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本身就是一種磨鍊

2020-12-16 風兒若有記憶

文‖風兒若有記憶

01

每個人一生都會經歷種種遭遇。一生中,也許,你會遇到讓你痛不欲生的人,與其終生糾纏不清。生活中,也許,你會遭遇讓你心如死灰的事,一生難以擺脫惡夢。

很多人的一生中,都不可能過的一馬平川,路途平坦。我們的人生路上充滿了坎坷與泥濘,甚至荊棘滿懷!一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我想,每個人的遭遇不同,處境不同,酸甜苦辣各有不同!自己的苦痛心酸只能自己承受,別人無法理解或感同。

一位被家事所困,不被妻兒接受的人向我訴苦。他痛苦的咆哮,自暴自棄,每天用酒精麻醉自己,折磨自己,他痛恨親人的無情無義。甚至想自殺或殺人的念頭,來得到精神上的解脫。

他這種想法讓我驚詫!我想,在生活中不管遇到什麼事,都不應該自殘,或想要殺人的念頭!這種想法太可怕!一個人的憤怒是從愚蠢開始,以後悔而終至!我乃一個柔弱女子,對自殘或想要殺人的這種想法,很不能理解!

一個人的家庭遭遇,尋求社會批判,有點顯得不夠成熟。作為人,你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你有自己獨立的人格,思維,觀點,意念。

你有平衡調節自己心態的潛能。孩子忤逆,辱罵毆打,變本加厲對付你!那麼我們回首在他童年時,在他成長中,作為父親,你給他製造了怎樣的家庭環境?或者給他建築了什麼樣的教育模式?

孩子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庭教育,還有來自父親的言行舉止,都會對他起到關鍵性的作用。父親的行為,對家庭的責任,對孩子的愛護,會潛移默化深入孩子的骨髓,會影響孩子成長後的人格走向。

人來到這世上一遭,要經歷千難萬難的劫數,錘鍊不屈不撓的精神意志。奉勸你放下心中的仇恨,坦然面對調解自己的心態處境,順應天道。上帝讓你今生遇到了誰,經歷了什麼,必有因果關係。

我堅信,每個人回首往事,曾經不管是病痛還是生活帶給的打壓,痛苦,磨難,或多或少都帶給我們無法擺脫的精神折磨和苦難。它就像生命中的某一個拐角,寫滿了悲傷!寫盡了無奈與心酸!在我們最無助最痛苦最絕望時,我們只是怨天尤人,望天一聲長嘆。

很多時候,眼淚就是最好的一劑良藥,它可以清潔我們內心迷茫與苦楚。在每一個四季輪迴,日出日落後,要相信自己挺過了那些晦暗的日子,自己仍然活著,相信人生總有撥開雲霧見月明時。

02

幾年前博客裡看到過一位叫 : 伊利亞,阿利耶夫,彼得羅維奇,一個精通雙語的外籍男孩。一位高大帥氣的男孩,可惜!身患腦癌。他在博文裡講述了自己對生命的理解和感悟!讓人看了心酸和惋惜!

一個生命正直青春飛揚的年紀,經受著我們常人無法體會的病痛。腦癌是他人生的劫難,一夜之間,他的人生變成了灰色。他哭過,怨恨過,等冷靜下來,徹悟人生就是一場悲喜劇,而後,他勇敢面對自己的人生。

看到他的遭遇,我心存憐憫, 評論了他的博文,我說: 你的人生遭遇讓人很心酸,很遺憾!在你生命盛放最美的年紀,經歷病痛帶來精神上的打擊和身體上的折磨,病痛讓你過早看清人活著最糟糕的一面!因為病痛,你的思想成熟了,對生命有了更深刻的領悟。」

他回覆說: 沒有遺憾,我認為有兩個原則支持我們的生活歷程,第一,不斷地創建我們未來的原則,這是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是默認的。 第二,是原則能超越我們已經付諸實施的後果,這是一個偉大的真理,因為一旦我們明白這個真理,並能理解和接受生活是艱難的,我們就會超越它,那麼生活就不再是艱難的。」

看了他的回覆,我由衷的欣賞他對生命坦然的理解!感覺他說得很對,他心理上已經超脫了病魔帶來的恐懼和遺憾,他的精神層面已經超越了我們常人對生死的恐懼。

03

看了《弟弟最後的日子》,作者講述了弟弟三十八歲時,突然檢查出了肝癌晚期。這種打擊無疑像天塌下來一樣,一開始,作者考慮再三,不想隱瞞弟弟病情,他認為作為病人,弟弟是成年人了,有權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

一次用餐中,作者小心翼翼將弟弟真實的病情告知,值得欣慰的是,弟弟是個很理性堅強的人,他聽到自己得了絕症,眉頭都沒有皺一下,接受了自己身患絕症的事實,更讓人欣慰的是,自從生病後,病人在家人的關愛下,一心信奉了基督教,在神的指引和智慧的灌溉下,心性得到了很大的改變,表現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堅強和樂觀。

在人生的海洋裡,他逆水行舟,雖身患絕症,卻表現出了不屈的精神鬥志跟病魔抗爭,一個重生而又鮮活的生命體,向羸弱的軀體注入了向上的精神力量,他的身心在神的大愛裡,在信仰的天平上,得到了永生。那些他愛的和愛他的人,在他的感染下,對於生命的無常,人的生死不再恐慌不再懼怕。

這種面對生命的坦然,面對肉體的病痛摧毀依然堅毅,說心裡話,一般人很難做到這種無畏無懼!如若大病在前,沒有信仰的支撐,一個人的精神世界早就垮了。

因為病痛,患者把一顆原本被世俗汙染了的心,通過不斷的學習,思想的覺悟以及認知的提高,升華,最終他通過信仰,獲得了一顆智者的慧心,清明心,純淨心,陽光心。他把他在上帝那裡得到的愛,傳遞給了身邊的每一位親人和朋友。

人生一世不易,活著本身就是一種磨鍊,身患絕症,就更是一種精神的打壓,沒有信仰,人的精神世界瞬間倒塌,眼前的世界就像黑洞,無底深淵,那麼有了信仰,生命就表現出了截然不同的狀態,像獲得了重生,在信奉基督的大愛裡,只有虔誠信奉主,把自己毫無保留交給神,交給上帝,在上帝無私的愛裡,懂得生命不過是一副破敗的肉體凡胎,實在不必患得患失。

他說:「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留得下,醫生也一樣,都是一茬茬地走,這就是人類的總體結局。其實,想透了,活三年與活三百年也沒有什麼區別,生命的價值並不在於活得長短,而是在於活得有無意義,有無尊嚴,是否有內心的平安和永恆的生命。」

患病期間,他並沒因可惡的癌症而停住思考生命意義的腳步,他勤奮上進,研讀聖經,思考人生以及生命,思考活著現實的狀態及生命過程中突發的劫難,最終,他參悟出了生命原來是不朽的,只有到了一定境界高度的人,或經歷了生死的人,我想才能有那種靈與肉超脫自我的境界,才能徹底覺醒生命的意義終究是什麼。

04

名為 「女人離我遠點 」,引我好奇揣測。想想在當今這個物質泛濫,人心浮躁的年代。一些男人處處留情獵豔,貪戀女色,遊戲人生。而有人卻起名為「 女人離我遠點 」 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我試探性,發出一句:為什麼網名叫女人離我遠點?」

這句話就像扔到了幾十裡路外的一個荒涼的牆角旮旯處,連一絲絲的回音也聽不到。好吧,回過頭,我放下好奇心,想,也許他感覺女人太複雜,可反過來想,男人在女人心裡也很複雜呢。

女人為自己愛的男人,可以付出千般柔情萬般蜜意。給了對方全部的心。只待與愛的人,在天比翼,在地連枝。而往往換來的並不是自己所期望的結果,到頭來,一個故事,成了一段浮光掠影般的記憶。

其實,何必好奇想知道別人怎麼想,想什麼,人和人的思想本身就存在差異,這包括,想法,思維,觀念,這也與一個人成長的經歷學士有很大關係。

人類的思想本身就是錯綜複雜的矛盾結合體,因為人類思想思維變化多端無常,複雜交匯。每一分鐘的思想意識都在不斷更新變化,每一分鐘思想都在尋找現實與設想統一的契合點。

在構成合理的思維邏輯後。也許,某一時刻,天才,智人,哲人,就這樣在反反覆覆不斷契合中誕生了。

有了人類不斷探索知識宇宙萬物奧妙的精神,才繁衍出智慧的錦囊,創造出人類偉大的奇蹟,讓這個世界變的更加精彩紛呈。

想想,人類用智慧創造了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那麼,在智慧的萌芽初期,人類必須具有複雜的人物個性特點及創造欲望,才能鐫刻出人類不朽的光輝,譜寫出生命的樂章。

人類心思縝密,思維方式突兀無定律,靈感千變萬變,才有了我們別樣的人物個性特點。所以,不用好奇別人的心思。

作者:風兒若有記憶,一個在文字裡取暖的女子,簡單生活,簡單做人。個人公眾號,風兒文刊(fenger201810)

相關焦點

  • 《活著》:因為活著,這本身就是奇蹟
    《活著》這本書對大多喜歡讀書的人來說,實在太過熟悉,更是被許多作家和文學愛好者解讀過無數遍,然而筆者還是要再說一遍,以一種全新的內涵。筆者曾和年輕的閱讀者溝通過他們對這本書的看法,而他們的回答讓我驚訝不已。
  • 從「祥子」到「福貴」,《活著》的終極意義就是「活著」本身
    對於歷史的長河,這短短的幾十年上百年猶如曇花一現,那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看《駱駝祥子》時,活著對於祥子來說沒有任何意義,活著等於死去,而看《活著》時,活著本身對福貴來說就已經很有意義,因為死了,就什麼也沒有了。
  • 稻盛和夫:人活著的意義,就是在於磨鍊靈魂
    的確如此,人只要活著,就必須衣食充足,而且,需要有保證能自由自在生活的金錢。此外,盼望出人頭地,也是人生的動力之一,這也不應該一律加以否定。那需要我們具備深遠的思想和清廉的心,需要我們要不斷地提升心性,磨鍊靈魂。具體如何來做,稻盛和夫提出「六項精進」,淺談一下自己的理解。一、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勞一分才,努力到自己都無能為力的地步,神靈才會出手相助。
  • 稻盛和夫:人活著的意義,就是磨鍊靈魂,使之得以更加純粹通透
    此時此刻,內心悲涼的稻盛和夫一瞬間就像全身被電擊一樣,激動得全身顫抖,眼淚一下子就流了出來,他體驗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幸福感。那個看上去生活並不富裕的大嬸,毫不遲疑、沒有絲毫傲慢地流露出的悲憫之心,讓「億萬富翁」稻盛和夫徹悟了人生的幸福。
  • 活著不是spark,活著就是活著本身|情緒周記Vol.15
    那天編輯部聊起這部電影,江湖邊說,這是一部非常「正念」的片子:當周圍人都在執著於目標和意義時,它輕輕地拉了拉你:  嘿,其實活著的意義,就是活著本身。它們沒有特別多的情緒波瀾,喜悅和懊惱也都是小小的,但就是這麼一些瞬間,讓我們真實地感覺到,自己在認真地、踏實地活著。  歡迎你也來分享,屬於你的此時此刻。  PS:  在本欄目的評論區,每期都有一個幸運鵝會得到簡單心理的周邊帆布袋(兩款/隨機贈送)。
  • 被需要本身就是人的一種需要
    人從類人猿一路進化過來,完全就是靠的彼此的互相需要,這就是人的社會性。現在社會人們極度渴望被需要,那說明我們的社會異化了我們的這一面。 現在科技的突飛猛進,讓人類早遠離了飢餓的威脅,豐衣足食後,人類還有更高級別的需求,那就是受到尊敬、表現自我,實現自我的需求;人在餓肚子的時候,填飽肚子是人生首要的任務;中國俗話說:「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現在的人也吃得飽,穿得好,也文明有禮貌,但我們出現了精神危機;每個人像流水線上的一顆螺絲,每個人都是各司其職,生活枯燥、平庸;我們的個性被壓抑著,不能獲得主流價值觀的認可
  • 活著真好,活著就是一種幸福
    有人說幸福是擁有許多金錢,腰纏萬貫;有人說幸福是擁有權力,朝權傾野;有人說幸福是擁有一個快樂美滿的家庭,天天像吃蜜糖;有人說幸福是住豪宅,開豪車,提名包,過人上人的生活……而我卻認為:活著就是一種莫大的幸福!
  • 餘華《活著》:人為什麼活著?是為了活著本身
    《活著》是餘華的中篇小說,並且本書獲得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等多種獎項,本書主要講述了福貴這個人的一生,"我"去民間收集民謠時,偶遇了一個垂危的老人——福貴,由福貴講述了他的一生,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老人的人生感言。
  • 《心靈奇旅》活著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你的人生不需要有意義,不需要有一個目的,你活著的每一刻本身就是人生意義。」影片的情節很簡單,講述了夢想成為爵士鋼琴家的男主與厭世的靈魂22號相遇,它們攜手返回現實世界裡尋找生命的意義的故事。雖然裡面有著一大堆雞湯人生道理,但卻看起來不算枯燥吧,沒有教育人的感覺,而且整個故事給人一種睡前聽者的童話故事,是一種心底的溫柔,是對待成年人和孩子一視同仁的溫柔。
  • 人到中年要懂:人是為了活著本身《活著》,不是為了任何事物活著
    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人只要活得高興,窮也不怕。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餘華2021年重溫《活著》的感悟!新的一年,我們有許多的期盼,期盼今年會過得更好!可是我們心中知道,理想與生活或多或少存在鴻溝。
  • 汶川地震十二年: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
    每個人活著的人或許都能記得,當時的自己經歷了如何的惶恐和恐懼,而那些逝去的人,帶給了更多人一生的哀慟和悽涼。沒有任何例外,我也同樣刻骨銘心地記得那個下午,即便自己的記憶力隨著歲月的摧殘在衰退,而那個下午的搖晃和顫抖仿如昨日。在計算機學院大樓四樓寬闊的大房間裡,我和好幾個同事剛投入下午的工作之中。
  • 《活著》: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若人生本無希望,那就向死而生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餘華《活著》是餘華寫作生涯的巔峰之作。1960年出生於浙江杭州一個醫生家庭的餘華,早年曾當過牙醫,後棄醫從文,1983年開始文學創作。評論界稱為"先鋒文學"。
  • 活著,就是一種奇蹟
    我認為人活在世上就是一種偶然和幸運,因為生活中的各種天災人禍都會輕而易舉地奪走一個人的生命。所以,活著本就是一種最大的奇蹟。人生的寬度即是自我心路歷程的感受和創造。在歲月的洗禮與沉澱中不斷的擴展生命的長度、寬度與深度,這是一種對自我最好的修行。20-07-11寫 感謝您的關注
  • 存在,活著,本身即是我們探索的目的和意義
    活著,就得探求意義。存在,活著,本身即是我們探索的目的。人生充滿變化,但是依然有不變和永恆之事物存在。有些事物靜止,有些事物運動,我們要學會在變化中看問題,在不變中看人生。那就是,世間各種學問,其最根本的目的,是要解決人怎麼活著的問題。人生百態,世相萬千。關於人怎麼活著的問題,有人以為金錢地位權勢才是活著的目標,但時間流過,這些都無法給我們帶來持久的安寧和快樂。有人覺得能吃飽飯不受凍就不錯了,但細想生命,這樣的想法又太多低級和平庸。而更多的人是隨波逐流,坐井觀天,無所事事,不少人都只是活在別人的眼光中,很少有自己的理想和主見。
  • 善良本身就是一種魅力……
    我不會高估自己,但更不會看貶自己,我知道人緣是個很重要的東西,而對於別人想要靠近的心情完全的表示理解並接受,仔細想想我除了對愛的人會表現出霸道的一面,而平常展現給人的就是爽朗樂觀了。世人總是看到我快樂的存在著,連帶他們也都一起快樂了,有人說過我總是在笑,真的好爽朗的樣子!
  • 工作本身,就是一種修行
    工作是一種修行。這是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的觀點。他說:「人哪裡需要遠離凡塵?工作場所就是修煉精神的最佳場所,工作本身就是一種修行。無獨有偶,日本實業家鈴木正三說:「工作坊就是道場。」基於對禪宗智慧的深刻體會,他希望人們能夠吸取禪宗的智慧,把勞動看作是人性的自然流露和提升精神境界的需求,在工作中鍛鍊自己的能力,磨練自己的心性,藉助勞動來證悟自身的價值,並通過工作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升華。他們所說的,都是一種在日本倍受推崇的「工匠精神」。
  • 幸福就是——活著
    我覺得生活實際上是不真實的,生活是一種真假參半、魚目混珠的事物。」活著,是一種最飽滿的生命張力。第一次知道《活著》從看張藝謀的電影,那段時間對張藝謀特別迷,幾乎看完了張導所有的電影,好的或者不好的,只要是張導的電影都看。
  • 生活沒有絕望,活著就是希望
    餘華正是由於對現實的態度轉變之際,他聽到由史蒂芬·柯林斯·福斯特創作的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的主人公(其實就是福斯特本身生活的真實寫照)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一個接一個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不曾有一句抱怨的話。被歌聲中的內容深深打動,從而決定創作出了這部不朽的作品《活著》。
  • 觀察他人過失本身就是一種過失
    1.觀察他人過失本身就是一種過失有些人錯誤地理解了救度眾生的含義。他們對佛法的了解及自己本身的修持都有偏差,言行也不如法,卻以自己對佛法的理解去進行所謂的「救度眾生」,結果是到處造業,到處傷害眾生。有的將他人引向歧途;有的沒等救度他人,卻先被他人影響,偏離了修行的正道。在末法時期修行,會有無數的違緣與障礙,我們周圍的環境,形成了一種強大的力量。
  • 生活本身就是享受
    人總期待著發生一些不尋常的事,像貓眼,永遠在等待捕抓獵物的那一刻;我們的心中,不知從哪兒學來一種慣性,仿佛,一定得把平靜的空氣搞得沸沸揚揚才有意思。有時我覺得,我的心好像古代大宅院裡住著的一些怕閒著沒事幹的妯娌,由於天下太平無事,深宅大院陰森森的空氣閒得人發黴,於是想盡了辦法要生風波,東打探西挑撥,讓自己感到活著還有事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