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材焦慮」的話題在網上關注度很高。令不少人感到意外的是,一些過度關心自己外形的人,並不是需要大量社交活動的上班族,而是正處在求學階段的中學生,甚至還有即將步入青春期的小學五六年級的孩子。
更讓人痛心的是,媒體還曝光了一名初二女生為了瘦身減肥,竟然一天催吐5次,導致食道受損,險些危及生命。外界不禁要問:到底是什麼緣故,竟逼著這些青少年為追求所謂的「好身材」走上極端?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有適度的「身材焦慮」也實屬正常,但極端看待這些問題,對自己就絕無好處。究其原因,首先,很多未成年人很容易受到外界觀念的影響,尤其是在泛娛樂化的網絡文化的影響下,不少人一直鼓吹「顏值至上」。儘管現實中真正的俊男靚女終究是少數,但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可能過於欽羨一些影視劇與網絡短視頻裡的「好身材」,產生自卑心態。
再者,攀比心態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不難發現,「身材焦慮」往往產生於青少年的校園社交。比如,班裡有幾個學生減肥成功,甚至通過醫美來整容,都有可能引起周圍同學的「羨慕嫉妒恨」。在攀比心理的作祟下,不少學生過度在乎自己的外形情況,由此產生焦慮也在所難免。
容易被人忽視的是——一些校園霸凌與身材評價綁在一起。偏胖的孩子不僅會遭到語言上的羞辱,甚至會遭到肢體暴力。
或許不少人都有這樣的記憶:在青春期時,班裡總有人喜歡給別人起外號,其中不少都是根據別人身材特徵而起的侮辱式的外號。還有一些學生因為過胖的身材,就成了班裡一些霸道學生公然欺凌的對象。處於青春期敏感階段的孩子,面臨「身材霸凌」,無論在身體上還是精神上都會受到極大的傷害。
一些人將過度的「身材焦慮」歸咎於過度單一化的審美標準。畢竟古人也說「環肥燕瘦」,審美的標準本來就該是多元的。但是,片面的審美認知的背後,恐怕還是思想觀念的問題。
要想真正幫助青少年走出極端的「身材焦慮」,最重要的還是要在教育上下足功夫,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都不可或缺。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教師和家長要幫助學生形成自信與尊重他人的觀念,既不能讓孩子由於外形條件而陷入過度自卑或焦慮的心態,也不能縱容一些孩子過度以貌取人、對他人身材樣貌無端品頭論足。
最新發布的《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我國成年居民超重肥胖超過50%,6-17歲、6歲以下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別達到19%和10.4%。如果以健康的眼光看待「身材焦慮」,把對身材的追求和體育鍛鍊結合在一起,有助於激勵青少年不斷提升自己,加強身體素質。然而,過度的「身材焦慮」與極端追求外在美,對青少年成長恐怕並無益處。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