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月底小茶書將組織開展【小茶書2020春季拍賣會】,從4月13日開始公眾號內對【小茶書2020春季拍賣會】中各專場的精品重器進行依次解讀分享,今天的文章來說說這隻全釉裡紅纏枝紋仿古大壺。
釉裡紅屬於傳統釉下彩,將含有金屬銅元素為呈色劑的顏料,按所需圖案紋飾,繪在瓷器坯胎表面,罩以無色透明釉,裝匣入窯,經1250℃~1280℃的強還原焰氣氛,窯溫偏差不能超出1%。使高價銅還原成低價銅,在釉裡透出紅色的紋樣,呈現嬌豔而沉著的紅色花紋,故稱「釉裡紅」。釉裡紅有純色「釉裡紅」和「青花釉裡紅」兩種。
釉裡紅的新技藝,由浮梁磁局創燒於元代。但景德鎮窯燒制的釉裡紅瓷器,色彩不夠純正,花紋暈散,模糊不清,說明當時對銅彩料的燒成氣氛不能有效控制。明代在此基礎上成功掌握了釉裡紅的燒造技術,明洪武時期,釉裡紅瓷器在很大程度上保留元代特徵,紅色暈散,不太鮮豔。宣德時期,釉裡紅燒制極為成功,能依據畫面的需要進行描繪,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對釉下銅紅燒制掌握達到了運用自如的程度。
釉裡紅因燒成合格品很困難,故其產品極為名貴。釉裡紅有單獨裝飾的,但大多數與青花相結合在一起進行裝飾而稱為「青花釉裡紅」。其特點既有青花的「幽靚雅致,沉靜安定」的特色,又增添了釉裡紅的渾厚壯麗,豐富了色彩效果,形成了高雅而又樸實的藝術風格。因此,青花釉裡紅瓷成為我國珍貴的品種之一。
據《宋史》記載,我國在宋代已有「紫花坐墩(即釉裡紅)的生產,但未見有宋代釉裡紅產品出土或傳世,就連元代的釉裡紅也十分罕見。根據已發現的文物資料,江西省「至元戊寅」款青花釉裡紅器(公元1338年),既是釉裡紅器有明確紀年的瓷器,又是青花釉裡紅器起源的物證。
與其他瓷器比起來,「釉裡紅」瓷器的燒制難度極高,創燒之初很不成功,輕易燒不成,色彩鮮豔的「釉裡紅」難得一見,顏色多為淺紅、黑紅、灰黑色,用寥若辰星來比喻存世的元釉裡紅並不為過。
到了明代初期,洪武年間燒制的「釉裡紅」瓷器數量相對多了一些,但仍不夠成功,顏色仍以淺紅和黑紅為主,風格古樸、厚重,器型碩大,紋飾豐滿,氣勢奪人。
由於朱明王朝對紅色也有著特殊的情感,使明初釉裡紅的製作帶有濃鬱的政治色彩。一代代景德鎮制瓷匠人的辛勤努力和付出,宣德時期的釉裡紅瓷才大獲成功,擺脫了元末那種黑紅、粉紅的晦暗色調。而且宣德時對銅紅釉的燒造技術掌握得較好,紋飾清晰,色澤鮮豔,被稱為「寶石紅」。由於高溫銅紅釉燒成難度極大,後世仿品達到宣德釉裡紅的水平,惟有清雍正一朝,而且創造性地燒制出了「青花釉裡紅」。
晚於纏枝紋飾的青花釉裡紅,俗稱「青花加紫」,是在青花間用釉裡紅加繪紋飾的一種瓷器裝飾手法。青花釉裡紅能夠在諸多陶瓷品種中脫穎而出,自有其獨特魅力。青花與釉裡紅優勢互補,兩相映襯,相得益彰。釉裡紅所用的銅紅料在高溫下容易揮發,呈色純正很不容易。一旦呈色,顏色都比較濃重,少見淡彩。因此,釉裡紅不能像青花那樣,做到細緻繁密,以及豐富的深淺層次變化。而青花的呈色,類似於水墨畫,有色階、濃淡、深淺之變化,可勾線,可渲染,可是細膩的工筆,也可以是灑脫的寫意。青花彌補了釉裡紅呈色層次變化的不足,而釉裡紅則豐富了青花的色彩和風韻。
青花釉裡紅瓷不僅在工藝上體現它的名貴與成就,而且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青花釉裡紅藝術瓷是素雅與豔麗的和諧統一。它猶如牡丹,葉青花紅,雍容華貴,國色天香。它的色調比重具有廣泛的可變性,或濃妝淡抹,或寫實寫意,都意境深遠,巧奪天工,這正是中國儒、釋、道以及伊斯蘭等各大文化融合的自然體現。
至此,瓷友們必定會有一個疑問:青花釉裡紅和全釉裡紅哪個更難燒造?拋除器物大小和發色呈現度,僅從燒造工藝上來說,個人認為還是全釉裡紅。究其原因還是金屬銅元素的超級敏感性,著色多少、厚薄都會直接影響最後成品的好壞。更別說入窯後的火候把控、拿捏。青花釉裡紅更多地面積是由青花料來填充和呈色的,相對來說它的把控度會更容易。舉個例子來說,全釉裡紅是女朋友,得如履薄冰般小心翼翼地伺候著,一個不小心生氣了就哄不好、會直接下崗的那種。青花釉裡紅宛如花重金明媒正娶的妻子,是可以適度任勞任怨、拌幾句嘴的。當然,這僅僅是一家之言,如果不同聲音,歡迎大家在評論互動、指正。
所以,珍惜從你生命中出現和路過的那隻全釉裡紅瓷器吧,無論大小。雖然它可能不是最終和你共度餘生、使用最順手的那件器物,但卻是當你夜深人靜時候,每每回憶起來,都可以會心一笑、錯過的絕色舊愛。
插播一條重要通知:這件重器將於4月底【小茶書2020春季拍賣會】中上拍,更多精品重器將在後續的公眾號文章中陸續推出,請大家鎖定小茶書公眾號,更多驚喜等待著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