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這本書對大多喜歡讀書的人來說,實在太過熟悉,更是被許多作家和文學愛好者解讀過無數遍,然而筆者還是要再說一遍,以一種全新的內涵。
筆者曾和年輕的閱讀者溝通過他們對這本書的看法,而他們的回答讓我驚訝不已。按他們的想法來說,就是這本太沉重,他們讀起來心理上會窒息,讀完時甚至會說我們為什麼還要活著?儘管筆者儘自己的所能向他們解釋本書作者的真實意圖,然而還是不能轉變他們的想法。基於此,筆者寫下這篇文章,希望他們知道,我們為什麼要活著,為什麼我們一定要讀《活著》。
首先一點,為什麼年輕的閱讀者不適應本書的人生觀。因為現在的我們已經習慣擁有,我們現代社會的物質太過於豐厚,而我們想要擁有的方式也很簡單,那就是「買」。買買買,就是我們對物質的基本觀念。這其實並不能怪我們物質主義,而是現在的社會確實太過華麗耀眼。
我們對待親情的方式,也是毫無節制地索取,從未想過有一天,當我們不再擁有親情時該怎麼辦。我們習慣去擁有,習慣去享受,習慣享受活著所帶來的一切。但是,這並不是活著的全部意義。
這就和《活著》這本書中提到的人生觀所相悖,因為書中的人生觀是失去。主人公福貴先是失去土地,然後失去父母,接著兒子、女兒、妻子和女婿,最後外孫也離他而去,直到福貴一無所有,只剩一頭牛。這完全擊垮了現代人所建立的人生觀,我們還並不能適應失去。
也許我們都習慣了一個故事能有美好的結局,所以作者在把握讀者意圖上做了手腳,看似每次主人公受挫之後都把故事引向一個好的開端,然而卻又殘忍的毀掉所建立的一切,同時,也摧毀了讀者內心建構的美好臆想。
比如,主人公福貴輸掉家裡的財產換得他的浪子回頭,也許故事會朝好的方向發展,然而福貴的爹不堪重負死了,連妻子家珍也被娘家人強行接走,兒子也被迫改姓,這對一個男人來說是莫大的羞辱。但是,當他賭博輸掉一切的時候,尊嚴自然也被一起輸掉了。
當家珍帶著兒子有慶回到福貴身邊的時候,又給了讀者閱讀的期望。但福貴因為母親病重去城裡求醫的路上被強行徵兵,等他回來時發現母親早已病故。而不久後兒子也因為輸血亡故,妻子也逐漸病重,再一次摧毀了讀者的閱讀期望。
本來鳳霞出嫁,讀者盼望有了女婿的到來會改變這個命運多舛的家庭。然而,鳳霞因為生產大出血而亡,丟下外孫苦根。接著家珍病逝,女婿也因為意外事故丟了性命。讀者的最後一線希冀都放在苦根身上,結果,故事的最後一擊,苦根也病亡了。
故事到了這裡,讀者的閱讀期望全被故事的沉重吞噬了。然而,活著的意義到底在哪?年輕的讀者在書中並未找到答案,所以產生了迷茫和困惑。難道,我們活著的意義是一無所有?
其實,活著本身並沒有實際的意義。正如本書作者所寫道: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地打動了我,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著》,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這便是作者寫這本書的初衷。
因為活著,生活的苦難會不斷襲來,我們也許因為責任和義務和這些苦難鬥爭。但如果沒有這些責任和義務就不和苦難鬥爭了嗎?不,身為活著的我們,活著就是在和自己抗爭。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活著本身即是無私也是自私的,因為活著,所以活著。
活著的沉重,是因為活著所面對的一切。面對死亡,面對分別,面對離散。我們選擇活著,比我們選擇死亡更需要勇氣。死亡的勇氣只是一瞬間,而活著的勇氣是需要長久的堅持,它比死亡更殘忍、更殘酷、更無情。我們因為活著,這本身就是個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