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阿Q正傳》,我用「阿Q精神勝利法」治好了我的狂躁症

2020-12-14 讀書明智見微知著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不再滿足於簡單的吃穿,而是有了更深層次的追求,精緻的生活,孩子的教育成為更多人關注的話題,所有的這些沒有讓人幸福感更強,反而越來越焦慮,煩躁,甚至抑鬱。

為什麼會這樣?是生活辜負了我們,還是我們辜負了生活?

我生活在一個四線城市,和老公是大學同學,有一個上小學二年級的兒子,這些年通過打拼再加上雙方父母的資助買了套100平米的房子,按理說這樣的日子應該屬於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了,曾經我也很滿足,直到孩子上了小學。生活的波瀾不驚,事業的停滯不前,孩子的學業不精,讓我煩躁不堪。

那段時間我的情緒變化很大,看哪裡都不順眼,心裡總覺得有股火要燃燒,脾氣變得很差。老公,兒子都小心的避著我,生怕我這個火藥桶隨時爆炸,傷及無辜,我知道自己可能太焦慮了,曾經也找方法排解,奈何見效甚微,直到我無意中又讀了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主要講的是辛亥革命前後一位身無片瓦的底層農民,以出賣勞動力為生,深受壓迫與剝削,在經過一次次抗爭一次次受辱,再也無力反抗後,變得自輕自賤,狂妄虛榮起來,他用獨創的「精神勝利法」時時的自我安慰,即使在赴死的路上仍不忘「第一」。小說對阿Q所代表的那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典型形象無疑是批判的,諷刺的。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好的'和『壞的」。正像魯迅先生所說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覺得「阿Q精神勝利法」中的「自我安慰」用到某些方面還是不錯的。

1:自我安慰讓我發現老公獨一無二的好

老公做研究工作的,這份工作註定了他不可能工資很高,偶有加班,但大多數時候能夠照顧上家庭,應酬也不多,沒有什麼夜不歸宿,花天酒地事情發生,見過一個同學在聚會上失態,哭訴老公的不忠,只有錢沒有溫情,雖然住著豪宅,畫著精緻的妝容,但她精神面貌卻不是很好,我不再抱怨老公的書呆子氣,反而覺得這樣的人更踏實,更值得依靠。

2:自我安慰讓我明白兒子的健康快樂勝於一切

兒子自從上小學以來,成績一直不理想,每到考完試看到別人家的孩子捧著獎狀,我除了羨慕更多的是著急,雖然也輔導他,找家教,可效果並不明顯,每天搞得他累我也累,有時候會忍不住發火,娘倆的關係越來越差,直到有一天我無意中路過一個特殊學校,看到一個個情況特殊的孩子跨入學校的大門時,我釋然了,想當初懷孕期間好多次去做B超,我們期盼的是一個健康的寶寶,兒子雖然不是很聰明至少他很健康,快樂,懂事,體貼,是我自己對孩子要求太多,為我們兩個人都戴上了枷鎖。

3:自我安慰讓我明白豁達的老人勝於金錢

老公的父母都是農村人,生性豁達,很看得開,在他們眼裡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我們也曾因為他們年齡漸長想要接到身邊照顧,都被他們拒絕了,理由是身子骨還硬朗,不想給我們添麻煩,這與鄰居家每天上演的婆媳大戰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雖然他們的退休金不低。

照顧老人是子女的責任,可是碰到愛胡攪蠻纏的老人卻是子女的不幸。

結束語

情感解憂鋪告訴你:

在這個人人都需要奔跑的時代,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既定目標,沉溺於當下沒有追求的人生是可悲的。

可在追逐的道路上好高騖遠,忘記了初心,除了徒增煩惱,更有可能會使自己的生活變得一塌糊塗。

有時候你最珍惜的就在你的身邊,生活本來就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們要在不完美中發現它的閃光

點,時時地安慰自己,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生活中樂趣多了,煩惱少了。不要讓自己變得疲於奔命,

追求所謂的「高大上」。適當地停下腳步你會領略到人生路上不一樣的風景。

相關焦點

  • 阿Q與陳奐生之「精神勝利法」對比
    我主要論述阿Q、精神勝利及他的後來人。主要選取《陳奐生上城》與其做對比。用魯迅的話解釋精神勝利法:「中國人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而自以為正路。在這路上,就證明著國民性的怯弱,懶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地滿足著,即一天一天地墮落著,但卻又覺得日見其光榮。」精神勝利法的主要功能是維繫奴隸的心理平衡,用自欺、瞞自己、騙自己的方式使自己麻木。
  • 在墨子書院讀《阿q正傳》有感
    《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後的未莊為歷史舞臺,以主人公阿q的活動為線索,以批判阿q的病態心理精神勝利法為重點來組織材料。在藝術創造的過程中,作者不但從中國的現實社會出發,以農民的實際生活為基礎,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著眼於辛亥革命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設計未莊這樣一個閉塞落後的江南農村,作為阿q生活的典型環境。
  • 《阿Q正傳》:背後映射的中國精神
    《阿q正傳》是魯迅的代表作。不單單以刻畫鄉下無賴漢為能事,阿q是中國人各種劣根性的結晶體,是每個中國人,卻不是任何的個人。魯迅是有意識地要指出中國民族性的弱點。影射中國民族普遍的劣根性。《阿q正傳》不單單讓人笑,其中包蘊著一種嚴肅的意義。
  • 《阿Q正傳》:為什麼阿Q沒有女人?
    但最主要的就是要激起國人,一生都在呼號著,不怕揭露傷疤,用自己鋒利如刀的筆去喚醒沉睡麻木的人。要說到盧先生哪一篇文章比較厲害,那就是阿q正傳在裡面,阿q是一個非常窮的人,這個人有一個特點,並不覺得自己窮是一件可恥的事情,反而是引以為豪,就像一個地痞流氓一樣,但其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喜歡自我安慰。
  • 來一部經典看電影《阿q正傳》
    阿q正傳《阿Q正傳》是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創作於1921年12月,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阿Q的精神勝利法,他與人家打架吃虧時,心裡就想道:「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世界真不像樣,兒子居然打起老子來了。」於是他也心滿意足儼如得勝地回去了。中國人的精神勝利法發明固然很早,後來與異族周旋失敗,這方法便被充分的利用。
  • 《阿Q正傳》:阿Q的精神勝利法,何嘗不是當時國民的鏡子
    阿Q精神勝利法是什麼 《阿Q正傳》稱得上是現在小說中的經典之作,他不僅屬於過去,同時也屬於將來,不僅屬於中國,而且是屬於世界。阿Q只是名字屬於中國,他的"精神勝利法"卻是全世界各國被奴役的國民所共有的。
  • 再讀魯迅的《阿Q正傳》:生活中,我們也需要一點兒阿Q精神!
    文/飛魚在生活中,我們偶爾也需要用精神勝利法去調整我們的心態,讓我們在受傷在失敗的生活,快速地恢復過來。提到精神勝利法,不得不想到阿Q。阿Q是魯迅寫的《阿Q正傳》裡面的主人公。但他總有一套「精神勝利法」,去自尋滿足。
  • 再讀魯迅的《阿Q正傳》:有時候,我們需要一點兒阿Q精神
    他有一套出名的「精神勝利法」,也就是妄尊自大,自欺欺人的自我麻痺之法。他被人打了,卻在心裡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別人知道他有這個精神勝利法後再打他都會逼他自己罵自己,他乖乖地罵了之後卻覺得自己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因此很滿意。
  • 《阿Q正傳》:淺談精神勝利法是否適用於現代社會
    阿Q精神阿Q正傳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阿Q精神。而什麼是阿Q精神呢?簡單的說就是一種是自慰精神或者是自賤精神,學者概括為:就是阿Q的自欺欺人、自輕、自賤、自嘲、自解、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等種種表現。
  • 阿Q精神到底是好的還是壞的?《阿Q正傳》告訴你
    「阿Q精神」簡單的說就是一種自我安慰的精神,學者概括為:就是阿Q的自嘲、自解,自我陶醉等種種表現。簡言之,是使用精神勝利法進行自我安慰,或者即刻忘卻。大家好,我是小甜,歡迎來到小甜說影視,今天我為大家介紹的是《阿Q正傳》是魯迅創作的中篇小說,創作於1921年12月,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該小說創作於1921年底,共分九章。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農村為背景,描寫了未莊流浪僱農阿Q,雖然幹起活來「真能做」,但卻一無所有,甚至連名姓都被人遺忘的故事。
  • 《阿Q正傳》:阿Q最大的悲劇,在於他的無知
    原創:王子涓涓《阿Q正傳》是魯迅的一篇中篇小說,收入《吶喊》中的《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以連載的形式發表於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的《晨報副刊》。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為社會為背景,故事發生在農村未莊,主要描寫了阿Q這樣個典型人小人物形象。
  • 魯迅《阿Q正傳》:極其諷刺,多少人靠著阿Q的精神勝利法活下去
    阿Q如果沒有他那自成一套的精神勝利法,他估計很難在那個封建社會生存下去,每當他被欺凌時,他總是會用他的精神勝利法安慰自己。阿Q每次被人打了一通之後,先是難過不已,爾後心想「我總算是被兒子打了」,然後心滿意足的離開了,他的精神勝利法屢試不爽,當「被兒子打了」這一招被人拆穿不讓他用,欺凌之人要阿Q承認自己是畜生,是蟲子,阿Q不得不從,從了的阿Q發現自己是第一個能自輕自賤的人,這自輕自賤無所謂,主要是佔了個第一,狀元是第一,自己也是第一,阿Q再次心滿意足的勝利了。
  • 《阿Q正傳》阿Q靠精神勝利法戰勝別人,卻稀裡糊塗丟了性命
    《阿Q正傳》裡的阿Q是一個再平凡不過的小人物,由於他社會地位低下,沒有正當職業,在遭到別人欺侮後,就以精神勝利法戰勝他人。他骨子裡卻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他身上的傲骨最終使他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阿Q頗有一種「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別人看不穿」的心態。
  • 莫言:我願用我所有的作品換一部《阿Q正傳》
    但是在一次採訪中莫言表示:」我認為要求一個作家每年都要有好的作品出來面世是不現實的事。同時如果你每年都可以相互上乘的作品也是沒有意義的。我現在也越來越體會到,與其發表十部一般化的作品,不如發表一部比較好的作品。所以我願意用我全部的作品換魯迅的一個短篇小說,換他一個《阿Q正傳》,如果我能寫出一部類似於《阿Q正傳》,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那我願意把我所有的小說都不要了。
  • 重讀《阿Q正傳》,圈點阿Q精神中蘊含著的積極意義
    今天筆者重讀《阿Q正傳》,試圖從另外一個角度,圈點阿Q精神中蘊含著的積極意義。魯迅棄醫從文回國後,便用犀利的文筆寫下《阿Q正傳》,於無聲勝有聲,發出無比激憤的吶喊。海邊風景·選自Pexels網站|卑微愚昧的阿Q竟然悟出一個精神勝利法魯迅筆下的阿Q是未莊的一個流浪僱農,沒有文化,
  • 漸漸的,我們都活成了魯迅筆下的阿Q
    莫言先生曾說,自己所有的作品都比不上《阿Q正傳》。這是魯迅於1921年創作的中篇諷刺小說,旨在揭露舊社會黑暗、腐敗的社會特徵,批判生活在那個社會的人們愚昧、麻木、懦弱的國民劣根性。阿Q是魯迅先生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中的主人公。阿Q是一名自尊自大,自輕自賤,自欺欺人,欺軟怕硬又極其卑微的貧苦農民,受盡剝削壓迫的反動封建文化、封建精神、醜陋的自我麻醉甘於受奴役的卑賤心態。
  • 《阿Q正傳》賞析
    阿Q性格的最主要的特徵是「精神勝利法」。所謂的「精神勝利法「就是在現實中無法獲得滿足只好在精神上、在幻想中尋求自我安慰。小說中的《優勝記略》和《續優勝記略》都是他的這種精神勝利法的表現「行狀」。歸納起來,精神勝利法的主要特徵有:自欺欺人、自我安慰。阿Q只求在精神上戰勝對方,既自尊自大,又自輕自賤,死要面子又欺軟怕硬,麻木健忘而糊塗終生。
  • 《阿Q正傳》:我們來說說,「阿Q」這個人
    第一次讀《阿Q正傳》還是上中學,讀起來似懂非懂,只是聽老師的講解「國民性」,「劣根性」,「精神勝利法」,便遇著此類語文題便往上靠答案。多年之後再讀《阿Q正傳》,隨著生活經驗的積累,社會閱歷加深,方真正讀懂這本書,讀懂阿Q精神。
  • 《阿Q正傳》:我看阿Q多怯懦,料阿Q看我應如是
    直至今日,除了書中讓人大跌眼鏡的「精神勝利法」,阿Q帶給我們的思考遠不止於此……一、面對現實,用瞞和騙,營造出一條逃路如果冰冷的現實直戳戳地橫亙在眼前,你的選擇會是什麼?很顯然,阿Q選擇了逃避,他所謂的「精神勝利法」只不過是掩耳盜鈴的把戲,這種處事方法的本質,其實就是自欺欺人。書中第一次描寫阿Q被人暴打的情節是這樣的:阿Q站了一刻,心裡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於是也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走了。
  • 《阿Q正傳》讀後感
    讀完《阿Q正傳》,我只能用六個字來表達我對本小說主人公啊Q的感受:可憐、可恨、可嘆。除此之外,更多的是對這個時代悲劇的深思。《阿Q正傳》以未家莊辛亥革命前後的歷史為背景,以阿Q一幅幅可笑又可鄙的生活畫面為線索,勾勒出了當時冷酷麻木與醉生夢死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