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母在新四軍教導總隊做隊友

2022-01-14 重走長徵路

新四軍自初創時起,就十分注重教育和訓練,尤其是葉挺軍長曾赴蘇聯深造,先後入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和紅軍學校中國班學習,深知學習的重要,他非常重視新四軍的教育和訓練。

新四軍創建初期,急需幹部,組建教導隊的問題就提出來了。在延安派往新四軍工作的人員中,就配備了教導隊的領導、教員,如1937年12月21日呈報毛主席的《調四軍軍事政治工作人員花名冊》中,就有教導營營長、工兵連長(教員)等人選。

新四軍初創時,新四軍副軍長項英(也是新四軍黨組織負責人)考慮到新四軍受到國民政府和國民黨第三戰區的統轄關系所掣肘,為避免授以國民黨方面幹涉的口實,未如同八路軍那樣採用抗日軍政大學(抗大)分校的名稱,而由新四軍軍分會報請中央軍委批准成立教導總隊。實際編制是在1938年先成立了軍部教導隊(規模連級,在江西南昌),後來擴編為教導營(規模營級,在安徽巖寺),再後來又擴編為教導總隊(規模團級,在安徽雲嶺)。

從教導隊、教導營到教導總隊,按照抗大的辦學模式,結合新四軍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和管理,教育方針、課程設置、培訓目的以及學校傳統和作風,都和抗大分校一致。三年後,經歷皖南事變,新四軍就全面採用抗大分校的名稱了。

我父親田長華(入伍時姓名田豐良),我母親鄭鐵鷹(入伍時姓名鄭麗英),都是在新四軍初創時從紅軍轉入新四軍的,他們先後進入了教導隊、教導總隊。

我父親在1937年7月、8月間就從延安到了陳毅身邊任特務員,跟隨陳毅在南方數地「招舊部」。1937年12月新四軍軍部組建後,我父親任葉挺軍長的特務員。

1938年1月,隨著新四軍軍部各處、科和各支隊陸續建立起來,配備幹部的問題就突出出來。為了培養幹部,軍部移駐南昌後成立了教導隊。3月,葉挺軍長選派我父親到教導隊學習,為勉勵他努力學軍事、學文化,臨行前特意送他一個籤名的硬皮筆記本。

我父親田長華在他的回憶中寫到,當時,教導隊由趙希仲任隊長,下設兩個隊(一個軍事隊,一個政治隊),隊裡的負責幹部還有袁大鵬、程業堂、劉品玉、劉先勝等。陶白是最早來到教導隊的政治教員。我父親任教導隊三隊(屬於政治隊)三班長。三隊隊長喬信明,政治指導員劉先勝,排長是朱雲謙,學員中有柴榮生(曾任江蘇省軍區副司令)、彭家珠、賴石昂、陳洛衡等。

1938年4月,新四軍軍部移駐安徽巖寺,教導隊擴建為教導營,營長劉世湘,副營長謝祥軍,教導員龍樹林,下轄3個隊,學員300餘人。我父親於8月16日作為第一期學員畢業,因成績優秀,第一期畢業後留任第二期四隊(政治隊)排長,四隊隊長黃永川,政治指導員闕中一,學員中有馬長炎(曾任安徽省副省長)、曾旦生、黃明東等。

8月22日,經中央軍委批准,新四軍教導營擴編為教導總隊,由軍副參謀長周子昆(調新四軍以前曾任抗大訓練部長)兼任總隊長,馮達飛(曾任紅七軍第二縱隊團長、紅八軍代理軍長)任教育長,餘立金(曾任紅六軍團第十八師第五十三團政治委員、抗大總校大隊長)任政治處主任,趙希仲、薛暮橋任訓練處正、副處長。教導總隊學制為半年。教導總隊以抗大的校訓「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為隊訓,以「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為教育方針,部署和開展教學工作。此時,教導總隊下設兩個大隊6個隊。第一大隊為軍事隊,大隊長賀敏學,教導員劉文學,學員多是從部隊抽調來的老紅軍幹部或戰士。第一大隊下轄3個隊,一隊培訓連級幹部,二、三隊培訓排級幹部。第二大隊為政治隊,大隊長謝祥軍(後為饒守坤),教導員彭德清。第二大隊也下轄三個隊,四隊(政治隊)學員全部是黨員,大多數是老紅軍,培訓連級政工幹部(我父親續任教導總隊四隊排長),五隊、六隊是知識青年隊。學員來源為新四軍各部隊抽調來的幹部、戰士,以及從江南各淪陷區、國民黨統治區、海外南洋各地前來參軍的黨員、工人、青年學生和愛國華僑。後來教導總隊擴大到10個隊,學員上千人。後增加的四個隊(七隊、八隊、入伍生隊和青年隊)直屬總隊部。教導總隊鼎盛時期達到13個隊,1200餘人。

擴編為教導總隊不久,我父親調任教導總隊第二大隊六隊(學生隊)隊長,直至1939年6月時,他隨一批幹部調往江北工作,分配至無為遊擊縱隊任三大隊副大隊長。教導總隊擴編後,我母親從新四軍軍部戰地服務團民運工作隊選調到教導總隊學習,任班長(應該是女生隊的),女生隊隊長於晶是從延安抗大調到新四軍教導總隊工作的。這樣,我的父母親在新四軍中成為「隊友」了!

擴編為教導總隊時,總隊部移駐安徽涇縣雲嶺的中村,大隊部和10個隊分別駐在沿中村河一帶的村莊,見下圖的左下角一帶。

我們姐弟尋訪父母親的足跡,來到位於雲嶺中村董家村深處的新四軍教導總隊隊部舊址。村中有一條約2米寬的主巷道(名官巷)通向該舊址,舊址位於官巷的西側,照片中是教導總隊隊部舊址入口處,大門朝東。

新四軍教導總隊隊部舊址原為中村董家村董氏陳七斤住宅,建於民國初年,由五間兩廂、兩側屋加門庭、內院和的廚房雜院組成,座北朝南,為南寬北窄的梯形平面,佔地面積為450平米,除去院落、天井,建築面積240平米。屋門前有一排水溝(名官溝),官巷和官溝為南北向。進入舊址門為一帶屏風的門庭,門庭右側為門房,過門庭進到一長方形的內院,對面牆上有一漏空花窗,作為對景,十分雅致,內院北側為五間兩廂閣樓的正屋。

教導總隊的教學方法注重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教育內容和課程設置根據不同對象區別對待,總的要求是突出重點,貫徹少而精的原則。軍事隊以軍事課程為主,軍事與政治教育為7:3;政治隊以政治課程為主,軍事與政治教育為3:7。政治課程設置:軍事隊設「社會發展史」、「中國革命史」兩門主課,政治隊增加一門「政治經濟學」。軍事教育主要教材有「論持久戰」「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兵器學」「築城學」「地形學」等。政治水平和文化程度要求較高的軍事隊,還開設「哲學」課和「三民主義與共產主義」「國際問題」「民運工作」「敵軍工作」等專題講座。軍事教育的一部分時間用於操練和演習。每周一至周五上課,周六上午會操或演習。

教導總隊學員的「標準」個人裝具——步槍一支,配子彈50發,手榴彈一枚,米袋一隻,雨傘一具,水杯一個,棉被和軍裝(打成背包),帆布袋一個(內放置課本、筆記)。所有這些裝具二十多斤,無論出操、上課、放哨、行軍都要隨身攜帶。

我父親後來回憶他在教導隊、教導總隊的經歷時寫到:

「軍事學習——主要是學習毛主席的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連以下的戰術和軍事技術。在學習中,我們經常參加野營的攻防對抗演習作業,學習與提高了軍事指揮與訓練能力。從一個農民不會打仗、學會打仗本領。特別是我擔任學校排長、隊長時期親自任軍事教員,促使自己備課、組織軍事野營演習活動,經常擔任會操的大隊值班員,親自喊口令,講話,端正軍人姿態,嚴格管教紀律作風的要求,對自己的鍛鍊提高是很大的。

……

進校前我基本上是一個文盲。參加紅軍前,在舊社會我沒有機會去上學。在軍教導隊的這兩年半的時間中,對於我的文化水平的提高是很大的,能達到一般的軍、政書籍和報紙能看了,在語文、數學上可達高小程度。

軍隊的教育管理方面的智(知)識也得到不少的鍛鍊和提高,尤其是擔任班長、排長、隊長等職,學校在這方面是嚴格的,當時部隊從各遊擊區下山集中,克服遊擊主義,提高幹部的組織紀律性和對部隊的管教能力也是一大功課。

總觀:這二年半是黨在抗日的艱苦鬥爭的環境裡把我這樣一個貧僱農出身的放牛孩培養成為一個有初級軍政素質的指揮員。過去我們的幹部就是在戰爭的環境中培養提高的,而自己的努力學習也是一個主要原因之一。」

我母親後來回憶她在教導總隊的經歷時寫到:

「(1938年)九月,軍部服務團調了一批同志到教導(總)隊學習,我也被調去了,很高興,決心要好好學一下。後來叫我任班長。學軍事,我很有興趣,實彈射擊我也打得很好。輪到我班放哨如夜哨時,有的同志膽小害怕,我都能鼓勵她們並陪著她們一起站。每次出公差,全班都完成得很好。可是我自己的學習很困難,上課時聽得懂、記不下,記下上句就沒有聽到下句。白天除了上課外,當班長的人雜事很多,晚上又要按時熄燈,自學的時間一點都沒有。我真是又急又恨曾讀的書少。後來我只好(只)聽不做筆記,利用夜裡人家睡覺的時候,點支蠟燭躲到不被人看見的地方來抄寫借來的筆記。這時候,我是學到一些東西的。從此以後我很愛學習。可是(學習)只有兩個多月的時間,還未畢業,我就被調出來工作了。在十二月間,軍政治部成立農村經濟調查委員會,就把我調來工作了。」

她還寫到,無論學習多麼吃力,她還是對理論學習發生了興趣。

我母親還回憶到,在教導總隊這段學習生活中,她們學習了毛澤東的《論持久戰》,還有「社會發展史」「政治經濟學」「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民運工作」等課程;軍事課程主要是學習如何在敵後進行遊擊戰,軍事訓練包括射擊、刺殺、投彈等。

我母親在教導總隊裡,最難忘的還是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時,她參加革命一年多了,比我父親進步的要快,我父親參加革命二年、完成了長徵,才在延安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新四軍軍部移駐巖寺時,部隊來此集中,我父親隨軍部到巖寺,我母親則從閩西南蘇區隨紅軍獨立第三團(閩南紅三團)長途跋涉到巖寺。在巖寺,新四軍各部集中「點驗」(點名驗收),正式成軍,那時是我父母親人生軌跡第一次交集。新四軍軍部移駐雲嶺時,我父母親同在教導總隊,是他們人生軌跡又一次交集。我猜想,在教導總隊頻繁的出操、學習、訓練、開會,我父母親一定相識了,這才有了他們相知、相戀的開端,直至他們結為伉儷,由此相伴走過了一生。

我母親在教導總隊學習臨近「畢業」時,被調入新成立的新四軍政治部農村經濟調查委員會,作了一名調查員。這個農村經濟調查委員會的主任就是教導總隊訓練處副處長薛慕橋(非常可能,是薛主任點名調我母親到該委員會工作去的)。幾個月後新組建江北指揮部,我母親又調到江北指揮部任文化教員,不久任江北指揮部代理政治指導員。究其原因,一是我母親入伍前上過幾年學,算作有文化之人;二是來自閩西南蘇區的領導人鄧子恢任江北指揮部政治部主任,他熟悉我母親,也有點名要過來的可能。我母親調到江北指揮部不到一個月,我父親即調任江北指揮部江北遊擊縱隊三大隊副大隊長(負責江北指揮部警衛任務),他們的人生軌跡又一次交集在一起。

此後,教導總隊在葉挺軍長的直接指揮下,參加了1940年10月反日偽軍企圖消滅雲嶺地區新四軍軍部及其直屬部隊的「掃蕩」戰役,並乘勝收復了涇縣縣城。教導總隊有兩個隊參加戰鬥,還有幾個隊撤往小河口方向,擔任掩護軍部兵站、修械所、印刷所和後方醫院的任務。

在1941年1月初的皖南事變期間,教導總隊改稱教導團,編在中路縱隊裡,隨軍部一同行動。在所有作戰部隊被敵分割包圍之後,教導團依然保持著比較完整的編制,最後幾天成為葉挺軍長直接指揮進行突圍作戰的主力,堅持戰鬥到最後一刻。

皖南事變後,儘管新四軍遭受了很大的損失,被國民黨方面汙為「叛軍」、取消編制,但自此不再受國民政府的制約,放手發展。從此後,新四軍建立的教導機構,和八路軍一致了——抗日軍政大學(簡稱「抗大」)分校,一度發展到9所,此為後話。

正是有了在新四軍教導隊/教導總隊學習、訓練、工作的經歷,我父母親後來一同調入華東軍政大學工作,開始從事軍事教育工作,我父親田長華還獲得劉少奇、陳毅、粟裕、譚震林等頒布嘉獎令,被授予「學校模範教育者」稱號。由此看出,人民軍隊是一座大學校,像我父親這樣的「泥腿子」「放牛娃」,能夠走上軍事教育崗位,其中包括了新四軍教導隊的培訓功不可沒!

(長按此二維碼即可關注)

相關焦點

  • 1937年的教導總隊步兵團:裝備機槍105挺,各種炮24門
    原有的教導總隊3個營編為第1團,隨後又相繼成立了第2團和第3團,同時總隊直屬的特種連也先後擴編為營,整個教導總隊從原來的混成團級單位迅速成長為一支加強師級單位。在教導總隊擴充的過程中,恰逢中德軍事合作的高峰期,大批引進的德式裝備都優先裝備給教導總隊,德國軍事顧問對該部的指導也是最多的。
  • 「皖南事變」中新四軍中的二名叛徒,他們最後是什麼樣的結局?
    而在被俘人員中,有三名新四軍的高級幹部經不住國民黨刑訊人員對他們的嚴刑拷打和高官厚祿誘惑,變節投敵,給新四軍造成了更大的傷害。 時任新四軍第一縱隊副司令員的趙凌波,在皖南事變中被俘後叛變投敵。
  • 八路軍新四軍中的廣西人及其歷史貢獻
    其中有陳漫遠、李天佑、韋國清、周子昆、韋傑、歐致富、張震球、朱立文、朱鶴雲等數千人次的廣西籍八路軍、新四軍指戰員在其列,他們先後參加和組織指揮了平型關戰鬥、百團大戰、繁昌大戰等一系列重大戰鬥和戰役,為抗戰勝利做出了歷史貢獻;期間還有周子昆、朱立文、梁軍、廖祥勳、牙墨林、羅奮平等一大批廣西籍八路軍、新四軍為全國抗戰勝利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 新四軍成立時有28個營,營長們建國後獲什麼軍銜
    因此,新四軍在改編時間總共有28個營。營長人數和八路軍三個師相當。 那麼,這28名營長,日後發展如何呢,有多少人能在建國後獲得軍銜呢? 首先,由於新四軍活躍在富庶華東平原水網地帶,那裡是日偽統治的重心,也是國軍兵力較多的地方,戰爭是非常殘酷的。在頻繁的戰事中,有不少新四軍將領壯烈犧牲。
  • 新四軍初建期間戰鬥編制及領導
    新四軍第四支隊:1938年2月中旬在湖北黃安(今紅安縣)七裡坪組建。司令員高敬亭,副司令員戴季英。下轄第七團(由紅28軍第244團第1營、部分便衣隊編成)、第八團(由鄂豫邊區紅軍遊擊隊編成)、第九團(由紅28軍第82師特務營、鄂東北獨立團、部分便衣隊編成)、手槍團(由原紅28軍手槍團和部分便衣隊組成的一教導大隊編成),共3100餘人。 第7團:團長 楊克志,副團長曹玉福。
  • ...蛻變為「火藍尖兵」 省消防救援總隊首批新招錄消防員管訓小記
    經歷了9個月基地化訓練和3個月實戰化培訓的摔打錘鍊,甘肅省消防救援總隊首批新招錄消防員終於完成為期一年的集訓,迎來下隊前的結訓考核。考核場上,每名新消防員都卯足全力、衝刺在前,以合格率100%的成績,為入職培訓交上了一份圓滿的答卷。
  • 【紅色故事】「孝有忠全,不愧父母生我」
    我是從戎入伍後,獻身國家,此次參加神聖抗戰,東奔西跑,天天與日寇肉搏,奪取山河。雖然表面上看來,沒有做父母之孝子,兄卻孝天下父母矣(中華民族父母)。古人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保衛國土兄也盡忠國家矣。孝有忠全,不愧父母生我。即弟你也光榮也。家中現在如何情形,希望回信告我。兄弟見談有期。驅逐日寇至鴨綠江邊,他日回家,共享自由幸福新中國建設成功之太平年月。
  • 新四軍第五師成立初有六個旅級單位,為新四軍七個師最多
    1937年7月7日,日本製造「盧溝橋事變」發起全面侵華戰爭,國共雙方迅速達成合作協議,中國工農紅軍整編為國民革命軍,其中位於西北的紅軍主力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而新四軍則由於南方數省堅持遊擊作戰的紅軍及遊擊隊合編組成。1937年12月,新四軍軍部於漢口組建,1938年三四月間新四軍整編完成,全軍共四個支隊十個團,總兵力1.03萬人,軍長為葉挺。
  • 《我的兄弟叫順溜》分區司令員陳大雷是多大官?新四軍準旅級幹部
    若想準確理解六分區司令員的「官究竟有多大」,就要先理清八路軍和新四軍的編制級別。所以八路軍的編制級別被大家「視覺縮小了」,而新四軍在建軍之初的編制又被「紙面放大了」,它只編有四個支隊10300人,老實說兵力規模都不及一個正常的滿編師。所以第一個要弄清楚的重點就是,八路軍的編制級別從一開始就大於新四軍一級,那麼其下轄的三個師級單位級別,也就比新四軍1941年重建後成立的七個師整整高上一格。
  • 紅色之旅—韋崗新四軍抗戰紀念館館長尋訪記
    4月13日,我和 李永義老大哥相約前往新四軍韋崗抗戰紀念館尋訪,從另一個角度感悟了紅色傳承的意義。新四軍韋崗伏擊戰的事跡家喻戶曉。1938年6月17日, 粟裕率新四軍先遣支隊和第一支隊二團一部在鎮江西南的韋崗伏擊日軍運輸車隊,僅半小時便獲全勝。韋崗戰鬥是新四軍挺進江南敵後,抗擊日本侵略的第一仗。
  • 新四軍怎麼會生產香菸?這個香菸的牌子曾經耳熟能詳
    新四軍剛成立時,國民黨還能撥給新四軍一點軍餉,雖然數量不多,省著點用勉強還夠。但是,皖南事變後,國民政府完全停撥了軍餉。沒了軍餉,新四軍頓時陷入嚴峻的生存困境。當時,新四軍在淮南建立了民主政權,雖然也象徵性地徵收一些稅費,但是,「杯水車薪」,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 新四軍蘇南抗戰第一仗——韋崗戰鬥
    今天在江蘇省鎮江市茅山革命老區境內,矗立著一座高25米,頂端是一支古銅色步槍模型的銅鑄紀念碑,碑身正中鐫刻著「韋崗戰鬥勝利紀念碑」9個大字,記錄了1938年新四軍挺進蘇南首戰告捷的光榮歲月
  • 毛澤東:項英要搞好和葉挺的關係,不允許新四軍內有國民黨人
    恰好葉挺既做過國民黨黨員,又做過共產黨員,且有著較深的戰爭實踐經驗,是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最佳人選。作為一名有著報國情懷的男兒,葉挺自然是希望能夠當上這個軍長的,而且他還建議把軍隊的編號改為「新四軍」,目的是為了紀念北伐戰爭中聞名遐邇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然而這一頭銜的任命卻不是來自於國共兩黨的合作宣言,反而是蔣介石方面率先宣布了葉挺新軍長的身份。
  • 韋崗伏擊戰其實不是新四軍第一仗!
    提到新四軍第一仗,可能你會想到粟裕大將指揮部隊打的韋崗伏擊戰,而且看過電視劇《新四軍》的朋友都應該注意到電視劇提到新四軍第一仗是衛崗伏擊戰,其實不然,新四軍抗日第一仗是新四軍第四支隊打的。此戰名叫——蔣家河口戰鬥。
  • 教導系統淺析與幻魔系統雜談
    值得一提,讓我眼前一亮的就是教導系統,天底的使徒的超模效果,神官的單卡2康的極致強度,聖女的萬金油檢索都可以說,教導系統的強度碾壓了大多數卡組,經過一周多的鑽研和測試,得出了以下拙見。我比較懶,請移步其他人教學,或者自行查卡器,這一部分寫了也是廢話,不如你靜下心來查一會卡片效果。召喚師教導穩定向:先後攻都有固有勝率,調整的濃度和開發的方向基本上穩定,不會有太大的波動,也是目前市面上最多的一種外置教導的卡組。外戰來說除了黃金,對於對陣其他卡組都有固有勝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