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晶片製造有多爛?十年飲冰,難涼熱血!

2020-12-14 電子工程專輯

十年飲冰,難涼熱血。這句話用來表達大陸人對於國產晶片研發的歷程再合適不過。國產晶片的研發在大陸成效一直甚微,但是,今天,袋鼠君講一些大家不知道的國產晶片背後的人,你會發現,他們一直在努力縮小在這個行業的差距,他們付出了比汗水更沉重的東西。


華為的事情,還是鬧大了。


甚至連我媽都來問我,「華為是不是要完蛋了」。



臨到了,老太太還問了一個終極命題,「我們內地自己的晶片,到底行不行」。


這讓我想起一個號稱「央視最牛採訪的視頻」。


記者:目前為止我們鋼鐵產能情況怎麼樣?

馬科長:鋼鐵我們的歷史發展比較長,產業工人比較豐富。 

記者:那到目前為止我們鋼鐵產能情況怎麼樣?

馬科長:我們實施精鋼戰略是想在調整布局的過程中,提高裝備水平,做好節能減排,搞好循環經濟發展。


一個是真的敢問,一個是真的沒辦法答。



一旦臺積電向我們斷供,中國大陸晶片的真實現狀就是,落後西方5-10年,甚至更多


晶片生產大致分晶片設計、晶片製造、晶片封測三大環節。


晶片設計的工具,用的是國外的EDA軟體,就連中國最好的晶片設計公司華為海思,也只是剛剛開始「去美國化」。


全球最大最好的晶片製造廠商,就是臺積電。臺積電現在已經實現5納米工藝制式的量產,而大陸最好的晶片製造公司中芯國際,剛剛完成14納米的量產


而製造最先進位程晶片使用的光刻機,都得從荷蘭ASML公司進口。但現在也買不到了,因為美國不讓。


大陸最好的光刻機生產廠商是上海微電子,現在生產的是90納米的光刻機。


中國表現最好的,是封測環節。但這個環節的利潤,並不高。


真實的情況就是,落後。



沒有人在乎晶片行業是個極其燒錢的行業,什麼幾十億,幾百億投進去,連個水花都看不見。


也沒人在乎晶片行業是個需要時間的行業,可能幾年、十幾年都看不到成績。


也沒有人在乎國產晶片行業的人才缺口,達到了30多萬。


也沒有人在乎晶片行業是個「贏者通吃」的行業——老大吃肉,老二喝湯,老三老四舔舔碗底,至於後邊的,全看命。


更沒人在乎,由於1996年的《瓦森納協定》,華裔的工程師無法進入歐美半導體公司的核心部門,中國公司買不到近二代的設備。


我們的最新研究,就是人家已經過時二代的技術


根本沒人在乎這些,既然國外的晶片有得買。國產的晶片,罵就對了。



但即便這樣,仍有一大批人,堅守在這個行業,從未離開。


十年飲冰,難涼熱血。


我知道他們的故事。所以,我想為內地晶片說幾句。我害怕再不說,會來不及。


我希望大家能明白,這個行業的差距,是越拉越大的——市場佔有率的前兩位,會把錢都賺走。這樣,也能支持它們在研發端投入更多的資金。


如果你發現,大陸晶片行業在縮小這個差距,那希望你明白——他們付出了,比汗水更沉重的東西。




01



最先拉了華為一把的,是中芯國際。中芯國際的創始人,叫做張汝京


沒創辦中芯國際之前,張汝京已經是行業內人人知曉的大佬。他入職的公司,是美國半導體巨頭德州儀器。
在德州儀器的20多年,張汝京狂建9座工廠,遍布美國、日本、新加坡、義大利等地。
就在這時,張汝京的父親張錫綸從臺灣飛去美國,問了他一個問題:
張錫綸曾是我國有名的煉鋼專家。抗戰時期,他和妻子主持的第21兵工廠,生產了中國90%的重機槍。
現在,兒子事業有所成就,他也希望兒子可以在大陸,建一座晶片工廠。

父親的話,戳動了張汝京。


他從小接受的教育,是「以做中國人為榮,我們就是中國人」。如今,是到了為國家做貢獻的時候了。


幾天考慮後,張汝京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辭掉工作,回國辦廠


不出一個月,他回到臺灣,創辦了世大半導體




在張汝京的帶領下,世大很快就建了兩座工廠,一舉成為臺灣第三大晶片公司。


公司的業績,也越來越好看。


但與此同時,世大也引起了臺積電的注意。在晶片行業,當出現後起之秀時,摧毀它的最好辦法,就是收購它


這場收購張汝京也沒什麼意見,因為臺積電給出了50億美元的高價,這幾乎是當時世大股價的8倍。
但張汝京提了一個條件,「 收購完成後,世大的第三個工廠,必須要建在大陸 」。
當時並沒有人對這個提議提出反對,收購也得以很快完成。
但這之後,張汝京三番五次的找到臺積電負責人,詢問大陸建廠的事,都沒有收到明確的回應。

臺積電並不同意,並且警告張汝京,「如果離開,你在臺積電的大量股票將被收回」。
錢,不要了;公司,不要了;股票,不要了 。張汝京毅然離開臺灣,來到大陸,準備建廠。

當時大陸晶片的製程工藝,卡在了0.5微米,停滯不前。


建晶圓加工廠太費錢了。一條最普通的8英寸生產線,都需要10億美金。


在這樣的背景下,張汝京扮演了開拓者的角色。


為了表明決心,他把太太和孩子,甚至90歲的老母親,都一起遷居至上海。


初來上海,建廠的人才、設備、資金、需要引進的技術,什麼都缺。


但當得知張汝京要在大陸建廠時,除了他在德州儀器和世大之前100多位海外同事願意追隨他,還有300多位臺灣同胞,也跟著他來到了上海。


大家都看到了張汝京身上的使命感,家國情懷、回國報效,這一次,終於有了機會。


這些,讓張汝京驚喜萬分,建廠初期的骨幹,有了。


在資金方面,張汝京把他20年積攢的資源和口碑全用上了。在短短一年的時間裡,神奇般的籌到了10億美金。


要知道,中國建國以來最大的電子工業項目——909工程,最開始的投入是100億人民幣。


一個張汝京,抵上了一個國家工程。


在解決了人才、資金問題後, 技術和設備 ,又成了最大的問題。
冷戰結束後,西方國家在美國的主導下,籤署了《 瓦森納協定 》。這個協定中限制了先進材料、電子器件、軍品等各種商品或技術的出口。
即便中國購買技術的價格讓其他國家難以拒絕,美國也會出面幹涉,直接中斷這次交易。
為了能買到先進的設備和技術,張汝京找遍了美國五大教會,為其人格背書。
並再三承諾,中芯的產品只用於商業用途,不用於軍用等領域,這才拿到了美國的出口許可。
2000年8月1日,中芯國際開始動土,短短13個月後,到2001年9月,中芯國際正式投產。
同時,中芯國際的0.25微米以下生產線,也將大陸晶片, 第一次推進至納米級
為了吸引更多的海外人才和華人回國,張汝京在廠區周圍,建了從幼兒園到高中的中芯國際學校。
並且,一部分工人還能到上海微電子學院進修——這是他們之前,想都不敢想的。
家庭、夢想、事業,在中芯國際,都能找得到。在這種氛圍下,中芯國際不斷地吸納著海外人才。

短短3年時間,中芯國際就擁有了 4條8寸產線和1條12英寸生產線

毫不誇張地說,這3年,把大陸晶片產業拉快了30年。


到了2003年,萬人一心的中芯國際,傲然豎起六座工廠,做到90納米集成電路線寬,躋身全球第三大代工廠


大陸晶片製造業,迎來了最高光的時刻




02



然而,臺積電一直在關注張汝京。


其實不僅是臺積電,當張汝京帶著300多人離開時,臺灣人也慌了神。


2000年,臺灣當局以莫須有的罪名,罰了張汝京15萬美金,並警告他馬上從大陸撤資。


但張汝京不認慫,宣布放棄臺灣戶籍


臺灣政府氣得抓不到人,拿他沒辦法,只得嚴禁所有臺灣科技公司進入內地。


與此同時,臺積電也開始了自己的操作。


他們一直在默默準備,等待給張汝京,給中芯國際,致命一擊。


(積電創始人張忠謀)


2003年8月,中芯國際即將在香港上市。


就在上市前幾天,臺積電在美國加州起訴中芯國際,並索賠10億美金。


臺積電並不是狀告中芯國際侵犯它的專利,因為雙方早就在專利上進行了交叉授權。


臺積電起訴的是, 中芯國際員工,盜取臺積電Trade secret(商業機密)

中芯國際的工程師,很多都來自臺積電,這本身就讓張汝京陷入了劣勢——工程師或有意、或無意,都會在某些項目上用到臺積電的菜單等信息。


這些,誰都說不清楚。


要知道,2003年中芯的收入僅有3.6億美金。這場官司輸了,相當於要了中芯國際的命。



官司拖了兩年,中芯拖不住了。中芯選擇了庭外和解,6年分期賠償臺積電1.75億美金。


由於當時請的律師並不專業,在「和解協議」上,中芯國際又被臺積電擺了一道。


臺積電設置了一個「第三方託管帳戶」。


中芯必須將所有技術存到這個帳戶裡,供臺積電「自由檢查」。自家最核心的競爭力,最隱私的部分,供人家隨意翻動。


這樣,臺積電找起中芯國際的麻煩,變得更加輕鬆了。



在「和解協議」達成1年零7個月之後,臺積電再次起訴中芯國際,狀告中芯國際違反「和解協議」


臺積電要求中芯國際將剩下的1.3億和解金一次性付清,並指控中芯國際侵犯在0.13微米工藝中,有82%的部分,侵犯了臺積電的專利


但當時中芯國際公司上下,都覺得能和解是好事——這對公司的長遠發展是有好處的。


他們都在盡力履行「和解協議」。


這次起訴,本質上惡性競爭,蓄意破壞。其中最大的原因,可能是中芯國際當時的技術,步入了45納米的門檻。


就連當時日本的媒體都再說,「臺積電在國際上遙遙領先,但在大陸市場的發展屈居中芯國際之後,阻止中芯做大才是臺積電將中芯國際告上法庭的真正原因」。


中芯國際的反應也很強硬,堅決否認自己侵權,並準備了充足的證據。


公司上下,都覺得這次指控是「莫須有」的,也都覺得自己能打贏這場官司。


整個公司在正常運轉,張汝京的工作也在正常進行。



就在宣判的前1天,張汝金還在召集項目組開例會,安排日常工作。


但是,中芯國際又輸了。


這一次的代價,更為慘痛——在1.75億美金的基礎上,再賠2億美金,外加10%的股份。


如此下來,中芯基本上喪失了競爭力。


並且,臺積電還提出了一項要求:張汝京必須離開中芯國際。


得知審判結果那一刻,張汝京在電話裡嘶聲痛哭。



第三天,他便引咎辭職。


在離開之前,臺積電又要求他籤署了一份競業協議——從2010年算起,三年內不得再從事晶片相關工作。


在說完一句「我對事情負責」叮囑了同事「不要被打趴下」之後。這位61歲的老人,離開了為之奮鬥了9年的中芯國際。


大陸晶片剛剛燃起的光,又熄滅了




03



張汝京離開中芯國際後,一個叫做江上舟的人,扛起了中芯國際。


幾年前,正是江上舟接待了張汝京,並一手促成了中芯國際落地上海。


除了他對張汝京能力的認可之外,鮮有人知道的是,在1998年,江上舟曾仔細研究過臺灣地區半導體產業。

「如果上海在此時扶持半導體行業,那麼2015年-2020年,上海集成電路生產線技術等級和生產規模將可能超越中國臺灣」。


我們一直都說,上海不相信網際網路



中國網際網路企業三大巨頭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其中百度在北京,阿里巴巴在杭州,騰訊在深圳
其實馬雲最初是在上海創業的。但上海沒人相信他那說的東西,也招不到人,最後只能回到家鄉杭州。
2008年時,上海市委書記還特意在會上要求全體相關工作人員反思,「 上海為何留不住馬雲 」。
並且,「 為上海失去這樣一個由小企業發展而成的巨型企業感到相當遺憾 」。
長時間以來,堂堂魔都,中國金融中心,最拿得出手的網際網路企業,居然是世紀佳緣。
在過去的「網際網路黃金二十年」中,上海政府把大量的資金投入半導體行業,扶持內地晶片的發展。
他們第一次收穫的,是一個 精心包裝的騙局 ,以及 全世界的嘲笑
2003年2月26日,上海各界領導悉數參加了一場發布會。這場發布會由上海政府新聞辦公室親自主持,上海市長興奮地向全國人民介紹:
發布的東西,叫做「 漢芯一號 」——一款每秒可以進行2億次運算的晶片。性能,甚至超過了同期英特爾的產品。
這樣的產品,英特爾用了40年,而「漢芯一號」的研發,只用了16個月。
「漢芯一號」的發明者陳進教授,也被眾多媒體稱為「國產晶片的新教父」。
有了這樣的成績,上海市當然繼續追加投資。同時,「上海市科技創業領軍人物」「上海交大微電子學院院長」等各種頭銜也授予給陳進。
3年後,陳進被曝出「將摩託羅拉晶片上的Logo用砂紙磨掉,重新打上『漢芯』字樣」的醜聞。
消息被確認後,一地雞毛。陳進成了人人喊打的「敗類」,內地晶片行業被全世界嘲諷。
美國媒體直接放話,「 中國人只有抄襲的本事,他們永遠都無法真正研製出晶片 」。
還繼續支持麼?不了吧,不是說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嘛。何況,網際網路公司那麼好賺錢,晶片這種「費錢費力不討好」的行業,何必呢?
但它還在堅持——它仍把各種資源,塞進一個叫做 張江高科技園區 的地方


這一次,他們得到了中芯國際。


在最初的幾年,中芯國際的發展超乎所有人的想像。江上舟的判斷,似乎要變成現實。


但與臺積電的碰撞和張汝京的出走,還是讓江上舟的願望落了空。


他甚至都不再有機會,能看到這樣的場景——在主持中芯國際工作兩年後,江上舟因病去世。



那時的中芯國際,風雨飄搖。


當時正是整個晶片行業下行的周期,加上金融危機的影響,中芯國際每年都在虧損。


到了2010年,中芯國際虧損30億。


好在張汝京留下的班底還在,中芯國際的基本盤,穩住了。


但喪失競爭力的中芯國際,離臺積電的差距越來越大——臺積電一年的研發費用,甚至比中芯國際20年的都多


為了「活下去」,中芯國際只能「撿」臺積電剩下的。當臺積電升級工藝之後,放棄的那部分市場,中芯國際會接過來。


4G興起時,臺積電都開始用10納米技術。而中芯國際,才剛剛開始28納米的量產。


就在這時,梁孟松加入了中芯國際。



梁孟松也是臺積電舊將。離開臺積電之後,他加入三星擔任研發部部長,將三星的製造技術直接從28納米製程,升級到14納米。


而臺積電同樣以「陸續洩漏臺積電公司之營業秘密予三星」之由,將梁孟松告上了法庭。


最終的結果,和張汝京相似——三年內不能以任職或者是其他的方式繼續為三星提供任何服務,限制結束之後,也不能到臺積電的競爭對手公司工作。
梁孟松加入中芯國際298天後,中芯國際攻克了14納米的工藝技術。
與此同時,在等效7納米的工藝技術,也取得了階段性的進展。
這也意味著,中芯國際,能為性能機的「第一梯隊」,提供產品了。

就在中芯國際蒸蒸日上時,那個被迫離開中芯國際的61歲老人,也早就開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三次創業。
在籤署競業協議時,他被告知可以從事相關行業中的 LED和太陽能領域。
在離開中芯國際後,他成立了一家新的工廠,為LED產品生產晶片。
新的領域生產難度不算大,甚至一度傳出消息,張汝京準備退休, 從事一些關於教育或者慈善的工作。
2014年,在上海臨港新城裡,新成立了一家叫做上海新昇 的公司。

晶片成本最大的材料是矽。矽片技術的發展,主要有兩條路,一條是純度越來越高,一條是尺寸越來越大。
矽片尺寸越大,能切割的晶片也就越多,成本也就越低。
上海新昇,就是做 大矽片 的。它後來被上海矽產業集團收購。
2020年4月20日,上海矽產業集團上市,當天股價暴漲180%。

從結果上談,張汝京是一個失敗的創業者。他三次創業,又三次被迫離開。


從現實上看,上海20年的投資,是失敗的。大陸晶片產業的發展,是失敗的——我們和世界一流的水平,有肉眼可見的差距。


但這其中,每一個為這個行業付出過的人, 值得被銘記

但他們放棄優渥的環境,放棄可能更光明的未來,是因為他們心中,都有一個執念:
中國,不能沒「芯」!我們不能在晶片上,被人家死死地卡住脖子。
2020年5月6日,權威半導體第三方調研機構發布 全球十大半導體銷售排名 華為海思 創造了歷史,首次擠進榜單, 排名第10位

2020年5月15日,國家集成電路基金及上海集成電路基金宣布向中芯國際注資160億元。
而中芯國際也在「N+1」「N+2」技術上取得突破, 性能大致等於臺積電7nm晶片的性能

倘若你打開大陸晶片的版圖,中芯、展訊、銳迪科、芯原……這些內地晶片的新生軍,都在上海。


而它們,也佔據了大陸晶片行業,接近50%的產值


在網際網路行業最黃金的20年,上海選擇了堅守。它用長達20年的輸血,給大陸晶片行業,留下最後一束炬火。


而今,炬火已有燎原之勢。

時至今日,還有很多人記得江上舟那句,「上海集成電路生產線技術等級和生產規模將可能超越中國臺灣」。
我最先想起的,是那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向所有為大陸半導體行業、中國半導體行業奮鬥過的人們致敬!

在這個關於大陸晶片故事的最後,還留了一個小彩蛋——2018年,張汝京老先生開始了自己人生中的第四次創業。

IDM,是晶片的設計、製造、封測三個環節一個公司獨立完成的模式。這種模式,對資金、人才要求特別巨大。
而CIDM,是共享式IDM。與臺積電專注生產的模式相比,算是內地當下的最優選擇。
同時我們也相信,關於內地晶片的故事,也才剛剛開始。


相關焦點

  • 《隱秘的角落》姊妹篇,紫金陳最高分小說,一個「十年飲冰難涼熱血...
    豆瓣網上,2019年已經有網友在討論《長夜難明》:「希望不要魔改並能過審。」有人認為,結尾還是要改的,畢竟小說中夏立平以及「大老虎」的設定,過審時可能會有一定的難度。也有網友覺得,看完了《隱秘的角落》,很有信心電視劇會在保留原著的基礎上,不魔改。
  • 深度剖析,國產晶片目前到底什麼水平?
    2020年5月15日,華為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一周年前夕,美國對華為的限制措施再次升級,要求採用美國技術和設備生產晶片的企業,必先經過美國批准才能出售給華為。華為表示,一旦美國新規落地,將衝擊華為全球170多個國家客戶、數千億美元的網絡擴容、維護,並影響30多億人口的信息通訊。
  • 十年磨一劍,國產5nm刻蝕機研製成功,晶片製造前進一大步
    晶片的誕生無疑加快了現代的建設,讓人們的生活的更加「智能化」,這些足以讓它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而隨著集成電路的快速發展,我們手裡的數碼產品越來越小,性能越來越強,功能也越來越多,讓我們的生活有了飛躍般的變化。
  • 比特幣十年飲冰,難涼熱血!
    - 關注 炒幣天王 給你更全面的建議 - 每日行情全面分析,總體趨勢把握,精準有參考價值。文章內所有數據力求準確,如有錯誤,請多包涵!均線粘合後日K重新站上了所有均線上方,多軍仍佔主導地位。指標上看日線MACD有形成金叉的可能,量能柱即將轉綠,前文說過日線能否形成金叉是幣價能不能突破兩萬關口的關鍵,目前來看暫未形成。12點的4小時線走出了一個陰包陽形態,在日線金叉形成之前不建議重倉做多,頭肩形態還是有形成的可能的。操作上等小級別走出強勢信號先輕倉布局多單,在日K金叉形成之後加倉,下方第一支撐位18800附近。
  • 《沉默的真相》:2020年度最佳電視劇,國產懸疑巔峰,沒有之一
    《沉默的真相》,2020年度最佳國產劇,國產懸疑巔峰,沒有之一!希望大家能多鼓勵這樣的作品,這部劇值得被更多人看到!兩極橫跳一點過渡都沒有,就這樣來了,把這個極具正義感的熱血青年給砸懵了。紫金陳對這個人物的設定是十分合理的,只有一個沒被鈍刀子磨過的新鮮人才能對他者的痛苦有這麼大的反應,他根本還不具備消化、否認這痛苦的能力,甚至認為自己是見死未救的幫兇,直接被愧疚感折磨得寢食難安,才會義無反顧成為陰森大廈的第一個拆牆人。
  • 國產晶片有戲了?3nm晶片關鍵技術被突破,復旦大學教授立功了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國產晶片有戲了?3nm晶片關鍵技術被突破,復旦大學教授立功了。晶片是智能化時代的依賴產物,只要是電子類產品都需要用到晶片,隨著手機越來越智能,對於晶片工藝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目前最先進的5nm晶片工藝也已經用於手機製造上了,搭載5nm晶片的iPhone 12以及Mate 40,在性能表現上都格外的突出。
  • 《長夜難明》:是什麼讓一群憨憨,堅持十年,還賭上了自己的命?
    十年飲冰,難涼熱血。隨著黑馬網劇《隱秘的角落》火爆出圈,小說原著作者紫金陳也越來越受關注。今天,說的是紫金陳的另一部小說《長夜難明》,也同樣被改編成了影視劇。這部不是本格推理,罪犯並不難猜,作者也沒打算讓讀者燒腦來猜。
  • 豆瓣8.6分,《重啟之極海聽雷》「鐵三角」熱血難涼
    《重啟》劇照該劇講述了吳邪、王胖子、張起靈「鐵三角」在十年之約結束、退隱養老之後,重新為親情、友情,踏上一段冒險之旅,在經歷生死危機的考驗後,他們揭開重重迷霧、獲得新生的經歷,更講述了「鐵三角」之間齊心協力,不畏艱難險阻,肝膽相照的友誼故事。
  • 十年飲冰,難涼熱血。追逐夢想的身影永遠閃耀!
  • 晶片再難,有兩彈一星難嗎?
    例如,有人認為中國在兩年內就可以造出高端晶片 實際上,這是個大大過頭的估計。目前我們沒法給出個時間表。如果我們能在十年內造出現在最高水平的晶片,就是很大的成功了。
  • 沉默的長夜 難明的真相
    近年來,國產影視創作好像達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高度,無論是動漫、電影還是電視劇,如同百花齊放般湧現出一批高質量、高口碑的作品。紫金陳憑藉其推理之王系列《無證之罪》《壞小孩》《長夜難明》被稱為「中國版東野圭吾」,系列改編的電視劇《無證之罪》《隱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也高開炸走,口碑爆棚。
  • 國產晶片為何停滯不進,其實是有原因的!
    國產晶片一直都是我們的痛處,我們在很多技術上,目前還很依賴進口晶片,導致外國一旦封鎖,我們的產業將會受到極大的影響。我們國家也是一個大國,那為什麼我們晶片技術會如此落後呢?其實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而讓我們國家晶片停滯13年的原因,其實就是因為2003年的"漢芯事件"。2000年,中國的晶片產業十分落後,百廢待興,當時我們國家大力扶持集成電路產業,希望中國能造出屬於自己晶片,"漢芯計劃" 就此開始,沒錯,28年前中國就有了造晶片這個念頭,那為什麼到現在我們的晶片技術還那麼落後呢?
  • 份額僅為十分之一,為何大陸晶片製造,與臺灣差距這麼大?
    近日,知名半導體分析機構TrendForce發布了2020年全球晶片代工數據,以及2021年代工市場預測數據。從數據來看,2020年全球晶圓代工產值將達846億美元,年增長23.7%,增長率達到了近十年以來的最高峰。而2021年產值約為897億美元,增長率約為6%。
  • 熱血傳奇:牛7神秘之門,究竟通向哪裡,你知道嗎?
    十年飲冰,難涼熱血!大家好,我是老8,一個專注傳奇的骨灰級玩家。在176傳奇版本中,牛魔寺7層是一個爆終極武器的地方,早期的牛魔7層就是一個探寶樂園,熱血傳奇中的許多高級裝備都產自那裡,玩家對那裡的怪物如數家珍,牛魔王可以說是大家的老朋友了,其所攜帶的龍牙、怒斬、逍遙扇三把武器更是令人垂涎三尺。相信長期混跡於牛7的玩家對於牛魔寺廟的地圖非常熟悉。
  • 晶片再難,比兩彈一星還難?中國科技大學教授:兩者沒有可比性
    同時,我們也知道,在美國政府宣布制裁以後,美國的手機晶片供應商就開始對華為禁售了。由此也造成了華為手機的製造遇到了瓶頸期。有人說,不就是一個小小的「晶片」嗎?我們可以自己研發 製造。晶片技術早已經被西方國家壟斷,因此,中國想要在此時去研發製造其路程還是非常的艱辛。
  • 夏日冰飲——紅豆冰
    待白糖煮化後盛碗放涼,置放冰箱冷藏。將冰塊刨碎放入碗中,淋上紅豆湯,再加入自己喜歡的水果粒,一碗夏日冰飲——紅豆冰 就呈現在眼前啦舀起一勺紅豆冰,冰甜涼爽直擊內心,將烈日酷暑拋之腦後,吃出好心情!
  • 沸騰的十年大潮:投資人眼中的國產替代
    核心觀點:國產替代在中美互不信任的猜疑下,正成為不可逆轉的十年級別的大潮!對打著國產替代旗號的項目而言,需求不需要驗證,技術可行性不需要擔心,市場不要操心,上下遊都很清晰。一切都看起來套著模板來,似乎就可以投資了。然而知易行難,看下來仍然是出手極少極難。總是有太多的糾結和陷阱擺在眼前。
  • 夏季冰飲和夏天的飯
    其實我自己基本上懂事之後就不吃冰的東西了~這個懂事要從懷孕後說起~我開始會很在意健康養生之類的~鑑於群作業主題冰飲~我還是很開心的在周五晚上凍了各種冰
  • 安迪·科斯勒:中國晶片製造為什麼難以成功?
    【文/安迪·科斯勒 譯/觀察者網 由冠群】自2005年以來,蘋果公司第一次開始製造沒有英特爾晶片的Mac電腦。該公司在上周宣布,Mac將使用蘋果自己的M1晶片,該晶片由臺積電(TSMC)製造。嘿,英特爾,這可不是針對你——現在全行業都知道你沒有順利生產出10納米以下級晶片,你仍然還很落後。
  • 中芯傳來好消息,國產晶片迎來轉機
    美國在晶片禁令之中,頻繁給予美國企業「特權」的做法,正導致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開發自己的半導體產業鏈,以保障本國企業的利益不遭受損害。在歐盟為主導的17個國家宣布加入《歐洲處理器和半導體科技計劃聯合聲明》,計劃在3年內投資1450億歐元,發展自己的半導體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