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認為,《大話西遊》之所以80後一代人認為是經典,是因為影片的環境和社會投影造成的。這部電影切合了這一代人迷惘、固執、鬥爭、無奈。影片中最尖銳的,就是孫悟空與他的命運不休不止的抗爭。從500年前的遊戲人生,到後來不得不陪著唐僧西天取經,其實就是一個憤青最後被磨平了稜角,最後不得不向命運低頭的過程。孫悟空就是我們在電影裡的投影,有上天入地的能力,有七十二變,有筋鬥雲,但是最後仍然什麼都不能改變,老老實實的走上命運(觀音菩薩)給他安排的道路。
整個影片觀音的出鏡率不高,就幾個鏡頭,但是通過不斷的重複,加深了我們的印象。從觀音和其他人說話的字裡行間可以看出,其實觀音安排了很多事,最後的目的就是安排孫悟空跟唐僧去西天。往深一步想,去西天這種事,根本就是天界高層一幫不懂業務的神隨便研究出來的,人選定了以後,就由觀音去操作。誰知道觀音遇到這麼一個隊伍一個囉囉嗦嗦,一個刺頭,兩個不能打的小混混。沒辦法,觀音只能通過輪迴悟空等人,以期望他們能明辨事理(去取經)。
輪迴期間,觀音看上去根本對這幫人不聞不問,但實際上,每一個關鍵的節點又都有他的身影。觀音通過派人發物,多次給悟空暗示。例如菩提老祖,例如月光寶盒,例如金剛圈。菩提老祖是誰徒弟自不必說,金剛圈邊上的畫卷也不必說。單說月光寶盒,怎麼就隨隨便便被至尊寶挖出來?怎麼就隨隨便便傳到了500年前看那場大戰?怎麼後來又白天可以傳送?最後,觀音怕至尊寶不會用,連傳送咒語都寫到盒子上,心細如絲啊!從以上可以看出,觀音給了悟空等人所謂的自由,卻在後臺牢牢的把悟空等人玩弄於股掌之間。最終的目的,不過就是讓悟空等人乖乖就範。
最後的結果也是極好的,師徒四人全都改了所謂的壞毛病,消停的去了取經。在現實裡,觀音可以是父母,可以是老師,可以是領導,可以是夫妻,甚至可以是命運。他經常是看不見,但是在很多關鍵的節點存在著。很多時候都有這樣的無奈。80後這一代,大部分人從高中開始就以為自己無所不能,結果屈服命運考大學,大學擴招了。大學畢業以為自己能闖出來點什麼,結果屈服命運寄人籬下工作了。
想愛個什麼人,結果沒錢分手了。想好好工作弄點名堂出來,結果領導不高興了。所以大部分懂業務的人現在被不懂業務的轉業幹部領導著,我們每天要做的,就是以前我們最討厭的事,溜須拍馬,阿諛奉承。午夜夢醒,突然想將社會改變點什麼,卻只剩下無力感。我們想固執的站著,不被社會的河流衝走,但是時間長了,也只剩下圓滑。可以說,《大話西遊》這部影片完全引起了80後的共鳴。全片充斥著那種身在大環境的潮流裡,被人操縱的那種無奈;想去改變什麼,卻先得改變自己的那種焦慮。因此才有很多人喜歡這部電影,尤其是看到最後的結果:我(悟空)去捨生取義了,你們(所有人)好好活著吧,不管你(夕陽武士)是不是我(悟空)。
中國人喜歡隱喻,熱衷於那種頓悟的感覺,《大話西遊》就是這樣的。一開始大家都不能理解這部電影,導致當時電影票房勉強回本,這還是靠星爺強大的名人效應!結果,慢慢的,有人突然領悟到了,哦,原來這不是一部喜劇,而是一部悲劇的時候,立馬被無數人反覆咀嚼了,希望能從中讀出新的味道!而愛情本來就是讓人弄不懂的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這樣也對,那樣好像也沒錯,於是你在反覆觀看中總能獲得新的感動,這才讓這部電影長久不衰!
這部電影不適合小孩子看,因為他們還不懂愛情,讀不出這部電影的精髓,只能讀出歡笑;然而又只適合小孩子看,因為當你嘗過愛情之後,卻總是讓你眼淚都是不自覺地流出,讓你內心風起雲湧!正如星爺說的,他其實拍的是一部悲劇,但很多人卻以為是部喜劇!這是一部讓你嘿嘿直笑,卻突然一顆眼淚落下的電影!瞧,人的感情就是這麼複雜,你可以在開心歡笑的同時,又心酸垂淚!星爺在這方面的造詣爐火純青!當然啦,裡面的經典臺詞,也許萬年之後還是還是讓人心動不已!從此以後,熒幕上肯定還會出現無數個孫悟空,無數個孫大聖,但永遠只有一個至尊寶,這座巔峰,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有人翻過去!感謝星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