蔥總是菜餚中的點睛之筆,從小蔥拌豆腐到蔥燒海參,從蔥花餅到蔥香大蝦,處處都少不了蔥的身影。還別說,蔥大概是味道最多變的蔬菜,生吃時的刺激,烤制過後的軟糯,油煎過後的焦香,都讓人食慾倍增,只有久放過後的死蔥味著實不讓人舒服,算是個小瑕疵吧。
如今市場上的蔥也越來越多,相貌差別也越來越大,它們的味道有沒有區別,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
大蔥的白褲腿
人類吃蔥的歷史堪稱久遠,它同大蒜和韭菜一樣都處於百科蔥屬(Allium)的陣營之下。在眾多的蔥中,尤以大蔥的地位最高。大蔥的原產地在中國西部以及相鄰的中亞地區,這算得上華夏大地最早栽培的蔬菜之一。在漢代的《尹都尉書》中就有《種蔥篇》,只是原文已經失傳了。在公元2世紀成書的《四民月令》中有這樣的記載,「夏蔥白小,冬蔥白大」,想見當時的人已經一年四季都在種蔥了。雖然蔥幾乎滲透到我們餐桌的每一個角落,但是這種蔬菜獨自出鏡的機率卻不高,大蔥蘸醬算得上是屈指可數的個人表演。
北京的大蔥就沒有這麼溫和了,生吃蔥葉尚能接受,但是要生啃整段整段的蔥白,還是算了吧。原因很簡單,辣!不過,北京蔥尚沒有火爆到難以入口。不過,要是吃烤鴨,就真的需要蔥白了,只有那種特有的辣味,才能壓住鴨子的騷味,讓整個鴨卷變成了無上的美味。
很多朋友既想體驗大蔥的香,又怕大蔥的辣,那就該好好選蔥了。選蔥的關鍵就在於蔥白。我們通常會把蔥白當做蔥的莖,其實不然,蔥的莖只是蔥頭部那塊比較硬的部分。至於蔥白,其實就是蔥葉的一部分,叫做葉鞘。這些葉鞘一圈一圈地包裹起來,看起來就像是大蔥的莖了。從這些白色部分的長短和形態上,可以把蔥分成長白型、短白型和雞腿型。
不用說,長白型就是蔥白比較長,這類大蔥的特點是辣味比較平衡,適合生吃,我們平常說的章丘大蔥和京蔥(品種名是北京高腳白)就是長白型的典型代表了。與長白型比起來,短白型會更辣一些,它們的蔥葉適合涼拌菜,代表的品種有壽光八葉齊。不過,現如今大家都喜歡蔥白長的蔥,其他品種的前景堪憂。至於雞腿型的大蔥,辣味堪稱頂級,作為調料和配料都不錯,但是要想用它們來蘸醬吃,那還是悠著點吧。
不過,在市場上,這三種大蔥很少有同臺出現的情況。如果我們手頭只有一種大蔥可選,那又要怎麼吃呢?
燉煮的蔥白拌的葉
蔥的辣味來自於特有的含硫化合物,通常是以蒜氨酸類物質(S-烴基半胱氨酸亞碸,CSOs)的形式存在,這種物質是無色無味的。所以,如果我們不掰開或者切開大蔥,就感受不到那種特有的蔥味。而一旦大蔥的組織受到損傷,CSOs就會在蒜氨酸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一組複雜的化合物,比如正丙硫醇(肉味)、二甲基二硫醚、二甲基三硫醚(青草味、辛辣味)等,蔥的辣味因此顯現。一般來說,蔥葉部分的辣味物質含量要低於蔥白部分,所以涼拌菜大多用蔥葉,而煎炒烹炸通常就用蔥白了。
不過,即使是蔥白,熟制之後也會失去特有的辣味,變得溫和可人。這是因為,上面說到的那些含硫化合物在加熱的條件下會逐漸分解,特別是大蔥辛辣味的主謀(二甲基三硫醚)的成分含量在加熱15分鐘後會迅速降低,在加熱30分鐘之後就會消失殆盡。不過,有一些物質被保留了下來,那就是正丙硫醇,這種物質有種特殊的肉香味。
不過,並非煮的時間越長越好。在上海水產大學的一項試驗中發現,加熱15分鐘的蔥白和蔥葉最受歡迎,而最讓人不能接受的則是那些加熱30分鐘的樣品。這時的大蔥雖然完全不辣嘴,但是已經稀爛,還多了幾分蒸煮的雜味,比青蔥的辛辣還要難以入口。所以,很多菜餚都必須在出鍋的那一刻撒上蔥花,端上桌時,恰恰是最美味的,倘若之前就放入鍋中,那只能增味(不舒服的味兒),不能添香了。
至於,先入鍋炒制的蔥花,我們要取的就是油煸蔥花的肉香味和焦香味。當然了,在這個過程中,辣味物質也會大量分解,留下了肉香味的正丙硫醇,再加上一堆叫噻烷和噻吩的物質,於是蔥油就有了一種肉香、焦香、蔥香交織的奇異味道,這大概也是蔥油拌麵的魅力所在。
不是所有的細蔥都是香蔥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北方人,我骨子裡早已習慣了大蔥的粗獷。即便是用煎餅裹住大蔥,咔嚓一口,也能享受那種辣的痛快。但是,在南方找大蔥就不容易了。記得有一次在廣西,實驗的間隙我跟師弟一起琢磨做紅燒肉,花椒、大料和醬油、姜、糖都不缺,唯獨沒有大蔥。市場上,只有細細的一叢一叢的小蔥。於是在試探性地切了些蔥白入鍋之後,發現還是不夠味,索性把一整叢小蔥都扔進了鍋裡,煮好之後全然不見了蹤影,師弟還在一旁嘮叨,「這些人也不會把蔥種大點」。後來,我們才知道,這蔥就這麼大,當地人只是拿這些蔥當湯粉的出鍋調料,這些蔥叫分蔥。
與大蔥獨行俠式的生長不同,分蔥總是紮成一堆。從分類上講,它跟大蔥算得上是親兄弟,它們都是蔥的變種。如果把分蔥棵棵剝開,還真是像極了幼年時的大蔥。只不過比之大蔥,它們的辛辣味就要淡多了,於是我每次吃湯粉的時候,碗裡的蔥花都會加了一勺又一勺。
分蔥在南方廣為分布,想來是得益於它的生長期很短,從種子發芽到收割只要短短的50天時間,與生長期動輒一年的大蔥相比算得上是快銷產品了。加上分蔥耐寒,所以一年四季都可以供應中國南方的餐桌,同時還提高了菜園土地的利用率。而那些需要大量儲存空間的大蔥,在南方反而沒有了立足之地。
後來,在北京的菜市場上也發現了如此小蔥,只是它們有個新名字——香蔥。其實,香蔥確有其蔥,這種植物跟大蔥和分蔥只能算是表親。它的大名叫細香蔥,這個種曾經廣泛分布在歐亞大陸,至今在北美地區還能找到它們的原始種類。聽這名字就知道,它們的特點在於香,但是除此之外就乏善可陳了。至於相貌,倒是跟分蔥有幾分相像,只是細香蔥的蔥白更短,葉子更細,辣味也更淡。如果你喜歡在小蔥拌豆腐裡面加辛辣味,那還是不要選擇細香蔥了。
另外,細香蔥有一點特別之處,就是它們的花朵是紫色的,一朵朵小紫花聚成了一個紫色的圓球。這與大蔥和分蔥的白色花球有著明顯的區別,所以在很多地方,細香蔥被當做園林植物來種植。這麼看起來,細香蔥倒是可玩、可看、可吃,出現在農家樂採摘園中是再合適不過了。
特別的蔥
其實,整個蔥屬有700多種植物,山上的蔥遠遠不止大蔥、分蔥和細香蔥。還有一些特別的種類還活躍在我們身旁,比如樓蔥和胡蔥就是這樣的偏門蔥。
樓蔥還有個別名叫倒栽蔥,如果你看到它們,立馬就會明白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諢號。整個植物下小上大,層層展開,根本就不是大蔥那樣亭亭玉立,這全都是因為它們奇特的珠芽結構。樓蔥的花通常不會結子兒,但是會長出小的鱗莖,並且慢慢長成小的植株。一般情況下,當小植株長成的時候,母株已經枯死,小植株會獨自紮根地面,開始自己的生活,不過很多時候母株並沒有死亡,在小植株的花上又長出了小植株,樓蔥因此得名。不過,樓蔥看個稀奇倒好,至於味道就沒什麼特別了。
如果你覺得大蔥的味道不夠衝,那選擇胡蔥準沒錯。因為,它們還有個別名叫火蔥。從長相上看,胡蔥的模樣介於蔥和蒜之間,上半段像蔥,下半段像蒜(想像一下單瓣生長的大蒜,就是那個模樣)。這種蔥原產於中亞,在唐朝時引入我國,炒著吃或者醃製鹹菜都是不錯的選擇。
國慶假期回家,放下行李就匆匆跑到外婆家看了一眼,外婆直嘮叨,「也不早打個招呼,我還沒有給你準備飯」。其實,已過耄耋之年的外婆,很久之前就不炒菜了。打開火,燒上水,下上一碗掛麵,切上細碎的蔥花。雖然沒有豬油(外婆已經許久不吃肉了),那一碗熱氣騰騰的蔥花面,依舊是暖暖的。
美食錦囊
在家種根蔥
大蔥的生長期長達1年,所以這個品種可以直接忽略。分蔥和香蔥都可以考慮。分蔥可以用種子繁殖,而香蔥就需要用到種苗了。分蔥和香蔥對生長條件要求不嚴,可以忍耐乾旱和寒冷(當然,水凍得邦邦硬的天氣還是算了)。不過,它們都害怕炎熱,所以要想有個好收成,還需要給它們安排一個涼爽的環境。播下種去,不出2個月就能吃到親手種的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