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面臨的轉變(下):心理變化

2021-12-12 勵樸私塾

1.心理斷乳和精神寄託之間的矛盾

表現為與父母的關係忽近忽遠,陰晴不定。有時會大吵、冷戰、不交流、把父母推開;需要的時候,又會重新回到父母身邊找依戀。

2.成人感和半成熟現狀之間的矛盾

因為成人感,孩子會過高評價自己的成熟度,要求自己與成人社會平等,渴望成人式的信任與尊重。孩子從外在看似乎是成人,但是內在還是孩子,所以我們把青春期的孩子叫青春期兒童(18歲前其實都是兒童)。

父母有時候會極端地把孩子看成成年人,認為他們不需要父母。其實孩子非常需要父母;但又特別需要隱私、空間和秘密。

3.心理閉鎖與開放之間的矛盾

自我中心現象:總覺得自己是對的,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總覺得別人在挑剔自己;把自己放在日常社交的最核心位置,認為自己的想法最有道理,父母應該認同自己而不是指責。

發現了自己的小秘密或是不足,有時候通過交換秘密來獲得和鞏固友誼。

4.成就感與挫折之間的矛盾

這個矛盾會放大孩子的情緒和情感,有時在我們看來孩子的反應太誇張。當孩子處於情緒的時候,家長不理解的說出:「你至於麼?」這句話對孩子是一種隱性攻擊。因為我們的認知和投射,會導致理解偏差,就覺得孩子遇到點事兒,就小題大做。但從孩子的感受出發,情緒和情感體驗是當下真實的,真的至於。

5.關注自我發展和價值感

表現在情緒方面的話,就是特別多的煩惱,負面情緒為主導,甚至是煩自己。

所以,有些父母會發現,一切都好好的,時不時孩子就會來句:「好煩呀」。很多家長會回復孩子說:「好好的,有什麼可煩的。」家長稍一囉嗦,孩子就更煩躁了,口頭禪就是:「煩死了,煩不煩」。

他們對自己在公眾面前的個人形象而煩惱;為在同齡同伴中的個人尊嚴與社會地位而煩惱;為與父母關係隔閡與情感疏遠而煩惱……當不知道如何表達這些莫名其妙的煩惱感的時候,他們會覺得不被理解、孤獨、壓抑。

現代生活中極其缺乏對青春期的支持和理解的文化,去支持孩子理解和被理解的需求,並支持孩子有能力成為自己需要的樣子。

很多人會說青春期是死亡門檻,自殺,抑鬱、失眠,焦慮、厭食,強迫症高發。這個時期是孩子【開發獨立身份】的過程。也就是,Who AM I( 我是誰)?他們在「I am not good enough. Am I good enough(我夠不夠好)」的問題中徘徊。

在開發獨立身份中,孩子會遇到不確定性,他們發現自己要滿足父母、老師的期待的同時,發現還要滿足社會的期待。所以會產生不自信,會否定自我形象。他們渴望同伴的理解,試圖找到心靈上的親屬和伴侶。

可能很多人會說:這個時代的孩子太自我,缺乏感恩和抗挫教育,心理素質太差等等。其實某種程度上也代表著拒絕理解孩子。

養育青春期的孩子,有兩個「不要」:

1.不要在孩子一有點什麼想法的時候,就對孩子說:「不行」。不要禁止孩子做任何事情,可以讓孩子在自己的保護範圍內嘗試,建立孩子的自控力。否則,越多的壓抑,越激烈的冒險。

2.不要把孩子的痛苦,變成自己的痛苦。很多家長都會在孩子有困難的時候,首先放大自己的痛苦。其實就等於對孩子說:「你(孩子)不重要,我(父母)更重要」。

孩子內在湧動的時期,父母一定要做波濤洶湧的大海裡的那座牢固的燈塔,向孩子展示自己的穩定和堅韌。

每次孩子出現看似的「問題」時,不要只看見問題。觀察孩子正在經歷什麼,有什麼感受和需求,觀察家庭關係的互動,觀察孩子的飲食和睡眠,檢查孩子與同伴的關係等等。從全息的角度看見孩子。

青春期的孩子不僅僅是對父母,對老師一樣也是挑戰,有些老師覺得孩子不尊重師德,不尊重權威,也很容易和孩子對抗。

一位老師進入教室準備給孩子們上一堂課話劇課。這是他第一次接觸這個班級。這個班級的孩子10年級(相當於國內高一)。

第一個環節是自我介紹。老師簡單介紹自己之後,讓孩子們開始介紹自己。其中一個孩子說:「我叫爸爸。」這時候整個班都安靜了。有的孩子覺得尷尬,有的孩子似乎在等著看老師出醜。

這個老師充分的利用了自己職業的天賦(話劇表演),他衝到這個孩子的面前,跪地並雙手放在孩子的腿上,深情地對著孩子喊:「爸爸」。喊了不止一遍。喊到這個孩子都開始不自在了。全班同學也開始笑了。

老師站起來,話鋒一轉,告訴全班:這就是話劇。這就是你們在表演中,需要的態度。淋漓盡致的演好每一個角色。

這就是教育的智慧,教育者的格局和態度。每一次被挑戰,都可以激發自己的養育智慧。

相關焦點

  • 青春期女孩的心理特徵和變化
    如果你的孩子將進入或正處於青春期階段,那麼一定要熟知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徵和心理變化,這樣才能幫孩子安然度過這個關鍵階段,讓孩子順利地成長。在青春期,由於性別生理的區別,男孩和女孩又有所不同。這裡主要說說青春期女孩的心理特點和變化。1.
  • 認識青春期之生理的發育和心理的變化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12——20歲定義為青春期。青春期是由兒童發育為成人的過渡時期,其年齡範圍在12~20歲左右。女孩的青春期年齡平均比男孩早一些。青春期的分期標準至今尚未統一,較傾向於將青春期分為早、中、晚三期。青春期是童年向成年過渡的階段,是生理、心理、社會適應能力從不成熟趨向成熟的發展過程。2.青春期的內分泌變化。
  • 青春期時期的性變化
    青春期時期人的性慾會發生什麼變化呢?人在發生這些變化時又會引起哪些心理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弗洛伊德的《性學三論》是如何闡釋青春期的變化。《性學三論》是弗洛伊德除了《釋夢》以外對人類知識最富創造性和永恆性的貢獻,它同時也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之性學理論的重要著作。對性學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讀一讀弗洛伊德的《性學三論》!
  • 青春期12~18歲孩子心理發展特點
    一、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點進入青春期的時候,孩子的生理特徵會發生一些變化,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都會出現一些第二性徵,他們逐漸在身體上開始向成人去過渡,逐漸發育成熟。那麼,即便在青春期的時候,孩子出現一些這樣的心理的變化,你也不會太過焦慮。所以愛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源頭,有了這份愛的基石在,你就可以陪伴孩子走過青春期。
  • 男孩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在變化,家長要管好,不然別怪孩子叛逆
    男孩進入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在變化:①生理變化:男孩進入青春期以後,在性激素的作用下,生理方面會發生一些比較明顯的變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第二性徵開始發育。②心理變化:男孩進入青春期以後的心理變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自尊心變強。處於青春期的男孩,心理快速成熟,他們迫不及待地想要證明自己是「大人」,自尊心方面會變強。
  • 男孩進入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在發生極大的變化,家長要重視
    而青春期是很多家長都很頭疼的一段時期,在這段時期裡孩子的性格會有很大改變。尤其是男孩子的父母,一旦沒有及時發現這種改變很容易就會激發孩子的叛逆心理。這樣就很不利於孩子和父母之間的親子關係。而父母想要和孩子平穩和諧的度過這段時期,就要知道孩子在這段時間裡,都會發生哪些變化,才能對症下藥。男孩進入青春期後都會有何種變化?
  • 女孩的青春期心理特徵
    1青春期的女孩心理特點:憂鬱自卑傾向走進青春期,也就漸漸走進了社會成長期,周圍的人、事、環境、氛圍都會影響和決定著1個女孩子的成長與成熟。這時的少女,不再是天真爛漫的小女孩, 無憂無慮的自然成長期已經漸漸過去。
  • 解碼青春期 成長不煩惱——博雅旭日學校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講座
    所謂育人,也不單單是傳授書本上的知識,孩子們的心理以及生理問題也同樣重要。博雅旭日學校在關注孩子學習成績的同時,同樣關注孩子青春期的健康成長。12月8日,博雅旭日學校特邀心理諮詢學講師——李延亞女士來我校給6-8年級女同學們開設了一堂「神秘」而又活潑、充滿理性科普的女生心理健康講座,同時邀請部分家長代表親歷現場聽取專家講座,學習該如何應對孩子們的青春期。
  • 男生進入青春期,身體和心理會有以下特殊變化,看看你家娃中了沒
    相信不少寶媽都有發現,從小聽話懂事的兒子,除了偶爾的小調皮外,一直都表現良好,可當孩子步入了青春期,身心都在迅速變化,導致父母在教育的過程中,有些力不從心,時常會感覺到焦慮。
  • 心理諮詢助中考:青春期的各種不穩定性如何影響考生?怎麼解決?
    相信大家都知道青春期階段的學生,會有很多與其它年齡段不一樣的表現。今天我們就來聊一下,青春期階段的心理特徵對於中考考生會有哪些方面的影響?以及如何把那些不好的影響降到最低。一、青春期的心理特徵(一)情緒的變化青春期階段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情緒不穩定,經常大起大落。這些情緒波動與情境的改變密切相關,他們在一天當中情緒高漲點往往是與同伴待在一起,或者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情緒低落點往往發生在由成人主導的環境裡,如班級、家庭。
  • 對待孩子青春期?90%以上的家長都做錯了,聽聽心理專家怎麼說!
    說起青春期,是很多家長關心的熱點話題,同時又是家長非常頭疼的一件事!因為孩子的性格突然發生變化,孩子行為突然變得反常,讓很多家長焦頭爛額,找不到合適的處理辦法。最近,國內著名心理學者、團中央特聘心理學專家孫卿博士也收到了很多家長諮詢和孩子青春期有關的問題。
  • 青春期哪些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礙讓家長頭痛?
    孩子進入青春期,自我意識開始發展並不斷完善。他們開始強烈地關注自己的外貌風度,強烈地渴望了解自己,關注自己的個性成長。這種狀態當然會讓家長們倍感欣慰。然而,青春期的孩子具有強烈的自尊心,所以很容易產生強烈的挫折感。因此,他們煩惱日益增多,隨之而來就可能產生這樣或那樣的精神或心理方面的疾病。
  • 男孩進入青春期,身心都會發生極大的變化,做父母的一定要重視
    那麼青春期到底是什麼?青春期是孩子由兒童向成年人過渡的一個時期,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心理、生理、性格等很多方面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生理上的主要變化為:無論是身高、體重、外貌、聲音、做事方式、身體發育等都脫離了兒童時期的稚嫩,變得慢慢成熟起來,更為接近成年人。心理上的主要變化為:身心的發展逐漸成熟,有了強烈的自我意識,其中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會有很大的反抗傾向。
  • 男孩進入青春期後,生理和心理都會發生極大的變化,家長要重視
    但是當一個男孩進入了青春期以後,會變得和以前父母眼中那個乖巧聽話的男孩子判若兩人,開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不願意和父母分享,也慢慢的變得比較叛逆,喜歡和自己的父母頂嘴。進入青春期的男孩子不僅僅是在性格上會有變化,生理上的變化也是各位家長需要注意的。
  • 【青春期訪談錄音】阿木老師青春期心理訪談系列
    心理訪談:《青春期—孩子,你還好嗎?》錄音  當阿木老師分享他與自己青春期兒子的故事時,湧現出的不僅是作為心理工作者的職業素養,更多的是濃濃的父愛。的確,理解生命的過程就是愛。過去現在未來, 無論家長網課還是兒童心理發展評估課, 我們願跟隨阿木老師一起,探索理解生命的過程,探索愛!
  • 心理學案例分析:如何調整青春期心理
    心理輔導老師找她談心,她說自己哭泣的時候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而且哭完之後心裡也不覺得很舒服。另外,她覺得自言自語其實是在和自己交流,不僅可以幫助自己理清學習和生活的思路,還似乎能尋找到樂趣。 心理輔導老師了解到她的父母很疼愛她,無論是學習和生活都儘量遷就她。 老師問她:「你覺得長大的感覺好嗎?」
  • 弗洛伊德關於青春期的觀點
    在弗洛伊德看來,個體發展到青春期,生理發生一系列變化並逐漸趨於成熟。伴隨著性成熟等生理變化,力比多必然是尋求能量的釋放,原來相對平靜的狀態被打破,個體開始逐漸對異性感興趣,並在無意識中產生了一種希望解決一下父母的傾向,即強烈的俄狄浦斯情結(Oedipus)。
  • 為什麼這麼多青春期女孩說她們恨自己的父母?
    在怎樣的養育下,才能幫女孩順利度過「青春期」?進入青春期的青少年抑鬱症狀明顯增多, 有抑鬱症狀的佔 20%~44%,這也是導致青少年自殺的關鍵因素。鑑於面對青春期這個話題是個嚴肅的話題,寫在前面:《養育青春期女孩》這本書,是作者同時作為一個少女的母親和一名主治青春期女孩心理疾病的治療師的經歷而做出的一次嘗試。
  • 綿陽中學實驗學校開展學生青春期心理成長講座
    為關愛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緩解青春期這一特殊時期的成長困擾,加強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12月29日,綿陽中學實驗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為高2020級、2019級男女生開展了青春期心理成長講座。講座主題分為女生主題「覺醒『她』力量」和男生主題「真正男子漢」兩個部分,由心理健康中心趙婷老師和詹丹妮老師分別主講。講座先從「我要找到你」的暖身遊戲開始,現場氛圍十分熱烈;接著,從及早規劃的必要性、接納青春期身心變化、勇敢追逐生涯願景、正確面對青春期萌動四個方面展開。
  • 關心青少年心理健康:注意警示信號
    > 原創 SCMC VIP 編譯 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特診部關心青少年心理健康:注意警示信號對父母來說,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