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如去找他的美棠了:相思始覺海非深……

2021-03-01 新讀寫

獨具人氣的語文雜誌

點擊標題下方「新讀寫」關注

「同生死,共患難,以沫相濡,天若有情天亦老;三載隔幽冥,絕音問,愁腸寸斷,相思始覺海非深。」

——《平如美棠——我倆的故事》

      4月4日,清明那天,曾打動無數人的《平如美棠》作者饒平如老先生在上海瑞金醫院病逝,享年99歲。他去找他的美棠了……

      人們熟悉饒平如,正是因為他的傳記性作品《平如美棠》。

      2008年3月19日,美棠病逝,時年87歲的饒平如無以遣懷,遂將妻子的照片、書信、用畫筆畫下的生活點滴足足集了近30本畫冊,他給這些畫冊起了名字——《我倆的故事》,扉頁上是他寫的詞句:


同生死,共患難,以沫相濡,

天若有情天亦老;

三載隔幽冥,絕音問,愁腸寸斷,

相思始覺海非深。


      畫冊中的第一幅畫,創作於妻子去世的半年後:他戴著老花鏡坐在書桌前畫畫,右邊書架上放著妻子的頭像,那是她燙著捲髮、穿著石榴花襖的年輕時的樣子。日曆顯示的2008年3月19日,是她病逝的日子。

      他的臉頰上還掛著一滴眼淚,畫旁註著:


如今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自難忘。

手握柔毫,紙上畫悽涼。

      畫冊的最後一幅是另一滴眼淚:病床上的美棠眼角流下的眼淚。饒平如說,這是他一生難忘的畫面:搶救中的她在彌留之際閉著的眼睛微微睜開了一下,「她的右眼流下一滴眼淚,就停在臉頰邊,她知道她終於等到我來了」。

     

      饒平如說,寫這本書的動機是為了懷念亡妻,妻子去世了我很難受,怎麼辦呢?我想把她的故事告訴大家,讓家裡的第二代、第三代孩子們都能聽到。而年輕人我怕他們也不大有時間聽,為了吸引他們的眼球,就不如畫畫。我想起一個故事,就畫一張圖。

 

      饒平如喜歡畫畫,但從沒專門學過,記憶中還是12歲時看過豐子愷的《護生畫集》。於是,他買來豐子愷、葉淺予和華君武的畫集開始臨摹、創作,一張畫他總要細細畫上三四天才能完成。

      美棠去世後,饒平如畫盡了他與美棠從初識、結婚到生死殊途的60年。這些畫作被孫女拍下傳到網上,不僅引起了中央電視臺記者的關注,出版社也紛紛找上門來。

 

     這是饒平如老人一生的故事,是一個本不想打仗的兵,為平息「國恨家難」身赴抗日戰場,僥倖存活的故事;是一對中國普通的夫妻在六十年裡歷盡坎坷,命運不斷被改寫,卻始終執手愛情的故事;是一個關於相守和錯過的故事,年輕時捲入時代的洪流,被迫分離,老了終得以相守,一方卻失了記憶。

      平如將美棠的骨灰放在床頭,要她等他一起,入土。

      在他的講述下,他倆的故事一次次讓讀者動容落淚。

有一種愛叫「平如美棠」


      《我倆的故事》,一筆一筆,從美棠童年畫起。

      我11歲時,在暮春季節的某天下午,美棠一家人來我家做客。美棠(8歲)從我父母住的前房走到後房,為了招待新來的小客人,我把新買的一件玩具給她玩,她玩得似乎很覺有趣。

      1946年,那年我26歲,從黃埔軍校畢業,在100軍六十三師一八八團迫擊炮連二排,父親來信希望我借著假期回家訂親。

      我們兩家是世交,當我們走至廳堂時我忽見左面正房窗門正開著,有個年約20歲,面容姣好的女子正在攬鏡自照塗抹口紅——這是我第一次看見美棠的印象。

      我父親把一個戒指給她爸爸,她爸爸就把這個戒指交給美棠給她戴上了,這就算是訂婚了。

 

      美棠從小在教會學校讀書,她很趕時髦的,又會唱歌,又會跳舞。我一去,她就拿出來很多照片給我看,都是燙頭髮啊,搽口紅啊,穿時尚衣服的。她喜歡拿張報紙卷個圓筒唱歌給我聽,就是這麼交談起來了。

      見到美棠之前,有人介紹過兩個女朋友,我都不樂意。這個世界蠻奇怪的,其他人就是沒有感覺。

      確定關係後,有一天,我們去了南昌的湖濱公園,現在叫作八一公園。公園裡面很幽靜,我們談談未來啊,談談愛情啊。當時我們也不像現在的人,我們臉皮很薄的,一見到女孩子,什麼我愛你、愛你沒商量,我們講不出來的。

 

      怎麼辦,我就想了個辦法。那時候有首英文歌,叫作Rose Marie,它有這個意思。我就利用這個機會,間接地表達了一下。


Oh

Rose Marie

I love you

I'm always dreaming of you

No matter what I do

I can't forget you

…… 

      她也懂,因為這個歌很流行。有的時候我吹口琴,她唱歌我伴奏,這是我們最愉快的時候。人生當中最美麗、最愉快的是什麼?就是戀愛、婚姻這一段時間,要非常珍惜它的。


      我跟美棠雖然是父母之命,但是也是姻緣巧合,她的個性跟我的個性差不多,她有些辦事的方式好像是也跟我的差不多的,所以很談得來的。

 

      我畫了一張畫叫作《婦唱夫隨》,她唱歌我伴奏。


      到了親戚朋友家玩,我就吹口琴,她唱什麼歌呢,那個時候最流行的就是《花好月圓》。

      我的假期結束,美棠隨家人同返臨川,我就帶著她的照片回部隊。此時六十三旅炮兵營已移回泰州駐地,故我回部隊仍走原先的路線:先到九江乘輪船返鎮江,不過此次是早晨十點的船次。

      我站在甲板上看風景,聽著汽笛長鳴。江上船隻往返,水光閃動帆影,遠處紅日時現。同樣這一江水、一座輪,歸途上的我心中所思卻和來時殊異。在遇到她以前我不怕死,不懼遠行,也不曾憂慮悠長歲月,現在卻從未如此真切過地思慮起將來。

     

 

      1948年夏,美棠和我去買結婚用品。我們走進一家著名瓷器店選購了兩隻紅色的,價格不菲,帶回來後,嶽父大笑,說:「你們不懂啊!怎麼到古董店去買碗呢?」      我們結婚地點是在南昌的江西大旅社,那是南昌最好的一個旅館。婚禮很隆重,證婚人是當時江西省政府的主席胡家鳳先生,他是我父親的同學。賓客有兩百多人,非常熱鬧。      我們在大禮堂的門口拍了婚紗照,現在估計都不在了,沒有保留。      美棠和我到了徐州東賀村,住入一家農舍。美棠親手做菜——燒肉圓湯。端上來後,我嘗試了一個,覺得味道不對勁,便問:「怎麼肉圓裡有些碎屑似的東西,不大好吃?」       1949年5月美棠和我到了貴州安順,我在安順工務總段當僱員,我們住在「職工宿舍」的一個房間裡——實際上是一個經過改建的亭子,四面都有窗子。      我和美棠躺在床上(因為房間裡沒有桌椅),打開兩扇窗子,但見一輪明月高掛碧空。      那個時候真的不覺得苦,好玩,為什麼?一到那個下雨,狂風大作,那窗霹靂啪啦的響,又打雷,風呼呼吹,山雨欲來風滿樓,這個詩意,水泥房子領略不到這種山間的野趣。      中國人愛說貧賤夫妻百事哀,我想一個人跟那個心境有關係。不管什麼時候,什麼地域,什麼人生,有些詩意的人,他看什麼都是有詩意的。      貴州安順無電影院,無公園,無百貨商店…唯一娛樂,乃是與定姐、會計老吳、出納老趙打麻將而已。定姐精通此道,穩是贏家。我和美棠坐在一起聯合起來,總是輸。      貴州的生活並不順利,我給測量隊投過簡歷,面試過糧食局的工作,都沒有結果。後來我帶著美棠爬上一輛美式大貨車,準備回南昌老家。那時世道很亂,為了躲避盜匪,我母親去世時留給我的黃金只能拜託司機幫忙藏在車輪胎裡。      1950年,在嶽父的幫助下,我們開起一家麵店,開張不久,美棠就生下了第一個孩子。      可是3月開門,8月關張,沒人愛吃我做的面啊。麵店慘澹經營時,做面的中刀還被小偷給偷了。於是我們又到上海,因為我有一個舅舅,他在開大德醫院,是一個婦產科專家,同時又辦了一個出版社。      我在大德醫院做會計,一百二十塊錢一個月,同時又在出版社做編輯,又拿一百二十塊錢,所以我一個月工資有二百四十塊。從1951年到1955年,這份工資相當高了,那時候一個大學教授也不過是一百五十塊錢,所以我那個時候很風光。      那個時候上海是非常開放的,東西又便宜。一個大閘蟹五毛錢一個,對蝦天天有,新鮮得不得了。每個單位在星期六、星期天都開舞會,大家一起跳舞,嘣嚓嚓,嘣嚓嚓。舞會是工會組織的,私人舞廳也開放,延安路開好多舞廳。那是我印象中最美麗的一段時光。      我沒有小金庫,我的錢統統交給她,缺什麼她就給我買什麼。我只喜歡做我自己喜歡的事,我喜歡寫寫畫畫玩玩,所以我們配合得很好的,她也替我想,也照顧我。      上世紀50年代初,上海各個產科醫院都大力宣傳推廣蘇聯巴甫洛夫所創造的「無痛分娩法」。「男的怎麼知道女的分娩不痛?」說時遲那時快,她用力在我左腿上捏了一把。      我視力好,美棠視力差。若是一同看電影,如果坐在中間或後排,美棠看不清楚。為了讓她看得清楚,我就犧牲了自己的視力,陪她坐在前排。久而久之,也變成了近視眼。      最痛苦的一段時光,那大家是知道的,是歷史造成的原因。      1958年我被送到安徽去勞動教養了,這是最痛苦的,家裡面馬上就困難了。 美棠那個時候非常困難,她承擔了這麼一個責任。她是一個中法文優秀,有著傳統文化美德的女性,我非常敬佩她。      1958年9月28日,我被單位送去勞動教養。不數日,單位的人事科找美棠去談話,希望美棠和我「劃清界線」。美棠有她自己的見解,不為所動。她說,「他要是搞什麼婚外情,我就馬上跟他離婚,但是我現在看他第一不是漢奸賣國賊,第二不是貪汙腐敗,第三不是偷拿卡要,我知道這個人是怎麼一個人,我怎麼能跟他離婚。」      我在安徽一個廠子勞動改造,直到1979年,每年只能回來一次,22年,一直如此。

      我在安徽那邊條件是比較困難的,那個時候買糖買餅都要憑票。她把全家的糖票拿了集中起來,買了大概一斤糖的樣子。然後她把五個孩子叫了過來,說,你爸爸現在在外面很辛苦,這個糖,你們現在一個人嘗一粒,其餘剩下來的寄給爸爸,好不好?。孩子們大的只有九歲,小的只有三歲,都點頭同意。      裡弄生產組接受各處派來的工作:有的勞動較輕但工序繁瑣,有的工作簡單但很勞累。美棠為了維持這個家,什麼活都去做。      延安東路建造上海自然博物館的基地工程,需要背30斤一袋的水泥,她也鼓足勇氣去做。…可能從此腰肌受損,腎臟受害,埋下了病根。      她雖是這麼做,但是錢還是不夠用。她就變賣她的首飾,是她過去陪嫁,她就是賣賣賣,賣光了。她有五對手鐲,都賣了,只剩了最後一隻手鐲,明天不得不去賣了。      這天晚上,她跟我的女兒,大概只有五歲吧,睡在一個床上,心裡很難過。      做母親的,哪一個不想替女兒留一點點東西作為陪嫁呢?但是想留始終又留不下。於是趁著女兒睡著了,她把手鐲給女兒戴在手上,讓她戴了一晚上,再把它拿下來,總算給女兒戴過這個手鐲了,了了母親的一個心願。      1959年,因為糧食緊缺,平如全身浮腫,沒什麼藥可治。恰巧美棠寄來了一瓶乳白色的魚肝油。我把半瓶魚肝油倒在熱氣騰騰的米飯裡,米飯又香又軟,非常舒服。兩天後,浮腫就消失了。      長子畢業後,即將被分到農村插隊,不但不能幫助家計,還需要家裡接濟。美棠苦求無果。一天夜裡,小女兒半夜醒來,看到母親跪在陽臺望天禱告,她實在是無處求助了。      每年一次的春節回家探親是我最興奮而忙碌的日子,半個多月以前就要開始準備:首先,請好假,然後是借錢(30元左右,因可多買點物品。此款相當於下個月的工錢,返廠後立即可以歸還)。所買物品包括糯米、芝麻、黃豆、花生米、瓜子、菜油、麻油、雞蛋、鹹鵝等等,總重量為120斤左右。      1979年11月我向安徽六安汽車齒輪廠提出「自動離職」的申請,並於當月16日辦好手續回到上海,17日報上了戶口。一周後,我們拍攝了這張全家福照片,慶賀我倆重新開始走向幸福的人生道路。      我回到上海以後,恢復了原有的工作,美棠非常高興。我倆過著平凡而幸福的生活。這是一個夏天的早晨,我倆買菜回來以後,一同在房間裡剝毛豆子。      我從來不欺負她,從來不對她講什麼謊話。這幅《你什麼也不會做!》,是美棠一生對我講得最多的話,不管做什麼,都被說「你什麼都不會做」,比如炒菜炒得不好,抽屜沒有關上,給孫女買的書是錯誤的……等等。      有時子女也覺得母親苛刻些,我都會趕緊擺擺手,意思是「人家教育自己老公,跟你們什麼相干?」      但就是楊絳先生講的那句話:我們一生坎坷,到暮年才有一個安靜的居處,但是老病相催,已經到了生命的盡頭。      美棠就是這樣子的。我的兒子在閔行買了一套三室兩廳的房子,前面還有院子,後面也有綠化什麼的。但哪裡去享受呢,一進去她就病了,從來沒有去過花園,什麼賞賞月啊,聽聽歌啊,沒有享受這個,她犯了腰子病。      腰子病需要吃東西,要去血透,那時醫生叫做腹膜透析。不斷地把肚子裡面的毒素排掉,腰子病就可以比較穩定,根本治好是蠻難的,維持現狀就不錯了。      我問過醫生,醫生講過怎樣做,我說我來做吧。我87歲,叫個護士一步一步地教我,我就畫圖做筆記。我在房子裡面準備了一幅圖,貼在牆上,看一步做一步,這個不能出錯,一點點錯誤細菌到了肚子裡面去就是腹膜炎啊,那不得了。      從那以後,我都是5點起床,給她梳頭、洗臉、燒飯、做腹部透析,每天4次,消毒、口罩、接管、接倒腹水、還要打胰島素、做紀錄,我不放心別人幫。

     醫生講過,有的人做這個腹透可以存活二十年,我高興,能夠存活二十年我就做二十年,那是好事。但是沒有做到,只做了四年,這之後她病情就很重了,開始講胡話了。      她說過來過來,我說什麼事啊,她說被子太大了,拿把剪刀把它剪小一點,這不對了嘛,怎麼講這個話呢?       有的時候她講,哎,杏花樓的馬蹄蛋糕你給我買一個吧,我聽了蠻高興,她肯要買東西吃了,我馬上出去買。我們那個小區沒有要到外面的隆德小區去,等我買了回來的時候,她又不要了。      有一次她忽然向我要她的一件黑底紅花旗袍,實際上這件旗袍根本不存在(也許在多年以前她有過,此時從陳舊的記憶中又浮現出來了)。我當時確想重新做一件以滿足她的要求,曾與子女們商議此事,但不久她即忘卻了。      最後一次是我最痛苦的。我有一個大孫女叫舒舒,跟我們住一起。有天她上班去了,要到九點鐘才能下班。美棠突然在五點鐘起來,她問我,舒舒到哪裡去啦。我說舒舒上班去了。美棠說不是,你把她藏起來了,你不給我看。      我說沒有這個事,她說不行,你給我一間間房間看。我就坐在那裡,號啕大哭,絕望了,我希望她能夠好轉起來,現在又變成這個樣子了,這樣子就是沒有希望了。      後來孩子們都回來了,等到九點鐘,舒舒下班回來了,還有一個小孫女叫欣欣。她見著孩子就不說話了,一個坐一邊,大孫女坐這邊,小孫女坐這邊。我說舒舒快點拿了飯給奶奶吃。舒舒拿一碗,欣欣拿一碗,拿個調羹餵她。她吃了,小孫女給她挑點,她就吃一口。      我聽得心酸啊,很難受——美棠平常是非常聰明、非常智慧、非常靈敏的一個人,現在到這個樣子了,所以我很難受。      美棠在家中臥病時,某日傍晚,我正在房裡,她忽然叫我走近,對我說:「你不要亂吃東西,也不要騎腳踏車了。」顯得神志清醒而且正常,但時間很短,不一會,她又昏昏睡去,以後思維又糊塗起來。      2008年,美棠的病越來越嚴重,神志不清。有一天,美棠忽然醒來,好像得了一刻清醒。她對女兒說:「你要好好照顧你爸爸啊!」說罷便昏昏睡去。      到了2008年3月19日,她住在徐匯區中心醫院,上午我去的時候,她好像是昏掉了,一直在睡覺。孩子們講,你回去吧,大概沒什麼事,我就回家了。到了下午三點多鐘吧,孩子們就跑過來講,不行了,爸爸,快點,媽媽不太行了,我就趕快跑過去看。      一到那個病房,我一進去,房間裡一堆人,醫生護士都圍著她搶救。我又擠不進去,就在旁邊一直站著,在人縫當中看看。哎,她看見我了,我知道她看見了我,她本來是昏迷的,她突然看見我了,眼睛紅了,她的右眼紅潤了,而且流出了一滴眼淚。      她沒有眼淚了,生命已經到了最後,但是她還是流了一滴眼淚,掛在這個眼角上了。她知道我,看見我了,就那麼去了,我送到她了。      我就走過去,摸摸她的手,還有一點點溫,但是很快,不到一分鐘就涼了,再過一會兒,冰冷了,真是跟冰箱裡拿出來的東西似的,冰的。這個感覺我從來沒有過,就這麼短的時間,冰了。      我再回首看一看那個監護儀,一根直線,平的,她就走了。走了之後我難過了,我剪了她一縷頭髮,拿紅絲線這樣一紮,我帶回家,保存在我家裡。

      她走了之後,我非常難過。我心想,人去了之後軀體是可以消失,但是一個人的靈魂,還有我生者對她的懷念是永遠的,我要把它記下來。      我把她給我講的一些故事,把它們畫下來,而且寫一點文字。我想把她的一生,把我的一生,用這個簡單的故事方法記下來,畫下來。      我的目的是給第二代第三代的後輩,讓他們看一下,因為他們太幸福了,他們沒有經歷過我們這種艱難的生活,我想讓他們知道一點。四年當中,我畫了三百多幅畫。畫了之後,心裏面有一點安慰。      美棠去世後,她的骨灰就放在他臥室裡,要等到他離世後兩人再一起安葬。

      「我不願意把她單獨擺下去,把她放在房間裡,沒有離開過,我每天早上晚上,我一柱香,祝願她,天上也好,地上也好,反正是……那種安息。我也不是什麼迷信的人,但是人生總有一些理想,希望親人能夠得到一種安居。」      饒平如把自己餘下的人生都放在了思念裡,他說活到這麼大歲數才明白白居易說的「相思始覺海非深」的意思。      早年在戰爭中看過生死,中年在浩劫中歷盡世態炎涼,如何又在理應看透、看淡的年紀如此思念成狂?饒平如堅定地認為:「愛情是不分年紀、一直存在的,無論年輕還是年老。」饒平如和美棠兩人的結婚證書在「文革」中燒了,饒平如靠記憶重新畫了一張。他特意標註說明,圖案左上角的鳥叫「鸞」,右上角的鳥叫「鳳」,「鸞鳳和鳴」喻意「夫婦和諧」。      在央視的採訪中,記著曾問饒先生,「這畫冊中寫了很多的內容,你最希望後代能夠記住什麼?」
      他說:「古人一種說法,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情重的人頭髮容易白,所以我頭髮白了這麼多。」

      「可是您已經90歲了。難道這麼長時間,沒有把這個東西磨平了,磨淡了?」

      「磨平?怎麼講能磨的平呢?愛這個世界是很久的,這個是永遠的事情。」更多寫作指導、熱門時文、寫作素材、讀書方法、學生佳作……盡在《新讀寫》雜誌!
投稿郵箱:xinduxie211@163.com。

相關焦點

  • 思念如馬!《平如美棠》作者和愛妻天上團圓去了,留下感動無數人的...
    4月4日感動了無數讀者的《平如美棠》一書作者主人公饒平如老先生在上海病逝有網友說「平如、美棠,終於天上團聚。」他的《平如美棠——我倆的故事》曾感動無數人,一對九旬老人,一段歷經62年光陰的愛情故事,平淡卻彌足珍貴。
  • 平如美棠: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
    當晚想起白日裡所見,他心緒頗不平靜。許多年後,平如對美棠在小窗裡塗口紅的場景依然記憶深刻。那愛美的女子有一雙好看的眸子,眼波流轉,動人心扉,真期盼能和她繾綣相守啊。 饒父取出一枚金戒指,毛父拿給竹床上的美棠,又給她套到手指上,之後雙方入席,吃飯交談。倆人的訂婚就這樣完成了。
  • 《平如美棠》:海並不深,懷念一個人比海還要深
    1958年,政治運動風起雲湧,平如被下放到安徽六安。他以為,過個一年半載就可以回來,誰知,一待就是22年。人事科找美棠談話,勸她與平如「劃清界限」。在那個雲譎波詭的年代,多少人明哲保身,與家人速速劃清界限,甚至不惜主動揭發。22年來,無論別人怎麼勸,美棠都是這麼一句鏗鏘有力的話:「我知道這個人是怎麼一個人。」
  • 《平如美棠》饒平如
    在遇到她以前我不怕死不懼遠行也不曾憂慮悠長歲月現在卻從未如此真切過地思慮起將來    《平如美棠他不是一個想打仗的人,但他還是義無反顧去打仗了。又因為和美棠在一起,他最終厭倦了戰爭,想要回家。六十年的相守歷盡坎坷,命運讓他們長久分離。好容易最後又在一起了,美棠卻身患重病且漸漸失去記憶。平如推掉了所有工作,全身心照顧妻子。每天5點起床,給她梳頭、洗臉、燒飯、做腹部透析,每天4次,消毒、口罩、接管、接倒腹水、還要打胰島素、做紀錄,他不放心別人幫。
  • 平如美棠:分別22年,通信上千封,相伴60年,他們的愛情比海還深
    圖 | 平如美棠有美一人兮,見之不忘1922年,在江西南城的一個大戶人家裡,一個小少爺出生了,家人給他取名「饒平如」。懷念一個愛著的人,原來比海還要深。曾經有藍天白雲,青山綠水的陪伴,饒平如覺得自己可以為了國家在戰場上死得其所。一旦有了想要用一生去守護的人,他就有了軟肋。天涯海角,走到哪裡都是無盡的牽掛和思念。他說:「遇到她以前我不怕死,不懼遠行,也不曾憂慮悠長歲月,現在卻從未如此真切地思慮起將來。」
  • 平如美棠成絕響:愛一人比海更深
    4月4日,感動了無數讀者的《平如美棠》作者饒平如去世,平如和美棠,在天上團聚了。那一輩人的愛情細水長流,平如和美棠,相戀60餘年,痴情了一輩子。1922年,饒平如生於江西一戶書香門第。從小受到文學、藝術的薰陶,饒平如的性格溫柔內斂,平日喜好寫字、畫畫。
  • 《平如美棠》:世間最好的那個你,終於也離去
    老人享年99歲,也算得享天年。感懷的是,他這一走,由他親手寫畫的一段愛情佳話也到了終曲。回想昔年買到《平如美棠》一書,愛不釋手。清雅的文字配稚拙的小畫,描繪了世間愛情最好的模樣。出差途中,經過書店,等車的間隙,進去小坐。隨意瀏覽著架上的書,滑到這本《平如美棠》,停了手。書,是一位叫饒平如的老先生寫的。
  • 平如美棠天上團聚!《我倆的故事:平如美棠》作者饒平如去世
    2013年出版的《我倆的故事:平如美棠》曾感動了無數人。4月4日上午,這本書的作者、主人公饒平如老先生在上海瑞金醫院病逝,享年98歲。平如、美棠,終於天上團聚。■年輕時的饒平如和毛美棠1922年出生的饒平如,原本只是住在魔都的一位普通的退休老人。他是黃埔軍校第18期畢業生。
  • 98歲饒平如在滬病逝,《平如美棠》情深似海,天上重聚
    2013年出版的《我倆的故事:平如美棠》曾感動無數國人。2020年4月4日上午,這本書的作者、主人公饒平如老先生在上海瑞金醫院病逝,享年98歲。這個清明,平如、美棠,終於天上團聚。老人的孫女說,爺爺上周一因膽囊疾病入院,直到入院前的每一天都是安寧的日常生活。
  • 又見愛情:平如美棠
    嶽母日漸年高,所謂母老家貧子幼,家中無一事不是美棠傾力操持。美棠和我眼看身邊太多家庭妻離子散親人反目家破人亡,幸我們從沒有起過一絲放棄的念頭。我走後不數日,出版社的人事科把美棠找去談話,勸她能與我「劃清界限」。美棠沒有理會。
  • 他的作品被翻譯成6國文字,「饒平如」式愛情看哭讀者
    其實在和毛美棠結婚之前,也有人給他介紹過對象,但不知怎的,總是感覺不對,直至看到毛美棠,他才知道,有些人註定是要一輩子在一起的。「同生死,共患難,以沫相濡,天若有情天亦老;三載隔幽冥,絕音問,愁腸寸斷,相思始覺海非深。」
  • 《平如美棠》:平淡生活裡的情深似海
    2020年4月4號,《平如美棠》的作者,饒平如老先生因病在上海去世,享年99歲。三年前偶然間看到,央視對老先生和他這本書的報導,很是溫暖感動。老先生自畫成書,出版後,打動了無數人,他和美棠的故事,也被眾多網友譽為「世間最美的愛情」。
  • 做葬禮設計師的第七年:我用婚禮為平如美棠夫婦送別
    有一次,客戶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她就和團隊一起把儀式搬到了寺廟舉行,讓客戶上來敲鐘。他們把現場的花材改成蓮花和蓮蓬,以傳達一份禪意。一個月前她接待的這家客戶,就提出了她入行至今也覺罕見的要求:為剛剛去世的父親和離世十二年的母親舉行合靈儀式。他們的父母是平如美棠。平如美棠的結婚照平如美棠:他畫下了她的一生認識毛美棠那一年,饒平如二十六歲。從黃埔軍校畢業的他,打湘西雪峰山外圍戰,差點丟了性命。
  • 最美相思詩詞50首,美到心醉!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無題唐·李商隱颯颯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金蟾齧鎖燒香入,玉虎牽絲汲井回。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
  • 饒平如先生去世,平如美棠終於在天堂相見了
    《平如美棠》作者、99歲的饒平如先生於4月4日九時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享年99歲。饒平如的孫女饒欣欣在朋友圈確認爺爺去世的消息,「爺爺上周一因膽囊疾病入院,住院後突發多器官衰竭,於今日上午九時在瑞金醫院逝世,享年九十九歲。
  • 專訪|《平如美棠》饒平如:人生要學會退一步
    》致敬辭 《平如美棠》是一部懷念之作,其中有社會變遷的見證,有滌蕩了痛苦的平和,更有相濡以沫數十年的愛情。於是,我們在這裡向《平如美棠》致敬,向生命致敬,向長者致敬,向普通人致敬,向所有在生活中發現美和傳遞愛的人們致敬。——何懷宏 「我們一生坎坷,到了暮年才有一個安定的居所,但是老病相催,我們已經到了生命的盡頭。」饒平如喜歡用楊絳的這句話比喻自己和美棠的人生。 「你什麼也不會做!」這是美棠一生對饒平如講得最多的話。
  • 《平如美棠》作者辭世:人生初見,地久天長 | 此刻夜讀
    《平如美棠:我倆的故事》作者: 饒平如 出版: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3年 因為這本《平如美棠——我倆的故事》,饒平如、毛美棠,兩位普普通通的中國人進入了讀者視線。當年饒平如已93歲高齡,毛美棠則已於2008年去世。
  • 人生請如初相見:願得一人心,白首不分離丨平如美棠的愛情故事
    所以,用《平如美棠 我倆的故事》這本書代自己說出那些深埋在心底的話。文丨劉玉紅看《平如美棠 我倆的故事》,被兩個人的愛情深深打動。 平如是一個性格溫和的人,對美棠十分遷就,一起去看電影,平如說:「我的視力很好,美棠則是近視,我們去看電影,如果坐在中間排或者後排,美棠就看不清楚,結果坐在前排,時間長了,我終於也成了近視眼,這樣一來,我終於和美棠同步了。」他感念美棠為家庭的付出,記得美棠當年為了貼補家用到工地去背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