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寫的這首《買花》,語言淺顯易懂,卻又充滿諷刺批判意味

2020-12-22 品詩詞

但凡提到中國唐朝最偉大的詩人,人們便會透口而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白居易的文學地位在當時極高,由於他的作品平實易懂,亦沒有那麼多難懂的典故,所以他的文學作品普及度很高,在當時連不識字的婦孺都能背上幾首白居易的詩歌,他的作品甚至流傳到國外。

白居易的詩從來不局限於一種風格,既有清新風趣的小詩,如《池上》、《問劉十九》,亦有充滿諷刺和同情意味的《長恨歌》和《賣炭翁》。

在白居易眾多作品中,還有一首詩,名為《買花》,或許我們對這首詩並不是很熟悉,但是如果仔細讀之,會感受到其精妙之處。這是一首充滿諷刺意味的詩歌,可以說在當時具有極大的社會意義。

今天我們不妨欣賞白居易的這首《買花》。

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貴賤無常價,酬直看花數。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上張幄幕庇,旁織巴籬護。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

我們知道,中唐時期的李賀也寫過一首類似的作品,名為《牡丹種曲》,也是充滿諷刺意味。不同的是,李賀的詩歌語言優美而濃重,仿佛是一幅濃墨重彩的油畫,而白居易的詩平白如話,質樸至極,更像是在講故事。

詩的開篇便告訴了我們時間和地點。這是一個暮春時節,在帝都長安,車水馬龍喧囂不已,更重要的是,此時是牡丹花盛開的時節。

京城中有錢有勢之人不惜花費重金去買牡丹花。李賀曾在《牡丹種曲》中用生動的語言描寫達官貴族們買花的情景:「走馬馱金斸春草」,他們用馬馱著錢去買最名貴牡丹花,可見其當時貴遊們生活的奢靡程度。

在當時,牡丹花的品種不同,價格亦不同,有的牡丹枝繁葉茂,看起來嬌豔至極,就這樣小小的一束花,竟然要付五捆白絹的價錢。對普通百姓而言,這真是一筆巨款,但是對這些遊貴們而言,卻一擲千金毫不在意。

這些牡丹花被貴族們買走後,被精心地呵護著,不僅搭上了帷幕,還築起了籬笆護欄,每日澆灌施肥,使得花的顏色還和以前一樣鮮豔動人。

晚唐詩人李商隱在《詠史》中寫道:「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貴族們爭相花重金購買牡丹花的奢侈之風在當時極為盛行,長此以往必然會形成一種奢靡的不良之風,甚至會動搖國家的根本。但是在當時,這種奢靡之風沒有人認為是錯誤的,而是一種值得炫耀的事情。

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喻。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詩的前半部分介紹了貴族們買花養花的情景,後面幾句則是以一位田舍老翁的視角來表達他內心的嘆息。

一位老農偶然間來到買花的地方,他看到牡丹花的價格,不禁一聲嘆息:這一叢深顏色的牡丹花,其價格相當於十戶中等人家一年的賦稅,更何況是窮苦百姓呢?

相關焦點

  • 一首古詩不太知名,但其中典故不少,狠狠諷刺了歌功頌德的文人們
    雖然他極少在詩歌當中用評述的語言加以直接批判,但是卻也能夠讀得出蘊含在其中的諷刺和批判意味。但同時還有很多的文人更加習慣於歌功頌德,而這樣的行為也被不少的詩人當作了批判的對象。比如清代一首古詩並不太知名,卻狠狠地諷刺了那些歌功頌德的文人們。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
  • 杜甫寫的這首《贈花卿》,看似描寫音樂之美,實際上暗含諷刺之意
    在唐詩中,有很多描寫音樂的作品,最有名的莫過於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賀的《李憑箜篌引》。讀這兩首詩,會讓我們感受到演奏者高超的琴藝和絕美的音樂,更表達了對演奏者的欽佩和讚賞。
  • 白居易當初可寫的不是這句話
    這是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中的詩句。這是我們小學時候必須背會的詩,假如沒有背會,還會被老師罰抄。其實長大以後再讀這首詩,發現這首詩言簡意賅,意味深長,給人以無窮的啟發。這首詩的作者是白居易,白居易所作的詩的風格一直都是這樣,簡明輕快,通俗易懂,卻給人以無窮的啟示,或者後期同樣簡潔明快,但諷刺現實。
  • 白居易寫了什麼詩批判《老子》?儒釋道三家出世、入世的對比!
    即如唐朝著名的大詩人白居易,也曾經寫了一首七言絕句,嚴格地批判老子:「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語吾聞於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緣何自著五千文?」這首詩大意是「說出來的不如不說的高明,這樣的話我在老子的書裡讀到過,可如果說老子這麼說是對的,那他又為什麼自己寫了五千多文字的書?」老子要是聽到白居易這麼說,估計會微微一笑不爭論什麼。其實居其白處其黑,善處其下故能為其大!
  • 白居易這首詩通篇寫雨,但是不著一個雨字,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儘管白居易的詩看似很普通,可是每一首詩又很獨特,平淡中見真情,同樣充滿了詩意,也很是有趣,例如《長恨歌》和《琵琶行》這種洋洋灑灑的長篇敘事詩,我們也依舊很容易能夠理解,寫得同樣很深刻,這也正是白居易的作品最為獨特的一個地方,所以我們讀他的作品,不需要有過多的解讀,只需要從字面上,那就能夠理解其中的意思。
  • 白居易和他的薔薇花:4首薔薇詩,寫盡一世悲喜交織
    這首詩應是他為官之時,與三個朋友一起喝酒時所作。其中的劉十九是劉軻,白居易還寫過一首格外有名的《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不過,如果說《問劉十九》還只是在發出和朋友共飲的邀請,那麼,這首詩則是把這種邀請變成了現實。在撲鼻的薔薇花香中,在醇厚的酒香中,朋友們歡聚一團。
  • 李商隱水平很高的一首詩,借古喻今充滿了諷刺,讀來令人拍案叫絕
    特別是晚唐時期的李商隱和杜牧,兩個人作為那個時代最著名的詩人,寫過了無數充滿了諷刺的詩作,譬如杜牧的《江南春》、《泊秦淮》等等,那都是充滿了諷刺,另外靚麗手法也是極為高明,讀來當真是令人讚嘆不已。那麼李商隱同樣如此,尤其是他的一首《賈生》,同樣也是諷刺了當時的皇帝,可見他的膽子還是比較大,如果換成另外的詩人,那是絕對不敢這麼寫,但是他不一樣,只要看到了不滿的事情,那就是要站出來反對。
  • 淺談歌手鄭智化充滿諷刺和現實意義的兩首臺語歌曲,直指人心
    鄭智化臺語專輯中許多歌曲依然充滿了諷刺和現實主義,用犀利的筆鋒,批判的眼光,獨特的歌唱方式描寫著一個個現實社會的陰暗面,而其中猶以《野花》和《拉客》給我的感受頗深。之所以要把這兩首歌放在一起來談,是因為這兩首歌所反映的主題有其共同之處,都是描寫現實社會中生存在最低處人群—妓女。歌者用寥寥的幾句歌詞,唱出了這些風塵女子的生存狀態,以及面對現實生活的無奈與辛酸。
  •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這首唐詩諷刺楊貴妃嗎?
    前言在唐朝的詩歌中,詩人們常常用漢寓唐,韓翃這首詩也是如此: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為什麼他們喜歡用漢朝故事來寫唐朝的事呢?另外,韓翃用漢五侯暗諷了唐朝的哪些人呢?
  • 白居易10首經典寫茶詩,足見樂天對「茶」的愛及貢獻
    「不寄他人先寄我,應緣我是別茶人」,說明白居易在品茶、辨茶方面具有獨到的造詣。據統計,唐詩中共有茶詩684首,涉及作者97人,而白居易一人就65首,約佔總數的十分之一。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清明剛過,被貶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做司馬的白居易,收到好友忠州(今重慶市忠縣)刺史李宣寄來的新茶。因在仕途蹭蹬時得到好友的關心,白居易心中非常高興,於是他不顧自己正在患病,寫下這首詩,敘述他與李宣的深厚友誼,表達對好友贈新茶的感激之情。
  • 白居易的三首冬至詩,滿滿的孤獨寂寞冷
    合家團聚的時節,他一人宦遊在外,不得回家,能陪伴他的,只有燈前的影子,一如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沒想到,大詩人白居易也有顧影自憐的時候。老白的這首詩作於唐德宗貞元二十年歲末(804年),他當時三十多歲,尚未結婚,正宦遊在外,因為是冬至,無論貧富之家,大多都一家人歡聚在一起,而白居易卻一人獨宿於驛館中,其心情可想而知。
  • 白居易和蘇軾,寫了兩首詩詞,描寫美麗的女子
    這是一些文章中對於美女的 描寫,很傳神。描寫美女的詩詞還有很多,值得品讀。蝶戀花·春景蘇軾 宋代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 一生愛花成痴——淺析白居易詠花詩所蘊含的情與志
    第一首在牡丹盛開時寫惜花之情,第二首則是在牡丹衰敗時寫惜花之情,二首詩主題相同,寫法相同,都是前兩句實寫,後兩句則從想像中虛寫。語氣跌宕迴環,詩意層層深入,惜花之情不言而喻。花是美好事物的象徵,詩人因不忍見花被摧殘而興惜花之情,正是寄寓自己對美好事物的追戀和嘆惋。其他雖不以「惜」字為題,但由於惜花而引發賞花、尋花、怨花、種花、別花、憶花的詩篇,隨手可拈。
  • 這首罵人詩,許多人認為是誇女人天生麗質,還誕生了一成語
    一般來說,諷刺詩都是用「借古諷今」的手法,更含蓄一點的,則是名褒實貶。讀起來像是誇人,但仔細品味,才發現是罵人,可即便發現了,也沒有證據。就如杜甫以「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送給花敬定,這首詩明明是諷刺花敬定的,他可能還激動著感謝杜甫贈詩呢。
  • 白居易16歲寫的一首詩,太經典,最後兩句被李煜化用成千古名句
    隱娘上小學時,這首詩入選小學課本,詩名叫《草》,當時,只有前四句,讀來朗朗上口。很多年以來,隱娘一直以為這首《草》詩就四句。長大後,才知道,這首詩有八句,全名為《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 白居易的「狂熱粉絲」,身上刺滿30首白居易詩作,光膀走在大街
    白居易我們現在追星就可以算得上是很瘋狂了,在古代的時候,他們更是不亞於我們,在唐朝段成式所寫的《酉陽雜俎》中就曾記載,有個人因特別喜歡白居易,佩服的更是五體投地,對於白居易的詩詞不僅僅是牢記於心,更是在自己的全身都刺上白居易的詩詞,在那個「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思想的年代,他這一舉動真的可以說得上很是震撼了,在當時也讓世人很不理解,甚至稱其為瘋子,都感到不可思議。
  • 湯顯祖一首有趣的諷刺詩,寫得很是巧妙,讀來令人拍案叫絕!
    湯顯祖,字義仍,號海若,明朝著名的戲劇家、文學家、詩人;他一生寫了好幾部戲劇,其中最為大家所熟知的便是《臨川四夢》,分別是《還魂記》(也就是《牡丹亭》)、《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這四部戲劇凝聚了作者一生的心血,尤其是以《還魂記》最為大家熟知,也是流傳最廣的一部作品。正是他在戲劇上創新,還有巨大的貢獻,也被後人稱為」東方的莎士比亞「。
  • 許渾這首詩表面寫景,實則卻怨而不怒,印證了顧況對白居易的戲言
    許渾有感於朋友的遭遇,因而以詩寄寓,寫下這首託諷詩。「海燕西飛白日斜」,詩的開頭表面寫燕飛,實則是把朋友之到長安,比作一隻西來的飛燕,當它歷經辛苦飛到長安的時候,已是日落黃昏,夜色將至,於是不得不尋投宿之處,可那麼多空置的樓臺亭閣,卻朱門深鎖,不願讓它棲息。
  • 白居易這首詩看似簡單,卻寫出了隨心所欲的感覺,令人心曠神怡
    白居易作為中唐時期的詩人,流傳了眾多名篇,有《長恨歌》、《琵琶行》、《賣炭翁》等長篇敘事詩,也有《觀刈麥》、《大林寺桃花》、《問劉十九》等短篇詩歌,他還有首詩《遺愛寺》比較冷門,卻寫得輕鬆愉悅,讀來朗朗上口,極具畫面感。下面就讓我們品讀一下這首詩。
  • 白居易的這首詩,只有短短的4句,卻把少女的嬌羞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類詩歌作品,最早可見漢樂府《江南》:「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南北朝時期也有《西洲曲》:「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之句。而到了唐代,這類詩歌逐漸成為一種流行,不乏名篇佳句。譬如,李白的:「若耶溪邊採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王昌齡的:「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張籍的:「秋江岸邊蓮子多,採蓮女兒憑船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