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喜歡用手和口探索未知世界,有時一不小心就會將異物吞入氣道或食道帶來危險。近日,金鄉縣中醫醫院內鏡室連續接到2例兒童誤吞異物病例,均被成功取出。
一例為5歲女童,在玩耍中誤吞一元硬幣一枚,在其胃部存留7天仍未能排入腸道,其父母帶孩子來中醫院內鏡室求診,內鏡室主任劉立祥主治醫師接診後,仔細詢問情況,結合其病史及相關檢查,認為其胃幽門口徑相對一元硬幣偏小,導致硬幣無法通過幽門排入腸道,考慮硬幣長期存留可造成胃黏膜損傷,嚴重可導致出血及穿孔,建議考慮行胃鏡下異物取出。
在徵得患兒父母同意後,劉立祥與麻醉科李新振主任一塊對患兒安全進行充分評估,制定出完善的治療方案。在靜脈麻醉狀態下,利用胃鏡把胃內異物取出,整個操作過程順利,從麻醉開始到異物取出用時約5分鐘左右,取出的硬幣在胃酸的腐蝕下已完全變成黑色。
另一例為4歲女童,在玩耍時不慎把外套上的拉鏈頭吞入胃內,劉立祥接到患者後考慮拉鏈頭形狀不規則,且部分邊緣較鋒利,如果通過胃排入腸道,一旦發生刺穿腸道,會有出血、穿孔的風險,孩子可能需要行外科開腹手術治療。
經與患兒爸爸溝通後,決定通過胃鏡取出,整個操作過程順利,仔細觀察被完整取出的拉鏈頭,由於胃酸的腐蝕,其拉環與拉鏈頭已幾乎要斷裂、脫落,幸運的是其家長及時來醫院就診,避免了不良後果發生。
「幼兒是消化道異物的高發群體,誤吞異物通常見於5歲前兒童,除了食物中的魚刺、禽類骨頭、果核外,還愛將硬幣、紐扣、筆帽等小零件放入口內,一不小心就會誤吞。」 金鄉縣中醫醫院內鏡主任劉立祥告訴記者,醫院幾乎每周都會有因誤吞異物前來就診的孩子,特別是節假日前後是誤吞異物的高發期。他鄭重提醒家長朋友們,在照顧孩子時應注意避免讓孩子玩耍易導致誤吞咽及誤吸入的物品,以免引起危險。如果不慎誤吞入異物,應儘快去醫院進行相關檢查及治療,以免延誤最佳治療時機;建議家長把一些小物件的高危物品,一定要放在孩子夠不著的地方,並做好安全意識教育。
另外,劉立祥主任還提醒家長們應讓孩子養成良好進食習慣,專心吃飯、細嚼慢咽。小兒進食應儘可能搗爛、碾碎,吃有骨頭食物、魚類或棗類等食物時,應先剔除骨頭、魚刺、棗核、橘子籽等,以保安全。在遇到孩子誤吞異物後,不能採取喝醋吞饅頭或者是摳喉嚨催吐等辦法,因為異物很可能會造成食道梗阻、消化道潰瘍、穿孔、出血等危險,一旦發現孩子誤吞異物,家長應該及時帶孩子到正規醫院就診。
(版權所有,若轉載請保持文章完整性並註明來源,違者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策劃:金鄉縣融媒體中心
供稿:張紅運 葉久生 周保振
編制:張紅運
【來源:今日金鄉】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