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廣不到潮,枉費走一遭。」潮州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得名於「在潮之洲,潮水往復」的意思。潮州作為廣東的「東大門」,潮州文化的重要發祥地,自東晉鹹和六年(公元331年)以來,一直是潮汕地區的郡縣、州、道、府所在地,它厚重而悠久的人文歷史為這座古城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
潮州古城位於潮州市,是廣東省首批獲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榮譽稱號的兩座城市之一。與中國其他搬遷的「古城」相比,潮州古城仍有10多萬人居住,700多個零散的歷史遺蹟與城市生活融為一體。走在其中給人一種穿越歷史的感覺,所以也被稱為「活」古城。
潮州文化以潮州方言、潮劇、潮州菜、潮繡,潮州瓷器,潮州木雕等為代表。形成了獨特的旅遊文化,被譽為「海濱鄒魯」、「嶺海名邦」。然而,大多數遊客對這座古城的印象來自「中國四大古橋」之一的廣濟橋、古韻悠長的牌坊街和潮州牛肉火鍋。
牌坊是封建社會為表彰功勳、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而修建的建築。據潮州地方文獻記載,潮州古牌坊建於宋代。明清鼎盛時期,潮州有150多座石牌坊,大多是文人、狀元、大臣所建。這些牌坊數量最多,種類最多,所以潮州古城也被稱為「牌坊城」。
牌坊街由22個牌坊組成,長1948米,其中太平路1742米,東門街206米。這條街上曾經有多達39個拱門。不幸的是,在50年代,這些牌樓基本上被拆除了,現在已經重建了22個。牌坊街兩側是南洋式的騎樓式商業街,各種商家鱗次櫛比,美食店更是吸引人。手工牛肉丸、芋頭餅等潮州小吃很有特色。
在古代,牌坊街的甲第巷是官員、商人和貴族家庭共同居住的地方。明清時期的大夫第、資政第、儒林第等幾十座大大小小的宅院,大多由富商建造,建築風格充滿典雅。幾百年的滄桑,讓古老的建築顯得斑駁而陳舊。身在其中仿佛穿越回明清,一種對過去的思考感油然而生。
開元寺位於牌坊街前,建於唐代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寺廟佔地11031平方米。既保留了唐代的布局,又能看到宋元明清的建築藝術。它有豐富的文物和歷史遺蹟,它是粵東最大的佛教建築群和旅遊景點,被譽為「粵東第一古剎」。
韓江是潮州人的生命之源,廣濟橋橫跨韓江東西兩岸,始建於南宋(公元1170年),歷時六年。這座橋長518米。自古以來就是廣東東部連接福建、江西的必經之路,也是重要的貨物集散轉運樞紐。值得一提的是,廣濟橋由東西兩段的石樑橋和中間的18個梭式浮橋組成,既方便了韓江兩岸的交通,又兼顧了韓江航道的通航需要。
作為世界上最早的開合橋,廣濟橋與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一起被稱為「中國四大古橋」。清雍正二年(1724年),知府張自謙重修廣濟橋時,鑄了兩頭鐵牛,分別安放在西橋第八墩和東橋第十二墩,寓意「鎮橋御水」。數百年來,當潮州人來到廣濟橋時,觸摸鐵牛已經成為他們最喜歡做的事情。人們相信摸鐵牛能帶來好運。如果有機會,你不妨來這裡散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