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二胎時代的來臨,很多家庭有了第二個孩子,父母的初心大多是希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能夠有個伴,但結果往往不盡人意,由於父母很難一碗水端平,家庭矛盾越來越多了。
杭州11歲男孩小章,因為白天和小他一歲的弟弟吵架,但是媽媽只罵了他,他覺得母親偏心,一氣之下就離家出走了。
16歲男孩因母親懷二胎,心裡不滿,在回學校路上竟將一名懷孕八個月的孕婦撞到導致流產。
弗洛伊德說:假如幼年的創傷沒有被治癒的話,那麼你的心理年齡將會固著在童年的某個階段。
因此,即使那個不被偏心的孩子已經成年了,但是內心有一部分仍然沒有長大,那部分承受的傷痛很難被治癒,很可能會伴隨一生。
很多時候,我們談到的父母偏心,都不是輕量級的,而是父母真的做出來很多不顧及孩子真實感受,而是要求孩子主動理解父母的動機的事,直接破壞了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引發了孩子的怨恨和屈辱的情緒。
偏心,對每一個孩子都會造成影響。不論是被偏心的一方還是不被偏愛的那一個。程度足夠嚴重時,即便是孩子成人後仍舊耿耿於懷。父母的偏心就是把雙刃劍,你能知道最後傷害的是誰呢?
不被偏心的一方
自我懷疑,沒有自信
在經典韓劇《請回答1988》中的成德善:姐姐因為是姐姐所以需要忍讓,弟弟因為是弟弟所以需要去照顧,因為是老二,理所當然的成為被迫懂事的那個孩子,因為一次次假裝懂事忍讓,父母也理所當然的忽略她,而長大後的德善也一直處於不自信狀態。
對於不被偏心的一方,因為一直得不到父母的關注,他們會覺得是自己的錯,認為是自己不夠優秀,不夠聽話。
於是,卑微與討好便開始慢慢浸染他們的性格,即使是曾經外向的,也漸漸隱退成為沉默,長久下去,孩子的內心就成了一座孤島。
父母偏愛的一方
自私自利,有恃無恐
來自父母的偏心,仿佛是一柄「尚方寶劍」,對於被偏愛的那個,他會將這種特權運用的淋漓盡致,甚至向父母索要更多,並自認為理所當然。
啃老族、兄弟姐妹中的「寄生蟲」這種類型的人比比皆是,而他們,正是父母偏心下的「產物」。
長大之後
家庭關係,並不和睦
所有生育了兩個或以上孩子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們能和睦相處有愛有情,希望有能力的能幫襯沒能力的,希望孩子能扶持到老。
但是事實往往是相背而行,他們長大之後很難不心存芥蒂,最後的結果就是他們之間並不會因為有血緣關係就更加親密。
確實,生活中一碗水很難端平
但請儘量維持平衡
因為一旦這一碗水灑出來
打溼的還是孩子的內心
在多子女家庭裡,父母經常有這樣的無奈:孩子太多,精力有限,難免會顧此失彼。
但在孩子的認知裡,他們作為獨立的個體,被愛和被尊重是與生俱來的需求,無論家庭成員多少,這個需求都亟待滿足。
不要總是讓大的讓小的
孩子眼裡的公平很直接,就是不要把本來屬於自己的東西讓給別人,父母就要注意這一點。不要求大孩子讓著年紀小的,不要求孩子像大人一樣懂事,孩子會把自己看得比較重要。
父母讓自己對另一個孩子謙讓,會讓他感覺到自己不重要,但是他又理解不了另一個孩子為什麼重要,便會心生嫌隙。
你不能要求一個7歲的孩子,一直讓著3歲的孩子;
也不能要求一個30歲的孩子,一直讓著一個7歲和3歲的孩子;
你也不能要求一個60歲的孩子,一直讓著所有的孩子。
和地球的年紀相比,和智慧的無限相比,誰還不是個寶寶呢?
只要是可耐受的,就無需去避免,只要覺察和看見就行了。
不要總是拿孩子互相比較
在孩子心目中,會認為自己是獨一無二的,直覺排斥父母拿自己和別人比較,這和「你看隔壁叔叔家的小孩學習多好」是一樣的道理,哪怕是自己的兄弟姐妹,孩子也不喜歡自己被比較。
尤其是在父母不恰當的比較之後,容易激發孩子的妒忌和怨恨情緒,遷怒於被偏愛的孩子,私下有可能會發生暗中較勁和報復的行為,得不償失。
我們每個人都不願意成為別人家的孩子
而孩子也不願意成為被比較的那一個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發光點
正是因為見過被愛的樣子,
所以才更懂得不被愛的難過。
偏心是看不見的一把刀,
也是父母帶給孩子最深的傷。
如果你也經歷過這種傷害,
別讓你的孩子再受傷一次。
每個孩子,
都是帶著愛和期盼,
才降落在這人世間。
無論哪個孩子,都值得被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