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的「心」究竟是什麼意思?

2021-12-24 費勇修心課


《心經》的「心」究竟是什麼意思?

作者|費勇

《心經》的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核心詞是「心」。我們很常用的詞,幾乎天天出現在我們的口中;但很少人會去思考,到底什麼是心?我們自己的心在哪裡?禪宗的二祖慧可,找不到自己的心,就去找初祖達摩,請求達摩為他「安心」。

《心經》的「心」,是什麼心呢?梵文 hrdaya,意為心臟、核心等。玄娤的《心經》裡的心字,梵漢翻對字音作「紇裡那野」(hrdayaim),也有「真言」「咒語」的意思。

一般認為,《心經》的心,指的是核心、精華。什麼核心、精華呢?般若思想的精華、核心。《心經》是般若思想的核心,也有人更具體地認為,《心經》是《大般若經》的精華提煉。所以,讀《心經》,不能不了解般若(prajna)。

般若的字面意思是智慧,為什麼不直接翻譯成智慧而用了梵文的音譯?因為佛陀說的般若,不是我們一般人理解的智慧,而是指能夠領悟空性的智慧,或者說,能夠超越非黑即白二元對立的世界抵達真相的智慧。所以,一定要漢語翻譯的話,只能譯成「妙智慧」,意味著圓滿的知識。

「波羅蜜多」(paramita),意思是「到彼岸」。所謂彼岸,就是擺脫了煩惱,擺脫了世間的輪迴。般若波羅蜜多,意指「到彼岸的妙智慧」。這句短語意味著一套佛學的修行方法,就是六度的方法。什麼叫六度呢?就是六種修行方法:布施、忍辱、持戒、精進、禪定、般若。透過這六種方法,佛陀說,你可以得到徹底的解脫。

六度的第六種方法叫般若,就是能夠領悟空性的智慧。般若這個詞又引出了大乘這個概念。由大乘這個概念,不得不提到佛教的宗派。雖然佛教的基本教義決定了佛教的教派之間不可能產生激烈的衝突,給人的感覺是佛教並沒有宗派。但實際上,佛教不僅存在著宗派,而且,在歷史上也有過很短暫的宗派紛爭。

佛陀在世一直到佛陀涅槃後到一百年間,佛教統一在佛陀的教義之下,沒有什麼爭議。一般把這段時間的佛教稱為原始佛教。佛陀涅槃一百多年後,因為對於佛陀所說戒律的理解不同,佛教首次出現了上座部和大眾部的分離,上座部堅持要非常嚴格地遵守戒律,比如不能接受施主施捨的財物,而大眾部主張要有所變通。公元一世紀到三世紀之間,又出現了大乘。大乘佛教將以前的佛教都看作是小乘。不久,又從大乘佛教裡發展出密乘佛教,密乘佛教認為其他佛教依據的不過是佛陀公開的方便法門,是顯宗,而他們依據的,是佛陀秘密的法門,需要跟隨特定的上師一對一地修行,是密宗。

至今為止所謂佛教的派別,一般指的就是這三派,一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小乘佛教、南傳佛教、聲聞乘;而是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三是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

乘,原意指盛放東西的工具,也指交通工具。在佛教裡引申為把人帶到彼岸的方法。佛教裡的大乘和小乘,引申為修行的方法有大有小,大乘強調教徒要參與世間生活,要對現世生活有所改變。總之,他們希望佛教要和現實生活有緊密的聯繫,而不是不食人間煙火地自己隱居修行。這些佛教徒自認為是「大乘」,而把原先專注於遠離塵世的修行方法,稱為「小乘」。

大乘小乘最根本的區別在於:大乘強調菩提心,認為發菩提心是成佛的前提,什麼是菩提心呢?就是利益眾生的心,為眾生求解脫的心。小乘強調的是自己修為,大乘強調為眾生修行。

如果讀過《金剛經》,一定對於須菩提的提問和佛陀的回答印象深刻。這一問一答,詮釋了何謂「菩提心」。須菩提問佛陀如何成佛,如何發菩提心,佛陀說:「各位大菩薩,應當這樣去降服迷妄的心:一切有生命的存在,卵生的,胎生的,溼生的,化生的,有形質的,沒有形質的,有心識活動的,沒有心識活動的,以及既非有心識活動又非沒有心識活動的,所有的生命,我都要讓他們達到脫離生死輪迴的涅槃境界,使他們得到徹底的度脫。像這樣度脫了無量數的眾生,但是實質上,並沒有什麼眾生得到度脫。為什麼呢?須菩提,如果菩薩的心中有了自我的相狀、他人的相狀、眾生的相狀以及生命存在的時間相狀,那麼,就不成為菩薩了。」

佛陀的意思是,如果我們想成佛的話,那麼,我們首先要去救度所有的眾生,不僅是所有的人,還包括所有的動物啊、植物啊種種存在的生命,你要救度他們讓他們成佛。當我們把所有的眾生都救度以後,會發現其實並沒有什麼眾生需要救度。我們會發現成佛這個追求根本上很虛妄,因為佛一直就在那裡。只是我們迷失在自我、他人、生命、時間等分別概念裡,而看不到佛就在那裡。

佛陀的這個回答,非常簡要而準確地詮釋了「菩提心」的含義,以及「空性」的含義。而《心經》的260個漢字,濃縮了「菩提心」和「空性」的精華,所以,一般把《心經》看作大乘般若思想的核心。

不過,在我看來,佛教內心的分化,並不是很嚴重的分裂,不論什麼派,基本的理念其實是相同的。大乘小乘,其實就是一乘;顯宗密宗,其實就是一宗。就《心經》表述的思想而言,雖然是極致的大乘的般若思想,但包含了佛教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也包含了小乘的方法,從顯宗的角度而言,心經的前半段闡述顯的般若智慧,而後段,確是密的咒語的力量。所以,《心經》既是顯的經典,也是密的經典。

《心經》可以說是佛教的「核心」和「精華」,可以當作佛教基本原理來讀。如果我們逐字逐句解讀《心經》,就會發現,這短短的260個漢字裡面,蘊藏著佛陀成道之後宣講的所有重要理論和修行方法,是佛法的濃縮,也是一部佛教史的凝縮。

*本文摘自費勇著作《心不累的活法:心經修心課》


— End —

長按上面的二維碼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購買

購買前請留意:春節期間商城暫不發貨,但照常接單。所有訂單將在2月6日(正月初十)起逐一發出,感謝諒解。


編輯|Leona

圖片|來自堆糖

歡迎在評論區與我們談談你的看法

商務合作:3200831090@qq.com

相關焦點

  • 佛教:心經中的「究竟涅槃」,到底指的什麼?
    第一層境界:以心悟道佛陀說,真正修行的人,應當明白自己的妄想執著,如果你不懂得自己有哪些妄想執著,就在愚痴的範圍內。如果你能懂得心經中去心念的原理,首先知道自己有哪些執著,對你的修行,就大有裨益。因為愚痴的人,對於世事,總會做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來。這些事情,雖然看起來並無不妥,其實多數時候,都耽誤了自己修行的時間。
  • 《心經》中的「般若波羅蜜」,什麼意思?真懂的人並不多
    《心經》雖然只有260個字,但卻是大乘佛法當中,最重要的一部佛教典籍,《心經》的譯本很多,但流傳最廣的,還是玄奘法師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現存的《心經》譯本:第一、法月所譯的《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二、般若、利言等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三、智慧輪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四、法成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五、敦煌發現譯本《唐梵翻對字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六、宋代施護所譯的《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
  • 《心經》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到底是什麼意思?
    前幾天,有個朋友問我,《心經》中有一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到底是什麼意思?要想明白這句話,不僅要結合整部《心經》來看,還要結合自己的修行來看。缺少其中的某一部分,都不會使你真正明白這句話。《心經》裡面提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關於「五蘊」的問題。什麼是五蘊呢?也就是「色、受、想、行、識」到底是什麼呢?
  • 心經中的「波羅蜜多」到底是什麼意思?誰真正知道?
    宏海法師講述《心經》第二十課今天把這個般若大概給大家講清楚到底般若是什麼,就是智慧,就是解脫自在,就是關照的功夫。在日常生活中用的時候,觀空遣相,不著相、放下、看破等等這樣來理解,而且去運用。我們準備學三個課程的《心經》。今天我們一開始,還是從這個經題開始。上一次講到般若波羅蜜多,那麼我們今天就看一下,什麼叫波羅蜜多。波羅蜜多也是梵語,其實它的意思也是解釋這個般若的,一般情況下我們把它稱之到彼岸。但是這個波羅蜜多是倒裝句,波羅是彼岸的意思,相對我們生死的此岸,波羅,是到達涅盤解脫的彼岸,就是很自在,活得很開心。
  • 《心經》裡的一個「心」字 奧義無窮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心」字,是核心的意思。因為一部《大般若經》有六百卷之多,一卷經有一萬字左右,六百卷就有六百萬字。六百萬字的《大般若經》以這篇二百六十字的《心經》為核心、為綱領。所以這個「心」字的本意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核心,所以叫《心經》。 「經」字的意思和我們中國傳統的解釋有相同的地方,佛教講「經者,聖人被下之言」,聖人為了教化大眾所說的話,叫做經典。經典的本意有「經常」的意思,聖人所說的話有真理性,常恆不變,具有穩定持久的權威性。
  • 《心經》解釋:什麼人不適合念心經
    念誦心經沒有任何限制,只要自己是真心想誦讀心經了,什麼人都可以。但是我們在讀誦心經的時候,要知道用什麼方法,這樣對我們自己才會是最好的。如果我們在讀誦心經的時候,想要體會到更好的效果,可以參考下面的方法讀誦心經全文。
  • 佛教:《心經》究竟是圍繞著什麼核心來詮釋?悟懂能帶來無量福報
    文:法妙明心《心經》作為一部非常經典的修行指導,篇幅短小卻能詮釋了三科、四諦、五蘊和十二因緣,甚至是將修行的層第都有所闡述。多年來研究者無數,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見解和感悟,那麼它究竟是圍繞著什麼核心來詮釋的呢?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核心內容,就這兩個字!
    如來所謂的般若,最基礎的意思就是無上的智慧。但是裡面還存在著各種變通,甚至還包括無為,也就是什麼智慧都不運用。但是說穿了,還是智慧的意思。那麼,《心經》中所說的智慧,具體指的什麼呢?關於這一點,《心經》的原文中並沒有直接說明。不過我們從它原文所要表達的意思當中,可以一窺究竟。首先,我們不妨看看《心經》中的這句話: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在佛陀的各處以及各個時期的講法中,反覆提到事物的構成本質。這是外在的物質存在的因素。除了外在,還有一種由心而生的事物的變化方式。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 《心經》:絕妙的般若波羅蜜多咒
    為了因應眾生根器的不同,而廣演眾法,使大眾能夠獲得與自己相適應的法門,而《心經》,就是為最上乘者所說的究竟圓滿的智慧,其文最後之密咒,即般若波羅蜜多咒,更是絕妙無窮,因為沒有這咒,則無法成就涅槃聖果。如果說《心經》是《般若經》的心臟、精華,那般若波羅蜜多咒同樣可以說是《心經》的心臟、精華,是對般若智慧的作用功能所作的高度概括。
  • 《心經》解析
    ▲ 「書聖」王羲之《心經》(拓本)《心經》說什麼?《心經》說什麼?有四項內容:一、大智慧。《心經》就是講的大智慧。二、破執著。《心經》要我們徹底地把我執、法執破除乾淨,連破除乾淨的這種意念也不要存在。三、到彼岸。破除了執著才能到彼岸,但是也不要有到彼岸的心,因為《心經》告訴我們,無智亦無得。四、大自在。在大智慧的指引下,究竟涅槃,圓滿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一切都在般若空慧的指引下,來落實這些修行的理念。
  • 心經多少字?流通最廣的心經譯本是哪個?
    -點一下↑↑↑↑↑↑結緣「心」,在《心經》中有諸多含義,如心臟、核心、常住真心等
  • 不一般 的心經
    《心的經典》這是聖嚴法師在他的《心的經典》一書的序言中對「心經」(班諾波羅蜜多心經)的 點評。全經260字,闡述五蘊、三科、四諦、十二因緣等概念講述自性本空的佛教義理,認為般若能度一切苦,得究竟涅槃,證得菩提果。該思想被認為是全部般若學說的核心,故稱《心經》。
  • 《心經》,到底厲害在哪裡?
    ▲ 「書聖」王羲之《心經》(拓本)《心經》說什麼?《心經》說什麼?《心經》就是講的大智慧。二、破執著。《心經》要我們徹底地把我執、法執破除乾淨,連破除乾淨的這種意念也不要存在。三、到彼岸。破除了執著才能到彼岸,但是也不要有到彼岸的心,因為《心經》告訴我們,無智亦無得。四、大自在。在大智慧的指引下,究竟涅槃,圓滿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心經賞析:梵文心經讀誦的方法是什麼
    讀誦心經的時候不要想很多,要用自己內心的力量去體會,這樣才能逐漸明白心經的意思。當我們在讀誦梵文心經的時候,雖然不能明白經文的意思,但只要用心去領悟,那麼對我們也是有幫助的。而且念誦心經不分是梵文還是漢語,只要自己認真去修持。那麼效果就會很好。
  • 般若菠蘿蜜多心經
    到彼岸之上,才是究竟。現在假分五步:第一步在此岸;第二步入流,是下了渡船了,是初發心的人,亦是初果羅漢;第三步是中流,船在河中間,如聲聞緣覺;第四步到了彼岸,是十地以下的菩薩,終不是究竟;必第五步上岸,「多」捨去了船,即是捨去了法見,掃除了執心,斯是了無掛礙的等覺菩薩和佛。【心】心是什麼?
  • 抄心經,有福報
    ▲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後《心經》(拓本)《心經》說什麼?《心經》就是講的大智慧。二、破執著。《心經》要我們徹底地把我執、法執破除乾淨,連破除乾淨的這種意念也不要存在。三、到彼岸。破除了執著才能到彼岸,但是也不要有到彼岸的心,因為《心經》告訴我們,無智亦無得。四、大自在。在大智慧的指引下,究竟涅槃,圓滿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心經簡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內容介紹(一)
    因其字數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所以古往今來無數藝術家都傾注極大精力和虔誠之心,把《心經》創作成為異彩紛呈的藝術品。  《心經》系將內容龐大之般若經濃縮,成為表現『般若皆空』精神之簡潔經典。全經舉出五蘊、三科、十二因緣、四諦等法以總述諸法皆空之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語,即是出自本經。
  • 《心經》大自在!大智慧!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心經》說什麼?《心經》說什麼?
  • 心經解釋:什麼時候讀心經最好
    只要師兄是用心的讀誦心經,那麼什麼時候都是可以讀心經的,但師兄一定不要打擾到其他人工作或者是休息,不然我們的修行還是沒有效果的,而且還會造成業障出現,接下來,我們也一起去了解一下讀心經的禁忌吧!念誦心經前最好洗下手,這樣恭敬一些。念誦心經前念一遍開經偈。念誦時心要儘量靜下來,多動善念。因為一念善意即是菩薩。然後可以全文念誦,也可以每念9遍心經,加念21遍心咒。
  • 《心經》全文及譯文
    總之,入世出世,只是一心,顛倒煩惱,貪嗔痴迷,是六道眾生的心;如能空淨自在,不固執,便是佛菩薩的心。所以離世法,便沒有佛法;離了般若,只有作孽受苦厄的分了。【波羅】 此言彼岸;因為有個度字,所以假定一條生死河,眾生在苦惱的此岸,要度過到清淨的彼岸,用來比喻,不是真有此岸彼岸。【蜜】 是到的意思,是到了果位了。果位是究竟涅盤,涅盤就是清淨。【多】是上面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