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都來了點個關注唄,上下五千年,歷史冷知識,北京本地文旅資訊盡在這裡哦~
門釘肉餅或門丁肉餅,還被「挑剔女王」慈禧親自點名種草,把肉餅做成了皇室美味。因為形狀像古時候城門上的門釘而得名。
門釘肉餅的做法和一般的餡餅區別其實不大,只是形狀上,餡餅是扁的,而門釘肉餅則是高約3釐米,直徑5釐米的圓柱體,類似一個「小墩子」。
再說肉餡,一定要是牛肉餡,容易上勁兒,也讓門釘肉餅的形狀更立體,口感豐富。而且原來的門釘肉餅多是選擇牛肉的上腦或鮮嫩肥瘦相間(肥肉和瘦肉的比是1:1)的部位剁成餡兒,調以香油、大蔥、鮮姜、精鹽、花椒水(只需開水沏開,而非熬煮)、白胡椒粉等輔料拌制,再用精白麵粉和成鬆軟麵皮,包成像宮廷紅門上的門釘形狀,直徑4釐米,厚2釐米,放在鐺中,兩面煎烙成熟。
雖然是北京小吃,但是從吃法上也能看出來它當年「皇家珍饈」的地位。很多第一次吃「門釘肉餅」的小夥伴,都是一口咬上去,那您很可能會被裡面滾熱滾熱的餡兒燙得直咋吧舌頭。
正確的吃法是先輕輕碰破一下軟滑的周邊,一口咬下去那牛肉汁就會順著口子流出來,之後的體驗就相當於順滑了。
當然門釘肉餅與慈禧之間的關係那就更是微妙了。
百度百科的說法是,清朝時皇宮的御膳房為了討好慈禧太后,特意做了一道有餡兒的點心,慈禧吃了一口後甚是喜歡,就問這種吃食的名字。廚師臨時想到這肉餅的形狀和宮廷大門上的門釘及其相似,就回答說叫做「門釘肉餅」。
但也有史料記載說是,慈禧太后遊玩回京,經過德勝門門樓時,一時興起,指著門樓上的大門釘,吩咐太監:「今兒就吃這個吧」。
這可嚇壞了大臣們,門釘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撬下來的啊!!
此時御膳房的一名姓李的廚子靈機一動,便模仿皇城門上的門釘的形狀做成了肉餅,還把餅稱的順序排列為「橫九豎九」,共九九八十一個「城樓門釘」的模式,得到了慈禧的賞賜,製作出了現在擁有百年歷史的「門釘肉餅」。
可能你也知道,北京的許多小吃或多或少都與慈禧太后有關係,所以這「門釘肉餅」的來源也就不稀奇了。但我剛聽到這兩種解釋的時候,腦子裡卻出現了一個疑問,「慈禧為什麼要吃門釘呢?」,換句話說,「門釘憑什麼能討好慈禧?」
「門釘」,源自於老哲人墨子所說的「涿弋」,主要用於固定門板——《墨子·備城門》記載:「門扇薄植,皆鑿半尺,一寸一涿弋」(涿,當「椓」)。
但眾所周知,古代其實對建造業有極其嚴格的規定。比如,故宮午門、神武門、西華門的門上都有九橫九縱,足足81個門釘,唯有太子常走的東華門卻只有九橫八縱,72個門釘;宮門外王府的建造就更不用說了,中路的建制是親王府門五間,郡王府門三間,門釘是縱九橫七,簡單的說就是,門釘數量依地位遞減。
減到一般老百姓的門上,就不能有門釘了,所以就叫「白丁」。劉禹錫《陋室銘》中也是有提及的,「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也側面驗證了這種說法。所以很多來過北京的小夥伴們也可能產生一種疑問:「為什麼那些宮殿,王府,廟宇門上都有門釘,而胡同兒裡再漂亮的四合院也沒有門釘」
在古代,「門釘」實際上被賦予了「身份」的含義。
那麼當時的慈禧正直垂簾聽政,一人獨攬大權。她想吃「門釘」其實就是在挑戰男權社會中設定的規章制度,看似極度的「任性」其實更是她本人的權利的極度膨脹。
晚晴那位禍國殃民的女王「慈禧」發明了「門釘肉餅」。她以自己的極度任性將「肉餅」這種不入皇室之流的食物,強行拉到了皇室珍饈的高度。
現在「門釘肉餅」也是老北京們和全國食客追捧的美食之一。但是它與過去不同,現在門釘肉餅代表著另外一類美食:市井、樸實、接地氣兒,滿滿的胡同兒風情。
安利一波北京必吃的三家門釘肉餅店,這裡只提供名字,具體情況請自行網上衝浪:增順樓門丁肉餅、寶瑞門釘肉餅、門釘李。下次來北京,可千萬不能錯過這種被慈谿種草的地道美食哦~你還知道有哪些老北京傳統小吃跟慈禧有關呢?歡迎在評論區與我互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