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葉抱一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始於婚姻,婚姻源於擇偶,擇偶就是選擇配偶,是社會成員根據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與個人條件選擇異性生活伴侶的過程,是確立婚姻關係的前提。
擇偶標準也叫擇偶價值,即一個人選擇婚姻伴侶所持有的主觀條件。在這一過程中是否存在「門當戶對」、情投意合、有共同語言等問題,直接影響著擇偶雙方乃至親人日後的生活幸福度。
家庭(無論是何種形式的家庭)代表了一種特定的社會活動場所,在這兒,人們度過了他們生命的大部分時光
有人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也是愛情的圍牆,但也是兩個人可以依靠的港灣,婚姻不只是兩個人的事,更是兩個家庭甚至兩個家族的事。
但最近事情似乎在起變化,在江浙一帶興起一種新的婚姻形式,兩頭婚。
這種婚姻既不屬於男娶女嫁,也不屬於女招男入贅,一紙結婚證成了擺設。兩頭婚的家庭一般會生育兩個小孩,第一個隨父姓,由男方撫養為主,第二個隨母姓,由女方撫養為主。
總結起來就是,給嫁娶更名為組建新家庭,沒有彩禮嫁妝之分,婚姻存在是為了延續子嗣,但組成新家庭的基礎是新房。
在一位網友的描述中,其堂妹也是這樣的模式,但男方家父母也有給女方聘禮,女方父母也沒收,全部交給女兒女婿自己安排,還承諾家裡的資產多數未來都給這個女兒,因為叔叔家有三個女兒 所以提前給其它的女兒有約定。
按順序不分男女。女兒出嫁後,可隨意輪流住娘家和婆家,兩個孩子兩邊都叫爺爺奶奶。
關鍵在於這種婚姻,不領結婚證。
這樣,兩個孩子還有沒有親情。如果不想生兩個孩子,有沒有矛盾,對小孩的出生證明也有所影響。
會不會有風險,當然有,時間一長也會出現混亂,跟過去的走婚極為相似,很容易出現「隱婚」現象,值得提倡也很難說。
20 世紀 70 年代以前,近 70%的城市居民結婚費用集中在 1000 元以下,到了 70 年代,
結婚費用有了緩慢的上升,47.8%的人已經花費在 1000 元以上;
到了 80 年代,花費在 3000 元以上的人開始增多,大約超過 55%;90 年代結婚費用開始出現飛躍式的增長,73%的人結婚花費在 1 萬元以上,三成以上的人花費在 3 萬元以上;到 2000 年後 90%以上的人都是不過萬元心不甘,而六成左右的人花費到 3 萬元。
花費 10 萬元以上的也佔到一成左右。而從未婚者對結婚費用的預期來看,絕大多數也在 3 萬元以上,預計在 10 萬元以上的佔到四成多。可見,近些年的結婚費用支出是加速激增的。
娶老婆的成本可是越來越高的。反映婚姻高昂成本的電視劇——《裸婚時代》及《北京愛情故事》等的熱播,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婚姻高昂的成本居高不下。
或許,正如《裸婚時代》片尾曲《等不到的愛》所述,「擁有了世界,卻擁有不了平凡的愛」,由於結婚成本的高企,結婚變成了多數年輕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
在蘇浙滬,還有採用一種叫「兩家親」的婚姻模式。夫妻正常結婚,孩子一個跟老公姓一個跟老婆姓。原因是——大家都是拆遷戶,實在太有錢了。
兩頭婚還是兩家親,婚姻經濟學的背後,是門當戶對。婚姻其實也是遵循市場規律追求成本收益和風險的行為。最穩定最優解的生意應該是風險共擔收益共享互利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