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垃圾分類成了城市生活的熱門詞。把生活垃圾分類放置,是一種綠色生活方式,也是垃圾集中處置的起點。而其中一類,就是廚餘垃圾。
廚餘垃圾以剩菜剩飯為主,傳統的處理方式多用於家禽牲畜養殖,如作為豬食。但現在的餐廚垃圾中普遍含有洗滌劑、塑膠袋等汙染物質,容易產生各類病體,不適宜肉豬飼養。 此外,餐館不經過餐廚垃圾收運規範,也不利於地溝油使用監管。因此,餐廚垃圾處置方式和處置能力亟待升級。
今年9月,習水縣餐廚剩餘物資源化綜合利用項目投運,當地引進貴州中地油科技有限公司,通過市場化運營方式,對縣城餐廚垃圾進行集中收運處置。 「12月1日至8日,累計回收習水六中的餐廚垃圾1800千克。」在中地油公司大數據管理平臺上,餐廚垃圾的收運地圖和統計數據清晰可見。
預處理系統收集幹渣裝箱
在收集前端,產廢方均購置有專用油水分離器,進行分類、減量處理。分離得到的油脂和幹渣經過收運到餐廚垃圾處理廠,再進行綜合利用。 」我們開發了一個在線下單平臺,客戶可通過充值方式支付上門收集運費,自今年9月底運營以來,目前的固定訂單已覆蓋習水縣20%的產廢單位。包括餐館、學校、機關食堂等。該公司負責人陳慶峰表示。
訂單分布圖
據了解,該公司採用計量收費方式進行回收,一個50公斤重量的標準桶按20元計價。初期兩個月的訂單額超過32萬元。 幹渣垃圾自產自付,推行「計量收費」,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餐飲浪費行為。油脂則採用有償收購方式,杜絕地溝油「重回餐桌」。 記者在中地油公司看見,垃圾處理的第一個車間就整齊疊放著一個個藍色塑料筐,裡面平鋪著經過初步處理的幹渣。這些也就是黑水虻的培養皿。一個黑水虻蟲卵經過7天左右就可以變為成蟲。
加工後的黑水虻幹蟲
另一個車間,工人們正在烘烤黑水虻成蟲,裝袋後成為有機飼料。 「黑水虻糞便可以作為有機飼料,用於生態種殖果蔬;成蟲是有機蛋白,可作為生態養殖飼料和提煉醫療抗菌肽。」陳慶峰說,該公司目前日處理餐廚垃圾10噸以上,每天可飼養2噸黑水虻。同時分離出5%的油脂,可轉運至生物柴油廠,用於航空煤油的提煉加工。 收集系統大數據溯源,可動態掌握餐廚垃圾(廢油)去向,有助於政府部門執法監管;垃圾有機質100%生物轉化,達到最大程度資源化,並通過銷售加工成品取得效益,實現垃圾處理市場化運作。這些特點被其自定義為「習水模式」。
餐廚垃圾分離的油脂加工產品
記者了解到,2020年3月,貴州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發展改革委聯合出臺《關於加快全省餐廚廢棄物處置設施建設指導意見》,要求進一步加快城市(縣城)餐廚廢棄物處置設施建設,全面提升餐廚廢棄物收集和處理效率。並提出到2022年,餐廚廢棄物處置能力覆蓋40%的縣城。 加快實現餐廚垃圾無害化、資源化處理,習水先行先試,成效顯著。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劉蘇頡
編輯 胥芬芳
編審 王璐瑤 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