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家裡吃的油主要是豬油,我們一般都叫葷油。製作葷油的過程,我們叫「滷」油。「滷」油的原料有大油、小油以及肥豬肉。大油,當然是上品,其實就是豬脂肪。當然,肥豬肉也很好。小油我們一般叫「花」油,呈網狀,一層一層包裹起來,還有豬胰子。油渣,是「滷」油的下腳料,或者說是副產品。由於原料不同,油和油渣的品質也有差異。
當年,物質還是比較匱乏的,食無肉是常態。但是不能食無油,葷油還是少不了的。中午沒什麼菜可吃,但只要有米飯,倒點醬油,用筷子挖一塊葷油,一道「豬油拌飯」就好了,讓人吃得有滋有味。每年元宵佳節,家裡包湯圓的時候總會包一些大油餡的,放點白糖,家裡老太能吃兩三個,我們最多能吃一個,感覺太燙了。
小時候,家裡一般是不會買大油和肥豬肉回來的——價格太高,大都是買「花」油,就是豬內臟周圍那種網狀的油,價格比較便宜,油渣的口味也很多樣。每當鍋裡溫度升高,油香味四溢,就會引得我們流下口水。家長一般先給爺爺盛一碗,再給我們分別盛一碗,但自己卻不吃,說聞「油嗆味」就聞飽了。剛出鍋的油渣,酥脆可口,回味悠長,我們感覺那就是天下最好的美味——山珍海味又能怎麼樣呢?就算皇帝吃的又有怎樣好呢?家長「滷」油時也會把握火候,不能把油榨乾,那樣,油渣就沒有油水了,還會有焦煳味,口感就差了。據說,豬胰子是不能吃的,但是我們也會留著。畢竟是錢買的,誰捨得扔掉呢?炸出來的油渣平常做菜時可以放一點,感受一下肉的味道,也可以包餃子吃。葷油可以放很久,但是油渣是有保質期的,時間長了就會有哈喇味。
讀書時,吃到一道淮安名菜——平橋豆腐,當然不是按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標準做的。上面就有一層碎碎的油渣,攪拌一下,吃起來味道特別香。我沒想到,油渣也能登大雅之堂。放假回家,我也會嘗試做一做,味道還好。
由於地溝油的惡劣影響,對葷油的市場造成了巨大衝擊。現在,植物油(我們叫素油)早已一統天下,大家最關心的就是轉基因問題了。
今年到南京出差,和同事一起吃飯,看到菜單上有一道「青菜油渣」,我點了一份。六個人吃飯,這道菜主要是我獨享,大家都不怎麼吃。我很想全部吃完,最起碼把油渣吃完,但礙於面子,也還是剩下一點。雖然感覺已經不像從前那麼好,但是油渣那特殊的味道一直留在我的記憶最深處……
文:王者
圖:網絡
天南地北漣水人原創稿件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