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有一首詩是這樣描述三伏天的:「是時三伏天,天氣熱如湯」。今年的三伏天,更是長達40天,自從入伏以來,各地都進入了「桑拿」模式,又高溫,又潮溼。而中醫認為:三伏天雖然難熬,但是卻是養生的好時節,養生的關鍵,也是在於排溼氣。
什麼是溼氣呢?說的通俗一點,就是我們人體新陳代謝後產生的廢水,而當身體無法排出這些廢水,就會越攢越多,從而影響身體。
排溼氣並不簡單,想要排出體內溼氣,就需要先了解溼氣從哪裡來?主要是分為兩個源頭,一個是外溼,一個是內溼。
一、外溼
外溼其實就是環境產生的溼氣,夏季高溫多雨,空氣含有大量水分,如果我們不注意防範,很容易就會使溼氣入體。
二、內溼
內溼可以說是現代人最主要的溼氣來源了,往往是由於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習慣引起脾胃功能失常,從而導致溼氣無法排出。
5個不良的生活習慣,容易讓身體不經意間溼起來
1、長期坐著不動,這也是如今很多上班族、學生黨的習慣吧,久坐不動容易使身體代謝變慢,降低我們的運化能力,溼氣無法排出,所以說,長期久坐不動最容易積攢溼氣。
2、飲食口味太重口,比如太鹹、太辣、太油膩等,這類食物往往容易影響脾胃功能,脾胃功能一旦受影響,就會影響身體排溼。
3、長期熬夜,容易引起脾虛,而脾虛則影響溼氣排出,所以長期熬夜,身體得不到休息,溼氣也會越來越多
4、喜歡飲酒,這是加重溼氣的關鍵所在,酒助溼邪,儘量還是少喝酒。
5、貪涼,生冷食物、冰激凌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給外邪創造入侵機會。因此不易過量食用
體內溼氣重的表現,平時表現的並不明顯,但是只要你仔細觀察,一定會發現以下幾點表現
1、大便粘稠,容易粘馬桶
當自己排便的時候,發現比較粘稠,很難衝掉,那就代表需要排溼氣了,這種情況主要跟飲食有關,比如吃了比較刺激油膩的食物,就容易讓溼氣入體。
2、舌苔又黃又厚,有口氣
正常的舌頭,應該是淡紅色,舌苔薄而均勻,而當你發現舌苔又黃又厚,明明已經刷過牙,但是還是有口氣,這樣的情況就代表你體內溼氣過重。
3、臉上容易出油,長痘
中醫認為,脾主運化水溼,溼氣重往往是脾胃虛弱引起,從而導致體內水液失衡,所以臉上容易出油,還會有長痘的情況。
4、頭暈沒精神,容易犯困,中醫認為,體內溼氣過重的話,容易堵塞我們人體的「清氣」,使其無法上升至頭部、四肢,所以會出現頭昏發脹,無精打採,還容易犯困的情況。
5、沒食慾,吃一點點就飽,當你覺得自己的突然沒有食慾,而且很累沒有精神的時候,多半是體內溼氣過重了。
上述5個表現是體內有溼氣最常見的表現,但凡中了一個,就代表身體提醒你要除除溼氣了。
正如前文所講,三伏天養生的關鍵是除溼氣,一說到除溼氣,很多人想到的應該就是吃山藥吧,但是吃多了容易肚子脹。
那麼還有什麼食材是可以排溼氣的呢?中醫推薦一個食療方:
準備:薏苡仁、赤小豆、芡實、紅豆、大麥、橘皮、苦蕎、梔子、甘草等9種材料按照一定比例配置,製成赤豆無溼茶,每天用開水衝泡3-5分鐘,能夠排出體內堆積的溼氣,一個月之後,你的身體會越來越輕鬆。
這個食療方主要的3個材料,千萬不能少
薏苡仁:溼氣的「剋星」,有健脾養胃,利水滲溼的作用
赤小豆:消除水腫,清熱退黃
芡實:有益腎固精,補脾止瀉,除溼止帶的作用
如果有不認識材料,又想排溼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卡片獲得。
另外,做好預防也很重要,千萬不要等到溼氣入體了,才想著排溼,要知道,預防比排溼要簡單得多。
堅持鍛鍊,不要因為夏天高溫就放棄,運動可以促進身體新陳代謝,加速血液循環,讓溼氣跟隨汗液排出體外,可以選擇傍晚或者清晨,氣溫沒那麼高的時候做運動。
堅持泡腳,睡前泡一下腳,可以緩解疲勞,還可以預防溼氣,是三伏天養生不錯的一個方式,對身體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