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斷乳和精神寄託之間的矛盾
表現為與父母的關係忽近忽遠,陰晴不定。有時會大吵、冷戰、不交流、把父母推開;需要的時候,又會重新回到父母身邊找依戀。
2.成人感和半成熟現狀之間的矛盾
因為成人感,孩子會過高評價自己的成熟度,要求自己與成人社會平等,渴望成人式的信任與尊重。孩子從外在看似乎是成人,但是內在還是孩子,所以我們把青春期的孩子叫青春期兒童(18歲前其實都是兒童)。
父母有時候會極端地把孩子看成成年人,認為他們不需要父母。其實孩子非常需要父母;但又特別需要隱私、空間和秘密。
3.心理閉鎖與開放之間的矛盾
自我中心現象:總覺得自己是對的,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總覺得別人在挑剔自己;把自己放在日常社交的最核心位置,認為自己的想法最有道理,父母應該認同自己而不是指責。
發現了自己的小秘密或是不足,有時候通過交換秘密來獲得和鞏固友誼。
4.成就感與挫折之間的矛盾
這個矛盾會放大孩子的情緒和情感,有時在我們看來孩子的反應太誇張。當孩子處於情緒的時候,家長不理解的說出:「你至於麼?」這句話對孩子是一種隱性攻擊。因為我們的認知和投射,會導致理解偏差,就覺得孩子遇到點事兒,就小題大做。但從孩子的感受出發,情緒和情感體驗是當下真實的,真的至於。
5.關注自我發展和價值感
表現在情緒方面的話,就是特別多的煩惱,負面情緒為主導,甚至是煩自己。
所以,有些父母會發現,一切都好好的,時不時孩子就會來句:「好煩呀」。很多家長會回復孩子說:「好好的,有什麼可煩的。」家長稍一囉嗦,孩子就更煩躁了,口頭禪就是:「煩死了,煩不煩」。
他們對自己在公眾面前的個人形象而煩惱;為在同齡同伴中的個人尊嚴與社會地位而煩惱;為與父母關係隔閡與情感疏遠而煩惱……當不知道如何表達這些莫名其妙的煩惱感的時候,他們會覺得不被理解、孤獨、壓抑。
現代生活中極其缺乏對青春期的支持和理解的文化,去支持孩子理解和被理解的需求,並支持孩子有能力成為自己需要的樣子。
很多人會說青春期是死亡門檻,自殺,抑鬱、失眠,焦慮、厭食,強迫症高發。這個時期是孩子【開發獨立身份】的過程。也就是,Who AM I( 我是誰)?他們在「I am not good enough. Am I good enough(我夠不夠好)」的問題中徘徊。
在開發獨立身份中,孩子會遇到不確定性,他們發現自己要滿足父母、老師的期待的同時,發現還要滿足社會的期待。所以會產生不自信,會否定自我形象。他們渴望同伴的理解,試圖找到心靈上的親屬和伴侶。
可能很多人會說:這個時代的孩子太自我,缺乏感恩和抗挫教育,心理素質太差等等。其實某種程度上也代表著拒絕理解孩子。
養育青春期的孩子,有兩個「不要」:
1.不要在孩子一有點什麼想法的時候,就對孩子說:「不行」。不要禁止孩子做任何事情,可以讓孩子在自己的保護範圍內嘗試,建立孩子的自控力。否則,越多的壓抑,越激烈的冒險。
2.不要把孩子的痛苦,變成自己的痛苦。很多家長都會在孩子有困難的時候,首先放大自己的痛苦。其實就等於對孩子說:「你(孩子)不重要,我(父母)更重要」。
孩子內在湧動的時期,父母一定要做波濤洶湧的大海裡的那座牢固的燈塔,向孩子展示自己的穩定和堅韌。
每次孩子出現看似的「問題」時,不要只看見問題。觀察孩子正在經歷什麼,有什麼感受和需求,觀察家庭關係的互動,觀察孩子的飲食和睡眠,檢查孩子與同伴的關係等等。從全息的角度看見孩子。
青春期的孩子不僅僅是對父母,對老師一樣也是挑戰,有些老師覺得孩子不尊重師德,不尊重權威,也很容易和孩子對抗。
一位老師進入教室準備給孩子們上一堂課話劇課。這是他第一次接觸這個班級。這個班級的孩子10年級(相當於國內高一)。
第一個環節是自我介紹。老師簡單介紹自己之後,讓孩子們開始介紹自己。其中一個孩子說:「我叫爸爸。」這時候整個班都安靜了。有的孩子覺得尷尬,有的孩子似乎在等著看老師出醜。
這個老師充分的利用了自己職業的天賦(話劇表演),他衝到這個孩子的面前,跪地並雙手放在孩子的腿上,深情地對著孩子喊:「爸爸」。喊了不止一遍。喊到這個孩子都開始不自在了。全班同學也開始笑了。
老師站起來,話鋒一轉,告訴全班:這就是話劇。這就是你們在表演中,需要的態度。淋漓盡致的演好每一個角色。
這就是教育的智慧,教育者的格局和態度。每一次被挑戰,都可以激發自己的養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