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是《父母必須要懂的兒童發展規律》的第五章,前4章是:1、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2、兒童的道德規則認知規律3、兒童的自我認知發展規律4、不同成長階段的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感興趣的可以去看看。
本章帶來的內在需求發展規律,是我結合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得出的,相信讀完本篇文章後,父母對於了解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會有很大的啟發,也會明白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特別容易叛逆。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是什麼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很有名,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他認為,一個人在一個時期會有很多種需求,但在這很多種需求中總有一個需求佔主要作用,起主導地位,決定著人的當前行為。只有當低級需求滿足後,人才會追求更高的需求。
舉個簡單的例子,對於一個乞丐來說,他缺乏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等等很多種需求,但是他最需要滿足的就是生理需求,解決自己的溫飽問題。在這個生理需求沒有滿足之前,他是不會去追求安全、尊重等需求。因此這個階段,生理需求將主導他的行為。於是我們就看到乞丐沿街要吃的,不顧安全、也不要面子。
好了,理解了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我們再用這套理論來看待孩子的心理發展。
兒童的心理需求發展規律
根據馬斯洛理論,我把孩子的內在需求發展規律,從低到高地也分為了5個階段。
第一階段:生理和安全需求(0-2歲)
很明顯,剛出生的孩子的需求是最最基本的生存和安全需求,這時候他們各種哭喊吵鬧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喚起父母的注意,讓父母照顧他們、保護他們、愛護他們,從而讓他們生存下來。
套用一句諺語,這階段的孩子「有奶便是娘」,誰滿足了他的生理需求,他就把誰當媽。
第二階段:安全需求(2-3歲)
到孩子2歲時,孩子們的腿腳已經很利索了,可以獨立行走了。而且這時候,他們在語言上有了進一步發展,掌握了一些簡單的詞彙,可以跟人進行簡單的交流了。
他們開始從家裡走向了戶外,離開了熟悉的環境、家人,接觸越來越多的陌生的人群、環境。面對陌生,孩子本能地會產生害怕,因此他們對安全需求更加重視了。
所以當父母帶孩子出去時,會發現:當父母在旁邊時,他們會大膽放心的探索周圍的陌生環境;而一旦父母要離開,他們就會纏著父母,不讓父母走,或者跟著父母一起離開。
特別明顯例子就是孩子上幼兒園,那些建立了安全感的孩子哭鬧的就少;而那些沒有建立安全感的孩子,他們會纏著父母,號啕大哭,不讓父母走。
第三階段:社交需求(3-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