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朋友最近很生氣,因為她家的娃太不省心了,老是喜歡咬人,讓她非常頭疼。
今天,她讓孩子去吃飯,別玩玩具了,但是孩子正玩在興頭上,說什麼也不聽,這時候媽媽就直接走過去了,把孩子手頭上的玩具扔到一邊,並且把孩子抱了起來,想把他拎到餐桌上。但是孩子使勁掙扎,一直吵著說:「放開我,放開我!」媽媽不理,繼續往餐桌走去。後來,孩子一著急,就往媽媽抱著自己的手咬去,因為手上傳來的疼痛,朋友就放開他了。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孩子經常出現咬人的行為,朋友很著急,說了孩子幾次,可是孩子還老是不改。
相信很多家長也遇到過這種情況,但是不管怎麼阻止孩子,好像仍然沒有杜絕他們這些行為,為了解決孩子咬人的問題,我們就需要深入地去了解孩子咬人的原因,以便更好地處理。
孩子咬人的原因
咬人是幼兒時期一個常見的現象,如果父母只是呵斥或者責備孩子,並不能很好地杜絕這種現象。
《兒童微行為心理學》書中提到:「兒童每個行為的背後,都有心理學解釋」。
我們只有了解孩子咬人背後的真實原因,才能夠有針對性地解決這一問題。
1. 孩子咬人,可能是為了表達情緒
《兒童微行為心理學》在講到孩子咬人問題時曾這樣說過:由於孩子還不能完美地表達自己的需要,也不懂得如何與人交往,所以,他們經常採用推、拉、咬的方式來引起他人的關注,以此來實現自我交往和表達的意願。
孩子在學會走路之後,他們與人交流的欲望也會越來越強。但是由於孩子的語言能力有限,還不能較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不懂得與人相處的技巧,所以他們就通過咬人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在育兒大師中就有過這樣一幕場景:因為孩子太過調皮、好動,所以爸爸媽媽就教育孩子,但是孩子一直在喊著「不」,不過爸爸媽媽仍然不在意,繼續對孩子嚴加批評,最後孩子生氣了,也不知道要怎麼表達比較好,就咬了爸爸一口。
心理學家認為,咬人是孩子表達自己生氣、沮喪、渴求控制感和追求關注的一種方式。因為還不太懂得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所以孩子會通過咬人這種看似非常有攻擊性的行為來向我們訴說自己。
咬人是孩子尋求別人關注的方式之一,也是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方式之一。
在生活中,因為孩子不會表達而咬人的現象也並不少見,當孩子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時,如果其他的小朋友喜歡他的玩具,而把他的玩具搶走了,這時候孩子因為憤怒,但是又不知道要怎麼處理這個問題,可能就會咬那個搶玩具的小朋友。
2. 口欲期沒有得到滿足的補償性行為
孫瑞雪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中這樣寫到:「當兒童出生時,他能夠使用的器官就是他的口、眼睛和體感。儘管他一出生便有了視覺敏感期,但腦科學認為兒童的視覺並沒有達到完善,他看世界時是模糊的,而口不行,他剛出生時就能熟練的運用——口是他連接自己和這個世界的最自然的通道。因此,我們也可以這樣說,最初,兒童是通過口來打開外在世界的,是通過口來認識周圍一切的。」簡單來說,口腔是孩子認識這個世界的開端。
處於口腔敏感期的孩子會把自己能拿到的一些物品都放到嘴巴裡去探索,比如說吃自己的手指、啃咬硬物。
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孩子0-1歲是口欲期階段,當孩子處於這個階段,這種行為是正常的,但是很多時候,父母因為想保護孩子,就會禁止他們這種行為,不讓孩子亂啃亂咬,但是這就導致孩子在口欲期得不到滿足,反而就有可能導致孩子的口欲期延長,甚至直到口欲期結束,都有可能還存在著這種行為,甚至出現「咬人」行為。
有些孩子在0-1歲的時候,看到什麼都想往嘴巴裡放,比如自己的玩具,但是父母擔心這種行為會不衛生,就會阻止孩子,不過這種舉動可能不能讓孩子改正自己的行為,反而可能加劇他們啃咬東西的舉動,比如被阻止的孩子拿不到別的東西,就把手指放進自己的嘴巴裡,甚至有些孩子還會啃咬到手指變形。
家長應該怎麼做?
我們了解了孩子咬人的原因,那我們家長就要有針對性地採取策略來解決這個問題。
1. 正確對待孩子的口語敏感期
著名情商教育學家張怡筠在《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一書中講到孩子用口探索世界時這樣說:口——包括用口進行的味覺、觸覺過程。用口感覺事物、認識事物,不斷練習使用牙齒、舌頭。
當孩子處於這個階段時,我們要理解和接納孩子的生理需求,不要一味地阻止和斥責他們。
通常來說,孩子這時候可能會因為長牙時,牙齦既癢又痛,孩子會下意識地想咬人,比如有時候我們會看到孩子想要咬自己爸媽的手臂或者手指。或者孩子的需求沒被父母滿足時,就會咬人,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孩子不會表達自己,所以情急之下,選擇了咬人這種攻擊性的行為。
比如說有時候孩子在高興地玩著自己的玩具,我們不斷地催促他們去吃飯,或者因為孩子已經玩很久了,我們要去制止他們,這時候孩子就有可能會咬我們,這時候其實孩子是在傳達你打擾到我了,可是由於言語能力有限,不會表達,就直接採取「暴力手段」。
有些父母不知道孩子正處於口語敏感期,只要看到孩子咬人,就會直接制止他們,甚至有些父母為了懲戒孩子,還可能會打孩子的嘴巴,甚至有些父母會威脅和恐嚇孩子,在孩子咬人的時候,嚴厲地告誡他們說:「不許再咬人,不然媽媽要把你的牙齒拔掉!」
這就容易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所以我們千萬不能輕易給孩子貼上「暴力」的標籤,要理解他們的行為,溫和地引導他們。
2. 幫孩子學會正確溝通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烈,但是語言能力卻仍然有限,未能完整正確地表達自己。當我們遇到孩子咬人的情況,一定要了解孩子這樣做的原因,不能不問緣由地給孩子的行為下定義。
比如有的孩子在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因為喜歡自己的朋友,他想要抱另外一個孩子,可是卻被拒絕了,這時候孩子就可能會咬另外的小朋友。
這正是由於孩子不懂得表達自己的想法,因為想抱對方而受挫,所以才咬人,遇到這種事情,家長要先詢問孩子原因,不要輕易下定義。這時候家長就可以有意識地交給孩子一件他不樂意做的事情,然後告訴他們:「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都不會高興,那你勉強別的小朋友做他們不喜歡的事,他們也會不高興呀,你喜歡他,就應該友好地對待別人。」
孩子正處於一個快速成長的階段,當孩子出現「咬人」的攻擊行為時,我們一定要去分析背後的原因,才能找出相應的解決辦法。平時也要注意多和孩子溝通交流,教給他們正確的溝通方式,同時要正確對待孩子「口欲期」的咬人行為,並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引導。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