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的種類很多,在脊椎動物中僅次於魚類。全世界為人所知的鳥類一共有9000多種,而中國有1400多種鳥類,其中不乏中國特有鳥種。
鳥類和魚類、哺乳類一樣,是脊椎動物中的一個大家族,種類繁多,形態各異。但一雙令人羨慕的羽翼是它們共同的特點
(白鷳,攝影師@朱潤祿)
▼
人類對鳥類的著迷,要追溯到遠古時期,在詩詞歌賦裡,在器皿裡……
(三星堆出土的銅花果與立鳥,攝影師@柳葉氘,製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
一雙羽翼,便可四海為家,所望之處,皆可見鳥的身影。
(故宮中的鴛鴦,攝影師@柳葉氘)
▼
但,我們真的了解它們嗎?
天空之王——猛禽,
大地之子——陸禽,
水域之主——遊禽和涉禽,
森林之心——攀禽,
「百家爭鳴」——鳴禽,
中國這1400多種鳥類,
展現出的是豐富又多元的美!
01
天空之王
猛禽,是鳥類王國中一個重要的類群。嘴強大呈鉤狀,翼大善飛,腳強而有力,趾有銳利勾爪,性情兇猛,捕食其他鳥類和鼠,兔,蛇等,或食動物腐屍。
在生態系統中,猛禽個體數量較其他類群少,但是卻處於食物鏈的頂層,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另外有綽號稱為"戰鬥機"。
(猛禽類形態特徵,製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
猛禽有三大類:鷹形目、鴞(xiāo)形目、隼形目。鷹形目種類最多,鷹、鷂(yào)、鳶(yuān)、鵟(kuáng)、雕、鷲(jiù)、鶚(è)等是常人難以分辨的
鷹:大多偏愛森林環境,翅膀較短圓,尾部較長,便於它們在樹枝之間高速飛行、靈活轉向
(褐耳鷹,攝影師@劉璐)
▼
鷂:偏愛溼地環境,常能見到鷂的地方大多在江河、湖泊、沼澤、蘆葦塘周邊。它們通常低空滑翔,突然俯衝至地面那肯定是發現了獵物。
(低空「巡視」捕獵的白尾鷂,攝影師@徐永春)
▼
鳶: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是我們最常見的一種猛禽,凹型的尾巴是它們的標誌。這使得它們能夠憑藉氣流在草原、農田上空長時間地盤旋。
(飛行中的黑鳶,攝影師@徐永春)
▼
鵟:格外「小巧」的喙,是它們與其他猛禽最大的不同。它們的適應性極強,無論是飛至荒漠、苔原,還是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覓食,都無太大壓力。
(大鵟,攝影師@李婷婷)
▼
各種雕:擁有標誌性的寬大翅膀和彎鉤狀喙,從裸巖山地到高山森林,從草原、溼地到農田、海洋,分布範圍極廣。
(草原雕,攝影師@劉璐)
▼
鷲:有食腐肉的習性,以骨頭為食的是胡兀鷲。
(正在進食的胡兀鷲,攝影師@馮江)
▼
高山兀鷲:則主要食用腐肉,頭部相對較小,少毛,為其探入屍體腹中進食提供了便利。它們的翅膀展開可達兩米以上,通常憑藉巨大的雙翼在高空長時間盤旋。
(高山兀鷲,攝影師@劉辰)
▼
鶚:一類特殊的猛禽,以魚類為主食,也是世界上唯一一類能夠從空中全身衝入水中的猛禽。
(鶚,鶚屬於鶚科,上述鷹、鷂、鳶、鵟、雕、兀鷲等,均屬於鷹科,鶚科和鷹科共同構成鷹形目,圖為拍攝於甘肅敦煌的鶚,攝影師@謝振清)
▼
鷹形目鳥類除了擁有極強的飛行能力,還有超強的視覺。
鷹類視網膜每平方毫米的區域內,有將近100萬個感光細胞,而同樣面積內,人眼僅有約15萬個。更重要的是,鷹眼的解析度為人眼的1~3倍,視野較人類也要廣得多!
(鷹眼結構,製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
彎曲且銳利的爪,是其抓住獵物的關鍵所在,多數大型猛禽的趾骨極其粗壯,僅憑腿部和爪的力量,便可一擊而中獵物的內臟。
(金雕捕食,可憐的小鼠兔尖叫著被拖離了地面,攝影師@馮江)
▼
隼形目:以極高的俯衝速度而著稱,最快的遊隼,身體呈流線型,捕食時的速度相當於一列高鐵的時速,可超過320千米每小時。
(抓住一隻鳥類的遊隼,隼形目鳥類與鷹形目鳥類同為猛禽,但兩者親緣關係較遠,兩者形態的相似性源自趨同演化,攝影師@徐永春)
▼
如果說鷹形目和隼形目是日光下的獵手,而鴞形目,則是夜間獵手。
它們擁有近似圓形的「大臉盤」,頭部形態獨特,有利於其收集空氣中的輕微震動,進而在黑暗中捕捉獵物。
(「頭圓臉大」的縱紋腹小鴞,攝影師@鄒滔)
▼
身上的花紋,是其白天的「隱身衣」,便於融於環境。
(西紅角鴞,仿佛一段木頭,攝影師@劉璐)
▼
此外,鴞還擁有兩大絕技,是其在夜間捕食的法寶。
一是特殊的「暗視覺」:通過角膜、視網膜的變化,使其不受黑暗的影響,視力依舊超絕,活動自如。
(「暗中觀察」的鬼鴞,攝影師@關翔宇)
▼
二個是「靜音飛行」:鴞類獨特的羽毛和翼型特徵,使其在滑翔和振翅產生出極低的噪音。
憑藉這兩個絕技,鴞類成為夜行小動物的噩夢。
(滑翔中的短耳鴞,攝影師@賴宇寧)
▼
鷹、隼、鴞,作為天空之王,佔據了食物鏈的最頂端,這也使得另一些鳥類,轉而在地上謀生!
02
大地之子
陸禽:嘴較短,包括雞形目、鴿形目、鴇(bǎo)形目、沙雞目,主要在地面謀生,
身材「圓潤」、喙部有力、羽毛豔麗、還有雙強壯適合刨地的爪。
(陸禽類形態特徵,製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
雞形目-雉科鳥類是最為常見的陸禽。它們廣泛分布在自然環境中,也常見於農田、村莊周圍,如鷓鴣、鵪鶉等。
(勺雞,攝影師@孫華金)
▼
雉科鳥類中,多為雌雄異色,雄性為了吸引雌性,會演化出色彩極為豐富華麗的羽毛,如各類角雉、虹雉、長尾雉、錦雞。
(正在求偶的棕尾虹雉,右側的雄性正在賣力地展示自己的羽毛:「快看我,看我!」,攝影師@劉璐)
▼
常見的還有鴿形目-鳩鴿科鳥類,它們多數偏愛森林環境,常常成群在森林或地面上覓食。
(山斑鳩,攝影師@劉辰)
▼
以啄和刨食為特點的陸禽,通常能在食物匱乏的環境中發現細小的果實和植物種子。豐厚的羽毛則,為其提供了強有力的保暖功能,這也使它們適應了極為艱苦的環境。
如各類雪雞,就能在低溫、乾旱、缺氧的高山裸巖地帶、高山草甸、苔原等環境中自由生活。
(珠峰大本營的藏雪雞,攝影師@李珩)
▼
西北內陸的草原和荒漠,地表植被稀疏、乾旱缺水。但仍有兩類陸禽,能夠高度適應這種環境。
一類是鴇形目:喙短而有力,擅長奔跑,多棲息於開闊的戈壁、草原和沙漠。
(吉林白城的大鴇,攝影師@春曉)
▼
另一類為沙雞目:兩翼和尾羽較長,能夠遠距離飛行。在荒漠中,成年的沙雞常遠距離尋找水源,然後用胸腹部的羽毛吸飽水分,帶回巢穴供幼鳥飲用。
(圖一為沙雞在用胸部羽毛吸水,圖二為幼鳥從成鳥羽毛中吸取水分,沙雞堪稱移動「飲水機」,攝影師@劉璐)
▼
雉雞、鳩鴿、大鴇和沙雞等陸禽,憑藉種種絕技,成功佔據了廣袤的大地。而在同樣廣闊的水域中,又是哪些鳥類呢?
03
水域之主
遊禽和涉禽:擅長在水中捕食,佔據了各大水域。
(遊禽和涉禽形態特徵,製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
遊禽:尾部短而尖、身形流暢。一對腳蹼,更是讓其具有卓越的遊泳能力,而最為典型的遊禽,是雁形目-鴨科鳥類,其中包括常見的鴨、雁、天鵝等。
(杭州西湖的鴛鴦一家,攝影師@楊照夫)
▼
鸊鷉(pì tī):形態與鴨科鳥類相似,但喙部較尖。它們同鴨科一樣廣布全國淡水水域,通常是遊泳潛水覓食。
(捕到一條魚的小鸊鷉,攝影師@CR400AF-0207)
▼
鵜鶘科鳥類,是遊禽中的重量級選手,除了擁有常規的遊禽形態,還擁有一個喉囊,便於捕魚和儲存食物。
(新疆石河子市的白鵜鶘,攝影師@馮江)
▼
鸕鷀科:另一類擅長捕魚的鳥類,能夠持續1分鐘在水下捕魚,潛水能力極強。
(普通鸕鷀捕魚,攝影師@朱潤祿)
▼
涉禽不同於遊禽,它們有「三長」特徵:長腿、長頸、長喙,擅長在灘涂溼地涉水覓食。鸛(guàn)形目、鵜(tí)形目、鶴形目、鴴(héng)形目是中國涉禽的代表。
鸛形目鳥類:喙部又粗又長,捕魚時如同利劍,一擊致命,包含體型最大的涉禽
(東方白鸛,攝影師@朱潤祿)
▼
鵜形目鳥類,擁有更為優雅的身形,通常在樹上築巢,在溼地上空成群展翅翱翔,如䴉(huán)科的琵鷺、朱䴉。
(一群琵鷺,空中飛翔的和水中站立的最左側一隻為白琵鷺,喙尖黃色,其餘喙全黑色的為黑臉琵鷺,攝影師@孫華金)
▼
鵜形目的鷺科鳥類,大多擁有「S」形的長頸和寬闊的翅膀,如蒼鷺、白鷺、夜鷺。
(捕魚的蒼鷺,攝影師@楊旭東)
▼
鶴形目鳥類,包括體形較小的秧雞類。灰鶴、黑頸鶴、丹頂鶴等「大高個」,是人們最為熟知的。
(請橫屏觀看,丹頂鶴,攝影師@孫華金)
▼
鴴形目鳥類,較依賴於溼地生境,其中鷸(yù)、反嘴鷸等鳥類,多偏愛濱海的瀉湖、鹽田和魚塘。
它們喙極具特色,有的向上彎曲,有的形似勺子,有的又細如一雙筷子,身形也較為纖細。
(黑翅長腳鷸,攝影師@楊旭東)
▼
因而也被稱為海洋性鳥類:在遊禽和涉禽中格外勇猛,常在濱海溼地或海島生活,嚮往驚濤駭浪的大海
它們最大的特點是:擁有一對利刃般的翅膀,在猛烈的海風中仿佛也能夠破風而行,遊泳和潛水能力也較為高超,能夠潛入深海之下捕魚。
海燕和信天翁、海雀和潛鳥、鰹鳥和軍艦鳥,大多屬於海洋性鳥類。
(北京密雲水庫拍攝到的白斑軍艦鳥,攝影師@徐永春)
▼
鷗類,是最為常見的海洋性鳥類。它們既翱翔於濱海地區,也深入內陸棲息於遠離海洋的湖泊。
(雲南昆明滇池的紅嘴鷗,攝影師@盧文)
▼
遊禽和涉禽,非常依賴水域生存,所以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地球的冰期、間冰期的變化,迫使它們演化出遷徙的習性。
全球鳥類的遷徙路徑,有三條是經過中國,其中約76%的遷徙鳥類都集中在東部季風區這條路線上,其沿途擁有眾多溼地,植被茂盛。
(中國候鳥遷徙通道及遷徙鳥類,其中大部分為遊禽和涉禽,製圖@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
每當遷徙季節到臨之際,候鳥們組成鋪天蓋地的遷徙大軍,蓄勢待發。
(請橫屏觀看,新疆昭蘇縣喀爾肯特草原,成群飛翔的蓑羽鶴,攝影師@賴宇寧)
▼
它們飛越雪山和高原。
(飛越橫斷山的鳥,攝影師@熊可)
▼
飛越江河和湖海。
(飛越紅海灘的綠頭鴨和斑嘴鴨,攝影師@顏景龍)
▼
飛越大漠和戈壁。
(巴丹吉林沙漠中的赤麻鴨,攝影師@吳瑋)
▼
飛越草原,直至到達繁殖地或越冬地,演繹著地球上最為壯觀的大遷徙之一。
(飛越草原的小天鵝,攝影師@劉璐)
▼
另有一群鳥類,在猛禽佔據高空,陸禽遍布大地,遊禽和涉禽遊弋在江河湖海之時,選擇了一個獨特的生境:森林。這裡雖然有豐富的機會,但也處處充滿危機和競爭
04
森林之心
攀禽:主要處於森林環境中,攀附和飛翔於枝幹之間。
攀禽的足趾為了適應攀援的生活,發生了一些特殊的變化,從「三前一後」的離趾足,演變為「兩前兩後」的對趾足、異趾足或三趾向前,但基部癒合的並趾足以及四趾皆向前的前趾足。
(攀禽類形態特徵和鳥類趾型,製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
攀禽種類繁多、體態各異,大致分為四個支系,分別演變出不同的生存之道。第一個支系是較為原始的類群,包括夜鷹目和雨燕目。
夜鷹目鳥類:白天蟄伏於樹上,幾乎一動不動,有著「隱身術」。斑駁的羽毛讓其完美「隱身」,而每當夜幕降臨,它們便紛紛展翅滑翔,在林間捕捉夜行的昆蟲。
(幾乎與樹幹融為一體的普通夜鷹,攝影師@何文博)
▼
雨燕目鳥類:則多生活在懸崖峭壁或溶洞中,或在人類房簷之下築巢,它們是「攀巖大師」,四趾皆向前的前趾足,利於其緊緊抓住屋簷和巢的邊緣。
(普通雨燕,攝影師@何文博)
▼
第二個支系是鵑形目鳥類。巢寄生,是它們大多數的絕活。
即親鳥自己不築巢、育雛,而是將鳥蛋產在其他鳥類窩中,等到幼鳥孵化出來後,或將巢中的其他鳥蛋推出鳥巢,或用高亢的鳴叫搶奪義親的注意力,再霸佔巢穴、獨佔食物。
我們熟悉的各種杜鵑,便是如此。
(義親正在餵養大杜鵑幼鳥,攝影師@武萬財)
▼
第三個支系,則主要生活在森林中,種類更為多樣,其中咬鵑目鳥類廣泛分布於華南地區,羽色十分豔麗。
(紅頭咬鵑,攝影師@王秉瑞)
▼
犀鳥目-犀鳥科鳥類:多分布在雲南和廣西,以榕樹的果實為食,以頭部發達的盔突而著名。
(雙角犀鳥,攝影師@朱邊勇)
▼
同屬於犀鳥目的戴勝,則多分布於全國,頭部的盔突則被羽冠代替。
(故宮的戴勝,攝影師@柳葉氘)
▼
翠鳥科:屬於佛法僧目鳥類,能以極快的速度衝入水中捕食。
(江蘇蘇州的翠鳥在捕蝦,攝影師@趙永清)
▼
蜂虎科:與翠鳥剛好相反,以蜂類等昆蟲為食,大多生活在荒漠、灌叢地帶。
(藍喉蜂虎,攝影師@王玉明)
▼
啄木鳥目:喙呈錐狀、堅實有力,是數目最大的攀禽類群。啄木鳥擁有高超的「避震」能力。它們頭骨的特殊結構能夠讓其高速敲擊樹幹尋找食物,而免於得腦震蕩。
(大金背啄木鳥,攝影師@朱邊勇)
▼
攀禽的第四個支系:鸚鵡目-鸚鵡科鳥類,生活在森林的中上層,羽色豔麗、尾羽較長,有著最發達的對趾足。
鸚鵡不但能夠模仿人類語言,而且能發展出較複雜的社會行為,則通過鳴叫溝通,偏愛集群活動。
(西藏波密的一群大紫胸鸚鵡,攝影師@林森)
▼
鸚鵡所具備的特點,是鳥類向下一個更為強大的類群演化的基石。這一類群分布最廣、數量最大、種類最多、適應性極強。
它們如此成功的關鍵是「頭腦」,而非依靠力量和敏捷。
05
百家爭鳴
鳴禽:雀形目鳥類,名字得源於其特殊的鳴聲,婉轉動聽,身軀小巧靈活,色彩與形態多樣。
(正在鳴叫的東方大葦鶯,攝影師@劉辰)
▼
鳥類求偶時發出的鳴聲,稱為「鳴唱」,因為頻率變化範圍大,音節形式多樣,音色更為悅耳動聽。而平時的聯絡、警戒被稱為「鳴叫」,因為不會有如此豐富的變化。
鳴禽:能夠鳴唱的鳥類,大多擁有複雜的鳴管和鳴肌。
(鳴禽類形態特徵,製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
鳴禽是最常見的鳥類,也被稱為最成功的一群鳥類,因其不但有動聽的鳴唱,更擁有發達的大腦。物種數量約佔全部鳥類物種的3/5。
雀小目和鴉小目是鳴禽最大的兩個類群。雀小目下又分鶲總科、鶯總科、雀總科,囊括了大多數中國鳴禽。
(中國鳴禽分類樹簡圖,製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
鶲(wēng)總科其中的鶲科,在中國分布廣泛,有100餘種之多,包括鶲、鴝(qú)、䳭(jí)等,也是歐亞大陸最大的鳴禽類群。
(雌性的藍額紅尾鴝,攝影師@吳瑋)
▼
雀總科:包含最常見麻雀、文鳥。
(麻雀站滿了電線,一座難求,攝影師@徐江華)
▼
以及大量並不常出現在城鎮中的形態顏色各異的雀類,其中有些還是中國的特有種。
(普通朱雀,攝影師@吳瑋)
▼
鶯總科:鳴禽的大薈萃,包括樹鶯、柳鶯、葦鶯、蝗鶯、扇尾鶯。
(東方大葦鶯,攝影師@吳瑋)
▼
各種鶥(méi):噪鶥、鶯鶥、鱗胸鷦鶥(jiāo méi)、林鶥、幽鶥、雀鶥。
(黑頦鳳鶥,攝影師@李強)
▼
各種燕:毛腳燕、金腰燕、石燕、家燕、沙燕、巖燕。
(崖沙燕,攝影師@楊旭東)
▼
此外,龐大的雀形目家族還有很多並不歸屬於上述任何一個類群的成員,但形態更加多樣,適應著不同的生境。
(左右滑動觀看,從左至右依次為壽帶、長尾闊嘴鳥、仙八色鶇,攝影師@孫華金、劉璐、孫華金)
▼
中國的南方山地擁有最多的鳴禽。其祖先於距今約1500萬年前,從印尼的熱帶雨林來到這裡,開始爆發式演化。若從地理分布上來看,中國的南方山地,便是現代鳴禽的演化中心。(請橫屏觀看,現代雀形目鳴禽起源與擴散模式,製圖@陳志浩/星球研究所)物種爆發的發生,在於中國南方山地多樣的環境,森林中複雜多樣的生態位,不同種類的鳴禽佔領不同的生態位,產生形態的千變萬化。(森林垂直結構示意,製圖@鄭伯容&陳志浩/星球研究所)其中喙部,是最為明顯的變化之一。以昆蟲為食的食蟲鳥,喙部尖而直,能夠如鑷子一般精準地捕獲昆蟲。( 祁連山的藍額紅尾鴝雌鳥,圖中白線為節肢動物具有黏性的體液,攝影師@吳瑋)食谷鳥:喙呈短而尖的錐狀,仿佛堅果鉗,以種子、果實為食。交嘴雀:喙的上下兩部分相互交叉,主要用於取食松子。食性的不同,創造出了種類極多的鳥喙形態,仿佛各種工具,為了分工精細。鳥巢是鳥類為了繁殖後代用於存放卵的場所,且多為編織巢,將巢築在樹上,用樹枝編製成盤狀或皿狀,為了防止被天敵侵入。長尾縫葉鶯,擅長編織巢中的特殊類型——葉巢,將葉片穿孔,再利用植物纖維或蛛絲,將葉片編製成袋狀。還有許多種鳥類,會編制精細的袋狀巢,其中纖維的打結方法多種多樣,堪稱」五星級「巢穴,巢穴表面緊密結實,外防風雨、內部寬敞。鳴禽中最為進步的類群:鴉小目下的鴉科鳥類。它們擁有極強的記憶力、充沛的好奇心。如常見的喜鵲、烏鴉等。鴉科鳥類發達的大腦,使其高度社會化,也使得它們中的部分種類適應了與人類相伴而生的技能,從而成為我們身邊最常見的鳥類之一。(請橫屏觀看,西藏納木錯湖邊與人接觸的紅嘴山鴉,攝影師@李珩)至此,中國鳥類的6大生態類型悉數登場,猛禽、陸禽、遊禽、涉禽、攀禽、鳴禽,它們從天空到陸地,從江河到海洋,從荒漠到城市,從無人知曉的原野到熙熙攘攘的人群,盡情展翅,與人類共享著這片天空。然而人類的出現,卻使得許多鳥類失去賴以生存的森林、草原、溼地,甚至生命。1400多種中國鳥類,呈現出1400多種美,是屬於這片天地最珍貴的寶藏。恢復生態,保護鳥類的棲息地,是我們人類的職責,而觀鳥、識鳥,應當是促進鳥類保護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