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藝術之美,是作品帶給觀者明確的人生態度與道德價值!

2020-12-17 美術研究

劉南一,1956 年生於廣州市。1981 年畢業於廣西藝術學院,1992 年結業於首都師範大學美術系研修班,1998 年結業於廣西師範大學學科教學論(美術教育方向)專業研究生課程班。廣西藝術學院教授,美術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廣西藝術學院教學名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廣西美術家協會理事,廣西油畫藝委會副主任,廣西灕江畫派促進會常務理事,國家教育部「國培計劃」專家庫專家,廣西教育廳高中課改美術學科專家組組長。

油畫作品入選參加第八屆、第九屆、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及其他國內重要展覽,多幅作品獲獎,在《美術》《美術觀察》《中國油畫》等刊物上發表,入選中國當代美術家品評書籍及各種大型美術畫冊。多幅作品曾在美國、法國、德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越南等國家展出並被收藏,主要代表作品《桂林風景》系列、《海船》系列和《無人入睡》系列。2016 年油畫作品《無人入睡 No.18》榮獲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頒發的廣西文藝創作最高獎「銅鼓獎」。出版著作《當代廣西少數民族美術教育》、藝術家手冊《維亞爾油畫精品》、全國高等院校美術學「十二五」規劃教材《繪畫色彩》。

一、音畫之緣

藝術創作是藝術家精神追求的一種表達方式。在當今的文化境域下,各種藝術形式、藝術理念相互吸納和相互滲透,逐漸呈現為多種風格融合併存、表現手法多向發展的狀態。這種多元化的格局,使得藝術創作和表現手法具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我們知道,繪畫屬於視覺藝術的範疇,而音樂則屬於聽覺藝術的範疇。因此,人們通過視覺或聽覺所獲得的審美刺激來自兩種不同感官。人們在欣賞一幅繪畫作品或是一部音樂作品時,欣賞著的心理活動如知覺、記憶、聯想乃至情緒,會伴隨著視覺或聽覺的產生而激發,進而獲得欣賞者的個性審美感受。

「繪畫的魅力在於體驗與感受的排他性和不可替代性。而表現方式的選擇更是出自藝術家內心的體驗與需要。」 ① 劉南一以音樂為題材創作的《無人入睡》系列作品,不僅給人以視覺上的感染力,而且能使觀者產生聽覺上的聯想,可謂「觀其畫聽其音」。畫布上斑斕的色彩所呈現的是指揮家、歌唱家、演奏家,其中不僅有小號、小提琴、鋼琴、豎琴、二胡、琵琶等獨奏者,還有管樂中的小號、圓號、長號、長笛,弦樂中的小提琴、大提琴、倍大提琴和打擊樂組成的合奏和協奏的畫面。儘管那一幅幅從畫家的審美視角展示的畫面僅僅是某個局部,但亮麗色彩仿佛跳動的音符,猶如在向觀眾演奏著色彩的交響樂。

《無人入睡》的畫題源於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歌劇《圖蘭朵》中的男主角王子卡拉夫的詠嘆調《今夜無人入睡》。普契尼歌劇中優美的旋律大線條地流動,將東、西方音樂文化和諧地交融在一起,呈現出華貴的美麗綻放。王子唱道:「不得睡覺!不得睡覺!……秘密藏在我的心裡,沒人知道我的姓名。等到太陽照亮大地,親吻你時我才對你說分明!……黑夜啊,快快消逝,星星啊,別再閃爍,讓黎明的曙光帶給我勝利!」這首熱情動人的詠嘆調,幾乎成為所有歌劇男高音摯愛,同樣也令劉南一為之感動,由此萌發了創作衝動。

劉南一說:「作為受益於音樂的畫者,我開始找尋音樂與繪畫這二者的平衡點,把審美聯覺從音樂挪移至繪畫,將視與聽的「通感」呈現於畫面,以靜態的方式詮釋出動感的音符。」 ② 《無人入睡》系列作品不僅僅是他在「寫意」精神層面的表現,更是其音畫情懷的真誠流露。作品將音樂語言與繪畫語言相融合,畫面上構圖層次的節奏、層層疊壓的色彩、厚重斑駁的筆觸以及用筆的細節變化,傳遞出畫家由交響樂引發的創作靈感,將定格於畫家腦海中的生動神態的瞬間印象躍然於畫布,熱情流暢,真實可信,音畫之緣最終生成於有色彩、有溫度的意境上。

無人入睡 No.40(局部)ˉ 油畫 ˉ 劉南一 ˉ2019 年

無人入睡 No.38ˉ 油畫 ˉ150cm×150cmˉ 劉南一 ˉ2019 年

無人入睡 No.39ˉ 油畫 ˉ150cm×150cmˉ 劉南一 ˉ2019 年

二、畫外之音

初學油畫,緣於熱愛。劉南一祖籍山東,又是「四野」子弟,從小就有著當兵的理想,但事與願違,去了農村插隊。在文化生活貧乏的勞動之餘,劉南一愛上了畫畫。國家恢復高考後他考上了廣西藝術學院,正式開始了專業學習。劉南一被油畫作畫技法能在畫面中製造出豐富的色層結構,有一種豪放粗狂的灑脫和筆隨意行的感受所吸引,正應和了他與生俱來的山東人的率真品性與軍人基因的韌性。劉南一選擇了油畫並堅持了四十餘載。劉南一認為:「藝術家表達觀念的方式是感受,即現實生活中某些物象或情境契合了藝術家的創作取向,並通過其心靈和真實情感的滲透與過濾,進而轉化為藝術形象。」 ③

畫家要善於觀察和發現生活中人與景的情境以及色彩的微妙關係,進而產生創作的衝動。他因為《海船》系列到海灘船頭,因為《風景》系列到鄉村小鎮,更因為《無人入睡》系列常去音樂會現場感受。他通過寫生,把握住因心靈被觸動而產生的「偶然」,並隨之進入到自己的創造空間中。「藝術家們以各自鮮明的標記使人類在精神的自由選擇和不斷超越上步入新途。」 ④ 劉南一的《無人入睡》系列創作,著眼於構思與構圖的新穎,靈活選擇和綜合使用油畫的色彩語言及表現技法,探索多種表現方式的可能性,尤其是強調心靈同畫面的碰撞。當畫面的藝術境界充滿了獨特情趣,而這種情趣是經過了深刻體驗、細膩感受並不斷積澱之後,所展現出的恰是一種真摯、樸素和自然的情感態度。

踐行初心,源于堅持。劉南一在油畫創作上一路走來,在逐漸認識自我、釋放自我中,不斷進步、不斷完善,從而找回初心、找回自信。劉南一油畫作品的寫生與創作,幾乎每年都有新作,且成績斐然。他創作的《無人入睡 No.18》,2016 年榮獲了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頒發的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他有多幅作品在《美術》《美術觀察》《中國油畫》等刊物上發表。「完美的藝術作品不僅對於富有精神性和理智性的人具有吸引力,而且它還對人和生命的統一具有吸引力。它使生命的力量和人格的活力充分運動起來。」 ⑤ 在《無人入睡》系列作品的每一幅作品創作之初,他都要瀏覽大量的資料,拜讀大師的作品,到音樂廳欣賞交響樂找感覺。少則一個月,多則半年或一年,反覆思考選題定調子,反覆斟酌畫面的構圖,反覆考慮色彩的配置,有頓悟了就畫得順手,有糾結了就先放一放。創作的過程就是一個肯定、否定、反思、調整、再肯定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堅持,不能輕言放棄。

無人入睡 No.47ˉ 油畫 ˉ150cm×150cmˉ 劉南一 ˉ2020 年

無人入睡 No.26ˉ 油畫 ˉ150cm×150cmˉ 劉南一 ˉ2012 年

小提琴手拉塞爾 ˉ 油畫 ˉ80cm×80cmˉ 劉南一 ˉ2012 年

無人入睡 No.2ˉ 油畫 ˉ150cm×150cmˉ 劉南一 ˉ2003 年

無人入睡 No.18ˉ 油畫 ˉ150cm×150cmˉ 劉南一 ˉ2011 年

無人入睡 No.27ˉ 油畫 ˉ150cm×150cmˉ 劉南一 ˉ2014 年

圓號手謝娜 ˉ 油畫 ˉ80cm×100cmˉ 劉南一 ˉ2013 年

小號手託馬斯·費奧多洛夫 ˉ 油畫 ˉ80cm×100cmˉ 劉南一 ˉ2013 年

無人入睡 No.33(局部)ˉ 油畫 ˉ 劉南一 ˉ2015 年

無人入睡 No.11ˉ 油畫 ˉ150cm×150cmˉ 劉南一 ˉ2004 年

搖滾歌手陳佳 ˉ 油畫 ˉ120cm×120cmˉ 劉南一 ˉ2017 年

爵士鋼琴 No.1ˉ 油畫 ˉ150cm×150cmˉ 劉南一 ˉ2012 年

爵士鋼琴 No.8ˉ 油畫 ˉ150cm×150cmˉ 劉南一 ˉ2015 年

三、和諧之美

視覺藝術領域中的和諧之美,是作品帶給觀者對事物中積極明確的人生態度與道德價值的和諧需求,藝術表現方式與技術技能構建等多種被選擇的因素,所達到的平衡、和諧來展現的,並不是沒有選擇的、盲目混沌的感官印象。而「視覺藝術不僅僅是社會生活與個人情感的結晶,更是藝術家眼中的社會情態和內心的豐富情感撞擊下精神境界的升華。」 ⑥ 綜合性藝術院校的人文環境,給予了繪畫、音樂、舞蹈、建築、戲劇、影視傳媒等姊妹藝術之間更多的觀摩、學習和交流機會,互為影響、互為欣賞、互為作用、互為融合,盡在於無聲處、潛移默化之中。

「音畫同緣」是劉南一創作《無人入睡》系列作品的出發點。他說作品無論是構圖還是色彩就是要好看,不好看的畫寧可不畫。劉南一的畫總是充滿了熱情亮麗的色彩,從未有畫過晦澀暗淡的景象。劉南一作畫「喜歡在畫面大面積用白,而白的出現,時而是點,時而是面,把畫面的色彩襯託得更加漂亮,收到一種「惜色如金」特殊效果。這種堆砌的厚厚的白顏料,突顯出油畫的材質美,增加畫面的光感。」 ⑦

他將所見、所想、所思、所悟,以色彩的形式附著在畫布上,使畫中人物的瞬息神態或動作變成了視聽動感的一個片斷,給人以意想不到的效果,讓觀者似乎覺得《無人入睡》系列作品中的每一幅畫都在從不同局部敘述著同一件事情,這樣執著而頑強地重複著同一個主題,那就是音畫的和諧之美。畫家以其視覺感官受豐富的光線作用,聽覺感官受交響樂聲的感知,使音響的刺激與明快的色調相互聯繫、變化交織,達到光與色的變幻效果,即畫作營造出在交響樂團演出現場的燈光下,所呈現出的色彩斑斕與和諧美感的視聽動感畫面。

無人入睡 No.46ˉ 油畫 ˉ150cm×150cmˉ 劉南一 ˉ2020 年

無人入睡 No.31ˉ 油畫 ˉ150cm×150cmˉ 劉南一 ˉ2014 年

仲夏 No.6ˉ 油畫 ˉ150cm×150cmˉ 劉南一 ˉ2014 年

無人入睡 No.36ˉ 油畫 ˉ150cm×150cmˉ 劉南一 ˉ2018 年

仲夏 No.5ˉ 油畫 ˉ150cm×150cmˉ 劉南一 ˉ2013 年

仲夏 No.1ˉ 油畫 ˉ150cm×150cmˉ 劉南一 ˉ2007 年

無人入睡 No.37ˉ 油畫 ˉ150cm×150cmˉ 劉南一 ˉ2019 年

無人入睡 No.34ˉ 油畫 ˉ150cm×150cmˉ 劉南一 ˉ2016 年

藝術的和諧之美價值在於「藝術供給我們的是一種想像性的友誼、一種新的友誼。以同情的態度接觸藝術中所表現的生活,我們就能擴大我們對於一切生活的問題和情況的了解,從而使我們自己的生活得到一個更自由、更明智的方向。」 ⑧ 藝術是情感的催化劑,容易形成並表達人們的共同記憶。劉南一的油畫作品是其對生活的感悟、對心靈的釋放和對人生的態度,是具有和諧之美、視聽俱佳效果的畫作,展示了畫家抒寫音畫情懷和探索油畫色彩語言的心路歷程,使觀者通過畫面獲得美好、祥和、優雅的審美愉悅。

注釋 :

①範勃.視覺的詩學 [J].藝術界,2005(6):89.

②劉南一.心隨樂舞 [J].中國油畫家,2014(11):146.

③劉南一.重識德加 [J].美術觀察,2005(10):100.

④時潔芳.視覺遠近 [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63.

⑤蓋格爾.藝術的意味 [M].艾彥,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 73

⑥劉南一.維亞爾作品的裝飾趣味與和諧美感 [J].南方文壇,2006(5):92.

⑦蔡國勝.野性與詩性的「二重奏」[J].中國油畫家,2018 (18)78.

⑧帕克.美學原理[M].張今,譯.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 294.

參考文獻 :

1.于貝爾曼.在圖像面前 [M].陳元,譯.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5.

2.何尚.接近天堂的美 [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1999.

3.史作檉.光影中遇見倫勃朗 [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7.

作者:劉磊,烏克蘭沃倫國立大學藝術文化學博士、廣西藝術學院

美術研究|中國文藝美學思想豐博深厚,在世界美學史上獨樹一幟!

美術研究|莫奈:如果一幅畫看起來像一幅畫,那麼它決非一幅好畫

美術研究|人文精神與藝術相伴,只要人性不滅,藝術就不會終結!

美術研究|只要人類還能呼吸,眼睛還能夠看東西,藝術就將永生!

美術研究|吳道子筆勝於象,骨氣自高,樹不言圖,亦恨無墨!

相關焦點

  • 文藝作品的審美價值與藝術價值辨析
    內容提要:審美價值與藝術價值是內涵不同的兩個概念。文藝作品的審美價值由兩個層級構成:一是作品的形式技巧,二是其中所表現的美的事物、美的情懷之類。藝術價值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是指文藝作品的整體性、綜合性價值;狹義的是專就作品的藝術性而言的價值。
  • 都是視覺藝術,為何有人認為人體油畫是藝術?而人體攝影不是
    文·段宏剛一說到藝術,人們自然而然會聯想到繪畫、雕塑、建築、書法、攝影、音樂、舞蹈、戲劇等具體的門類,它們有的屬於造型藝術,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美術」,以直觀的視覺感受作為主要欣賞手段。有的屬於表演藝術,主要通過聽覺來完成審美過程。
  • 西方後現代藝術
    這位藝術家甚至用他學過柔道的本領,從一棟樓房的二層樓上跳下,作為他飛翔於虛空的藝術作品。這種 行為作品顯得異常荒謬,但它確實表現了一種人的自由創造性的衝動,也許是一種過激的衝動。藝術審美的特性--自由創造在後現代藝術中,從原先視覺領域延伸 到現實生活領域,從而也更明確、更鮮活、更深化了。而黑格爾的藝術之讓位於哲學,卻不僅沒有使藝術的自由特性得到延伸,反倒是扼殺了這種特性。
  • 私人定製 裝飾在餐桌上的視覺藝術
    英國美學家赫伯特·裡德在論著《藝術的真諦》一書中指出:「裝飾的必要性存在於心理中。事實上,幾乎一切工藝設計領域均與裝飾藝術有關。工業造型設計,日常用品裝飾如桌椅家具、酒杯器皿、空間裝潢等等,都與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連,它們的存在即是從美感的角度來標明主體的特徵、性質、功用以及價值。餐桌就是一門講究的裝飾藝術,若不為酒足飯飽,那必然追求食色生香。
  • 每日一書|西田幾多郎談美的本質、藝術與道德
    美的本質應該在何處尋求呢?面對名家作品和奇偉自然,任何人都會被它的美所打動,我們便相信這是美的。但是,美在某物或者為青色,或者為紅的意義上,並不是指物的性質。是根據主觀被賦予了的物的性質。審美判斷被認為是感情的判斷。美的本質應該在審美鑑賞作用當中尋求它嗎?但是,藝術家的意識不是單純的鑑賞。
  • 藝術是人之根本,價值的考量
    《藝術密碼》連載06藝術是人之根本,價值的考量「是。價值的考量,是說在現代語境下,藝術家不但在待價而沽,而且不顧於賣身求榮。「可以說,現代中國的藝術家,幾乎都是金錢的奴隸、政治的工具,是為了創作而創作,為了表現而表現,很少有發自內心的藝術作品,來展現自我的生命意識與靈魂世界。這個倒退,在歷代幾乎沒有。畢竟,歷代的藝術家還有著人的尊嚴,那些贊助者還有著對藝術家及藝術的尊重,因為他們幾乎都有著各自不同的信仰。
  • 尖銳的生物藝術一直在挑戰人體禁忌和道德倫理
    2000年2月愛德華·卡茨利用轉基因技術和基因工程製作藝術,與法國合作,在實驗室裡培育出一隻被植入水母基因的綠色螢光兔子,這是世界上第一件生物藝術作品。此作品引發了觀者對基因技術工程的質疑,這些涉及到對人類、生物、科技與哲學之間存在的關係的探討,以美學語彙和藝術事件的形式提出。這種對人類的思想具有顛覆性的藝術現象,引起了人們對政治性與社會性議題的探討與思考。
  • 從丹託到希基:美的濫用,還是美的回歸?(下)
    藝術的直接體驗者是觀眾,美的外觀就是其中唯一的中介。而評價一件作品美麗與否,希基也給出了清晰的標準,即作品能否給人帶來感官上的愉悅與身心的自由與解放,這與英國經驗主義美學中的審美主觀唯心論殊途同歸[2]。換言之,在希基看來,當代藝術制度過度關注作品的「意義」而忽略了美本身。在《神龍》中,無論是卡拉瓦喬的例子,還是對羅伯特·梅普爾索普攝影的解析,作者都意在闡明「美的定義就是觀者產生視覺愉悅的中介。」
  • 在藝術作品看到自己的影子,產生強大吸引力,並引起靈魂的震蕩
    從生態的角度來看,人類尋求自然事物的解釋,其目的是為了尋求安全感和實現自我的生存價值。人類對自然的基本態度,受到人類集體觀念的深刻影響,深層生態學的基本觀念是在人類集體潛意識影響下的觀念的轉變。榮格對小說《尤利西斯》的心理學分析,是情結理論在文學批評中的一次經典應用。
  • 走進藝術,發現《蒙娜麗莎》背後的美
    蒙娜麗莎的微笑是整部作品的重要特徵,是文藝復興時期女性美的典型,也體現一個新時代的精神美。本文主要闡述該作品的藝術形象塑造進行分析。藝術形象是藝術作品的核心,一件成功的藝術作品,其關鍵在於藝術形象的塑造,能夠通過技巧手段將作品的情感成功地傳達給觀者,使觀者能得到感悟和共鳴。
  • 藝術人物:著名畫家高令敏作品賞析
    在全國多種刊物發表論文及美術作品,經常參加全國性美術作品邀請展,合肥電視臺、安徽衛視第一時間、中央電視臺科教節目製作中心對其藝術均有報導。並在中國科技大學、合肥久留米美術館、北京、上海、南京、西安、廈門、日本等地舉辦個展或幾人展。作品被中科大、國家畫院、李可染美術館、日本望月定子美術館、美國、紐西蘭等藝術機構收藏。每年多次為國家級慈善基金會和扶貧機構捐贈多幅藝術作品。
  • 偶發藝術的視覺暴力
    (美)奧登伯格《城市快照》1960 紐約偶發藝術的創立者是艾倫.卡普羅,是受到波洛克的「行動繪畫」的啟發,認為應該「拋棄藝術技巧和藝術的永久性」。(英)斯圖爾特.布裡斯利《今天,我無所謂》倫敦為了完成這件作品,幾乎是一動不動的在灌滿水和動物內臟的澡盆中,泡了好幾個小時。
  • 露天博物館如何讓更多人欣賞到藝術作品
    為了讓這一對話更加清晰,藝術家們還將一些羅浮宮作品的複製品張貼在他們的演繹版本旁。此次「展覽」有一部分會永久留存,而其原創性在於其場地——在戶外,在建築物的牆上。街頭藝術完全仰賴承載它的建築載體,是一種慷慨地供更多人觀賞、尋求抓住路人眼神的藝術。這一追求信息的即時性的藝術實踐需要一種簡單易讀的構圖,以便讓步履匆匆的觀者停下腳步,邀請他發現一件藝術作品,甚至可能造成美學衝擊。
  • 大畫幅作品,揭示圖像的視覺意義
    我們知道,小相機拍攝的作品不足以反映出細節和一些微妙的地方,但使用了大畫幅之後,這些作品捕捉到我們眼睛平時不容易觀察的細節,作品用新的列印技術印製出來後帶給人們完全不同的視覺衝擊力,也因而形成了完全不同於傳統攝影的展覽方式。
  • 藝術藥物:草間彌生作品賞析
    當她20多歲時,決定遠赴紐約追尋自由和名聲,藉以反抗父母的傳統思想和道德觀。草間彌生曾表示:「美國是孕育我的地方」。Yayoi Kusama, photo © Jeremy Sutton-Hibbert/Alamy草間彌生稱自己的作品為「藝術藥物」。
  • 人體藝術攝影作品欣賞--最最純粹的女性之美……
    中華攝影俱樂部致力於推廣最新鮮、最專業最實用、最有價值的攝影資訊      人  體  藝  術  攝  影  作  品  欣  賞      最最純粹的女性之美性感人體攝影師Thomas Holm通過簡單不簡約的黑白人體帶你領略最最純粹的女性之美
  • 讓人感動的美麗——達菲·謝裡登超寫實創作的藝術真諦
    看到達菲·謝裡登的繪畫的每一個觀者,都會被他作品中那種單純的美所打動,這種美展現的是如此的直白,讓我們理解的也是如此的簡單。這就是達菲·謝裡登帶有古典意味的超寫實繪畫最為明顯的風格。達菲·謝裡登作品達菲·謝裡登的藝術表現是如此的直白,也主要來源於他對藝術簡單而透徹地理解,他認為:「我對簡單的美感有興趣,也一直在尋找和了解視覺傳播的本質……任何讓我感動的東西都是美麗的。」
  • 以《教父》為出發點,分析電影中道德的藝術邊界
    一、那個一直住在我心裡的道德委員會小時候,對於影視劇以及文學作品,我樸素的判斷標準中有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結局必須圓滿,否則不過是一部浪費我時間的平庸之作。1990年,我剛9歲,並沒有領略太多人生悲歡離合。
  • 讓藝術作品變成生活態度
    日常與美學不該遙遙相望,而是和諧共生,讓藝術作品變成生活態度,正是本案設計師的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