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訓一般是學校開學後的第一課,主要作用是去去孩子們身上的懶散,幫助學生們慢慢適應有節奏的高壓學習生活,但每年都會有一些學生在軍訓中暈倒甚至是危及生命,每當此時大家都會討論軍訓的必要性和孩子們的身體素質問題。
近日很多學校陸續開學,湖南省某重點中學也是開展了軍訓,但一名高一男生的生命卻從此定格,他中考考了765分(滿分810分)的優異成績,是一個妥妥的學霸,但讓人沒想到的是,這名學霸因為一場軍訓就被奪去了生命,實在是讓人惋惜。
8月4日下午4點10分左右,該班學生在學校的樹蔭下進行列隊訓練,學生王某突感身體不適,教官隨即安排他到陰涼處坐下休息,沒過一會兒就發生了暈厥,並伴隨嘔吐等症狀,之後王某迅速被送到醫院進行搶救,但最後沒能搶救過來。
醫院給出的結果是「熱射病」,這是中暑最嚴重的類型,會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體溫過高引起身體的各功能受損,主要表現為高熱和意識障礙,治療的關鍵是迅速降溫,王同學當時就是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間導致身亡。
值得一提的是王同學還是家裡的獨苗,事發後很多人將目光集中在了軍訓的意義和必要性上,有人認為軍訓已淪為形式主義,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了,也有人認為軍訓是有必要的,原罪還是孩子們缺乏鍛鍊。
就我個人而言,軍訓對我的正向幫助還是很大的,不管是高一還是大一,之前在家玩了太長的時間,生物鐘都是亂成一團糟,而且由於缺乏鍛鍊,身體各器官都比較脆弱,開學後的軍訓幫幫助我迅速走上正軌,白天好好讓身體吃一吃苦頭,晚上睡得香極了,兩周的軍訓結束後基本上也從暑假懶散的狀態中恢復過來了。
如果開學後直接上課的話,很多同學的大腦還沒有養成規律的作息習慣,上課估計稍微聽講幾分鐘就會困得要死,學習效率低得可憐,與其這樣還不如利用軍訓先調整一下大家的作息規律再開始新學期的學習,所以我認為軍訓是很有必要的。
但我也能理解那些反對軍訓的家長們,他們是看到了軍訓中潛在的危險,想把孩子們裹在羽翼下來保護他們,但我們要明白的是軍訓中所要承擔的風險同時也是人生中必須要承擔的風險,而且這些是可以通過悉心的準備來避免的,從軍訓的磨練中產生的「辛苦和享受相伴而生」的人生體驗卻是無價的。
有數據顯示我國中小學生的近視率連年增加,伴隨而生的是肥胖率的提升和速度、爆發力、力量的全面下降,北京體育大學有關研究人員指出:青少年胸圍越來越寬、肺活量越來越小;體重變大了,力量表小了;個子變高了,跑步變慢了……「
仔細想想,其實造成青少年身體素質下降的罪魁禍首主要有以下三點:
1、沉重的學業負擔
很多家長沒有關注如何提升孩子的學習效率,而是瘋狂地給孩子施壓來延長他們的學習時間,研究顯示,中小學生除了學校學習外,回到家後還要進行3個小時左右的學習,到了周末還要面對各種各樣的培訓班。由於作業多,一些孩子很難堅持保持正確的坐姿,很多孩子的脊柱小小年紀就變了形,同時作業量大給孩子們帶來了用眼過度,一位小學班主任這樣說:「面色不佳、不快樂、近視似乎成了現在的小孩子的標籤。」
2、不良的生活習慣
有關研究表明,中國青少年在休息時間和節假日最愛做的三件事是:上網聊天、打遊戲和聽音樂,出去運動的不足30%,相比於愜意的網上衝浪所帶來的娛樂體驗,耗時費力的運動顯然魅力不值一提,青少年的體育運動時間少之又少,這直接導致了孩子們身體素質的下降。
3、老師家長的錯誤指導
有些家長和老師打小就給孩子灌輸成績第一、運動就是貪玩的理念,導致有些孩子雖然喜歡部分運動,但在玩的時候往往伴隨有罪惡感,「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錯誤理念在中國根深蒂固,在升學壓力面前,學校和老師往往都會直接忽略學生的身體素質,在中國有一種很奇特的現象,那就是學校在舉辦運動會時,運動健兒在跑道上衝刺,有些學生會在觀眾席上拿著「衝刺卷子」衝刺,這些學生除了體育測試項目外幾乎是不參加其他運動項目。
今年教育部明確指出要保證在校學生每天至少有一個小時的課外活動時間,上周有一個父親要求自己孩子每天要活動夠一個小時才能學習衝上了熱搜,可以看出,大家開始重視青少年的日常鍛鍊了,運動作為一種人人皆需參與的項目,不僅可以提高我們的身體素質,還可以提高我們的身體協調性和做事的效率,經常運動的人往往會精力充沛、容光煥發,其實經常運動不但不會造成時間上的浪費,反而會為我們贏得更多工作上的優質時間。
教育哲學家洛克曾說:「健康的靈魂寄居在健康的身體中。」經過開學軍訓洗禮的孩子皮膚變黑,身體變得強壯,意志變得堅韌,才能有能力在接下來的學習當中有足夠的韌勁,在將來的社會當中有足夠的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