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賣場業態的逐漸退潮,各種類型的便利店在中國開始風起雲湧。無論是世界零售巨頭,還是開過但又撤出的中國零售大鱷,都爭相推出便利店業態。
但是,無論是國內最早出現的便利店品牌,還是一些來勢洶洶的後起之秀,在單店銷售額、毛利水平上,都無法和來自日本的7-11便利店相提並論。
7-11是日本零售業巨頭,也是世界最大的連鎖便利店集團,創立於1973年11月,在日本和全球擁有大量的便利店、超級市場、百貨公司、專賣店等業態模式。7-11很能把握市場的每一次變化,並能及時推出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
7-11最大的差異在於鮮食,這也是7-11最具差異化的商品。先進的日本便當技術,可以最大限度保持食物的營養及口感,冷凍麵團發酵技術也會讓我們的烘焙食品保持優良風味,不含更多添加劑,確保了食品的安全放心。
在日本,從營業額看,7-11的銷售總額高於羅森及全家兩家上市公司總和。同時,7-11在全世界一共有6萬家店,店鋪數世界第一,遍布全球,包括歐美。
截止到2017年2月末,7-11在日本擁有19422家店,全家及羅森同期開店數量都遠低於7-11。另外,7-11的單店日均銷售36444元,也保持明顯的領先。
7-11與羅森和全家等最大的區別就在鮮食商品這一塊,在7-11,鮮食商品佔所有商品銷售的50%。
60%的毛利來自於日配商品,主要為鮮食+牛奶乳飲料。由於內資便利店允許銷售香菸,鮮食佔比會稍小一點,香菸會佔比更大一些。
以蔬菜沙拉為例,從田間採收到儲存、加工、產成品配送到店鋪售賣,全程都能控制在8攝氏度以下。冷鏈配送蔬菜沙拉並不會增加額外的成本。
相反由於蔬菜沙拉保存溫度控制好了,單品的銷量就有了很大提升。在7-11,飯糰、三明治、便當等商品也都是通過冷藏配送的。
7-11的冷鏈配送可以做到每日二配,為降低配送成本,我們採取高密度集中開店,以及供配中心統一集中的方式來配送。根據消費者需求確定商品
真正的便利店並不是超市的縮小版。因為如果是超市縮小版的話,就必須跟超市一樣,只能通過降價促銷來銷售商品。
低毛利無法覆蓋便利店地處鬧市的高租金,根本無法盈利。
便利店運營的核心必須是提高鮮食商品的品質,目前中國本土一些便利店,鮮食做得不是特別好,模仿7-11不是很到位。
7-11最強的是日配工廠、專用工廠,物流配送,信息系統在內的供應鏈。
其實中國大多數的超市、便利店在選品上考慮更多的是商品廠家的返傭、促銷等優惠條件。
條件好的,才會給好的陳列位置。而7-11在選擇商品的時候,不會考慮廠家給什麼條件,而是考慮消費者需要什麼樣的商品。
因為如果是暢銷商品,肯定不會給賣家很優惠的條件,我們對暢銷的、顧客需要的商品都會選擇。
1、根據不同的商圈,7-11如何對店鋪類型進行劃分?
7-11進駐商圈主要分辦公商圈和住宅商圈,在選擇商品的時候,有時候還會遇到綜合的商圈,既有辦公又有住宅的。
這種情況下,就會看哪類商品銷售數據更多,什麼時間的人光顧較多,通常偏住宅型商圈,晚上來的人會較多,商品也會據此選擇。
2、根據不同的商圈商品結構的特點配比不同商品
7-11有專業資料庫,會根據店鋪的數據或者整體的數據,如果出現了滯銷商品,就會取消它,換上新的商品。
因為商品基本上都是買斷的,所以出現滯銷商品,會由店鋪自行處理,比如降價銷售。
對於7-11來說,跟顧客最接近的其實是店鋪,店鋪掌握具體商品銷售的數據,了解暢銷品和滯銷品。店鋪在訂貨時,會選擇少訂滯銷商品,多訂暢銷商品。
如果不選擇買斷而是可退貨的進貨方式,廠家給的毛利肯定會較低,所以選擇毛利較高的買斷進貨,由店鋪負起銷售責任。
在7-11,訂貨全部由店鋪來進行,由總部統一負責談判和結算。因為店鋪最了解顧客,和自己的情況,根據店鋪的銷售數據來自主訂貨。
即使是同一個商品,不同的商圈,不同店鋪,每天的銷售量也是完全不一樣的。如果是辦公商圈,中午大家買酒的可能性就是比較少的,我們可能會減少酒的陳列面積。
而在一些住宅商圈,酒會更暢銷,所以酒類產品的陳列面積可能會有兩個貨架。
7-11對商品的汰換沒有固定周期,店鋪有經營指導員
7-11會根據商品的特性去分析,有的商品可能銷售周期很短,比如飲料,而如果某一款飲料,好幾天都賣不出去一瓶,可能立刻就將它取消了。
將所有的銷售數據,進行排序,排到後面的,分析這個商品可能確實滯銷了,就會去掉。
另外,7-11不是由總部購買商品後再賣給店鋪,而是店鋪直接向供應商訂貨,只從總部經過一下,就直接送到店鋪。
因為如果由總部來採購,總部肯定會推薦給店鋪庫存多的商品。
7-11有店鋪經營指導員,他們一人負責六七家店鋪,每周要對轄內的店鋪至少進行兩次訪問,在訪問時,會對店長或者店員進行訂貨、公司政策等指導。
訂貨是很重要的,對於7-11銷售額各方面影響都較大,所以在7-11,一名OFC只負責6到7家店鋪,並不像有些便利店,可能一個人負責20家店鋪。
如果一名OFC負責太多店鋪,可能一個月才能去轄內店鋪一趟,不利於及時指導改進,7-11一定要確保每個OFC每周到轄區店鋪兩次,對店鋪的情況詳細確認,指導修正。
目前北京7-11經營委託加盟店的數量已經超過了70%,特許加盟也在積極開展中。目前日本7-11店鋪中加盟店佔到很大的比例,而與之相比中國7-11加盟店的發展還任重道遠。
在成本上漲的情況下,唯一能考慮的是如何提升銷售額。
7-11把重點放在鮮食商品即如何提供差異化的商品,以及如何進一步強化鮮食商品上。
首先,中國人在外就餐較多,買回家吃的還是較少,而日本在這方面的發展比中國要快。
在中國,雙職工也是最多的,而日本妻子一般是不上班的,大多做好飯等先生回家吃。
今後在中國的趨勢可能是在外面買好,兩人回家吃。
所以7-11會找一些有名的餐廳,生產同樣品質、口味的商品,由於省掉了高房租和人工成本,這一商品可以在7-11以更便宜的價格買到。
如7-11跟海底撈合作,出了麻辣香鍋等菜品。我們通常會挑選較有名的餐廳,導入日本技術實現工業化生產,確保口感。
1、7-11和廠商共同研發商品
共同開發的最主要的還是在鮮食商品,包括便當、飯糰、三明治等,7-11先做市場調查,了解開發什麼樣的商品,然後跟廠家組成開發團隊,共同分析商品怎麼做,以什麼樣的方式做等,這是比較常見的跟廠家共同開發的一些商品。
還有一般商品,如7-11也有自有品牌,叫7S商品,這些商品也是跟廠家一起,共同分析市場需求,我們提要求,廠家形成產品。然後共同對樣品的味道等進行確認,有問題的讓工廠重新做。
2、不在店內開辦飲食區
首先是由於租金較高,可選店址較少。
與其設置飲食區,還不如將該區域用來陳列商品,對顧客更便利。因為如果設置店內飲食區,最多設置5~10個座位。
在中午,最多也就坐兩撥人,一共只能坐20個人,只能滿足20人的就餐需求。而7-11一家店鋪一中午能賣150個左右的便當,150人中,只能滿足20個人。
那麼還不如不設置店內飲食區,陳列更多貨架銷售商品,對提升銷售額也更有幫助。
如今一些網上外賣,O2O業務火熱,網上外賣業務是否會對7-11產生衝擊?其實一些快餐配送公司,剛開始興起時,對7-11銷售額確實產生了一定影響,但現在已經幾乎沒有影響了。
因為外賣送餐業務有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無論多麼高級餐廳的食物,在打包運輸的過程中都要經過一段時間,如果沒有專業技術,打包過的食物口感會很快變差。
而7-11利用日本的技術可以讓食物不會因為打包外帶,口感立刻變差。無論是米飯還是面,口感都能保持更長的時間。
之所以沒有開展電商業務,是認為需要店鋪數達到一定的規模之後,再發展電商。
如果以現在還不夠大的規模,想打敗天貓、百度,是較困難的。規模不夠大時,我們不強迫自己做沒有把握的事情。
7-11是以鮮食商品為主,鮮食商品卻不適合通過網絡購買,如飯糰、便當等。
所以人們常會說便利店是受電商影響最小的一個行業,但是受影響最小的前提是你的鮮食商品足夠強。
現在,便利店成了零售業轉型的一個風口。所有人都在探尋便利店成功的秘密,各種各樣創新的便利店品牌風起雲湧。大家都在模仿7-11,模仿鮮食、模仿品類。
但是,為什麼7-11能一直成功?而模仿者卻永遠有各種問題?核心問題是,7-11一直都在思考經營本質價值觀的問題。
對經營本質價值觀的思考,是需要堅持以市場需求、消費者需求為核心的,是需要有所取捨的。
如內田慎治所講,「中國大多數的超市、便利店在選品上考慮更多的是,商品廠家能夠給多少回扣、優惠條件,如何促銷?
如果各種條件好,就會選擇這個商品,給予大面積的陳列。
而7-11在選擇商品的時候,不考慮廠家給什麼條件,而是考慮消費者需要什麼樣的商品。
因為如果是暢銷商品,肯定不會給賣家很優惠的條件,而只要這個商品是暢銷的,顧客所需的,即使條件稍微差一些,我們都會選擇。」
許多經營者最先考慮的是,怎樣獲得高毛利?對高毛利的渴望高於消費者的需求。弔詭的是,最終這樣的價值觀會導致消費者離開。
只有把消費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才能夠真正把握經營本質。
在內田慎治的講述中,此類的案例有很多,比如為了提升顧客滿意度,為了確保蔬菜脆的口感,採用全程冷鏈,日配兩次,嚴控溫度等。
中國不乏高智商、博聞廣識之士,但在很多時候,為了眼前的利益,放棄了對於經營本質價值觀的思考,沒有將精力放在如何提升顧客消費體驗,保證商品質量上,這就是7-11為何成功,失敗者為何失敗的原因。
對經營本質嚴謹務實的思考,也是7-11之所以成功的另一個方面。
比如7-11強調商品的經營能力,以買斷商品的方式,進行精準的商品管理,自己承擔風險,通過買斷有效拉低商品的價格,通過供應鏈的優化來提升毛利。
比如為了讓每家店鋪能夠有高效商品的周轉,7-11全部由最了解銷售狀況的店鋪直接訂貨,而非由總部統一訂貨,從而避免了總部把庫存積壓的商品推給店鋪等。
此外,在對電商業務的判斷上,也體現出了7-11務實作風。不跟風,按照自己的步驟,在時機成熟時再開始電商業務。
中國的便利店一直在學習7-11,但為什麼總是學不好,學不會。這可能需要從對經營本質的價值觀上去思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