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翻拍中國版《Skam》的新聞,讓中國觀眾們了解到了一個新概念——「自欺欺人式翻拍」。
雖說國產翻拍外劇失敗是常態,但每一次都還是能讓抱著期待心情的觀眾目瞪口呆。
因為讓人又氣憤又疑惑的是,這些翻拍劇不僅能拍得差,竟然還能差出風格,對原作中最精華的靈魂部分進行精準打擊。
比如《北京女子圖鑑》,把女主簡化成了虛榮心機又偽裝獨立的帶惡人,破壞了原作對現實的思考。
再比如備受詬病的《深夜食堂》,穿著日式服裝,偏說要做中國人夜間的食慾溫情;擺著精緻裝修,偏說要做接地氣的街邊樸素美食。
而《Skam》風波這次,翻拍劇竟然還耍出些新花樣:
「沒想到吧,我現在敢拍99%都和原劇完全背離的翻拍劇了。」
01
這些劇,國內到底打算怎麼拍
挪威青春劇《Skam》在國內比較小眾,不了解的朋友看看這幾個《Skam》的關鍵詞,就能大概想像出它難以本土化翻拍的理由了:
青春、孤獨、愛、女權、厭食、性暴力、友誼、同性戀、宗教信仰、精神疾病、難民危機。
《Skam》共四季,劇名意為羞恥,聚焦於以青春期的羞恥為起點,劇中不同角色的沉重成長、認識世界與自我辯證的過程。
可以肯定的是,《Skam》是世界上青春題材電視劇中排名前列的作品,IMDB評分8.7,豆瓣四季評分平均在9.1以上,先後被美國、比利時、德國、義大利、荷蘭、法國與西班牙相繼翻拍。
它以高中生群體為主角,以青春友誼、愛與嫉妒、父母關係為基礎,借著多元、全面又細緻的討論議題不斷升華,極為直入地展現了青春期觀察世界、探索自我的角度。
其中最可貴的是,《Skam》聚焦的都是在挪威真實存在、值得且正在被討論的尖銳社會話題。
劇中關於精神疾病「躁鬱症」的展現與討論
這一點,國內幾乎沒有一部青春劇能做到。
在國產青春劇裡,高中生的生活只關於學習與被教導主任追殺的早戀,大學生的生活只關乎戀愛分手與複合,把校園刻畫成了完美的象牙塔。
但《Skam》把少年們拉回了社會,他們會面對難民危機下的挪威、面對信仰、面對性取向討論,然後在互相碰撞與扶持中形成自己的價值觀。
中國的高中生、大學生們同樣在經歷著這樣的社會性話題,但似乎進入失聲狀態的編劇們,還沒有想好要如何把他們寫進青春劇本。
劇方放出翻拍中國版《Skam》消息時,還順便放出了主角團的角色描述,為了劇中能自由戀愛,故事背景也從原作的高中改成了大學。
從這,你就能隱約嗅到水土不服的氣息,原作裡可還有不正當性行為、性暴力、性取向等話題,這該怎麼拍?
仔細看看全新的角色設定表,你就會發現劇方可能完全沒考慮過「怎麼拍」的問題,從最開始打算的就是「不拍」。
「荷爾蒙釋放儀」「被一枚保險套徹底摧毀的戀情」「虛榮到有點假的姑娘」……這些莫名其妙卻又有些眼熟的設定讓大家瞬間明白,這大約又是一套浮誇而狗血的青春戀情成長大戲,愛來愛去後恍然大悟一起努力奮鬥的那種。
把一切殘酷尖銳的畫風都抹除,變成勵志美好小時光真的大可不必了。
雖說《Skam》中的一些社會話題要麼是過於敏感尖銳拍不了,要麼是不合國情、沒有還原的必要,比如難民危機。「不拍」的結果在所有人的意料之中。
但偏偏是這樣的意料之中,讓人嘗到了「自取其辱」的味道:
「既然大家都心知肚明,這拍不了那沒必要拍,那又何必打著翻拍旗號呢?」
不僅是無法借鑑《Skam》的深度話題,兩國學生的生活習慣、文化習俗也有著巨大差異,人物的性情、情節都需要重寫。
如果真能拍出與《Skam》同等深度、殘酷的中國版青春教育片,恐怕成片效果也會與原作大相逕庭。
翻拍消息發酵了沒多久,人們等到原作編劇及導演的發文,表示從未授權中國版《Skam》翻拍,並感謝中國粉絲們向她反應並保護版權時這則新聞進入了更為尷尬的境界。
行吧,原來劇方本就只想把它當「原創」作品或所謂的借鑑、致敬作品,翻拍的旗號「可能只是宣傳手段」。
在5月13日澎湃記者對某平臺的採訪中,工作人員明確表示「這個是片方不合適的宣傳,可能是為了宣傳噱頭,《叛逆》並非挪威劇集《Skam》的中國版」。
02
國劇翻拍之路,一部比一部難堪
翻拍《Skam》消息放出時的尷尬局面,還出現在另一部宣傳要翻拍的外劇上——從劇名開始就需要被消音的《去他媽的世界》。
這部劇同樣也是拿出關鍵詞就知道它「無法翻拍」的類型:精神變態、喜愛殺生、自殘、殺人犯、來自父輩的性暗示……
原作畫風兼具暗黑與文藝,因從小被父母傷害、不被關愛而心理扭曲的男女主,在公路旅行過程中自我救贖。
暗黑、文藝、公路片、「三觀不正」的男女主、髒話連篇的表現形式,這些因素通通和國內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沾不上邊,而且還需要重度馬賽克與「嗶」消音。
一聽到疑似翻拍的消息,「改編90%,再注水200%」的翻拍套路就重現在了每一位觀眾心裡,並懷疑中國版標題的尺度最多到《可以更好的世界》。
原作的最大特徵就是喪喪的展現視角、對陰暗心理的刻畫,倘若這些特點被魔改,對觀眾而言就像是端上了一盆挖去瓜瓤的西瓜皮。
觀眾們對於翻拍消息往往自帶氣憤與質疑,這些情緒不無道理。
縱觀國劇翻拍史,靈魂翻車次數實在太多。
經歷改名、撤檔、重拍、番位風波的《小小的願望》,魔改後變得十分割裂。
原作韓版《偉大的願望》其實算是一部R級青春喜劇,類似作品還有《色即是空》等等,講述患上肌肉萎縮症的高中生高遠想在臨死前成為「真正的男人」,說直白一些就是「破處」的故事。
這樣的題材與作品在國內從未有過嘗試,撤檔重拍的結局也說明,沒有分級制度的中國電影市場還沒有接受它的準備。
於是,重拍後的《小小的願望》由「破處」變為了「我想談戀愛」,預告片中的對應部分被替換,逐漸變成了眾所周知的笑話。
劇情與立意最為撕裂之處,就在於如果只是想談個純潔戀愛,這個願望哪裡到了難以啟齒的地步?哪裡到了需要被黑道小混混追殺的地步?哪裡到了需要高遠父親打暈母親、不讓她發現有異性在兒子病房的地步呢?
更何況,原作的荒誕衝突感就在於保守社會中「破處」這一禁忌話題,「談戀愛」這一願望無法支撐劇情與立意,顯得莫名其妙。
因一個細節改動,而導致全片主題背離的,還有電影《你是兇手》,翻拍自韓國犯罪片《蒙太奇》。
故事的整體基調,是由於綁架案多年未破,受害者母親決定自己動手,以牙還牙找出兇手並審判,無形之間由受害者變為加害者。
這一轉變的重要動機,在原作中是十五年案件追溯期限過限,法律制裁失效。發現蛛絲馬跡的警察受限於上司與追溯期限已過的阻力,在內疚與失望中燒毀案件檔案。
法律無能為力,這是片中母親走向加害者身份的重要轉機。
讓中國版《你是殺手》的立意發生180度轉化的原因也正是在於——中國對此類案件並沒有時間期限。
警察沒有放棄線索或是搜查受阻的客觀理由,受害人母親也缺乏心理改變的動因。
最後呈現出來,更像是警察因無能、自卑放棄線索,母親則有些心理扭曲。
這樣的變化,不僅讓原作中法治與個人道德審判的衝突蕩然無存,也缺乏了對社會上陳年懸案的洞察。
更諷刺的是,劇中的警察由因壓力受阻、被迫放棄的正義之士,變為了因無能心理上主動放棄;只能尋求私刑的受害者母親沒了被迫感,變成了「選擇成為加害者」。
這樣的翻車和《小小的願望》還有一定區別,它並非根源於價值觀念層面的衝突,而是根源於改編者的粗製濫造。
如果能為警察與母親的轉變尋求一個更為現實層面的理由,比如線索客觀受損難以追查,或是對舊年陳案的不上心,一切邏輯都會更為通暢。
但顯然,不論是擔心話題敏感還是根本未察覺問題,翻拍方都選擇了最簡單粗暴,也是最差的結果:直接忽略差異照本宣科,以至於讓立意完全背離。
類似的例子,我們還能想起許多。
口碑和質量都還算不錯的電影《誤殺》,改編自印度高分懸疑片《誤殺瞞天記》。為了保護意外殺死警長兒子的家人,主角維傑製造了「完美犯罪」。
在中國版裡,結尾加上了維傑一家爭先自首的環節。
女兒被職權人之子性侵,期間家人被警長動用私刑,已經創造出完美犯罪可以脫罪的維傑一家最後爭先自首,不僅邏輯上說不通,還營造成了老實無權的普通人只能如此的窩囊感。
翻拍自小眾黑馬影片《完美陌生人》的電影《來電狂響》,在改編過程中加入了十分具有中國電影特色的狗血煽情片段。
先是讓劇中角色互撕到天翻地覆,在強姦、渣男等既有情節都難有轉機的情況下,還能呈上車禍、洗白、團圓三件套。
結尾還放一段救火搶險的感動中國VCR,賺足觀眾淚水,可哭完也莫名其妙。
從這些例子中,我們不難看出翻拍劇的局限。很多問題,或許都不只是一句「水土不服」可以概括的。
03
從粗糙到噱頭,翻拍套路三部曲
從《深夜食堂》《你是兇手》式的完全照搬、劇本粗糙敷衍,到《誤殺》《來電狂響》畫蛇添足式的正能量加戲、大團圓結局。
再到如今「偽翻拍」中國版《Skam》,直接拿根本拍不出的挪威原劇名聲做宣傳嫁衣。
你會發現,如果不考慮演技、畫面、特技等客觀差異,這些翻拍劇似乎從來沒有抓住過原劇的立意精髓,有的浮於表面,有的完全背離,構思上少有誠意。
最後統一保留下來的,只是一個翻拍優秀劇集的名聲。
就像《北京女子圖鑑》,原劇刻畫女主與不同人戀愛、乃至心機上位的細節,是為了展現女主在成為獨立女性和依附丈夫之間的徘徊,還側面暗示階級的不可逾越。
via 《東京女子圖鑑》
而中國版裡完全忘記體現女主徘徊選擇的心理狀態,反而變成了一面宣傳獨立、一面拜金利用男人的「婊」氣。
如果說這些劇集的獨特優點,是觀眾們都能細細品味出的,那為何翻拍製作方們卻視若不見、在劇集中完全忽略甚至反轉?
既然近些年翻拍劇的反響都不好,為什麼還要繼續翻拍?
一部劇翻車的原因或許有很多,但翻拍劇出現「連環交通事故」的原因,或許還是太覬覦原作的成就與光環。
原作的光環無形之間設下了兩個泥坑:一是不論文化背景差異,伸手就想拿;二是困在原作風格裡,妄想通過複製來再造經典。
在這樣的基礎裡,再怎麼添加本土化元素也只會畫蛇添足,因為它們本就格格不入。
最終的結果就是,如果說原作是甜西瓜,翻拍劇只學得了西瓜皮,然後煞有介事地往裡頭灌注了一通調製出的西瓜味飲品,注水水平不夠的話,還可能灌成大蔥包子味。
拿翻拍《Skam》做宣傳噱頭的製作方,就是覬覦原作熱度發展處的最新形態——往苦瓜上強貼西瓜標籤。
這種一看就是掛羊頭賣狗肉的行為,註定會受到觀眾反感,但類似的翻拍蹭熱度行為卻依舊層出不窮。
讓人不禁懷疑,這是否是「黑紅也是紅」的套路,寧願滑天下之大稽,也要挑撥情緒引來看熱鬧的人群。
而觀眾們,就像是聽過無數次「狼來了」而PTSD的村民,不再對完美翻拍劇抱有幻想,而是更期待著「別去翻拍」。
原本,大多數人還是抱著「給老劇留一片淨土」的心態,反對低製作的毀經典。
可依舊層出不窮的翻拍劇消息,讓觀眾們陷入了一種麻木與失望混合的心態——
所有人都知道那羊頭攤上賣的是狗肉,卻又無可奈何,只能向不允許宰羊的菜場低頭。每一聲「賣羊肉、優質羊肉」的吆喝,都是自取其辱般的嘲笑。
這場自欺欺人的翻拍買賣,所有人都看的一清二楚,也不願再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