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12~18歲孩子心理發展特點

2020-12-16 果媽閱讀

果媽閱讀的朋友,你好,我是果媽閱讀的創始人果媽李璇,很開心能夠與你在這裡相遇。

每天準時為你講述果媽閱讀【家庭教育100講】,希望這美麗的相遇能讓每個家庭都能享受教育帶來的美好生活。

前面我們講到整個小學階段孩子發展的方方面面,今天我們就進入到了青春期孩子的發展。

青春期是從兒童期到成年期的過渡階段,它的開始與結束並沒有明顯的標誌,有的孩子,可能會稍微早一點,有的孩子可能稍微晚了一兩年的樣子。青春期大約持續10年的樣子,基本上都是從11歲或12歲開始到20歲左右結束。

一、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點

進入青春期的時候,孩子的生理特徵會發生一些變化,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都會出現一些第二性徵,他們逐漸在身體上開始向成人去過渡,逐漸發育成熟。

那麼同樣地,他們在心理上也會逐漸的發育,同時他們會認為自己什麼都懂了,所以在進入青春期的時候,會非常渴望獨立的空間,自我意識加強,感覺自己長大了,對成年人說的東西開始質疑,不太相信。

當然,畢竟他們因為生活經驗不足,所以會經常碰壁,他們又不得不從父母那裡尋找方法途徑或者幫助,再加上在青春期,經濟上也不能夠完全獨立於父母。

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孩子會出現獨立性和依賴性的矛盾,看起來表面上他們什麼都不在乎,天不怕地不怕。

但是從眾心理很強,特別在意身邊的夥伴同學老師對自己的評價,於是他們喜歡標新立異,用特立獨行、奇裝異服、獨樹一幟的髮型等方式來宣告自己的獨一無二性,但內心又擔心脫離集體,內心諸多的衝突也會產生。

所以在進入青春期的時候,我們父母應該隨時接納孩子出現的各種各樣的情緒。有的孩子會緊張、焦慮、自卑,有的孩子會叛逆、抵抗也會迴避,其實這些也都是成長過程當中非常正常的現象。

聽到這兒你可能會有一些擔憂,到了這個時候,我到底應該怎麼樣去跟孩子去相處?

我常常在講述當中講一句話,親子關係先於教育,其實只要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是足夠的,你和他之間是彼此信任、彼此尊重、相互理解的。那麼,即便在青春期的時候,孩子出現一些這樣的心理的變化,你也不會太過焦慮。

所以愛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源頭,有了這份愛的基石在,你就可以陪伴孩子走過青春期。

二、青春期時會出現的主要問題

著名的心理學家埃裡克森定位人生的12—20歲左右為青春期,我們在這個時期最重要的心理發展任務,就是形成「自我同一性」。

所謂「自我同一性」,指一個人能統合自身的各個方面,形成了一個協調一致、穩定的自我。

簡單來說,就是對於「我是誰」有了一個相對確定的答案。

在人生發展的這個階段,要整理出關於「我是誰」這個問題的答案,就變得分外困難了。

可是, 只有對這個問題有了一個初步的解答,孩子才能獲得真正的成長,否則就會一直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

每一個人要順利的完成青春期的蛻變、建立起自我同一性,首先要了解和克服的,是這個時期特有的心理現象:過度的自我關注。

正在經歷青春期的大部分人,都非常關注自我形象,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說,大家就好像生活在舞臺的聚光燈下,覺得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在受到別人的關注和評價。

曾經有一個老師給我分享她的學生的故事,因為學業壓力大,每次考試前總會緊張的滿身冒汗,甚至不願參加考試。我問他為什麼不願意,他說擔心如果成績不好,別人就會覺得他笨,看不起他。當問到「究竟誰會說你笨」時,他愣了一下,說:「所有人,所有人都會說。」

這個學生的問題就在於,一方面,他生活在別人的目光裡,覺得別人都在評價自己,可另一方面,這個「別人」是非常籠統的,是自己假想出來的。

他看似很在乎他人的評價,可實際上,他對他人真實的想法根本不在意,他內心中最關注的,還是他自己。

處於青春期的孩子,經常會有這種特別的自戀。

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是誰,所以需要從他人的評價中,拼湊出自我的形象和概念。

越是找不到「我是誰」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就越關注自我。

這種過度的自我關注心理,會帶來兩種典型的反應:

一種:是對外界標準非常的順從

既然別人的評價很重要,那我就按別人的評價來。別的同學都在網路遊戲中廝殺,那我也要想方設法的參與其中;別的同學都在穿名牌,那我也得絞盡腦汁亮出衣服和鞋上的大LOGO。

這樣一來,他人的評價就變成了自我評價的標準。如果我得到了他人的認同和讚揚,我就很有融入感,得意驕傲。如果得不到,我就會陷入不被認可的自卑之中。

如果孩子日常的行為模式就是順從他人的評價,那這將很難發展出堅定的自我認同,只會失去自我,變得沒有主見。

另一種:是對外界標準非常反抗

想想我們自己的成長經歷,我們中的很多人,都是通過反抗父母,來宣示自己的獨立。

父母覺得應該好好學習,我偏覺得學習無用;父母讓我少玩手機,我偏將手機視為摯愛……父母越是批判,我們就越是反抗。

因為我們就是想要通過堅持特立獨行的行為,來告訴他人:「我與你不同」,從而確認「我是誰」。

可是,刻意的反抗也是另一種的在乎,因為我們要確認的價值,還是建立在我們所反對的東西的基礎上。

因此順從和反抗其實是同一種東西,只是表現出來的面目不同而已。在這兩者之上都很難建立起自我同一性。

三、如何才能獲得自我同一性呢?

電影《無問西東》給出了答案,清華學生吳嶺瀾文科成績全部滿分,而理科卻都不及格,這讓專業是理科的他深受打擊。

在和老師梅貽琦談話時,梅老師問他為什麼不轉到文科,他坦言道:因為當時最好的學生都會選擇讀理科。

梅老師便問他求學的目的是什麼,問他對自己是否真實。吳嶺瀾不解地說,我不關心是否對自己真實,每天我把自己交給書本就夠了。

面對這樣的回答,梅老師告訴他:「人把自己置身於忙碌之中,有一種盲目的踏實,但卻喪失了真實。什麼是真實?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內心深處洋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和喜悅,這就是真實。」

所以從這裡我們得到了自我同一性獲得的標誌,是對自己的真實在自我統一性探索完成後,我們的關注點就會慢慢的從外部轉移到內部,也就是從關注周圍人對自己的看法和意見,轉變為形成相對穩定的自我評價和自我認可。

這時候的我們,既不會盲目的順從他人,也不會刻意的叛逆,我們學會了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能夠接受不同、容納矛盾,形成對自己的忠誠。

要達到這樣的發展目標,著實不易,其實我們現在很多的成年人都還沒有完成自我統一性的探索。

進入青春期後,大家會面臨很多新的挑戰和機遇,不可避免的會感到困惑和煩惱。

事實上,在人生的重要轉折面前,你們所產生的種種喜憂參半、患得患失的想法都是可以理解的。

從人生發展的角度來看,這些擔心和疑慮體現了你在尋找自我同一性道路上所付出的努力。

你不必因此而感到焦慮,因為這是我們必經的人生發展階段,也唯有經過這樣的探索,我們才能建立好自我同一性,找到真實的自己。

在最後我要提及在青春期的時候,或者說在成年之後,如果我們想要去建立好自我同一性,有一條最為簡便的途徑——閱讀。

在這裡要提到的閱讀,它並不是說閱讀某些工具書,而是真正的去閱讀世界文學名著,用文學作品來構建自己的價值觀。

尤其是在青春期的時候,我們都是通過一本又一本的世界文學名著來建立起來自己的三觀的。

所以如果作為一個成年人,你沒有在青春期的時候進行過這樣的探索,那麼你可以在之後成為父母的時候,陪伴孩子一起去閱讀,而這也是我們每個人在探索我是誰的過程當中可以去採用的一個方法和途徑。

如果你想更深入系統的學習,或者你想去了解世界名著的閱讀,那麼可以歡迎你加入果媽閱讀。

我們在線上有聽說有社群,我們在線下有讀書會,還有世界名著的精讀會,歡迎你關注微信公眾號【果媽閱讀】,也歡迎你加入會員,我們一起學習,一起成為更懂孩子的媽媽。

相關焦點

  • 青春期叛逆有很多類,而這一類最可怕!13-18歲孩子家長定要看!
    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異和思辨的特點,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創造的源泉,家長應留心注意,因勢利導,促其成材。 心理斷乳期是孩子從幼稚走向成熟的轉折時期。 從總體上講,心理斷乳期的各種心理現象,反映了少年兒童心理上的進步。
  • 女孩的青春期心理特徵
    1青春期的女孩心理特點:憂鬱自卑傾向走進青春期,也就漸漸走進了社會成長期,周圍的人、事、環境、氛圍都會影響和決定著1個女孩子的成長與成熟。這時的少女,不再是天真爛漫的小女孩, 無憂無慮的自然成長期已經漸漸過去。
  • 3歲幼兒的心理發展特點與心理健康標準
    0-3歲的兒童心理發展特徵是怎麼樣的呢?孩子的生長過程中心理髮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我為你們準備的幼兒0-3歲的心理特點自己健康標準,希望對大家有幫助!0-3歲兒童心理發展特徵活潑好動:小孩子生來就是好動的。
  • 王玉新老師說|讀懂青春期孩子,做青春期孩子的好家長
    青春期是什麼?青春期的孩子需要什麼?青春期孩子的家長應該怎麼做?2020年12月9日下午,由揚州市文明辦、市教育局、市婦聯指導,益智教育基金會、邗江區教育局、立智微教育主辦,廣陵區教育局、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社會事業局協辦的「2020年家庭教育年度公益講座的活動」聚焦孩子的青春期教育話題,主講嘉賓王玉新在會議中心階梯教室為200多位家長做了《讓青春之花美麗綻放——讀懂青春期孩子,做好青春期孩子的家長》的專題講座
  • 【青春期訪談錄音】阿木老師青春期心理訪談系列
    當孩子一年年成長,一日日高過父母的肩頭,每時每刻都要展現他們的與眾不同時,我們才恍然一驚:孩子,終究是走到青春期了。 心理訪談:《青春期—孩子,你還好嗎?》錄音  原來青春期就象一座活動的火山需要表達、需要展現它的生命力!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基本已人到中年,好似河流漸漸寬廣亦漸漸平緩,這河流也許忘記了自己也曾經激流澎湃,肆無忌憚的衝刷過巖石和峽谷。面對這些孩子,父母有太多不解、太多失落、甚至憤怒。感謝阿木老師與我們一道讓歲月流轉,我們理解了自己也理解了孩子,這寬闊的河道就會有更多包容,與激流碰撞時更多的會是溫暖是關懷。
  • 從生命歷程角度認識性心理發展
    從生命歷程角度認識性心理發展 2020-12-12 14: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青春期孩子常有心理偏執現象,為避免教育失控,家長需掌握這些
    一、青春期孩子心理偏執現象面面觀。1、我說對就對,這就是我的看法,我就堅持我的看法。對於青春期孩子來說,從心理成長變化上已經不再是幾歲小孩子,而是把自己置於一個大人的地位,他們總認為自己並不比父母懂得少。
  • 解碼青春期 成長不煩惱——博雅旭日學校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講座
    所謂育人,也不單單是傳授書本上的知識,孩子們的心理以及生理問題也同樣重要。博雅旭日學校在關注孩子學習成績的同時,同樣關注孩子青春期的健康成長。12月8日,博雅旭日學校特邀心理諮詢學講師——李延亞女士來我校給6-8年級女同學們開設了一堂「神秘」而又活潑、充滿理性科普的女生心理健康講座,同時邀請部分家長代表親歷現場聽取專家講座,學習該如何應對孩子們的青春期。
  • 孩子不叛逆真的好嗎?12-18歲孩子家長一定要看
    ▼叛逆是生理成熟和思維能力提高的表現 青春期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生理髮育成熟、認知能力提高。 叛逆說明孩子生理上成熟了,變得更聰明了,才有跟家長反抗的資本。
  • 對待孩子青春期?90%以上的家長都做錯了,聽聽心理專家怎麼說!
    說起青春期,是很多家長關心的熱點話題,同時又是家長非常頭疼的一件事!因為孩子的性格突然發生變化,孩子行為突然變得反常,讓很多家長焦頭爛額,找不到合適的處理辦法。最近,國內著名心理學者、團中央特聘心理學專家孫卿博士也收到了很多家長諮詢和孩子青春期有關的問題。
  • 十五歲的孩子都在想什麼?這幾個心理特點很重要,家長們可以看看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自己15歲的模樣和性格特點,還記得自己當時在想什麼嗎?小夢15歲讀高一,當時會在筆記本上記錄自己每天的心情,回頭看了當時的筆記本,覺得自己好幼稚啊,在當時的青少年時期,校園生活好像佔了我90%的生活空間,和朋友相處更是成為我每天的日常。所以今天要和大家來談一談15歲孩子的一個成長環境、生活特點以及心理特點。
  • 1~10歲孩子的心理和認知發展特點,了解它才算認識你的孩子
    我們情緒的起落,對孩童行為的不解,都來自對孩子心理發展認知的不足。了解1-10歲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也許就能對孩子的行為釋然,從而與他們更好的相處。7歲:喜歡獨處的年齡8歲:具有評價事物的能力9歲:追求完美10歲:青春期前奇妙的緩衝1-2歲2歲前後的小壞蛋有多壞,我們都已經知道了
  • 不要輕易認為青春期的孩子是「壞孩子」!
    這篇文章從腦科學、心理學的角度對青春期孩子的行為進行比較通俗的講解,文末附與青春期孩子的溝通技巧,一起來看。 01青春期可能要到30歲才能結束 孩子不願說話,叛逆,難以溝通,不知道哪句話就讓孩子炸了毛。家有青春期的孩子家長相信都深有體會。
  • 相比於兒童或成人,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被壓力影響
    #周末開大課#12月24日《自驅型成長》實操解讀五:為何這事關緊要在任何一個年齡段,毒性壓力對你都沒有好處,但你在生活中總有處於低潮、不盡如人意的階段。除了剛出生的頭幾年外,孩子的大腦在12~18歲比在其他任何一個年齡段都發育得更高效。青春期的大腦已經在構成重要的新的神經通路和神經連接,但前額皮質的決策判斷功能直到孩子25歲左右才會最終發展成熟(情緒控制功能成熟得更晚,大約需要到32歲)。
  • 孩子在成長過程,心理變化不可忽視,可以分為這幾個心理階段
    雖然與之前相比,這一時期孩子的心理類型並沒有發生太大的改變,不過孩子的人格特徵已經顯現出來了,而且很容易被成人影響。6~12歲則是第三個階段。在這一心理階段中,孩子比較成熟穩定地發展著,他們具有健康、開朗、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
  • 第五章 中學生發展心理 第三節 中學生的人格發展
    第五章 中學生發展心理 第三節 中學生的人格發展一、人格概述1、概念:是個人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系統的、獨特的反應方式,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與他人相區別的獨特而穩定的思維方式和行為風格。自我意識的發展(年齡地位單選):生理自我(1-3周歲,第一個飛躍期);社會自我(3歲以後);心理自我(青春期開始,青春期是第二個飛躍期)。
  • 【青春啟航領航員認證培訓】—青春期教育的充電站 | 廈門場10/18-20、成都場10/25-27、北京場12/30-1/1
    新看見 | Suddenly See the Light豁然開朗與奇思妙想並存的青春期探險
  • 你家孩子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徵及教育對策你真的都懂嗎?
    昨天我們已經把整個兒童護理的過程和具體方法教給了大家,今天我們來講講同樣重要的兒童的心理發展的教育及對策。(一)嬰幼兒期心理發展的特徵與教育嬰幼兒期相當於0至6歲,如果細分的話還可以分為幼兒期(0至3歲)和學前期(4至6歲)。
  • 青春期面臨的轉變(下):心理變化
    1.心理斷乳和精神寄託之間的矛盾表現為與父母的關係忽近忽遠,陰晴不定。有時會大吵、冷戰、不交流、把父母推開;需要的時候,又會重新回到父母身邊找依戀。2.成人感和半成熟現狀之間的矛盾因為成人感,孩子會過高評價自己的成熟度,要求自己與成人社會平等,渴望成人式的信任與尊重。孩子從外在看似乎是成人,但是內在還是孩子,所以我們把青春期的孩子叫青春期兒童(18歲前其實都是兒童)。父母有時候會極端地把孩子看成成年人,認為他們不需要父母。
  • 青春期女孩的心理特徵和變化
    如果你的孩子將進入或正處於青春期階段,那麼一定要熟知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徵和心理變化,這樣才能幫孩子安然度過這個關鍵階段,讓孩子順利地成長。在青春期,由於性別生理的區別,男孩和女孩又有所不同。這裡主要說說青春期女孩的心理特點和變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