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府菜乃至中國官府菜的氣與魂、狠與準,盡顯於三套湯的製法中。
在中國烹飪的豐富味型構成裡,除了鹹、甜、酸、辣、苦,還少不了一個「鮮」字。在沒有特殊鮮味調味品的情況下,湯就會粉墨登場,起到絕佳的提鮮增味作用。
早在公元 6 世紀,賈思勰就在《齊民要術》裡記載道:「吹牛羊骨令碎、熟煮,取汁,掠去浮沫,停之使清。」這也是對清湯製法最早的記載。到了元明之際和清代,又先後出現了「捉清技法」、「提清汁法」等方法……可見中國人對於湯這種菜式鑽研之悠久、精深。
在尤其需要滋養補益的冬季,名廚帶你深入中國菜系,搜尋那些制湯的卓越技法。
作為我國延續時間最長的典型官府菜,孔府菜講究繁複,從火候、調味到成型每一環節的製備難度都極高,一句「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堪稱是對「中國傳統 fine dining」精髓之概括。在烹製過程中,孔府菜對原材料的要求十分嚴苛,絕不摻雜添加劑,這便把調味的重任落在了「湯」的身上。
孔府菜不僅做法繁瑣,還處處蘊含典故妙意,從這道名為「詩禮銀杏」的甜品可見一斑,圖片來源:sohu
中國孔府菜女傳人、山東省魯菜研究會會長王興蘭女士曾總結過:「孔府菜區別與其他菜,在於它選料精、做工細、講究造型完整,色彩鮮明,肉質軟爛,更重要的是它的主要營養價值為原汁原味。」其中,「原汁原味」四個字,一語道破「三套湯」在孔府菜裡的絕妙地位。
今天,我們暫且不談米其林,而是反觀我們自己的美食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三套湯,來觀摩中國傳統官府菜到底能精緻到什麼程度?
三套湯基礎配方
三套湯被譽為「湯中之最」,從材料、吊制到盛器都非常有講究。圖片來源:baidu
三套湯,顧名思義,用料多達 3 套,包括豬裡脊肉泥、雞脯泥和雞腿泥。不但下料狠,吊法也精準,整個製作過程需經 4 次反覆吊制,將老雞、老鴨、肘骨等煮至 8-12 小時制出味道後,便把原料全部棄之,只沏出清湯,淬鍊極致的濃醇、鮮香——這種取盡精華的做法,也讓三套湯贏得了「湯中之最」的美譽。
可以說,在三套湯的點化下,孔府美饌生出獨具一格的氣與魂。
配料
肥鴨(4 只)、肥母雞(6 只)、豬後肘(4 只,每隻 1500 克)、豬裡脊肉(1500 克)、蔥(100 克)、薑片(100 克)、花椒(30 克)
步驟
備料
將雞、鴨宰殺褪毛,並清洗乾淨,將雞血控入裝有 500 克清水的盆中,製成「血哨」,雞腿砸斷;取兩隻雞的雞脯肉和雞腿肉剁成茸,分別製成白哨和紅哨備用;將豬肘皮劃開,敲碎骨頭;豬裡脊肉剁成肉泥,製成「肉哨」。
吊湯
鍋內加入 15 千克清水,下入 4 只鴨、4 只雞、2 副骨架、4 只肘子,用旺火燒開;煮至 3 分熟時,撈出入 5 千克清水洗淨,再在洗肉水中下入「血哨」,攪拌好重新倒回鍋內,煮至 8 成熱,撇去浮沫;下入剛才的雞、鴨、肘子,加入蔥、姜、花椒,煮至 6 成熟,關火,撈出食材,提取 5 千克湯,分成三碗,泡上肉哨、紅哨、白哨,備用。
加熱鍋內剩餘的湯至 3 成熱,下入肉哨,慢火煮製,同時不斷攪拌鍋底,當燒至 8 成熱時,停止攪拌,燒至開鍋時,撈出肉哨。接下來依照此方法,處理紅哨、白哨。
處理完三種肉泥後,提出鍋內湯 10 千克,晾涼便得到了三套湯。
Tips
在吊湯過程中切勿加入鹽來調味,否則會破壞湯的質感。
二次利用食材,吊出三種特色底湯
孔府制湯的另一個絕技,就是能夠「物盡其用」——吊制三套湯所用的雞、鴨、肘子,甚至清洗這些食材的血水,都可以二次利用,製成其他特色底湯。
三套湯的配料還可以二次利用,製備奶湯等底湯。圖片來源:sohu
把鴨子、雞肚皮朝上,肘子皮朝上,重新放回上面的湯鍋內,加上 5 千克清水,旺火燉煮至湯汁呈現奶白色,關火,撈出食材,撇去浮油,過濾掉雜質,即可得到色純味濃的奶湯。而如果將「套湯」中的原料減少三分之二,同法製備,則可得到清鮮色淡的清湯。
另外,洗雞、鴨、肘子的澄清血水,也可以用來吊清湯、奶湯和毛湯。
全能三套湯,經典孔府菜的鮮鹹秘訣
孔府菜工於火候,製作精益求精,講究「細料精製,粗料細作」,經常會交叉應用多種烹調技法,例如煨、燒、扒等類型的菜品,往往要經過三四道程序才能完成。其中在調味上所下的功夫就堪稱一絕,看似簡單的「鮮鹹」背後,蘊藏著極為精密複雜的門道。
壽字鴨羹
這道菜為「衍聖公」舉行大型祝壽時的必備菜品,寓有壽比南山、長生不老之意。成菜色彩明豔,碗底三套湯清澈見底,鴨肉、冬筍和口蘑,分別呈淡紅、玉白、淺灰,味香且醇,羹鮮亦嫩,以淡制勝。
【原料】
白煮鴨脯(250 克)、瘦火腿(40 克)水發口蘑(15 克)、雞蛋清(3 個)、水發冬筍(15 克)
【製法】
將鴨脯、冬筍切成丁,火腿切條,口蘑一片為二;用毛湯將冬筍和口蘑氽燙一下備用;蛋清打成泡糊,倒入抹好油的盤子,修成直徑 15 釐米,厚 1 釐米的圓形,上面用火腿條擺成「壽」字,蒸製 2 分鐘;鍋中加入三套湯、鴨丁、筍丁、口蘑、料酒、鹽,燒開後去除浮沫,倒入湯盤,將蒸好的「壽」字推入盤內即成。
燕窩四大件
大件菜是孔府用於宴席的菜式,製作精細,體系繁瑣,呈現形式隆重華美,分為四大件、三大件、二大件。「燕窩四大件」選用上好的燕窩經水發後熘制而成,以鮮美滑嫩為口感特色,鹹鮮味亦全靠三套湯的助力。
燕窩萬字金銀鴨塊
【原料】
水發燕菜(100 克)、白煮鴨(1 只,約 750 克)、瘦火腿(100 克)、雞裡脊(100 克)雞蛋清(2 個)、姜(適量)
【製法】
火腿切末,加蛋清調勻,剩餘的火腿切片﹔白煮鴨拆去骨頭,切成長方形塊,雞裡脊去筋制茸,加蛋清、高湯、鹽攪拌均勻,攤在抹了油的盤子上,劃出「萬」字,加入火腿末蒸 8 分鐘,剔去「萬」字的其餘部分;將鴨塊、火腿片相間排在碗內,加三套湯及調料蒸 60 分鐘,用薑蓉製成潷汁,扣入缽內「萬」字擺在上面,燕菜放在「萬」字周圍;三套湯燒開後撇去浮沫,注入缽內即成。
燕窩壽字紅白鴨絲
【原料】
水發燕菜(100 克)、熟板鴨脯(50 克)、白煮鴨脯(50 克)、雞裡脊(300 克)、雞蛋黃(2 個)
【製法】
鴨脯、板鴨脯切絲﹔雞裡脊去筋制茸,取五分之一加蛋黃、調料攪拌成黃料子,蒸 10 分鐘取出,切末加蛋清調均勻;其餘加蛋清、三套湯和調料攪拌成雞料。
燕菜洗淨控水,撕成絲狀。將白雞料的五分之四在盤內抹成 10 個梯形塊,並在紅、白絲間隔處放燕菜﹔其餘雞料製成圓形,劃出「壽」字,填入黃料子上籠蒸 10 分鐘,取出「壽」字放在中間,四周擺上蒸好的蒸塊。三套湯燒開後撇去浮沫,倒入缽內。
燕窩無字三鮮鴨絲
【原料】
水發燕菜(100 克)、白煮鴨脯(75 克)、水發海米(50 克)、水發海參(50 克)、肥豬肉(50 克)、荸薺(10 個)、雞蛋清(3 個)、淨鱖魚肉(250 克)、鮮毛豆(25 克)
【製法】
鴨脯切成絲,海參、荸薺切成丁,海米切末,毛豆焯水制茸,加蛋清調勻﹔鱖魚肉,肥肉膘制茸,加蛋清、高湯、調料攪成魚料,取四分之一攤在抹了油的盤子上,劃成「無」字,填入豆泥;其餘加入海參,荸薺、海米拌勻,製成丸子,裹上鴨脯絲,蒸 10 分鐘,將鴨絲丸放缽體內;燕菜制淨撕成絲,擺在鴨絲丸上,放上「無」字。三套湯燒開後撇去浮沫,倒入缽內。
燕窩疆字口蘑肥雞
【原料】
水發燕菜(100 克)、白煮母雞(500 克)雞裡脊肉(200 克)、肥肉膘(25 克)、水發口蘑(50 克)、水發香菇(25 克)、雞蛋清(3 個)
【製法】
雞裡脊去筋與肥肉膘制茸,加蛋清、三套湯攪拌均勻備用;口蘑一片為二,焯水控幹;香菇切末加蛋清調勻,燕菜制淨撕成絲;白煮雞拆去骨頭,撕碎加料酒、鹽醃入味﹔將雞肉泥攤在白煮雞塊上,餘料攤在抹了油的盤內成圓形,劃出「疆」字,填入香菇末,蒸 10 分鐘;蒸好後改刀成小象眼塊,再蒸 8 分鐘,扣入缽內,「疆」字放在雞塊上,口蘑燕菜擺在四周;三套湯燒開撇去浮沫,倒入缽內。
通過濟南菜的清湯、奶湯,和孔府菜的三套湯,我們初步領略了魯菜制湯技法的精髓與亮點,也稍稍驗證了中國官府菜,以及中國傳統美饌在各方面的精緻度,都絕不亞於風靡當代世界的異國精緻料理。作為中國廚師,不斷向外汲取養分、開闊眼界的同時,也應當挖掘自己本來的美食文化寶藏,思考如何用現代美食語言,去雕琢傳統精髓。
-end-
部分圖文來源與網絡,僅作信息分享與傳播,未涉及商業活動。參考書目:《中國魯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