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部脊髓的結構決定其重要功能

2021-02-19 脊椎保養與除痛

頸神經根離開脊髓時,近於水平方向,頸部的脊髓節段和頸椎的水平關係不大,脊髓頸段的前後徑較小,橫徑較大,外觀呈明顯的扁圓柱形。頸膨大是脊髓最粗大的部分,但此處椎管並不相應擴大,形成頸部椎管相對狹窄,可能是脊髓型頸椎病的重要因素。頸髓前角特別發達,與人類手的精巧活動有關,脊髓後索在頸的部分為薄束和楔束。高頸髓與延髓相連,在內部結構和生理機能上亦與低位延髓難以截然分開,高位頸脊髓損傷可引起昏迷。

脊髓頸段橫切面包含哪些結構?


脊髓由灰質和白質兩大部分組成。在脊髓的橫切面上,可見中央有一細小的中央管central canal,圍繞中央管周圍是「H」形的灰質,灰質的外面是白質。

每側的灰質,前部擴大為前角(柱)anterior horn(column);後部狹細為后角(柱)Posterior horn(column),它由後向前又可分為頭、頸和基底三部分;在胸部和上部腰髓(L1~3),前、后角之間還有向外伸出的側角(柱)lateral horn(column);前、后角之間的區域為中間帶intermediate zone;中央管前、後的灰質分別稱為灰質前連合anterior gray commissure和灰質後連合posterior graycommissure,連接兩側的灰質,因灰質前、後連合位於中央管周圍,又稱中央灰質。

白質借脊髓的縱溝分為三個索,前正中裂與前外側溝之間為前索anterior funiculu;前、後外側溝之間為外側索lateral funiculus;後外側溝與後正中溝之間為後索posterior funiculus。在灰質前連臺的前方有纖維橫越,稱白質前連合安anterior white commisure。在灰質后角基部外側與白質之間,灰、白質混合交織,稱網狀結構reticular formation,在頸部比較明顯。

脊髓白質主要由許多纖維束組成。纖維束一般是按它的起止命名。在胎兒和新生兒脊髓切片上,由於各束生長髓鞘的時間不同,染色深淺不一,比較容易分辨。而在正常成人的脊髓切片上,各種纖維束的邊界不易劃分。

纖維束可分為長的上行纖維束、下行纖維束和短的固有束。上行纖維束將不同的感覺信息上傳到腦。下行纖維束從腦的不同部位將神經衝動下傳到脊髓。固有束起止均在脊髓,緊靠脊髓灰質分布,完成脊髓節段內和節段間反射活動。

由軀幹和四肢傳入的衝動都經脊神經後根傳入脊髓,後根進入脊髓時分內、外側兩部分。內側部纖維粗,沿后角內側部進入後索,它們的升支組成薄束、楔束,降支進入脊髓灰質。外側部主要由細的無髓和有髓纖維組成,這些纖維進入脊髓上升或下降1—2節,在膠狀質背外側聚成背外側束dorsolateral fasciculus(Lissauer束),從此束髮出側支或終支進入后角。後根外側部的細纖維主要傳導痛覺、溫度覺和內臟感覺信息。內側部的粗纖維主要傳導本體感覺和精細觸壓覺。

1.上行纖維(傳導)束(又稱感覺傳導束)

(1)薄束fasciculus gracilis和楔束fasciculus cuneatus:這兩個束是脊神經後根內側部的粗纖維在同側後索的直接延續。薄束成自同側第5胸節以下的脊神經節細胞的中樞突,楔束成自同側第4胸節以上的脊神經節細胞的中樞突。這些脊神經節細胞的周圍突分別至肌、腱、關節和皮膚的感受器,中樞突經後根內側部進入脊髓形成薄、楔束,在脊髓後索上行,止於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薄束在第5胸節以下佔據後索的全部,在胸4以上只佔據後索的內側部,楔束位於後索的外側部。由於薄、楔束的纖維是自骶,腰、胸、頸自下而上按順序進入的,因此在後索中來自各節段的纖維有明確的定位。薄、楔束分別傳導來自同側下

半身和上半身的肌、腱、關節和皮膚的本體感覺(肌、鍵、關節的位置覺、運動覺和震動覺)和精細觸覺(如通過觸摸辨別物體紋理粗細和兩點距離)信息。當脊髓後索病變時,本體感覺和精細觸覺的信息不能向上傳入大腦皮質,在病人閉目時,就不能確定自己肢體所處的位置,站立時身體搖晃傾斜,也不能辨別物體的性狀、紋理粗細等。

(2)脊髓小腦束

1)脊髓小腦後束posteriorspinocerebellar tract:位於外側索周邊的後部,主要起自同側板層Vll的背核,但也有來自對側背核經白質前連合交叉過來的少許纖維,上行經小腦下腳終於小腦皮質。由於背核位於胸髓和上腰髓,所以此束僅見於L2以上脊髓節段。

2)脊髓小腦前束anteriorspinocerebellar tract:位於脊髓小腦後束的前方,主要起自腰骶膨大節段板層V~Vll層的外側部,即相當於后角基底部和中間帶的外側部,大部分交叉至對側上行,小部分在同側上行,經小腦上腳進入小腦皮質。

此二束傳遞下肢和軀幹下部的本體感覺和外感覺信息至小腦。後束傳遞的信息可能與肢體個別肌的精細運動和姿勢的協調有關,前束所傳遞的信息則與整個肢體的運動和姿勢有關。

(3)脊髓丘腦束:可分為脊髓丘腦側束lateral spinothalamic tract和脊髓丘腦前束anteriorspinothalamic tract:脊髓丘腦側束位於外側索的前半部,並與其鄰近的纖維束有重疊,傳遞由後根細纖維傳入的痛、溫覺信息。脊髓丘腦前束位於前索、前根纖維的內側,傳遞由後根粗纖維傳入的粗觸、壓覺信息,據認為癢覺也由此束傳導。脊髓丘腦束主要起自脊髓灰質Ⅰ和Ⅳ~Ⅶ層,纖維經白質前連合越邊後在上一節對側半的外側索和前索上行(但脊髓丘腦前束含有少部分不交叉的纖維),當上行至腦幹下部時,脊髓丘腦前束加入內側丘系,而脊髓丘腦側束纖維自成脊髓丘系繼續上行,二者均止於丘腦。脊髓丘腦束在脊髓有明確定位,即由外向內依次為骶、腰、胸、頸節的纖維。一側脊髓丘腦束損傷時,對側損傷平面l-2節以下的區域出現痛、溫覺的減退或消失。

2.下行纖維(傳導)束

又稱運動傳導束,起自腦的不同部位,直接或間接的止於脊髓前角或側角。管理骨骼肌的下行纖維束分為錐體系和錐體外系,前者包括皮質脊髓束和皮質延髓(核)束,後者包括紅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等。

(1)皮質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起源於大腦皮質中央前回和其他一些皮質區域,下行至延髓錐體交叉大部分(約75%-90%)纖維交叉至對測,稱為皮質脊髓側束 lateral corticospinal tract,少量未交叉的纖維在同側下行為皮質脊髓前束anteriorcorticosninal tract,另有少量不交叉的纖維沿同側側束下行,稱為Barne前外側束anterolateral tract of Barne。

1)皮質脊髓側束:在脊髓側索後部下行,直達骶髓(約S4),逐漸終於同側灰質板層,Ⅳ~Ⅸ來自額葉的纖維可以直接與外側群的前角運動神經元(主要是支配肢體遠端小肌肉的運動神經元)相突觸。此束內纖維排列由內向外,依次為到頸、胸、腰、骶去的纖維。

2)皮質脊髓前束:在前索最內側下行,大多數纖維經白質前連合交叉終於對側前角細胞,部分纖維始終不交叉而終止於同側前角。此束僅存在於脊髓中胸部以上。

3)Barne前外側束:由不交叉的纖維組成,沿側束的前外側部下降,大部分纖維終於頸髓前角,部分纖維可達腰骶髓前角。

上述三種纖維的行徑和終止情況表明,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主要接受對測大腦半球的纖維,但也接受來自同側的少量纖維。支配上、下肢的前角運動神經元只接受對側半球來的纖維,而支配軀幹肌的運動神經元接受雙側皮質脊髓束的支配。當脊髓一側的皮質脊髓束損傷後,出現同側肢體的肌肉癱瘓,而軀幹肌不癱瘓。

(2)紅核脊髓束rubrospinal tract:起自中腦紅核,纖維交叉至對側,在脊髓外側索內下行,至板層V~Ⅶ,僅投射至上3個頸髓段。此束對支配屈肌的運動神經元有較強興奮作用,它與皮質脊髓束一起對肢體遠端肌肉運動發揮重要影響。

(3)前庭脊髓束vestibulospinal tract:起於前庭神經外側核,在同側前索外側部下行,止於灰質板層Ⅷ和部分板層Ⅶ。此束主要興奮軀幹和肢體的伸肌,在調節身體平衡中起作用。

(4)網狀脊髓束reticulospinal tract:起自腦橋和延髓的網狀結構,大部分在同側下行,行於白質前索和外側索前內側部,止於板層Ⅶ、Ⅷ。此束主要參與對軀幹和肢體近端肌肉運動的控制。

(5)頂蓋脊髓束tectospinal tract:起自中腦上丘,向腹側行,於導水管周圍灰質腹側經被蓋背側交叉越邊,在前索內下行,終止於上頸髓段板層Ⅵ、Ⅷ。它興奮對側頸肌,抑制同側頸肌活動。

(6)內側縱束medial longitudinal fasciculus:位於前索,一些纖維起自中腦中介核、後連合核和Darkschewitsch核以及網狀結構,大部分來自前庭神經核。此束的纖維主要來自同側,部分來自對側,終於灰質板層Ⅶ、Ⅷ,經中繼後再達前角運動神經元。其作用主要是協同眼球的運動和頭、頸部的運動。

歡迎掃一掃下面微信號加入脊椎保養與除痛


相關焦點

  • 脊髓的內部結構
    白質借脊髓的縱構分為3個索,前正中裂與前外側溝之間為前索anteriorfuniculus,前.後外側溝之間為外側索lateral funiculus, 後外側溝與後正中溝之間為後索posterir funiculus。在灰質前連合的前方有纖維橫越,稱白質前連合anterior white commisure。在后角基部外側與白質之間,灰.白質混合交織,稱網狀結構,在頸部比較明顯。
  • 初中生物知識點梳理之脊髓和腦的結構及其功能
    脊髓的結構及其功能     脊髓位於脊柱的椎管內,上端與腦相連,下端與第一腰椎下緣平齊。脊髓是腦與軀體、內臟之間的聯繫通道。     (1)脊髓的結構     從脊髓的橫切面可以看出,脊髓包括灰質和白質兩部分。灰質在中央,呈蝶形;白質在灰質的周圍。
  • 脊髓解剖【一】
    脊髓兩旁發出許多成對的神經(稱為脊神經)分布到全身皮膚、肌肉和內臟器官。脊髓是周圍神經與腦之間的通路,也是許多簡單反射活動的低級中樞。脊柱外傷時,常全並脊髓損傷。嚴重折脊髓損傷可引起下肢癱瘓、大小便失禁等。一 脊髓的外部形態脊髓位於椎管內,呈圓柱形,前後稍偏,外包被膜,它與脊柱的彎曲一致。
  • 神經解剖學習-脊髓
    灰質呈灰紅色,主要由神經細胞核團和部分膠質細胞組成,橫切面上呈蝴蝶形或「H」形居於脊髓中央,其中心有中央管;白質主要由上下行傳導束及大量的膠質細胞組成,包繞在灰質的外周。脊髓的灰質可分力前部的前角、後部的后角及C8一L2和S2~S4的側角。此外還包括中央管前後的灰質前連合和灰質後連合,它們合稱中央灰質(圖-2)。灰質內含有各種不同大小、形態和功能的神經細胞,是脊髓接受和發出衝動的關鍵結構。
  • Brain:定量脊髓磁共振成像評估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
    該研究是單中心臨床磁共振成像研究,運用多模態定量脊髓磁共振成像(quantitative spinal cord MRI)技術,招募了多發性硬化症患者、MOG-Ab疾病患者、AQP4-Ab疾病患者和健康志願者共80人,獲取其頸部等區域脊髓的截面積、病灶分布、纖維束各向異性分數和磁轉化率等多項定量指標(圖1),用於
  • 脊髓型頸椎病
    好發人群長期低頭伏案工作的白領由於長時間低頭,會使頸部的肌肉出現老化,其韌帶也會出現問題,進而使頸椎的穩定性有所影響。長時間以往,則會導致脊髓型頸椎病。中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骨質鈣化,發生退變,隨之脊髓型頸椎病發病率也提高。
  • 脊髓
    脊髓的下端呈圓錐形,稱脊髓圓錐。脊髓末端移行為一根無神經組織的膜性結構稱為終絲,約在第二骶椎水平以下由硬脊膜包裹止於尾骨背面。脊髓兩側連有31對脊神經,每對脊神經對應的一段脊髓,稱一個脊髓節段。脊髓共有31個節段,即8個頸節、12個胸節、5個腰節、5個骶節和1個尾節。
  • 脊髓損傷的臨床表現與診斷定位
    臨床表現為受傷後損傷平面以下立即出現遲緩性癱瘓,經過數小時至兩天,脊髓功能即開始恢復,且日後不留任何神經系統的後遺症。2、脊髓休克:脊髓遭受嚴重創傷和病理損害時即可發生功能的暫時性完全抑制,臨床表現以遲緩性癱瘓為特徵,各種脊髓反射包括病理反射消失及二便功能均喪失。其全身性改變,主要可有低血壓或心排出量降低,心動過緩,體溫降低及呼吸功能障礙等。
  • 脊髓損傷後神經性膀胱的功能康復
    Bors將脊髓排尿中樞(骶2~4)以上病變引起的排尿障礙稱為上運動神經元膀胱,圓錐和骶2~4神經根或馬尾神經未受損傷,經盆腔植物神經和陰部神經的反射弧完整;脊髓排尿中樞本身或其周圍神經(包括副交感和體神經)病變引起的排尿障礙稱為下運動神經元膀胱,上述反射弧消失或減弱。以上兩種神經性膀胱根據損害程度,各分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
  • 頸部——脊柱運動概述
    頸部是人體重要的部位,連接頭部與軀幹,大腦神經中樞發出的指令都通過頸部傳輸,軀幹、四肢收到來自外界的刺激也由頸部傳回大腦中樞,這些指令、信號、刺激的傳輸都是經由頸部的脊髓作為運輸通道,當頸部受傷,會造成脊髓無法再維持傳輸功能,形成高位截癱。
  • 脊膜膨出與脊膜脊髓膨出
    對包塊進行透光試驗檢查發現,在單純的脊膜膨出者,其透光程度高;對脊髓脊膜膨出者,由於其內含有脊髓與神經根,部分可見包塊內有陰影;若系脊膜膨出或脊髓脊膜膨出合併脂肪瘤者,由於其外表為脂肪組織覆蓋,其深面為脊膜膨出囊,故透光程度較低。2.神經損害症狀單純的脊膜膨出可以無神經系統功能症狀。
  • 從督脈論脊髓和腦病發病機制
    督脈循行路線與脊髓解剖部位密切相關,督脈反映或代表了脊髓的部分或絕大部分功能,督脈病證大多是脊髓和腦的病症,而督脈功能的正常發揮,與腎和絡脈的作用密不可分。 三是反映腦髓的功能。督脈與腦髓關係最為密切,《靈樞·經脈》載:「督脈者……與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難經·二十八難》亦云:「督脈者,起於下極之俞……入屬於腦」。《內經》、《難經》早期的論述,即初步闡明了督脈在循行上與腦髓的密切關係,督脈的循行決定了其和腦髓的密切關係,且與現代解剖學中腦和脊髓的部位和功能相當吻合。
  • 頸部層次結構
    淺層結構頸部皮膚較薄,移動性大,皮紋呈橫向分布。
  • 手腳發麻,當心脊髓型頸椎病!
    其實,頸椎病有很多類型,各自危害性不同,而其中一種叫 " 脊髓型頸椎病 ",主要症狀並不是頸部症狀,而是脊髓壓迫後出現的下肢疼痛、麻木、無力等。今年 58 歲的劉先生,關嶺縣人。兩個月前,劉先生在無明顯誘因的情況下,出現頸部活動受限、酸脹痛,活動時加重。
  • 創傷性脊柱脊髓損傷康復治療專家共識
    ; 康復;指南 ●共識與指南● 創傷性脊柱脊髓損傷 (traumatic spinal cordinjury,TSCI)是骨科醫師所面臨的臨床難題之一,原因在於患者的脊柱結構穩定性破壞,脊髓遭受嚴重受損導致患者的運動、感覺、大小便功能障礙,致殘率高。
  • 脊髓型頸椎病,早診斷,早治療
    脊髓型頸椎病是骨科常見病及多發病,尤其是多節段脊髓型頸椎病,致病因素多樣,臨床症狀重,影像學表現複雜,大多伴有嚴重的神經功能損害,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部分患者甚至在輕微外傷後即出現嚴重的頸脊髓損傷症狀,危及生命。因此需早診斷,早治療,手術治療是目前最為有效的方法,可以有效解除脊髓壓迫因素,重建頸椎功能穩定性。
  • 【皮膚結構、功能與美容】
    人的皮膚由哪些部分組成,身皮膚有多大面積,皮膚外觀有什麼特點皮膚是一個複雜的結構。皮膚外表看上去一般是光滑的,由很多層組織組成。皮膚由外到裡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組成。除了本身結構外,皮膚還有豐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經、肌肉和各種皮膚附屬器(毛髮、毛囊、皮脂腺、汗腺、甲)。
  • 中藥新藥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臨床試驗 治療脊髓型頸椎病填補...
    「參芪麝蓉丸」將填補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的中成藥藥物空白,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和社會意義。  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的中藥新藥「參芪麝蓉丸」來源於全國和上海市名老中醫、龍華醫院施杞教授的臨床經驗方,由施杞教授和王擁軍教授帶領研究團隊歷時10餘年研發而成。
  • 頸部保養與臉一樣重要 7個方法讓你的頸部越來越美
    妹紙們各種露肩露背裝都想要穿起來,但是要頸部等沒有保養好,有痘痘或者小疙瘩什麼的,那就尷尬了,所以說千萬別忘了頸部的防曬護理哦~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頸部護理保養小知識,一起學習吧!頸部需要保養嗎?頸部位於臉部之下,是隨著欣賞臉蛋的目光下移,直接暴露在大眾視野的第二部分肌膚。相比臉蛋的光芒四射,引人注目,一直在無名的角落扮演幕後的角色默默支襯臉部。
  • 小腦的功能解剖
    學習神經系統解剖總是覺得難,難在功能多,結構多,概念多,怎麼學呢,今天我來嘗試一把,先全面了解一下小腦的功能,以及完成這些功能需要和那些結構發生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