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紀末的德國聖誕市場中出售的都是一些十分簡單和廉價的玩具。最主要的原因是聖誕市場鼓勵生產傳統玩具,而且在聖誕市場中也沒有使用機器生產的地方。因此,在這些集市中主要出售的是那些最普通的玩具,在聖誕市場中找不到更為複雜精巧的玩具產品。
到了19世紀末,由於對商品功能和購物場地的審美要求,聖誕市場就不再是真正理想的商業選址,聖誕市場逐漸地退出了歷史舞臺。這個過程在柏林尤為引人注目。在柏林,聖誕市場不準在市中心經營,並強迫那些貨攤搬入工人居住的生活區,而這些地區主要是在帝國首都的商業和政治中心的邊緣地區。
鑑於聖誕市場的衰落,當時的人們傾向於認為聖誕節市場是資本主義向前發展的一個不可避免的犧牲品。同樣地,由於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資本主義大市場的發展也不可能被少數商人的貨攤所阻擋。
《柏林地方報》一針見血地指出:「聖誕市場不僅十分破舊,也令人不舒服。」由於戶外的夜晚天氣十分陰暗寒冷,所以聖誕市場不得不通過增加電燈數量以保證照明安全。同時,惡劣的天氣或者盜竊行為也會造成的一些可能的損失並不能保證產品的品質。當然,更為昂貴的電動玩具是在20世紀早期才進入玩具市場的,所以這些精密昂貴的玩具不會在聖誕市場中出現。
聖誕市場中的商人很少或幾乎沒有同生產商取得聯繫。因此這就意味著他們沒有能力去排除中間商的抬價或是向生產商施壓降低產品價格。
聖誕市場還有很多潛在的不穩定因素。它們是建立在國有土地之上。事實上,是政府花錢修建營業場所,並為他們提供政策保護和各種各樣的公共服務。然後政府為了彌補他們的投入和花費,必然要向聖誕市場中展覽和出售的商品徵收稅費。以慕尼黑聖誕市場為例,如果該地的聖誕市場不能保本或者盈利,那麼地方政府就沒有足夠的資金投入到聖誕市場中,那麼就有可能取締聖誕市場。慕尼黑政府的解決辦法就是把聖誕市場搬遷到另外一個地點。因此,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在聖誕市場中買賣的人數。對於潛在的消費者來說,聖誕市場的確切位置似乎有著極大地不確定性。
由於聖誕市場帶來的吵鬧、燈光和陌生人致使周圍的鄰居對其十分厭惡,所以聖誕市場時容易受到來自當地居民的政治壓力。在慕尼黑,政府想要去延長聖誕市場的持續時間(能夠增加商人的利潤和城市的稅費收入),但是由於這一地區居民的強烈反對和抵制,導致政府的這一努力被拖延了好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