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邦國際鋼琴比賽是全球最具有影響力的國際音樂賽事之一,每隔四年在波蘭首都華沙舉行。2015年10月3日-20日舉辦的第十七屆「肖賽」邀請了音樂表演研究國際學術權威、蕭邦專家、劍橋大學約翰·林克(John Rink)教授擔任評委。約翰·林克教授事後就這段經歷撰寫了專題論文《評審蕭邦:音樂經歷的一種評價》(Judging Chopin: An evaluation of musical experience),對於我們了解國際頂尖大賽的評審內幕以及他個人所堅持的評判標準提供了寶貴的信息。圖1是第十七屆蕭邦國際鋼琴比賽的賽制概況。表1是約翰·林克教授所關注的拉脫維亞鋼琴家喬治·奧索金斯(Georgijs Osokins)在整個賽程中的得分情況。其中,評委的姓名以縮寫形式(JR為約翰·林克)給出。前三輪成績以25分制的得分(越高越好)以及決定選手是否晉級的是(Yes,Y)與否(No,N)同時給出,而決賽成績則以1-10的排位給出,越大越好。可見,儘管約翰·林克教授每輪都為奧索金斯給出了較高分數,但他在決賽中還是以微小的劣勢與前六名失之交臂。
圖1 第十七屆蕭邦國際鋼琴比賽概況
表1 喬治·奧索金斯三輪得分與決賽排位(越高越好)
約翰·林克教授對奧索金斯在第一輪中演奏的蕭邦《b小調練習曲》作品25之10給予了極高的評價,給出了所有評委中的最高分24分。他在評審過程中邊聽邊做筆記,並在賽後對這些潦草的記錄進行了整理。如圖2所示,筆者大致翻譯如下:具有轟動效應——非常顯著地牽出了內聲部被懸置的角色; ——超級好的踏板——[他使得樂曲變得]痛苦,而後釋放;
圖2 約翰·林克教授為喬治·奧索金斯演奏蕭邦《練習曲》作品25之10做的筆記
從評語中的這些描述性語言還可以進一步整理出約翰·林克教授的主要評分依據。大致可以分為表2中所列舉的三個方面。首先是有關鋼琴(技巧)的因素;其次是一些表現性特點,包括「有些不尋常」的獨創性;最後是從表演中顯現出的結構,其中最核心的關鍵詞是形態(shape)。關於整體形態問題,約翰·林克教授通過曲式結構與奧索金斯演奏中的一些特點進行了對照分析。如圖3所示,R是指樂句結尾處的退縮式(Retraction)處理,S是指樂句結尾處的巨浪式(Surge)處理,而C是指對位的前景(Contrapuntal foregrounding),特別是內聲部。而這些R、S與C的因素很大程度上是通過速度塑形(temporal shaping,參見圖4)、雙手與手指間的錯位(hand/fingerdisplacements,例如低音先行的處理方式)、和弦的琶音化處理(arpeggiation)以及豐富的力度起伏(dynamics)等具體途徑來實現的。
表2 約翰·林克教授的評分依據
圖3 蕭邦《練習曲》作品25之10曲式結構與奧索金斯的演奏特點
圖4 蕭邦《練習曲》作品25之10曲式結構與奧索金斯的速度-力度曲線
(Vmus.net 2.0生成速度曲線與演奏蠕蟲)
奧索金斯的演奏確實有太多不同反響之處,具有鮮明的獨創性。在他目前的個人簡介中如此寫到:「他在2015年的肖賽中引起了轟動,被評論家認定為超常且出乎意料。他作為獲獎者可能太過於革命性了,然而進入決賽已足以證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