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提到中國唐朝最偉大的詩人,人們便會透口而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白居易的文學地位在當時極高,由於他的作品平實易懂,亦沒有那麼多難懂的典故,所以他的文學作品普及度很高,在當時連不識字的婦孺都能背上幾首白居易的詩歌,他的作品甚至流傳到國外。
白居易的詩從來不局限於一種風格,既有清新風趣的小詩,如《池上》、《問劉十九》,亦有充滿諷刺和同情意味的《長恨歌》和《賣炭翁》。
在白居易眾多作品中,還有一首詩,名為《買花》,或許我們對這首詩並不是很熟悉,但是如果仔細讀之,會感受到其精妙之處。這是一首充滿諷刺意味的詩歌,可以說在當時具有極大的社會意義。
今天我們不妨欣賞白居易的這首《買花》。
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貴賤無常價,酬直看花數。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上張幄幕庇,旁織巴籬護。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
我們知道,中唐時期的李賀也寫過一首類似的作品,名為《牡丹種曲》,也是充滿諷刺意味。不同的是,李賀的詩歌語言優美而濃重,仿佛是一幅濃墨重彩的油畫,而白居易的詩平白如話,質樸至極,更像是在講故事。
詩的開篇便告訴了我們時間和地點。這是一個暮春時節,在帝都長安,車水馬龍喧囂不已,更重要的是,此時是牡丹花盛開的時節。
京城中有錢有勢之人不惜花費重金去買牡丹花。李賀曾在《牡丹種曲》中用生動的語言描寫達官貴族們買花的情景:「走馬馱金斸春草」,他們用馬馱著錢去買最名貴牡丹花,可見其當時貴遊們生活的奢靡程度。
在當時,牡丹花的品種不同,價格亦不同,有的牡丹枝繁葉茂,看起來嬌豔至極,就這樣小小的一束花,竟然要付五捆白絹的價錢。對普通百姓而言,這真是一筆巨款,但是對這些遊貴們而言,卻一擲千金毫不在意。
這些牡丹花被貴族們買走後,被精心地呵護著,不僅搭上了帷幕,還築起了籬笆護欄,每日澆灌施肥,使得花的顏色還和以前一樣鮮豔動人。
晚唐詩人李商隱在《詠史》中寫道:「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貴族們爭相花重金購買牡丹花的奢侈之風在當時極為盛行,長此以往必然會形成一種奢靡的不良之風,甚至會動搖國家的根本。但是在當時,這種奢靡之風沒有人認為是錯誤的,而是一種值得炫耀的事情。
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喻。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詩的前半部分介紹了貴族們買花養花的情景,後面幾句則是以一位田舍老翁的視角來表達他內心的嘆息。
一位老農偶然間來到買花的地方,他看到牡丹花的價格,不禁一聲嘆息:這一叢深顏色的牡丹花,其價格相當於十戶中等人家一年的賦稅,更何況是窮苦百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