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新聞:
80後寶媽,帶著5歲半的孩子坐動車回家。由於路途比較遠,而疫情又剛過。孩子又太小,為了避免感染的風險,到了吃飯的時間,她就不想帶孩子去餐廳吃飯。
孩子餓了要吃東西,她把準備好的零食拿了出來,但是孩子想要吃泡麵。於是,她就給孩子泡了一碗麵。
結果,還沒有吃,隔壁座的大媽就開始說她沒有家教。不好好給孩子樹立榜樣。
寶媽很委屈,她是名牌大學的研究生畢業,而且學習的還是教育專業。在大庭廣眾之下被人指責不懂教育。
她立刻拿出手機翻看動車的相關信息,並沒有查閱到,動車上明文規定,不能吃泡麵。
為此,她和大媽不僅吵了架,還動了手,旁邊的人也跟著說,她不應該讓孩子在動車上吃泡麵。
02
關於寶媽帶孩子在動車上吃泡麵被指責的問題,其實可以這麼理解:
1)、就算沒有明文規定,在公共場合,也應該尊重他人的感受。動車處在一個密閉空間,稍微有一點氣味都會影響到其他人。
大多數人都痛恨有人在公共場合脫鞋,因為脫鞋的異味會影響到大家。那麼,吃泡麵的氣味也一樣會影響到別人。
既然同樣是影響到人,那麼就應該一視同仁地對待。既然不能在公共場合脫鞋影響他人,那麼同樣,也不能吃泡麵。
2)、當然,有時候旅途很遠,孩子不能夠堅持許久不吃東西。家長在帶孩子出門的時候,不妨選擇一些氣味比較淡的食物,比如水果、牛奶、麵包等。這些一樣能填飽肚子。
如果孩子執意要吃泡麵等氣味濃烈的食物,家長就可以和孩子講清楚道理。告訴他們為什麼在公眾場合不能吃氣味濃烈的食物。只要是把道理講明白,大部分孩子都不會執拗的。
另外,現在許多交通工具上,已經有了專門的用餐地點。如果沒有特殊情況,儘量在規定的區域裡用餐。這樣自己吃著比較舒心,也不會影響他人。
在公共場合,特別是在旅途中乘坐公共運輸工具時,大家要相互體諒,儘量做到互不打擾。這樣才能讓彼此的旅途過得愉快舒適。
3、另外,既然是公共場合,大家都應該注意一點說話的方式。俗話說,一句好話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如果是遇到對方做了讓自己不舒服的事情,那麼冷靜地陳述事實,尋求解決方案,才是最有效果的。
不然像大媽這樣,面對吃泡麵的小孩,在沒有溝通的前提下,就一味地指責。到最後,相互爭執,甚至打起來。這樣顯然是衝動的。不僅毀了愉快的心情,還有可能讓自己受傷。
有問題就好好溝通,溝通不了,可以尋求第三方,比如在列車上,可以尋求列車員的幫助。
一味地指責別人沒有素質的人,自己本身又有什麼素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