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孩子愛咬人?可能是口欲期沒有得到滿足的補償行為

2020-12-13 萌娃兒baby

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朋友最近很生氣,因為她家的娃太不省心了,老是喜歡咬人,讓她非常頭疼。

今天,她讓孩子去吃飯,別玩玩具了,但是孩子正玩在興頭上,說什麼也不聽,這時候媽媽就直接走過去了,把孩子手頭上的玩具扔到一邊,並且把孩子抱了起來,想把他拎到餐桌上。但是孩子使勁掙扎,一直吵著說:「放開我,放開我!」媽媽不理,繼續往餐桌走去。後來,孩子一著急,就往媽媽抱著自己的手咬去,因為手上傳來的疼痛,朋友就放開他了。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孩子經常出現咬人的行為,朋友很著急,說了孩子幾次,可是孩子還老是不改。

相信很多家長也遇到過這種情況,但是不管怎麼阻止孩子,好像仍然沒有杜絕他們這些行為,為了解決孩子咬人的問題,我們就需要深入地去了解孩子咬人的原因,以便更好地處理。

孩子咬人的原因

咬人是幼兒時期一個常見的現象,如果父母只是呵斥或者責備孩子,並不能很好地杜絕這種現象。

《兒童微行為心理學》書中提到:「兒童每個行為的背後,都有心理學解釋」。

我們只有了解孩子咬人背後的真實原因,才能夠有針對性地解決這一問題。

1. 孩子咬人,可能是為了表達情緒

《兒童微行為心理學》在講到孩子咬人問題時曾這樣說過:由於孩子還不能完美地表達自己的需要,也不懂得如何與人交往,所以,他們經常採用推、拉、咬的方式來引起他人的關注,以此來實現自我交往和表達的意願。

孩子在學會走路之後,他們與人交流的欲望也會越來越強。但是由於孩子的語言能力有限,還不能較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不懂得與人相處的技巧,所以他們就通過咬人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在育兒大師中就有過這樣一幕場景:因為孩子太過調皮、好動,所以爸爸媽媽就教育孩子,但是孩子一直在喊著「不」,不過爸爸媽媽仍然不在意,繼續對孩子嚴加批評,最後孩子生氣了,也不知道要怎麼表達比較好,就咬了爸爸一口。

心理學家認為,咬人是孩子表達自己生氣、沮喪、渴求控制感和追求關注的一種方式。因為還不太懂得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所以孩子會通過咬人這種看似非常有攻擊性的行為來向我們訴說自己。

咬人是孩子尋求別人關注的方式之一,也是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方式之一。

在生活中,因為孩子不會表達而咬人的現象也並不少見,當孩子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時,如果其他的小朋友喜歡他的玩具,而把他的玩具搶走了,這時候孩子因為憤怒,但是又不知道要怎麼處理這個問題,可能就會咬那個搶玩具的小朋友。

2. 口欲期沒有得到滿足的補償性行為

孫瑞雪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中這樣寫到:「當兒童出生時,他能夠使用的器官就是他的口、眼睛和體感。儘管他一出生便有了視覺敏感期,但腦科學認為兒童的視覺並沒有達到完善,他看世界時是模糊的,而口不行,他剛出生時就能熟練的運用——口是他連接自己和這個世界的最自然的通道。因此,我們也可以這樣說,最初,兒童是通過口來打開外在世界的,是通過口來認識周圍一切的。」簡單來說,口腔是孩子認識這個世界的開端。

處於口腔敏感期的孩子會把自己能拿到的一些物品都放到嘴巴裡去探索,比如說吃自己的手指、啃咬硬物。

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孩子0-1歲是口欲期階段,當孩子處於這個階段,這種行為是正常的,但是很多時候,父母因為想保護孩子,就會禁止他們這種行為,不讓孩子亂啃亂咬,但是這就導致孩子在口欲期得不到滿足,反而就有可能導致孩子的口欲期延長,甚至直到口欲期結束,都有可能還存在著這種行為,甚至出現「咬人」行為。

有些孩子在0-1歲的時候,看到什麼都想往嘴巴裡放,比如自己的玩具,但是父母擔心這種行為會不衛生,就會阻止孩子,不過這種舉動可能不能讓孩子改正自己的行為,反而可能加劇他們啃咬東西的舉動,比如被阻止的孩子拿不到別的東西,就把手指放進自己的嘴巴裡,甚至有些孩子還會啃咬到手指變形。

家長應該怎麼做?

我們了解了孩子咬人的原因,那我們家長就要有針對性地採取策略來解決這個問題。

1. 正確對待孩子的口語敏感期

著名情商教育學家張怡筠在《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一書中講到孩子用口探索世界時這樣說:口——包括用口進行的味覺、觸覺過程。用口感覺事物、認識事物,不斷練習使用牙齒、舌頭。

當孩子處於這個階段時,我們要理解和接納孩子的生理需求,不要一味地阻止和斥責他們。

通常來說,孩子這時候可能會因為長牙時,牙齦既癢又痛,孩子會下意識地想咬人,比如有時候我們會看到孩子想要咬自己爸媽的手臂或者手指。或者孩子的需求沒被父母滿足時,就會咬人,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孩子不會表達自己,所以情急之下,選擇了咬人這種攻擊性的行為。

比如說有時候孩子在高興地玩著自己的玩具,我們不斷地催促他們去吃飯,或者因為孩子已經玩很久了,我們要去制止他們,這時候孩子就有可能會咬我們,這時候其實孩子是在傳達你打擾到我了,可是由於言語能力有限,不會表達,就直接採取「暴力手段」。

有些父母不知道孩子正處於口語敏感期,只要看到孩子咬人,就會直接制止他們,甚至有些父母為了懲戒孩子,還可能會打孩子的嘴巴,甚至有些父母會威脅和恐嚇孩子,在孩子咬人的時候,嚴厲地告誡他們說:「不許再咬人,不然媽媽要把你的牙齒拔掉!」

這就容易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所以我們千萬不能輕易給孩子貼上「暴力」的標籤,要理解他們的行為,溫和地引導他們。

2. 幫孩子學會正確溝通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烈,但是語言能力卻仍然有限,未能完整正確地表達自己。當我們遇到孩子咬人的情況,一定要了解孩子這樣做的原因,不能不問緣由地給孩子的行為下定義。

比如有的孩子在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因為喜歡自己的朋友,他想要抱另外一個孩子,可是卻被拒絕了,這時候孩子就可能會咬另外的小朋友。

這正是由於孩子不懂得表達自己的想法,因為想抱對方而受挫,所以才咬人,遇到這種事情,家長要先詢問孩子原因,不要輕易下定義。這時候家長就可以有意識地交給孩子一件他不樂意做的事情,然後告訴他們:「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都不會高興,那你勉強別的小朋友做他們不喜歡的事,他們也會不高興呀,你喜歡他,就應該友好地對待別人。」

孩子正處於一個快速成長的階段,當孩子出現「咬人」的攻擊行為時,我們一定要去分析背後的原因,才能找出相應的解決辦法。平時也要注意多和孩子溝通交流,教給他們正確的溝通方式,同時要正確對待孩子「口欲期」的咬人行為,並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引導。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育兒家丨當孩子咬人、打人時,家長的第1句話很重要
    這位用戶家的故事可不是個例,「孩子愛咬人」應該是養娃的人都遇到過的問題。《兒童微行為心理學》書中提到「兒童每個行為的背後,都有心理學解釋」。弗洛伊德曾提出一個「口欲期」的概念,他指出:一歲以內的嬰兒,獲得各種欲望滿足的主要途徑就是口,像吸吮、吃喝、啃咬。
  • 寶寶見什麼都「咬」,試試這些方法,幫助孩子安全度過「口欲期」
    二寶不僅愛咬人,見到任何東西都會往嘴裡放。看到核桃,整個就放到嘴裡去。可看到橙子,帶著皮就啃。看到毛筆,專咬毛筆桿。看到鉛筆,特意把鉛筆尖放到嘴裡去。在地上或者到來幾筐裡撿個垃圾,也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往嘴裡放。看到這些,真是讓人頭疼不已。咬吃的倒是有情可原,咬那些長長的東西真擔心他受傷,咬那些髒髒的東西又擔心他「病從口入」,看孩子真要隨時提防。
  • 孩子喜歡咬人,比起說「不可以」,用這 5 招更有效
    孩子愛咬人也是如此,其實是娃向大人發起的「溝通」信號。大人只有搞明白孩子為什麼咬人,知道他們想說什麼,才能「對症下藥」。處於口欲期的寶寶「下嘴」時輕時重,時啃咬時吸吮。寶寶在咬人的時候,並不太關注咬的對象,和對方沒有目光交流,而是關注咬的感覺,像是進入一個放空的、享受的狀態。
  • 口欲期又是咋回事?不同月齡如何區分對待?
    1歲前的寶寶吃手吃玩具都是在正常不過的事,只要保證入口的衛生安全,請盡情滿足寶寶的口欲。充分的口唇刺激才能滿足寶寶的內在需求,順利過渡到肛欲期。如果口欲得不到足夠的釋放,寶寶的心理就會「受傷」,那麼寶寶就會通過延長的方式來補償。二、為什麼會有口欲期?除了滿足吃食物的欲望,其他被吃的事物能夠讓寶寶獲得心理和認識上的啟發。
  • 寶寶愛咬人咋辦?咬回去行嗎?娃的委屈你不懂……
    除通過月齡判斷外,如果出現口水增多、用手摳嘴等表現,也可能預示著寶寶要出牙了! 2 口欲期 1歲半-2歲的寶寶,進入口部敏感期也即「口欲期」。
  • 成年人的口欲期一般出現在多少歲?心理學家的答案很一致
    口欲期(mouth desire)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指嬰兒對外了解的欲望的滿足心理都由嘴來獲取。
  • 寶寶愛咬人,越批評越糟糕?!別再讓你錯誤的處理方式坑了娃…
    餵奶時咬寶媽、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咬長輩、搶玩具時咬小朋友.寶寶咬人既不衛生也不禮貌,有時還會傷人,家長們苦不堪言。其實,每一個寶寶咬人的背後都是有原因的,片面地苛責寶寶並不能有效阻止寶寶咬人。除非讀懂孩子的心理,摸透孩子咬人的原因,才能有效應對。
  • 寶寶愛抓人咬人怎麼辦?這樣做幫寶寶戒掉壞習慣
    其實這是因為孩子到了口欲期。咬東西是他探索世界的一種方式。但有的寶寶開始喜歡咬人,抓人或者抓頭髮,這就需要父母幹預啦!這證明,寶寶開始用自己的一切感官來感受世界啦!這是寶寶在通過各種行為來探索你的反應,並且希望能夠弄清原因和結果。無論你是痛苦地尖叫還是對他微笑,嬰兒都會對你的反應著迷,並希望通過拉扯你的頭髮讓你重複這個反應。他們樂在其中。
  • 孩子這5個「怪異」行為背後的原因你都知道嗎?
    吃鼻屎這個行為目前還存在很多爭議,有的人認為孩子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愛,有的則認為缺乏安全感、缺乏微量元素,甚至有心理疾病的說法都有,但在臨床上,醫生一般會將孩子吃鼻屎這樣的行為理解為強迫性行為,也就是通常說的「壞習慣」。
  • 3歲以上的孩子還愛啃手指?別再不當回事,預示心理出現了問題
    那個時候並沒有聯想到那麼多,現在想想,同桌之所以愛啃手指頭,其癥結在他爸爸身上。孩子在嬰兒時期,大多都會經歷一個吮手指頭、啃腳丫子的時期。這個時期,又被稱之為「口欲期」。不過隨著他慢慢長大,大約兩歲左右就不會出現啃手指頭的情況了。
  • 11歲女孩偷吃頭髮7年:孩子的怪毛病,每個家長都不容忽視!
    這些孩子身上的不知何時有的「怪毛病」,讓很多家長倍感煩惱與無奈,大多數的家長會選擇出手制止,試圖強行糾正孩子的行為。但往往事與願違,沒過多久,孩子的怪毛病並沒有改善,反而加重。更別提孩子的某些行為牽扯到「性」,有些家長諱莫如深閉口不言,選擇忽視孩子的行為。其實,孩子的怪毛病只是外在表現,我們真正需要關注的是孩子這麼做的原因。
  • 破解孩子18種不良行為的秘密武器,值得收藏!
    有時候孩子淘氣則是因為情感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想藉此引起大人注意,進而獲得關愛。對策建議:1、認識到淘氣是這個年齡段正常的行為表現,不給孩子亂貼「多動症」、「皮的要死」之類的標籤,以免讓孩子受到負面的心理暗示。
  • 是因為「口欲期」嗎?早了解早健康
    記得去年某綜藝節目中,魏大勳在和一些女藝人參加該綜藝的時候,當著眾人的面不自覺的咬指甲,一旁的應採兒說這麼大的人還咬指甲,是不衛生的行為。作為該節目的團長,謝娜則說魏大勳是小時候的口欲期沒有得到滿足導致的。還別說,謝娜的這些描述,確實引起了很多網友的評論。
  • 1-2歲的孩子愛咬人,多半是這4個原因,家長應該及時糾正
    #最近聽很多的寶媽朋友都說自己的孩子現在1-2歲了,不知為什麼總是很愛咬人,因為我家孩子現在已經大了,很多的朋友就都問我,對於孩子咬人這件事情我是怎樣理解的,又是怎樣改善孩子的這個問題的呢?其實我最開始也是不了解,直到看這本《可愛的1歲孩子》我才明白。
  • 孩子咬指甲不是缺維生素,可能是心理出了問題,爸媽要早糾正
    5、心理問題有研究顯示,大約75%有咬指甲問題的孩子,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甚至有多動障礙,他們內心焦慮、緊張,會嚴重影響心理健康。孩子為什麼喜歡咬指甲1、口欲期沒有得到滿足弗洛伊德認為一歲以內的孩子獲得各種欲望滿足的主要途徑是口部,吸吮、吃喝、吃手這些行為都是一種生理需求,如果這個欲望沒有得到滿足,就會本能地尋找替代品。
  • 蚊子越來越愛咬人,這可能是人類活動的一個不良後果
    全世界大約有 3500 種蚊子,其中大多數物種其實不愛咬人,而更喜歡叮咬其他動物。一項最新研究分析了蚊子演化出不同「口味」的原因,並指出在未來 30 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愛咬人的蚊子可能越來越多。
  • 孩子為何總喜歡咬指甲?或許是這個心理問題引起的,父母別忽視
    從這裡可以看出,孩子啃指甲,很可能跟他們的情緒有關。當孩子處於一個讓自己緊張,害怕的環境,他們的情緒變得緊張、壓抑,缺乏安全感,就會通過咬指甲等不良的行為來緩解自己的不適,讓自己放鬆下來。,容易緊張;……孩子喜歡咬指甲,可能是「口欲期固結」也可能是「口欲期固結」導致的。
  • 行為功能評估,解開孩子的行為與情緒密碼
    首先,父母需要先清楚的去界定孩子的行為問題,界定完孩子的行為問題後,就可以進一步的記錄孩子發生問題行為的頻率、持續了多久的時間、行為問題發生時,這個行為的力道有多大?是不是具有危險性(危害他人或自己)、有哪些事情可以去預測到孩子的發生這個行為問題?如果這個行為問題持續的發生,那麼是出現了什麼樣的結果,導致這個行為問題持續?
  • 心理學:對優越感需求強烈的人,其實是對自卑感的補償
    心理補償是一個中性詞語,其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在心理補償的作用下,個體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劣勢,從而開發自己的優勢。心理補償能力不足,會導致個體不思進取、自暴自棄;過度的心理補償以及錯誤的心理補償,會導致個體需求動機降低。例如,一個不善言辭的人,如果心理補償能力不足,那麼他就無法實現其他方面的突破。如果他有足夠的心理補償能力,他可以發展自己的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