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人們常常將財富跟金錢劃等號,其實這不盡合理。
財富有外內兩種:外財富,指一個人擁有的錢財、轎車等外在物質,也是一般人所謂的福報;內財富,指一個人內在的涵養、造詣,諸如智慧、信心等素質。
絕大多數人總覺得有錢人就是有福人,沒錢的人即便具有智慧等內在功德,也難以得到他人的敬重,他自己也缺乏自信。
但實際上真正給人帶來快樂的並非外財富,而是內財富——不可否認,外財富確實給生活帶來種種便利。
但如果僅僅擁有外財富,而缺乏心靈調節的能力,那麼當內心起現苦惱時,必定是束手無策,只能深陷其中。
比如有的人為了幾百塊錢起早摸黑地勞作,一旦沒有得到就傷心難過,有的人為了幾千塊錢而奔波,還有人為了幾萬塊錢,甚至幾千萬、幾億或幾十億而奮鬥,沒有達成所願時同樣會痛苦憂傷。
因幾百塊而痛苦與因幾十億而痛苦,就痛苦的滋味而言,沒有什麼差別。
一切內外財富中最重要的是哪一種呢?有人認為是智慧,有人認為是精進,有人認為是技術,有人覺得相貌最為關鍵,還有人主張具有福報才是當務之急……種種觀點不一而足。
佛陀在《佛說國王五人經》中講過一個故事,往昔有位國王,他有五個王子,個個具有特長:一個王子的智慧最高超,一個王子的工巧最精湛,一個王子的相貌最莊嚴,一個王子精進最超勝,一個王子的福報最為深厚。
他們都自認是最優秀的,因此常常爭論不休。後來,福報第一的王子成為釋迦牟尼佛,智慧第一的成為舍利子,工巧第一的成為阿那律,相貌第一的成為阿難……由此看來,福報確實最為重要。
福報並非僅僅憑藉今生的勤奮就能完全獲得,比如有的人一生辛苦拼搏,但卻始終貧困潦倒、生活不順,這就說明除了即生的努力,福報還有背後隱蔽的因緣。
很多人在工作中、家庭裡常常抱怨,「這個人不對,那個人有錯」,認為都是別人錯了,而自己無可挑剔。這其實不合理。
我以前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位法師曾經到一座寺院參學,那裡的院長要求僧人每天念完經後才可以吃飯,雖然飯九點多就煮好了,卻要等到十一點多才能吃,那時飯已經涼了,吃了涼飯導致很多人上吐下瀉。
後來這位法師拜訪廣欽老和尚時,抱怨道:「我們那個院長總是讓我們吃冷飯冷菜。」
結果廣欽老和尚大喝:「住口。不要講別人用冷飯給你吃,要說你沒有福報吃熱飯。」
表面上廣欽老和尚說的好像不對,明明是別人讓飯放冷了,但如果從另一個角度看,老和尚的話的確有道理。
生活中有些人看所有人都是壞人,這其實是自己戴了「這是壞人」的有色眼鏡,導致眼睛已經不清淨了,同時,也不能認為自己十全十美,什麼煩惱、毛病都沒有,如果真是這樣當然好,但這樣的人在現實中也難覓一二。
圖文來源於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若有侵權請聯繫平臺刪除。
格桑花開 度眾利他 三寶加持 福智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