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基建」真是火出了圈。那麼它到底是什麼?
先來看看什麼是基建。事實上,基建這個概念源自於第二次工業革命時代的法國。而《劍橋詞典》對它的解釋是,一個國家或組織賴以高效運作的基礎系統和服務。
在工業化時代,以鐵路、公路、橋梁等位為表的「鐵公基」是最典型的基礎設施。
從我國過去若干年的實際情況來看,基建投資一方面顯著改善了多年的制約短板,對於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發揮了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在擴大內需、穩增長、穩就業等方面有著很強的拉動作用。
打個比方,政府為新建一條道路投資了1個億,上下遊能帶動上百噸鋼材、上千噸水泥、上千噸瀝青的用量,更重要的是,新增了幾千個就業機會。有了工作拿到了報酬,大家自然就可以開始快樂地消費了,於是也進一步拉動了內需。
基建投資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改寫了中國經濟版圖。不過,還要看到的是它所帶來的副作用,比如高企的房價、過剩的產能,也確實讓人頭疼。
在這情況下,「新基建」應運而生。在2018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就已明確提出「新興基礎設施(新基建)」。而進入2020年,高層多次發聲,可見其受重視程度。
具體來看,這一波的「新基建」主要涵蓋了,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這些代表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的基礎性項目。
相比之前的大鐵疙瘩可以說是科技感滿滿。事實上,除了實物基建投資,它背後的數位化、智能化建設令人期待。
不過,有人算了這麼一筆帳。根據國泰君安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存量PPP項目總投資規模大概17.6萬億元,其中「鐵公基」約7.1萬億元,佔比接近41%。
在這之中,「新基建」項目在17多萬億PPP項目庫中,不足1000億元,佔比只有0.5%。類「新基建」項目,如軌道交通、園區開發、垃圾發電等,在PPP項目庫中大約2.6萬億,佔比14.7%左右。兩者加總大概佔整個PPP庫的15%左右。
因此得出了「當前「新基建」規模太小、意義有限的結論。
但事實上,在90年代初,網際網路是個啥都很少有人知道。到了今天,數字經濟對GDP的貢獻已經接近4成。
儘管現今規模還有限,但它所蘊含的拉動效應卻具有巨大的想像空間。就拿5G來說,據中國信通院預測,預計到2025年我國5G網絡建設投資累計將達到1.2萬億元,將帶動產業鏈上下遊以及各行業應用投資超過3.5萬億元。預計2020至2025年,我國5G商用直接帶動的經濟總產出達10.6萬億元,間接拉動的經濟總產出約24.8萬億元。
這樣,你還能說它不大麼?(文/遊蘇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