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肉鬆,對於閩南人而言,幾乎家家戶戶都習得此門手藝,燉肉、搗爛、收汁、搓松……並不複雜的步驟,每家每戶做出來的味道卻不一樣。而在我的童年記憶裡,肉鬆可是極為珍貴的食物,那時候,我的概念裡,肉鬆從來不捨得被當作零食,而是一直執拗地認為它生來就是配白粥的。綿軟的白粥,零星撒些肉鬆,夾雜著一起送入口中,那如絲絮般的肉絲完全不需咀嚼,即刻就會溶化在舌尖,那種鹹中帶甜、甜中帶鮮的滋味,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記憶裡。
在洪瀨,楊幼卿阿嬤製作的肉鬆就廣受好評,並遠銷海內外。昨日,記者驅車來到洪瀨鎮洪新路的「富貴香」肉鬆,一下車,一股綿綿的香氣撲鼻而來。記者順著香氣走進作坊,眼前一鍋又一鍋的肉鬆正在完成美食的蛻變,引得人口水直流。本期「尋找南安的味道」將帶您一邊細細品味那熟悉的家常味,一邊慢慢回憶小時候的點點滴滴……
烘乾
攪碎
沒有喧囂的車馬聲,「富貴香」肉鬆偏安一隅,而濃鬱的肉香日復一日地在小街上飄揚。每天清晨五六點,小店就迎著晨光,一片忙碌景象。小店的現任掌門人張麗卿一早便出門採購食材了,精心挑選的食材是成就地道肉鬆的第一步。
張麗卿採購食材的同時,店內的工人則開始清洗鍋具和機器。「經過一個晚上的放置,鍋具會產生鐵製品所特有的味道,必須經過清水的洗滌,保證製作出來的肉沒有異味。」創始人楊幼卿說,舌尖上的安全從來容不得粗心。
富貴香肉鬆的成功不僅來源於嚴格挑選的食材,對調配比例的精準把握也是它獨樹一幟的原因。「最初做出來的肉鬆味道有時偏鹹,有時較淡,我們會收集顧客意見,在下一次製作中調整。」楊幼卿說,她們只用鹽、醬油和少量白糖調配確保肉鬆安全健康,包裝時沒有使用防腐劑,而不外傳的獨門秘方令肉香完全綻放出來,鎖定人們的味蕾。
在肉鬆的整個製作環節中,滷製收汁、酥油、打松炒制等幾道工序都要來回翻炒長達一兩個小時。沒有機器的時代,這些都需要楊幼卿手工來完成。幾根鐵絲圈成的傳統陶質電磁爐,一把凳子,一個鐵鍋和木鏟,坐在凳子上攪上幾小時肉鬆,楊幼卿每天重複著這樣的工作。做肉鬆,對烘焙者來說是耐力和體力的雙重考驗。一天下來,腰和手的酸痛程度可想而知。如若是夏天,還要忍受著火爐的制烤。「一天下來,經常連梳頭髮都抬不起手了。」楊幼卿回憶道。
閒暇時,楊幼卿總會到廣場上打上一把太極拳,一天的酸痛漸漸褪去,換來的是內心的平靜和安逸。對於肉鬆的製作,楊幼卿有著自己的獨門秘訣,耐心、細心、恆心。在她看來,沒有這些的支撐,是做不了好肉鬆的。
採訪時,就不斷有顧客上門,零售的、批發的,不斷上門的生意,讓楊幼卿阿嬤滿是欣慰。「每150斤鮮肉只能生產出50斤左右的肉鬆。炒松的過程有了機器的加盟,省了很多力氣。以前一天只能製作7斤肉鬆的作坊,如今日產四五十斤完全不是問題。」
晾涼
收湯
閩南地區的食品加工企業多是家庭作坊,而富貴香肉鬆可以說是閩南人熱情好客的產物。1942年出生的楊幼卿,14歲開始當學徒學起烹飪,對閩南風味的烹飪之道瞭然於心。烹飪之餘,她還喜歡自己鼓搗各種玩意兒。在家裡製作肉鬆便是她常年在做的事情。最開始製作出來的肉鬆,味道遠不如今天誘人,於是,她從取材、調味到火候等都經過嚴格調控,直到1959年才製作出這色香味俱全的地道肉鬆,供自家食用。
幼卿牌肉鬆香脆津香,左鄰右舍和親朋好友也因此常常請楊幼卿幫忙加工肉鬆。熱情的幼卿從不拒絕,有朋友過意不去,主動請纓幫幼卿推廣肉鬆,為幼卿牌肉鬆積累了良好的口碑。後來,源於一次偶然的機會,楊幼卿的兒子周斌打算贈送給朋友一些肉鬆。那時的周斌已經有了包裝意識,他借來壓包機、食品袋,將肉鬆裝袋送人,第二天便有朋友詢問購買渠道,隨著顧客數量的逐漸增長,幼卿肉鬆打響了品牌。到了上世紀90年代,周斌和妻子張麗卿繼承母親的工藝開設了商鋪,註冊「洪瀨富貴香」商標、成立經營部,開始了商業化的運營。
自小目睹母親製作肉鬆的辛苦,周斌管理企業後就開始琢磨如何將機械化引進傳統手藝中,降低負擔。舊時,炒碎肉鬆用的是家用麵條機,麵條機工作時需將四周圍起來用火烘,保證肉鬆的溫度。目睹此景的周斌便開始研究機器,最後改造出了有加熱功能的炒碎工具。而原本只按一個方向搓松的機器也在周斌的改造下,可以順時針和逆時針運轉,更快更徹底地搓松。
5年前,楊幼卿將手藝傳給兒媳婦,也將肉鬆全權交給兒孫輩管理。如今,第三代傳承人周媛媛也參與到肉鬆的製作及門店的管理中。這位90後女孩還緊跟潮流,利用微信開起了小店,銷售自家的肉鬆。
如今,南安各個鄉鎮都不乏富貴香肉鬆的身影,福州、泉州、廈門等地也經常有顧客要求郵寄。而許多在美國、俄羅斯、泰國、新加坡等地的海外僑胞,每次回來都會帶上一份肉鬆,在異鄉回味家鄉味。
出爐
成品
與一般的肉鬆相比,富貴香手工肉鬆更為香脆津香。這份獨特口感的背後,是楊幼卿50多年來烘焙技術的積累。
夏日,天微亮,洪瀨的早市已有了繁榮的氣息。周斌夫婦得趕早以獲得足夠的食材。「每天要採購上百斤的豬肉,得走上10多家豬肉攤。而為了保證食材的新鮮度,肉鬆也僅在早上才有製作。」周斌告訴記者,原材料全部選用豬後腿瘦肉,後腿瘦肉纖維長、紋理粗,能夠撕出足夠的肉絲,是製作肉鬆的不二之選。而每隻豬所產出的後腿瘦肉有限,僅要瘦肉,賣家也不樂意,所以必須以高於市場價格的金錢才能買到他想要的食材。
由瘦肉到肉鬆,需要經歷一段奇幻之旅。煮肉是第一步。將切成約莫半斤重的後腿瘦肉加入些許清水放入高壓鍋煮熟,香味開始瀰漫之時也是出鍋之際。煮太爛或是時間不夠,都會影響肉鬆的口感。而後,將煮好的肉連同溢出的湯汁一同放入鐵鍋,再加入食鹽、糖、優質醬油,配以調製的家傳秘方,用小火煨,進行人工搗爛、收汁,直至調味料的味道和肉汁滲入肉鬆的絲絲縷縷中。煮肉時溢出的湯汁是肉鬆的精髓。不少肉鬆製作商會偷偷減少肉汁的添加。而富貴香肉鬆的香脆得益於全部正汁的添加。
採訪時,記者進入到肉鬆的製作間,熱浪席捲全身,轟隆的機器聲告訴我們現代工藝與傳統手藝正在進行完美配合。最後一步是通過機器搓松肉鬆。依靠物理作用,肉中的水分被蒸發,鮮肉實現由塊狀到蓬鬆狀的轉化,形成酥香鬆軟的肉鬆,晾涼後即可包裝。
採訪結束,伴著落日的餘暉,來一碗糯糯的白米粥,零星撒些肉鬆,兒時的記憶再一次被慢慢拉近了鏡頭,好像從未走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