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明慶,男,現年48歲,中文本科,現任旬陽縣陽光學校信息技術老師和書法老師。2010年,榮獲陝西省旬陽縣蜀河中學先進教育工作者,2018年5月,策劃組建陽光書法社團並指導聾班學生首次參加全省特殊教育學校學生綜合素質展示大賽獲得全省三等獎,當年被學校表彰為陽光學校藝術教育先進工作者,2020年7月再次被學校授予陽光學校優秀教師稱號。
他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豐功偉績,亦沒有盪氣迴腸的豪言壯語。有的只是日復一日的耕耘和無怨無悔的奉獻。他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用自己辛勤的勞動,書寫屬於自己的教育敘事。用滿腔的熱誠和無悔的付出,守護那些「折翼的天使」。1997年,他放棄了在北京打拼的夢想,懷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綠葉精神的嚮往和追求,跨進了教育之門,開啟了他人生的教育生涯。先後在蜀河鎮初級中學、沙溝村的教學點、沙溝完小、蜀河中學等學校工作,他教過書、幹過後勤財物、用他自己的話說:「自己是一塊磚,哪裡需要就往哪裡搬。」這一呆就是11年,他把一個人最美好的時期獻給了大山深處的教育事業。
一、 師愛無痕,撐起特殊兒童「一片天」
他認為,教育的對象可能不同,但是教育的本真永遠不會變。「沒有愛,就沒有真正的教育」。這一直是他的座右銘。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他用自己的愛心、細心和耐心、精心呵護弱苗成長。
清楚地記得,七年前的那天中午午飯後,突然聽到廚房裡裡傳來孩子嘶聲力竭哭聲,他連忙飛奔過去。只見幾個年炊事員和幾個大孩子圍著一個小女孩,他走近一看,這個女孩是聾班的杜春波,孩子不僅患有聽力障礙、而且是肢體殘疾。經詢問得知,原來孩子來廚房接水喝,沒想到被開水燙傷。看著眼前被燙傷的孩子,他二話沒說,就抱起孩子放在了自己的車裡,迅速往中醫院趕。醫生告訴他,因為是這些特殊孩子的免疫力本身就比較低下,因此要住院打針治療。他毫不猶豫地說:「沒事兒,醫生。我守著她,您就放心給她開藥吧。」就這樣,他一直等到晚上,孩子的父母從鄉鎮趕到縣中醫院才離開。出了醫院,他才想起來,自己三年級的孩子還在學校輔導班裡等著他去接。
無獨有偶,沒過多久,聾班的張濤發燒,一步也不想走,又是他開車護著孩子到醫院治療,背著他,一口氣上三樓。同事們誇他身體素質好,他卻打趣說:「這就是冬泳的好處,改天一起暢遊漢江。」大家相視而笑,滿眼的欽佩,誰不知道,那不過是一種咬牙的堅持罷了。
他除了每天和小井老師一起給大家搬運糧草,還兼職學校的司機、同時任教全校的計算機。他曾經一人用了兩個周的時間,組裝了一個計算機教室。他經常說:「既然選擇了這個充滿愛的職業,就要把師愛真正傳遞下去。真正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小孩一樣看待,發自內心,不圖回報。因為藍天和白雲的心一樣,希望白鴿自由翱翔;老師和父母的心一樣,希望孩子健康成長。」
就這樣,一堅持就是八年時光。從開始的迷茫彷徨到如今的從容淡定。八年的時光裡,哪一段心弦不是嚮往?哪一筆青春不是渴望?然而,他的回答是每一個過往都是成長,他感謝特教的時光讓他變得安靜、博愛、篤定。
一、奉獻無悔,爭做特教路上「常青樹」
冰心說:「成功的花兒,人們只驚羨它現時的美麗,當初它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水,灑遍了犧牲的細雨。」
從教二十三載的他,儘管到特教的日子,在他從教的生涯裡還略顯短促;儘管每天工作非常忙碌;儘管他已不再年輕,可他面對自己的工作永遠卻腳踏實地、堅持不懈,努力爭做特教路上的「常青樹」。
夏老師熱愛書法。最初任職陽光學校的第一任校長劉國芳,私下裡,無意間和夏老師聊起過,說:「聾啞學生雖然聽不到,但是他們的專注力是一般人比不了的,書法可能正是需要這種東西,如果敲開他們的內心,讓書法進入他們的世界,也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可以的話,希望他做個調查研究,在學校開啟書法興趣班。」這可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挑戰,在劉校長的鼓勵下,他開始來研究。經過查閱問詢,覺得可能會行的通,甚至比正常人有更好的效果。他將研究的結果發表在特教刊物上,得到很多支持。然而當他準備實施的時候,劉校長退休了,計劃也隨之擱置。
2017年9月,學習迎來了以龔校長為首的新班子,他們年輕有為,肯鑽能幹,在學校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學校面貌煥然一新。夏老師也試著把他的設想和校領導班子進行了溝通,沒想到得到了班子成員的大力支持。很快陽光學校的第一個興趣班,書法興趣班成立了。
開始的時候,一切都像他設想的那樣,孩子們興趣盎然,他們聽不到,那種沉靜不受幹擾,正是書法難得的優點。很快兩個周后,基本筆畫和一些簡單的字已經寫得有模有樣。現代化的教學設施和每天的堅持,使得計劃有條不紊的推行。用他的話來說,那幾天可以用春風得意來形容他的內心。
可是高興的太早了,一個月後,孩子們那種新鮮感慢慢抹去,開始漫不經心,每天應付了事。更可氣的是,有一次他出去上了個廁所。回來後,那場面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王佳妮的衣服塗了黑壓壓的一片,趙王康,張濤的臉黑壓壓的,地板上,書案上一片狼藉,他們對著他互相比劃著,嘴裡咿咿呀呀述說對方的不是……那一刻,一股無名之火湧上心頭,夏老師一把奪過他們的筆扔到地上,把桌子上的紙,撕的粉碎,扔到他們面前,怒吼道:「滾,不想練,別練了。」他們怯生生的看著他,試探性的往門口移動,見他沒有動,一窩蜂的跑了……
第二天沒有人來,第三天也沒有來……然後,他試著去找他們,可是他們老遠見他來了,像躲貓貓似的跑開了。那時候他才感到茫然和無助,想像了太多的長處,卻沒有設想孩子們沒有興趣怎麼辦。就這樣結束了嗎?不這不是他,他決定要幹的事,一定要幹成,和榮譽無關,和世俗的眼光以及別人的嘲笑無關。又一次,他找到了校領導,領導們果斷的召開會議,要求各任課教師,班主任,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務必鼎力相助。就這樣儘管他們不願意,還是回到了書法室。日子就這樣波瀾不驚,他和他的孩子們每天準時準點出現在書法室,進行每天一個多小時的練習。
直到2018年5月,龔校長鼓勵他們參加陝西省特教學生藝術教育展示大賽,一開始看著孩子們還稚嫩的筆法,其實他並沒有底氣,可是校領導說重在參與,也讓孩子們長長見識,如果拿獎了,說不定可以增長孩子們興趣和自信,拿不到獎,也可以看到他們和人家的差距,就這樣他挑選了肖燕妮和王佳妮的作品報名參賽。
2018年的6月,他的電話響了。接通後,是來自陝西省特教素質展示組委會的一名老師。「您好,您是夏老師吧,恭喜您,您們學校的肖燕妮榮獲書法類三等獎。」「噢」。對方掛斷了電話,而激動地夏老師竟然忘了說聲:「謝謝」。他說當時的他腦袋一片木然,鼻子充滿酸楚。因為他知道,每一份榮譽的背後,是多少人看不到的付出和堅守。
教育是什麼?特殊學校的教育又是什麼?他說,不外乎就是讓每一個孩子都成為最好的自己。讓每一個孩子可以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可以讓他們身後那雙充滿自卑的眼光也可以自豪的說:「我的孩子也可以」。更多的是讓孩子們明白他們雖然殘疾,但是只要自己努力,就不比別人差。
他用自己的責任、熱情、智慧和心血奉獻在特教事業的康莊大道上,他堅定地說:「我是從40多歲開始愛上書法的,也許我這一生都不會成為一個優秀的書法家,我也不知道自己與這些「折翼天使」的書法夢可以做多久,但是我願意守護著他們走完一程是一程,並將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三、收穫無數,書寫特教生涯「裡程碑」
夏老師沒有做什麼轟轟烈烈的事,也沒有豪言壯語。他非常樸實,也非常平凡。他用傲雪寒梅之性情,用綠葉般純淨的愛守護著這方靜土。日將出已作,日已落而未息,經歷著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用自己的言行讓每一個混沌兒童生長在希望的春天裡。
2018 年,新春到來之際,學校決定在祝爾康廣場開展春聯義寫活動,指定他組織學生進行抓緊時間練習工作。在那一個多月的時刻裡能夠講他是沒日沒夜地幹,上課及中午放學後都在學校抓緊時刻指導學生練習,每晚常常都要練到很晚才能回家。一到家又開始構思給孩子找好的春聯內容,因為春聯內容比較繁雜,常常是忙到深夜,才能挑選幾幅好的內容供孩子們白天練習。終於在義寫期間吸引了許多群眾觀看,大伙兒讚不絕口哇!這些「折翼天使」真了不起,獲得了各界人士的好評。
為了書法社團,他幾乎每天中午都在訓練學生,為此他也犧牲了自己喜歡的運動冬泳,他本人是旬陽縣遊泳俱樂部的發起人之一,也是俱樂部冬泳隊隊長,三年來幾乎沒有參加俱樂部活動,在孩子們和隊長之間,他毅然辭去隊長一職。
2020年,疫情期間,他利用微信群,每天引導孩子們練習,指點點評。還想辦法給她們送去筆墨紙硯。每天在群裡打卡,監督她們必須練一個字,到現在也一直在做。
三年了,書法社團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他的學生書寫的優秀作品達一百多副,春節書寫的對聯三百多副。作品出現在陝西省特教學生素質展示大廳,出現在黨校會議室,出現在慈善家的辦公室,出現在兄弟學校的會議室,出現在江蘇指教老師的學校等等,每到一處,獲得無數掌聲和讚揚。
當然他的內心知道這些掌聲,一部分是出於聾啞學生可以寫出這樣的作品而驚奇,但是還是有對特教老師付出的肯定。特別是肖燕妮同學,最近在文化館陳俊波館長的指導下,書寫了一副優秀作品《芙蓉樓送辛漸》代表學校參賽筆墨中國。
一本本證書,一個個榮譽,一句句贊語,一份份欣慰,一份份激勵,是夏老師獻身特教,無怨無悔的回報。他將以更加堅決的信念,把自己的一生放在特教這塊沃土上辛勤地耕耘,播灑希望的種子,期待收穫的改日。
選擇了特殊教育,就選擇了艱辛,選擇了智障孩子就選擇了付出。多年來的教育教學生涯。他一步一個腳印地走過,雖然艱難卻充實而無悔。他把愛播撒給了最需要關懷的殘疾兒童,也把最浪漫的青春年華,無私地獻給了特教事業。他從不為自己的選擇後悔。為了家長們沉甸甸的信任和囑託,他也會竭盡所能給予學生最真實的愛與呵護,讓愛成為他們隱形的翅膀,和他們一起飛翔。他的眼睛裡熠熠生輝。我們相信這種愛會讓他在特教的路上更加堅定的前行。
來源:旬陽特教
版權歸原創,版權及國外任教漢語和其他事宜,請關注私信。教育關乎國運,歡迎你的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