好比一場大考,「新基建」脫穎而出,成了萬眾矚目的「參考答案」。不僅政府對其寄予厚望,各行各業也將其納入規劃,就連A股的散戶也在街頭巷尾熱議新基建。那麼,「新基建」緣何能成為經濟強心劑?備受疫情衝擊的零售業,和「新基建」有什麼關係?
  • 「新基建」加速進行時,「獨角獸」成主力軍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5月22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開幕,「新基建」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而在隨後的兩會議程中,馬化騰、李彥宏、雷軍、丁磊、周鴻禕為代表的科技網際網路企業和上汽集團陳虹、海爾集團周雲傑為代表的傳統製造業巨頭,也不約而同將新基建作為核心關鍵詞。
  • 「財經翻譯官」「新基建」為什麼這麼火
    最近,「新基建」真是火出了圈。那麼它到底是什麼?先來看看什麼是基建。事實上,基建這個概念源自於第二次工業革命時代的法國。而《劍橋詞典》對它的解釋是,一個國家或組織賴以高效運作的基礎系統和服務。基建投資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改寫了中國經濟版圖。不過,還要看到的是它所帶來的副作用,比如高企的房價、過剩的產能,也確實讓人頭疼。在這情況下,「新基建」應運而生。在2018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就已明確提出「新興基礎設施(新基建)」。而進入2020年,高層多次發聲,可見其受重視程度。
  • 2020年度新基建產業領軍企業100強
    新的四萬億2018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基建」概念誕生。今年3月,央視報導新基建的七大領域(5G基站建設、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和工業網際網路)之後,國家發改委4月20日首次明確了新基建主要包括三方面內涵:一是以5G、數據中心、人工智慧、雲計算為代表的信息基礎設施,二是以智能交通、智慧能源為代表的融合基礎設施,三是重大科技和產業技術等創新基礎設施。
  • 為什麼產業網際網路的未來是一片藍海?
    新基建推動產業網際網路發展 產業網際網路在今年能迎來高光時刻,與國家大力支持的新基建有十分密切的關係。2020年4月,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新基建」的內容:「涵蓋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以及創新基礎設施等三大領域,包括5G、數據中心、雲計算、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人工智慧、傳統基礎設施數位化改造7大領域」。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產業網際網路與新基建七大領域不謀而合。
  • 新基建,澎湃中國經濟新動能
    多年來,行業巨頭一直主動投入到這一領域的生產建設當中。  三大運營商發力5G基站投入,開啟「商業元年」;華為、騰訊等在數據中心軟硬體領域傾力投入;阿里、百度、京東等網際網路企業進行大數據平臺研發……大到科研軍工,小到民用醫療,新基建都為經濟增長注入了新的活力。  專家認為,新基建有著「一業帶百業」、加速傳統企業快速升級的加持效果。
  • 工業網際網路平臺領域獨角獸誕生 卡奧斯發力新基建
    近日,中國高成長企業發展論壇暨中國獨角獸企業研究報告發布會落戶天津,長城戰略諮詢發布了《2019年中國獨角獸企業研究報告》及2020年新晉獨角獸企業榜單。榜單顯示,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經濟領域的企業仍佔據主流,除此之外的另一大亮點,便是新設立了「工業網際網路」板塊,卡奧斯工業網際網路平臺COSMOPlat(以下簡稱「卡奧斯」)憑超10億美元估值成為2020年工業網際網路領域上榜企業。  在新基建風口下,獨角獸榜單首增工業網際網路也釋放了一個重要信號:蓄力多年的工業網際網路,即將爆發成為推動工業轉型升級的中堅力量。
  • 新基建「燃」了
    幾個數字,讓人們一睹新基建的「燃」勁:截至今年10月,中國累計開通5G基站超過70萬座,終端連接數超過1.8億個;國家電網開發的智慧車聯網平臺,已接入充電樁超過103萬個;推進智能製造、柔性定製,全國範圍內「5G+工業網際網路」建設項目超過1100個……新基建之新,絕不是停留在宏大的數據和高深的術語上
  • 近期中央頻頻提到「新基建」,傳遞了怎樣的信號?
    早在201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提出要把5G、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我國今後一個時期建設的重點。2020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進一步提出要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為何中央如此強調「新基建」?「新基建」究竟「新」在哪裡?
  • 從「BAT」到「BATH」,中國網際網路的技術蛻變
    (文/柳葉刀)大多數網際網路企業一直在追求「風口」,像之前的流量入口、電商、O2O、共享經濟、金融等,最近一年又開始新一輪的「人工智慧」風口,包括電商屬性的阿里、遊戲社交屬性的騰訊,都在雲、人工智慧技術、無人駕駛方面頻頻發聲,但是這一次風口與以往不同,人工智慧需要長久的投入積累和技術沉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