滷煮、炒肝、爆肚…只有北京人能把下水吃出花兒來!!

2021-02-27 北京四九城

在過去吃肉是件奢侈的事,

既便宜又可以解饞的下水就在這時候脫穎而出了,

雖然說下水的味道比較濃厚,

但這難不倒擁有一雙巧手的北京人,

就算是這世界上最難處理的食材,

也能做的有滋有味。

滷煮火燒、爆肚、炒肝兒、羊雜碎湯,

您最愛吃哪個?

今兒個咱們先從北京小吃中的「領軍者」滷煮火燒開始聊起吧。

北京人似乎都有個滷煮情懷,時不常的就要來上一碗。

 

最初的滷煮出自於宮廷的「蘇造肉」。據說在清朝光緒年間,河北三河縣有位姓趙的人和如今「小腸陳」的鼻祖陳玉田的祖父陳兆恩一起賣蘇造肉。因為用五花肉煮製的蘇造肉價格昂貴,普通人吃不起,於是他們就用豬頭肉和豬下水代替,之後經過民間烹飪高手的傳播,久而久之,就造就了滷煮火燒。地道的北京人估計沒幾個不好吃這口的。

 

滷煮其實就是用豬的小腸、肺頭、炸豆腐、少許五花肉,用滷湯熬製出來的。

 

火燒切井字刀,豆腐切三角,小腸、肺頭剁小塊,從鍋裡舀一勺老湯往碗裡一澆,再來點蒜泥、辣椒油、豆腐乳、韭菜花,熱騰騰的一碗端上來。火燒、豆腐、肺頭吸足了湯汁,火燒透而不黏,肉爛而不糟,其中味道最厚重的還是小腸。腸酥軟,味厚而不膩,沒有任何異味。

 

砂鍋燉吊子和滷煮火燒在做法上差不多,只不過這燉吊子啊,沒有火燒,也沒有炸豆腐。燉吊子是滿漢傳統小吃。它以豬腸為主,加豬心、豬肚、豬肺等,獨不加豬肝,以燉的方法制熟。

 

提起滷煮,每個北京人都能如數家珍的說出一遛店鋪。今天小編想給您推薦幾家平時自己常吃的店。

1.小腸陳滷煮(南橫街老店)

滷煮小腸由清宮御膳「蘇造肉」演變而來,因第三代傳人陳玉田製作的滷煮小腸味道獨特而得名。陳玉田製作的滷煮小腸不但味道獨特,且經濟實惠,深受京城百姓的喜愛。人送雅號——「小腸陳」。

小腸陳的腸子肺頭也都處理的很乾淨,火燒不硬不爛,吃起來很有口感。

 

地址:南橫東街194號

人均:47元

2.楊老黑滷煮小腸

這家滷煮和其他家最大的區別就是湯了,他家的湯是用中藥熬製的,比普通的滷煮湯頭要濃厚一些。

您要來他家吃滷煮,滷煮上桌了您一定記得要先喝湯。對了,小編還想再多跟您囉嗦幾句,楊老黑滷煮搬家了,您要想吃這口了可別再去天橋了。

地址:馬連道路9號茶院內

人均:50元

 

3.門框胡同百年滷煮(前門老店)

門框滷煮家的老掌柜最早是小腸陳的學徒,雖然師出同門,但味道可不一樣。小腸陳的口味偏清淡,但門框的口味偏重。

他家腸子肺頭塊很大,吃起來非常過癮。

地址:門框胡同19號

人均:34元

 

4.北新橋滷煮老店

北新橋滷煮是一家比較有爭議的店,有人說好吃,有人說難吃。

他家的滷煮可以選的種類比較多,不像別家只有大小碗可以選。北新橋滷煮非常適合當宵夜,下次您也晚上來嘗嘗看吧。

地址: 東四北大街141號(近如家北新橋店)

人均:38元

5.賈大爺滷煮

賈大爺滷煮可真不「假」。他家可是電視臺美食推薦中的常客。

賈大爺滷煮的肥腸洗的倍兒乾淨,滿滿的一碗滷煮,特別實在。

地址: 大柵欄西街40號

人均:37元

除了滷煮火燒以外,北京人最喜歡的吃食那非炒肝兒莫屬。

 

點一碗炒肝兒,再來上二兩包子,包子裹著湯汁,一口咬下去,簡直是太滿足了!

 

炒肝兒是從宋朝民間食品「熬肝」和「炒肺」發展而來的。清末由前門外鮮魚口「會仙居」的「白水雜碎」改進而成。

 

名為炒肝兒,但其實是以豬肥腸為主,豬肝只佔1/3。製作方法是先將豬腸用鹼、鹽浸泡揉搓,用清水加醋洗淨後再煮。開鍋後改用文火燉,鍋蓋蓋好使腸子熟透而不跑油。爛熟後切成5分長的小段,俗稱「頂針段」,再將鮮豬肝洗淨,用刀斜片成柳葉形的條。

 

就跟喝麵茶一樣,北京人喝炒肝也不用勺,講究託著碗,用嘴順著碗邊,吸溜著喝。

 

炒肝兒這吃食,您是愛吃裡面的腸啊,還是愛吃裡面的肝呢?

1.天興居(鮮魚口街店)

天興居在北京是人人熟知的老字號。1997年,天興居的炒肝兒還榮獲了「北京名小吃」 的稱號。

天興居的炒肝兒味道正宗,汁兒濃,肝和腸都不少。他家包子個頭兒大,肉很厚實,蘸著炒肝的汁兒吃,別提多香了!

人均:24元

地址:前門鮮魚口街81-83號(近前門大街)

 

老北京坊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要想吃炒肝,鼓樓一拐彎」。這裡的「炒肝」說的正是姚記炒肝。

每天都有數不清的人來到鼓樓旁邊的姚記炒肝一探究竟。對於他家的炒肝,網上的評價褒貶不一。小編個人覺得他家炒肝兒的味道還是不錯的。

 人均:25元

地址:鼓樓東大街311號

 

雖然趙記的名氣沒有前兩家的大,但在京城的「炒肝界」裡他家可是小有名氣的。

 

他家的炒肝兒量大,腸又肥又厚,還特別乾淨。小編又要跟您囉嗦幾句了。趙記炒肝還在老地方,但現在改名叫「緣趙記」了,您要導航的話記得搜索這個名。

人均:33元

地址:沙子口路8號(安樂林路口)

 

4.西四包子鋪

曾經在西四路口把角兒的「西四包子鋪」回來了,現在的位置在西什庫大街順天府超市的美食街裡。

重新回歸的炒肝兒和包子兒還都是原來的味道。您要是和小編一樣懷念這個味道了,就趕緊走起吧!

人均:30元

地址:西什庫大街31號順天府內一樓美食城裡

 

生與熟只有一線之差,爆肚就是在這條線上舞蹈的北京美食。

 

作為北京的地方名吃,對爆肚較早的記載是在清乾隆年代,以清末民初時為盛,僅東安市場一處最多時就有六七個賣爆肚的攤位。

當時賣爆肚最出名的有東安市場的爆肚馮、爆肚王,天橋的爆肚石,門框胡同的爆肚楊,東四牌樓的爆肚滿等。根據消費人群的不同,老北京的爆肚兒還分東安市場和南城天橋兩派。南城天橋、大柵欄的爆肚兒以牛百葉及肚領為主,製作上較粗放;而東安市場的爆肚馮、爆肚王,製作上就精細得多,以羊肚為主。

 

那什麼是爆肚兒呢?爆肚就是把鮮牛肚(指牛百葉和肚領)或鮮羊肚洗淨整理後,切成條塊狀,用沸水爆熟,蘸油、芝麻醬、醋、辣椒油、醬豆腐湯、香菜末、蔥花等拌制的調料吃,質地鮮嫩,口味香脆,不油不膩。爆肚兒這個吃食算是老北京地方特色的一味小吃。老北京人吃「爆肚」可講究了。

有一種說法,叫做「爆肚十三吃」,據傳是滿清時期,在「旗」的許多「貝勒爺」,口味不一樣,喜好爆的「部位」也不盡相同,所以逐漸形成了十三種不同品種的爆肚。其中爆牛肚有四種:肚仁、厚頭、百葉、百葉尖;爆羊肚有九種:肚仁、散丹、肚領、蘑菇頭、肚絲、肚板、食信、蘑菇、葫蘆。 

一般我們吃的所謂黑百葉就是羊肚,準確地叫法應該是散丹。因為只有牛的才叫百葉。牛百葉還分兩種,吃飼料長大的牛百葉發黑,吃糧食莊稼長大的牛百葉發黃,味道也是後者更好。

1.爆肚金生隆

四代人用一張肚、一碗料堅守了整整一個世紀。

 

上過電視上過雜誌,無論名氣如何大,他家爆肚的爽脆一如既往,來這裡吃爆肚,真真不虛此行。

 

人均:137元

地址:德外安德六鋪炕1巷美食街

 

2.東興順爆肚張

要說他家最好吃的應該就是麻醬小料了,芝麻的香味配上恰到好處的甜,那味道真是讓人難忘。

他家肚仁的口感非常好,不軟不硬,蘸上麻醬可以把本身的羶味完美的蓋過去。

人均:159元

地址:西城區什剎海前海東沿17號

3.西德順爆肚王

西德順爆肚王家的牛爆肚,十份有嚼頭。脆脆的羊肚仁,水爆白菜也很爽口。

 

還有不得不說他家的小料也堪稱一絕。

 人均:84元

地址:和平裡中街29號

 

4、老門框爆肚(金寶街店)

始於清代乾隆年間的老北京傳統小吃店,爆肚有牛羊多個部位可以選,他家爆的火候掌握的很好,吃在嘴裡爽脆鮮嫩,傳統秘制小料更是鮮美無比。

除了爆肚,手切羊肉、肥牛卷什麼的都可以爆。

 人均:127元

地址: 金寶街東段59號(鄂爾多斯酒店對面)

 

5、爆肚馮(廊坊二條店)

老字號,一如既往的好吃。爆肚馮的爆肚很鮮,肚仁脆嫩。

這裡幾乎天天爆滿,小編建議您早點去排隊,要是趕上飯點那您可得等會了。

人均:76元

(以上價格均來源於網絡,僅供參考,具體價格還以店內菜單為準)

地址: 廊坊二條56號

  

不知道今天小編推薦的這些店合不合您的口味,裡面有沒有您常去的店,把您常去的店也分享給我們吧!

 

跟您聊完了這三樣以「下水」為原材料的吃食之後,我還想再跟您說說其他的。

這兒說的是老北京的羊雜湯,

和西北的羊湯可不是一回事。

老北京人多管這道吃食叫羊雜碎,

有些朋友來北京吃不慣滷煮炒肝兒,

卻對羊雜湯情有獨鍾,

撒上香菜,澆芝麻醬、韭菜花、醬豆腐汁

看著就跟吃涮羊肉似的。

最好還能配上剛出鍋的老北京燒餅,

吸溜著氣兒,咧著嘴吃。

 

現在幾乎已經找不到賣羊霜腸的地方了。

這道小吃是在羊腸裡灌上羊血,切成小段,

放上花椒大料在鍋裡煮,

等熟了放上芝麻醬香菜等佐料,就可以吃了。

也因為煮熟了以後外面的羊腸像是沾上了一層霜,

故名霜腸。

 

實際上北京人的小吃,

很多都是物質匱乏時期,

人們為了飽腹而製作出來的,

這些吃食雖然不比大菜精緻,

但卻透著那個實在。

您今天是來碗炒肝兒還是滷煮火燒呢?

小編覺得爆肚也不錯!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圖1:這樣做可以找到我們哦!

圖2:這樣做依然可以置頂我們!

往期經典回顧:

證明您老北京的機會來了!這認出來是哪嗎?

「大馬趴」是什麼馬?「雁麼虎」是什麼虎?

醬油汆,水疙瘩,菜糰子,這些吃食簡直太香了!

北京話,句句經典就是牛逼!

大家都在看這些:

我發誓,只有北京人才懂這些話!

京二爺說事第2期:北京話這麼說您見過嗎?

北京話PK東北話和天津話,太搞笑了!

相關焦點

  • 只有北京人能把這些「下水」吃出花兒來~
    說起老北京的吃食,一口氣能數出一大片,但這最著名的,還得是滷煮火燒、爆肚、炒肝、豆汁兒、炸灌腸、羊雜湯、芫爆散丹等等這些個吃食。
  • 老北京的吃食——炒肝|滷煮|燉吊子|炒肝|包子
    但細一琢磨,人家說的沒錯,且不論是不是真的的大大咧咧,沒心沒肺,單說這個炒肝,裡面確實沒心沒肺啊。炒肝這口兒吃食,據史料記載是起源於宋代的「熬肝」和「炒肺」發展而來的,不過這兩道炒肝發源的雛形,現如今已經難覓蹤影了,也許藏著什麼隱蔽之所,待人發覺呢。而炒肝已經成為北京地區一道歷史悠久的小吃了。
  • 地道北京人就好這一口兒!一般人您還真吃不慣(附最全店面地址)
    >下面這些店只有北京人才知道!地址:海澱區北土城西路103號(健德橋西北角)電話:65279051爆肚馮很多南方人吃不慣這些,嫌羶味兒太重,可是北方人、北京人就好這口兒。菜市口店:宣武區菜市口十字路口西南。(楓樺豪景小區西面)前門店:前門大街門框胡同廊坊二條39號,瑞賓樓東側。
  • 敢情老北京炒肝兒還有個「孿生兄弟」,您吃過嗎?
    在老北京小吃家族裡,炒肝兒的名氣不在豆汁兒之下,但是豆汁兒不是什麼人都愛喝,不光是外地來的朋友,就連很多老北京,那股子酸腐之氣,也不一定接受得了。炒肝兒則不同,除了那些向來不愛吃下水,或受不了大蒜的同志,一般人還是很容易接受的。
  • 老北京爆肚哪家強!一篇爆肚科研報告
    下一步是研究滷煮,然後封自己是下水之神。一股從虛空中生出來的自信讓我寫起這篇推送,畢竟我第一次吃爆肚是在去年,還是在一家滷煮店。。。在北京吃吃喝喝(下篇)這次去北京前就突然莫名想吃爆肚。想了又想,最後其實只吃了兩次。
  • 黃喉不是喉,郡肝不是肝,我吃的下水到底是啥?
    對於部分地區的人,這個詞可能會有些陌生,廣義的下水一般指動物內臟。無論是讓路易十六驚為天人的鵝肝,還是大柵欄兒裡門庭若市的滷煮,它們的主要食材都可被統稱為下水。為了一碗好吃的滷煮,多久的隊都願意排。攝影/烏堆
  • 滷煮,是一種許多人都無法理解的幸福
    ,滋味更加解饞;第二口必然是肺頭,許多人吃小腸卻不吃肺頭,原因是裡面布滿孔洞的氣管,不要糾結於這是氣管還是支氣管,殊不知這才是妙處,吃起來有輕微的咯吱聲,每次我都會叮囑夥計,多給我來點肺頭;第三口則直奔火燒,火燒有點硬,此時已經吸滿湯汁,這湯汁雖然有點鹹,細品也無非是醬油、醬豆腐湯、各種中藥,味道重,不清爽,一口之後還是能迅速叫人找到北。
  • 一個媽生的倆兒子:滷煮與燉吊子!
    提起滷煮火燒,應該也算是北京傳統小吃裡的「頭路角兒」。其實嚴格上來說,滷煮火燒算小吃嗎?應該算主食吧?甭管怎麼說吧,愛不愛吃擱一邊兒,反正提起來恐怕沒幾個北京人不知道的。與滷煮火燒「長得」特別像的,還有一道北京名吃:燉吊子!滷煮是火燒和燉好的豬腸和豬肺等放在一起煮,買一碗,主食、副食、連熱湯都有了。而燉吊子是一道菜,一般用砂鍋燉煮,以大腸為主,加豬心、豬肚、豬肺等,獨不加豬肝。
  • 只有中國人的智慧才能拯救下水
    什麼叫匠心,這兒處理下水的法子就叫匠心。 端上來面兒不好看,但每個東北人都明白:味道要是能超過這家,純粹叫扯犢子。腰花特嫩,肥腸特韌,肝尖特香,明油亮欠,味香濃重。誰說東北菜只有瞎xx燉?這兒的溜炒就叫手藝!
  • 北京,到底有什麼小吃?體驗北京風味,感受北京小吃風流
    北京人愛喝豆汁,並把喝豆汁當成是一種享受。可第一次喝豆汁,那猶如泔水般的氣味使人難以下咽,捏著鼻子喝兩次,感受就不同一般了。有些人竟能上癮,滿處尋覓,排隊也非喝不可。本來豆汁兒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的最愛。後來這事情被乾隆皇帝知道了,於是在乾隆十八年(1754年),他命人把豆汁兒引入宮廷,並且召集了一幫大臣們共同品嘗這民間飲品,結果眾大臣喝完竟然齊聲叫好。就這樣,豆汁兒同樣成為宮廷飲品。
  • 爆肚、豬肚雞、毛肚火鍋……中國哪裡的肚(dǔ)子最好吃?
    肚(dǔ),一般情況下指的是豬牛羊等家畜可被人食用的胃,算是典型的下水。在農耕社會,肉並不是普遍的食材,對於平民來說,下水就成為肉食最好的替代品。北京的滷煮、西北的羊雜湯、川渝的火鍋、嶺南的滷水……數不盡的下水美食,無時不刻地衝擊著我們的味蕾。
  • 北京特色小吃-滷煮
    滷煮是北京的一道傳統小吃由於過去窮人多,想吃點葷的又買不起肉,就用便宜的下水來解饞。對於一個老北京人來說,滷煮的味道是他們一輩子都不能釋懷的。滷煮的主要原料是豬肺。製作步驟:先用涼水把豬腸、肺、心洗乾淨,然後鍋中來水,把洗乾淨的豬腸、肺、心,涼水下鍋焯水,水開焯7-8分鐘,撇去浮沫,撈出。將焯過水的腸、肺切塊,心切片,並把炸豆腐切三角形的塊狀。
  • 去北京玩必須要吃的
    北京人愛喝豆汁,並把喝豆汁當成是一種享受。可第一次喝豆汁,那猶如泔水般的氣味使人難以下咽,捏著鼻子喝兩次,感受就不同一般了。有些人竟能上癮,滿處尋覓,排隊也非喝不可。本來豆汁兒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的最愛。後來這事情被乾隆皇帝知道了,於是在乾隆十八年(1754年),他命人把豆汁兒引入宮廷,並且召集了一幫大臣們共同品嘗這民間飲品,結果眾大臣喝完竟然齊聲叫好。就這樣,豆汁兒同樣成為宮廷飲品。
  • 北京當地最有特色的5種美味小吃,看看你都吃過哪些?
    第一個就是北京的麵茶了,很多人都覺得這個看起來就像是芝麻醬一樣,看樣子就不好吃,但是對於老北京人來說,這都是他們小時候的味道,而且以前窮的時候,就是靠吃這個的,現在成為了小吃,更加受大家的歡迎了,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吃過?滷煮,這個想必大家好多人都吃過,這可以說是一種比較經典的肉食了。
  • 帶你了解北京美食,來過北京的遊客,您都吃過哪些?
    再配上當地的卷餅,吃起來那叫一個美味。老北京銅鍋涮羊肉說到涮羊肉那可是一道美食,一到冬天在沒個飯店都是高朋滿座。那是正宗的北京火鍋的風味。這道菜製作簡單快捷。主要原料羊上腦肉,加上底料、把肉放到銅鍋裡煮。等肉熟後撈出香氣撲鼻,再配上秘制的蘸料吃起來那叫一個絕。
  • 一碗「滷煮火燒」,濃濃煙火味,沉澱著老北京的歷史味道
    歷史上那些「吃貨」,總能在吃中找到樂趣,宋代蘇東坡一路貶官,一路吃,終於吃出了「東坡肘子」、「東坡肉。」吃貨的世界總是充滿了濃濃的煙火之氣,在任何時候,都可以找到吃的樂趣,王公貴族如此,普通老百姓也是這樣。「滷煮火燒」作為北京的小吃,在歷史的煙塵裡,一路走來,成為了一座城市的味道。
  • 北京人的「窮吃食」
    熟悉老北京的都知道,北京小吃大多是「窮吃食」,如今日子富裕了,可很多吃食依然備受人們喜愛,但也有些已經見不到了,炒肝兒、爆肚、滷煮這些就不說了
  • 北京小吃炒肝的正確打開方式,悄悄告訴你,老北京人都這麼吃
    有一次,我跟一個北京的姐們一起去北京鼓樓東邊非常知名的炒肝店吃飯,那位姐姐指著桌子上的炒肝兒問我「兄弟,知道這該怎麼吃嗎?」我心想,一碗炒肝兒不就正常地用勺子吃就行了,難道還有什麼說法。我笑著說道「姐姐,我雖然非常喜歡吃炒肝兒,可還真不知道它該怎麼吃才算正確的哈。要不您來演示下,我也開開眼。」
  • 北京有什麼好吃的?好玩的地方?
    北京這個城市最好吃的小吃和最好看的風景很多,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下!最好吃的小吃:有滷煮火燒,炸醬麵,豆汁,驢打滾又稱豆面糕,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種之一。艾窩窩,北京傳統風味小吃。豌豆黃很有特色,爆肚,炒肝都是不錯的選擇。老瓷瓶的酸奶,冬日的冰糖葫蘆,還有最著名的烤鴨。到北京遊玩的人們都別錯過,小吃店裡就可以品嘗一下!最好看的風景:著名景點故宮博物院,萬裡長徵,天安門廣場都是歷史文化古蹟,必去的地方。明十三陵,頤和園,圓明園,香山,北海,天壇公園這些公園也是經典雅致的皇家園林。
  • 關於一碗滷煮,你知道的太少太少
    它的味道,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消化。傳統舊社會裡,他們不像現在的我們,享受豐裕的物資,吃上一碗用豬下水做成的滷煮,只要一點點肉的味道就能滿足。皇帝吃開心了,可一般平民哪能像他一樣想吃就吃,於是,老百姓用豬頭肉代替五花肉,再添入廉價的豬下水,雖不是上好食材,但照樣吃得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