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渣秒殺一切!

2021-02-12 一大口美食榜



破功是周六的宵夜。

原本一切都很美好。陽光,林蔭,低碳餐,健身房,單車,還順帶到朋友家做了一頓晚飯。然而飯做一半,朋友看了一眼微信:「我們晚上宵夜去吃內測烤串兒吧,9點。朋友X君也來。」

啊!烤串!宵夜!

我聽見自己心碎(但甘之如飴)的聲音。

 

我是個宅人,所以對北京大多數餐廳沒什麼認知。來吃烤串兒的地方叫「吉食行樂」,朋友們對這個店挺熟。我就是吃飽了出來陪朋友遛彎的——至少我是這麼自以為的。同行的S小姐瞄了一眼我那副「堅決不吃」的臉,蔑笑了一下,「我認識的人就沒有不臣服於他們家酸蘿蔔炒牛肉下的」! 

吉食行樂的酸蘿蔔炒牛肉

 

酸蘿蔔炒牛肉是真好。主要這年頭很少有人會花時間讓蘿蔔泡的這麼入味兒的了,而且配菜的牛肉,酸蘿蔔,辣,都是刺激味蕾和唾液完美的搭配,外帶還配有芹菜解膩。總之完美。

 

不過我所有的心神蕩漾都在本場內測的主角——一盤烤牛油——上桌後戛然而止。滋滋的油光在餐廳的燈光下璀璨閃耀,我魂都沒了!伸出一隻爪子,拿了一串。不大,就3個迷你大小的油渣 。撒了香蔥和辣椒麵。一口下去,酥脆的「咯吱」聲伴隨著牛油在嘴裡噴發。這是赤果果的酥香爆漿啊!我一口又一口,吃的幸福滿足。S小姐無視的看著我,大抵是知道這個結果一定會發生。

烤牛油

 

為什麼油渣會這麼好吃啊!」我滿嘴牛油的說。這個東西真的,是抗拒不了啊!

我相信「好吃」是有一個完美公式的。它應該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你味蕾到大腦的傳輸過程: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味蕾會給大腦傳遞「好吃」的訊號。而這個,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是可以通過科學研究的方式,提煉出可複製的規律的。

 另一部分則無法複製,是一個人記憶裡的味道。每當兩者恰巧結合時,就是七星連排,日月一體,可以召喚千年難見一次的美味神龍了。

味道的好壞不僅僅在於舌頭

 

而油渣,分明就是我們這代和上一代人心中最完美的神龍啊!

 

首先,油渣好吃是有科學道理的。

先來說說為什麼動物脂肪一定比植物脂肪好吃這個問題。

動物脂肪

每種脂肪裡都有各種脂肪酸(fatty acids),脂肪酸是給一個食物特別的油脂味的重要元素。冷榨出的高純度植物油脂(比如初榨橄欖油),脂肪酸不穩定,遇高溫揮發。而味道中和的那種調和油,在加工過程中, 那些跟味道有關的脂肪酸也就揮發了。動物油脂耐高溫,脂肪酸在加熱過程中和空氣中的氧氣氧化,反而更加增強了它自身味道的複雜性。

 

再來說說炸物為什麼難以抗拒這個問題。

讓人難以抗拒的油炸食物

「油炸食物」這個概念本質其實是「使一個東西乾燥化」。什麼意思呢,就是油炸這個過程可以最迅速的讓一個東西的表面脫水,但仍然保持內部的溼潤。

說白了就是外酥裡嫩這個效果。

動物油脂因為耐高溫,可以達到水沸點4倍以上的溫度,所以當一塊肉放進了高溫的油裡,肉表面自帶的水分就會迅速開始加溫蒸發,就是咱們在炸東西時常常會看見的泡泡。

肉放進高溫的油中水分迅速蒸發

會做飯的人都知道,泡泡沒了就是炸的差不多了,原因就是表面水分基本被蒸發光了。沒有水分的乾燥表面,在傳達到你嘴裡的時候,就是「酥脆」的口感。

 

但酥脆的口感跟好吃又有什麼關係?

這就牽扯到吃的儀式感。我們對於吃最常見的認知是「好不好吃,舌頭說話」。然而吃其實是一個所有感官集合的一個過程。假設你在一個雅宴飯桌上,吃著高檔的美味,但音樂卻是各種重金屬搖滾,這頓飯想必是不好吃的。因為你的耳朵檢測到了不愉悅的因素。

當我們一口咬下一個口感酥脆的東西,那個聲音會立刻傳輸到你的大腦,給你大腦信號告訴你好吃的東西來了,你的腦補相對應的區域——假如你此刻在做核磁共振——就會發現相對應的部分高亮了起來。

食物的聲音會直接傳輸到大腦

簡而言之:吃酥脆的口感,是能夠以聲音的方式再次提醒你的大腦,好吃的來了。

 

而且油渣還是我們最深刻的童年記憶。

我爸爸的一輩,經歷過國家經濟不發達的一段時期。那時候,只有過年才能吃得上豬肉,其他時候有豬油就算很奢侈了。豬油渣於他們,就是最美好的童年記憶。只有過節,或者家裡很重要的時刻,才有煉豬油,有豬油渣吃。

記憶中的豬油渣

 

而我呢,小時候會看著我媽在廚房裡煉豬油渣。她會告訴我一定要買板油,切丁,先煮,讓水分自己蒸發後繼續煉出來的豬油才會白。然後煉好的油渣上撒點椒鹽,自己先吃幾個後告訴我,趕快偷偷拿去吃掉,不要給你爸看見。雖說沒有「有了油渣就是過年」的儀式感,但油渣是難得的好東西這個,我從小就知道。

 

所以每當吃油渣,心情就會很不一樣。是一種說不上來的一種情緒波動:想吃,想天天吃,又捨不得馬上吃完,覺得吃完了下一頓就要很久以後了,所以邊吃邊惆悵。

 

 

小寬有一次說過一句話,我印象很深:食物也可以是巴別塔的鑰匙。講的是食物是人類共同的語言。走過很多地方以後,會發現,不同國家的食物,本質上還是很類似的。比如墨西哥的粽子Tamale,幾乎和中國人包的粽子是一模一樣的概念。

墨西哥玉米粽Tamale

 

油渣也是,它在世界另一端的另一個名字叫Chicharrón. 

 

我是第一次在波多黎各吃到Chicharrón的,當時不懂西班牙語,聽到Chicharrón,再吃到嘴裡,只覺得是一個特別好吃特別香的肉,並沒有多想。

 

然後在紐約工作,住在隔壁新澤西西紐約市的拉丁人住區,所有餐廳都是拉丁菜系,而且幾乎不講英語。我在家隔壁買過一個Chicharron碗,上桌時就傻了:一整條豬五花,整著炸的酥香無比。我心裡一邊默念著「罪惡啊」,一邊歡快的吃完了一整條酥炸豬五花。但這個Chicharron,跟我在波多黎各吃到的,又有些不一樣。

碗裝版Chicharron

 

問了秘魯室友才發現,原來Chicharron在整個拉丁美洲,不同國家的不同性狀都不一樣。在玻利維亞,Chicharron是炸豬肋排;在智利,Chicharron 更像油渣;在墨西哥,Chicharron是炸豬皮;在古巴和菲律賓,Chicharron是炸五花肉。

 

但不管怎麼樣,就像油渣一樣,Chicharron是好吃的。即使是地球的那一邊,它也是各個國家的基本食材之一,也可能是那個國家人民打小最深厚的記憶。

 

不過,夏天要到了。油渣好吃,還是別貪吃啊!

你小時侯有什麼跟豬油渣有關的故事?歡迎留言。

 

文:梅姍姍  

圖:來源於網絡

歡迎加入一大口尋味群,在這裡大家會交流全國旅行,吃喝經驗,身在群中,坐看天下。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大口君」,在添加中寫明想加入「尋味群」,大口君就會把你加入我們的「尋味群」啦。商務合作請聯繫:方興(13564328730)

大口君二維碼在此

愛吃的人總會相遇,群裡見。



相關焦點

  • 辣椒炒油渣
    例如油渣,很多現代人當垃圾一樣丟棄的物品,卻是很多人眼裡的美食,並承載著美好而難忘的回憶。小時候農村有句俗話:「不想油渣吃,不到灶門角裡呆」,這話就非常體現出小孩想吃油渣的心情。那時候物資貧乏,大家家裡都窮,沒油吃的日子也常見。炒一次菜,鐵鍋裡先放一塊豬油熬油,等油炸出來後,便可以炒菜,炸完油的油渣,母親會把它留給自己最疼愛的孩子吃。
  • 油渣兒的記憶
    說實話,吃油渣不僅僅是為了品菜味兒,最主要的是為了滿足我們心中的懷舊情結。壞三兒安排這道菜,其實也是這個含義吧。再看,之前還是方正的肥肉塊,這時全都縮成了蠶豆粒大小,直到最後被煉成金黃色的油渣兒,才用鍋鏟盛入大瓷碗中,撒上鹽。每到這時,我那不安分的手就會偷偷拈起幾顆送嘴裡——美美地過一把油渣兒癮。
  • 【安東美食】油渣
    油渣,是「滷」油的下腳料,或者說是副產品。由於原料不同,油和油渣的品質也有差異。當年,物質還是比較匱乏的,食無肉是常態。但是不能食無油,葷油還是少不了的。中午沒什麼菜可吃,但只要有米飯,倒點醬油,用筷子挖一塊葷油,一道「豬油拌飯」就好了,讓人吃得有滋有味。每年元宵佳節,家裡包湯圓的時候總會包一些大油餡的,放點白糖,家裡老太能吃兩三個,我們最多能吃一個,感覺太燙了。
  • 油渣和豬油
    慢慢的,肥肉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嫩黃色的油渣。四面金黃且不發胡時,正好! 關火,撈出油渣! 找一白瓷碗,把油倒入碗中,要一直控油,直到一滴也滴不下來為止。 把白瓷油碗小心的放好,第二天去看,奶白色的凝固的豬油,安靜的躺在白瓷碗裡,如奶油般。
  • 油渣的戀煉與風塵
    買不起肉,又饞肉味,買點豬板油回來,扔進鍋裡中火轉小火地熬,很快就能逼出一大缽豬油來,剩下的副產品,那些不起眼的固體塊就是油渣了。油渣各地叫法不同,東北稱油梭子,做酸菜豬肉餃子時用油梭子入餡,味道立馬迷人幾個度。貴州叫脆哨,相當於進階版的油渣,選的是豬脖子那塊槽頭肉或是五花熬製,腸旺面、米粉甚至純素的絲娃娃,都得有這麼一勺哨子。
  • 家常菜油渣春菜煲的做法 家常菜油渣春菜煲的做法小貼士
    家常菜油渣春菜煲的做法 家常菜油渣春菜煲的做法小貼士時間:2020-03-06 14:38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家常菜油渣春菜煲的做法 家常菜油渣春菜煲的做法小貼士 家常菜油渣春菜煲的做法!
  • 油渣,被岑溪人遺忘的傳統美食!
    油渣,是不少人兒時特有的美食,它承載了太多岑溪人寶貴的記憶,其中的情感很難確切地說清楚。媽媽總是變著花樣做油渣,豆豉炒油渣、油渣炒青菜,油渣餡的包子,剁碎的油渣炒飯,或者在媽媽累的晚上,做一個清水的油渣火鍋,一鍋清水,煮開後放入胡椒粉、薑片、蒜葉、青蔥,一碗油渣倒進去跟著煮開,加上洋芋、豆腐、豆芽、菠菜
  • 油渣炒花菜,家常快手小炒
    油渣炒花菜By RLing家常小炒,蒜香味濃鬱,味道蠻好的!原料:花菜、油渣、大蒜、豬油、鹽、雞精。第2步、油渣適量備好。第3步、大蒜去皮切成薄片備用。第4步、熱鍋放入豬油及油渣。第5步、放入蒜片煸香。第6步、放入花菜翻炒一分鐘,加入少許熱水,鹽燜兩分鐘。
  • 油渣面,一首塵世生活的歌謠
    「花臉巴兒,偷油渣兒,婆婆逮到打嘴巴兒。」「月亮光光,豬油香香……」此類童謠,流傳於江南,是中年大叔、大姐的兒時記憶。那時,一碗豬油飯、一碗油渣面,就是銷魂的人間珍饈。人們買豬肉時,都願意要肥肉而不願要瘦肉,因為肥肉可以拿來熬油。炒菜的時候,用一塊豆腐大小的肥肉,就著熱鍋往鍋上抹一圈,留下豬油漬,能蹭上一些肉味,就已是一盤用心小炒了。
  • 葉掌柜美食地圖(17)——肥肉和油渣
    美國南部地區地廣人稀,當地男人在沼澤裡獵鱷,婦人便在家切肉炙肉;遇到肥八瘦二的,便切作英寸見方,製成油渣,待男人們凱旋歸來配冰啤酒食用。義大利人吃油渣更是頗有心得。他們會把油渣夾在麵包裡吃,也會在豆皮湯裡撒油渣提香,甚至在松露意面中也加入油渣,食材上同時陽春白雪下裡巴人,卻相得益彰,真是一種混帳而又美好的處理方式。殳肖文章裡說,豬油渣香脆,卻不會搶了任何一種主料的風頭,想來是不虛。但論對豬油渣的應用,中國人的花樣會讓其他人拍馬不及。下面,拌飯,炒椒蒜,煲湯,即便是單純的當零嘴,加鹽加糖還是加胡椒都各有說道。
  • 原來你在他心裡,不過是一碗油渣面.
    突然,他盯著隔壁桌吃得津津有味的大叔看了一會後,壓低聲音輕輕地問我:「你愛吃油渣嗎?」油渣,不就是肥豬肉炸油之後剩下來的肉渣嘛。再次加工後,嘎嘣脆,香而不膩。「喜歡啊,蠻香的。」「那你剛才幹嘛不點一碗油渣面?」
  • 農村小夥告訴你,在榨菜籽油的時候,油渣為什麼能充當加工費?
    我家就是農村的,記得我們這裡每到收菜籽的時候,家家戶戶多會去鎮上榨菜籽油,但是在榨菜籽油的時候,我們這裡是有二種收費方式的,也就是每斤0.5元現金加工費,用剩下來的油渣充當加工費了剛開始我還以為這些榨油店
  • 記憶中的一種香味、油渣炒辣椒豆豉、,夏天裡的下飯菜
    熬好豬油、看著香噴噴的油渣,想起了一起小時候老媽給我們做的一道小菜、油渣炒豆豉辣椒,暑熱的天氣、一碗稠稠的幹稀飯就著一碟油渣炒辣椒豆豉,油渣香、豆豉香、辣椒辣,還沒嘗到味道一碗稀飯已經下肚了、好好吃!油渣切小塊
  • 你在我這裡不過是一碗將就的油渣面
    >一個姑娘,如果總是無所事事,生活除了逛街就是和朋友的下午茶以及晚上的夜店,LV、prada、Valentino一些奢侈品牌子潮流元素信手捏來,但卻連最基本的文人名字也說不出來,最愛的作者是郭敬明,最喜歡讀的書是化眉大全即便她外形無可挑剔,各種真假名牌堆砌而成的外在,精緻完整的妝容,因為玻尿酸填充而飽滿的額頭熠熠生輝可在我這樣的男人眼裡,不過是一碗油渣面
  • 提煉豬油時,多加一步,豬油飄香,油渣焦脆金黃!
    兒時的記憶中,豬油承載了很多美好的回憶,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豬油就是豬肉的替代品,無論是男女老幼,對豬油都是情有獨鍾,只要聞到哪家在提煉豬油,都會皺起鼻子,多吸兩下,那種香味是沁人心脾的,豬油拌飯、豬油麵條,似乎每種用豬油做出來的食物,都是人間美味,而它的載體——油炸,便成了孩子們的零食,油渣拌上糖
  • 雄安美食記憶之十九: 腥油烙大餅,大餅裹油渣
    前幾天,幾老友小聚,覓一鄉間小店,酒足,要主食。
  • #朵媽の雞油渣蘿蔔絲包——蓬鬆柔軟、香辣惹味!
    雞油渣?是的你沒看錯,是雞油渣!外公前幾天從鄉下抓來了一隻超大的走地雞,光是雞油就熬了一大罐,剩下的雞油渣外公吩咐做成雞油渣蘿蔔絲包聖旨到!
  • 油渣千萬不要扔,咬下去咔嚓響,噴香可口吃不夠!
    油渣、蔥、面、鹽油渣白菜油渣炒青椒油渣、青椒、紅椒豆豉 、蒜、油 、鹽4、最後倒入油渣,調入適量鹽翻炒均勻,關火,盛出裝盤。油渣炒米
  • 半小時晚餐3:茄子粒煎蛋&油渣炒通菜梗
    今晚就做個茄子粒煎蛋和油渣炒通菜梗,特別適合空巢老人家庭,既能滿足爸爸米飯殺手的欲望又能滿足媽媽只吃菜不吃飯的需求。………………………………………………………第一道菜:茄子粒煎蛋【材料】茄子粒煎蛋:茄子1個,雞蛋2個;【做法】1、茄子削去老皮,切粒,放1勺鹽拌勻,靜置10分鐘。
  • 專欄|二毛手工菜:雪菜油渣黃魚面
    回到北京後的第二天,我立馬去超市弄了一條冰鮮大黃魚,治淨切塊之後,用醪糟汁、蔥、姜醃起(一個小時),把一斤新鮮豬板油切成拇指大的丁,在鍋裡快煉成油渣時,將黃魚塊下鍋煎至金黃(潷些油起來,油渣留在鍋裡),烹黃酒、加姜米,把擠幹水分的雪裡蕻末下鍋與黃魚塊輕輕翻炒幾下,加白開水、筍片,蓋鍋蓋用中火燜燒至湯濃白,加鹽、糖、雞精少許,出鍋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