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伊朗當代藝術生態,疫情下的雙重含義表達

2020-12-21 澎湃新聞

連續多日,中國以外的新冠肺炎新增確診病例數高於中國國內。新冠病毒在伊朗擴散開來後,伊朗無疑成為了不少人重點關心的區域。

伊朗當下的藝術生態如何的?在疫情危機下,伊朗藝術家又能做什麼?對此,澎湃新聞特約記者與生活於德黑蘭的伊朗藝術家、攝影師雅爾達·埃斯坎達利(Yalda Eskandari)聊了聊,在她的講述中,我們能感受伊朗的藝術生態和面對疫情的改變、以及藝術生態面臨的困境。

在雅爾達看來,伊朗與世界其它地方一樣,有著雙年展、藝博會等,而青年藝術家的求學之路也會選擇留學海外,不僅是為了知識,也為了和世界連接,instgram線上展覽活動社群就是證明。同時,她也認為,伊朗當代藝術的受關注度與傳統藝術相比還是比較少的。

在疫情危機下,「instagram上的一些藝術博主也發布了一些電影或繪畫,主題是牽手或跳舞,這些在當今伊朗社會的公共場合還是不允許的,這在這場疾病來的時候帶上了雙重含義。」

對話:

澎湃新聞:德黑蘭有多少當代畫廊美術館,分布在哪裡?每周五都會有開幕活動嗎?

雅爾達:

德黑蘭有超過50家畫廊,一般在星期五開幕。大部分文化、歷史、藝術中心位於德黑蘭的中部或者北部。德黑蘭只有一個當代藝術博物館——德黑蘭當代藝術博物館,成立於1977年,有超過3000幅19、20世紀歐洲、美國藝術收藏,有梵谷、畢卡索、康定斯基、賈科梅蒂及其他知名藝術家的作品。

伊朗青年藝術家、攝影師Yalda Eskandari

澎湃新聞:德黑蘭的當代藝術博物館很久都處於閉館狀態是什麼原因呢?

雅爾達:

當代藝術博物館由於整修暫時關閉。總體來說,博物館每年有兩到三次開幕。一般展覽博物館藏品,或者藝術家的個展。在伊斯蘭革命之前,德黑蘭當代藝術博物館對當代藝術潮流有很大的影響。博物館的一些收藏展讓我印象很深刻,比如 Sohrab Sepehry和 Ali Akbar Sadeghi。

德黑蘭當代藝術博物館

這兩位是很重要的伊朗藝術家,展覽中可以看見他們如何發展出個人風格。比如,Sepehry不僅是一個畫家也是一個詩人,也畫兒童插畫。Ali Akbar Sadeghi受到19世紀愷加王朝咖啡館海報畫的影響,發展了自己的風格。但近年來畫廊對於伊朗當代藝術的影響更大,畫廊有一些和美術館類似的群展。

Ali Akbar Sadeghi作品

Ali Akbar Sadeghi作品

澎湃新聞:我記得每年伊朗很大型的書展,每年伊朗有舉辦大型的當代藝術展或者藝博會嗎?關注國際上哪些展覽?

雅爾達:

我們像世界其他地方一樣,有一些藝博會和雙年展,比如蒂爾藝博會(Teer art fair),與幾個畫廊合作,展覽銷售。蒂爾藝博會每年有兩次,春季和冬季,藝博會有一些講座、論壇的活動。還有「德黑蘭拍賣」(Tehran Auction),有很多當代藝術作品,雖然有不能保真的風險,佳士得也在拍伊朗藝術家的作品。因為市場的原因,政府和個人也開始投資當代藝術,Sohrab Sepehry的作品可以買到五萬美金。藝術家也關注國際上的博覽會和雙年展,畢竟很多伊朗藝術家在國外,但對於普通大眾來說更關注伊朗內部的藝術活動。

Sohrab Sepehry藝術作品

澎湃新聞:一般是在伊朗念書還是會選擇出國留學學藝術?

雅爾達:

去國外還是留在國內是藝術家個人的選擇,但去國外,你接收到的信息更多。在伊斯蘭革命之前,巴列維皇后法拉赫非常關注藝術的發展,鼓勵年輕的藝術家去西方學習前衛藝術。那時候,伊朗藝術界的氛圍很活躍。現在伊朗年輕人也去國外學習,不僅是為了知識,也為了和世界連接。當然現在我們也有網絡渠道,在伊朗instgram很受歡迎,這是一個國際化的社交軟體,因為我們不能用Facebook和YouTube,但在instgram上我們可以看見許多藝術家的個人主頁,它比個人網站更容易接近。而且instgram也組成了一些線上展覽活動的社群。

澎湃新聞:藝術從業者一般平時聚會聊些什麼?讀什麼類的書籍雜誌?

雅爾達:

除了國外的網絡媒體,我們有一些波斯語的藝術雜誌《藝術工作者之家》(Herfeh Honarmand)網絡雜誌《攝影與藝術》(akasee va honaragah)、獨立書籍,有一期《藝術工作者》之家我很感興趣,主題是從伊朗的角度看德國當代藝術。一般這些藝術讀物的組織者是藝術家,沒什麼官方雜誌。平時我們什麼都聊,也聊哲學,有些人對西方哲學感興趣,比如拉康、弗洛伊德、阿甘本,另一些人會更偏好伊朗哲學,比如魯米,舒赫拉瓦迪,海亞姆。

伊朗藝術雜誌

伊朗藝術雜誌

澎湃新聞:一般哪些人關注當代藝術?伊朗人平時去美術館博物館嗎?

雅爾達:

大部分人其實不太關注當代藝術,也不了解當代藝術在做什麼。但伊朗人很喜歡去博物館,與幾千年的歷史(古波斯、伊斯蘭時期)產生關聯,並教育他們的後代。在德黑蘭,有古代博物館,伊斯蘭美術館,禮薩·阿巴斯美術館,古麗斯坦宮等等歷史美術館、博物館,到了假期都人滿為患。

伊朗文化遺產比索頓古蹟

澎湃新聞:伊朗這半年來有很多政治風波,對藝術活動有什麼影響?

雅爾達:

伊朗藝術家有的在伊朗、有的在海外。在海外的人可以更直接地關注問題,在伊朗的往往會間接地談論問題。但在任何事件之後,都需要時間來治癒和解決,它對社會和你自己的影響。但不會馬上反應到作品裡,創作需要時間。但我們在討論這些社會話題。除了一些專門畫時事政治的漫畫家,比如Mana Neyestani,Touka Neyestani,可以迅速地根據新聞進行創作,這其實是他們的工作。但經過一段時間,也會產生一些當代藝術作品。比如十年前的事件,出現了一些很好的當代藝術作品。比如Ramyar Manuchehrzadeh的攝影,Mehrdad Mohebali的繪畫。

Mana Neyestani漫畫作品

Mana Neyestani漫畫作品

Mehrdad Mohebali繪畫作品

澎湃新聞:藝術文化活動暫停,藝術家們對於新冠狀病毒有什麼看法?

雅爾達:

這些天來,我們正與這種新的緊急情況作鬥爭,每個公共場所都暫時關閉,伊朗人被隔離在家中。同時,instagram上的一些藝術博主也發布了一些電影或繪畫,主題是牽手或跳舞,這些在當今伊朗社會的公共場合還是不允許的,這在這場疾病來的時候帶上了雙重含義。

伊朗藝術家在instagram上發布的作品

伊朗藝術家在instagram上發布的作品

伊朗藝術家在instagram上發布的作品

伊朗藝術家在instagram上發布的作品

伊朗藝術家在instagram上發布的作品

澎湃新聞:伊朗濃重的宗教政治氛圍及文化,會對藝術創作有什麼影響?對畫廊、博物館有什麼影響?

雅爾達:

比如現在的政府對當代藝術的支持不大,而且也要取決於不同的黨派當政。如果改革派當政,那在電影、文化等方面的投入相對較多,如果是保守派,在藝術的投入就少。另外,我們有一些審查制度,但規則和指導方針不是很清楚。所以作為一個藝術家,要非常小心這些不成文的規則。比如,一些裸體畫不能展出。

澎湃新聞: 波斯傳統藝術是如何影響伊朗當代藝術的?

雅爾達:

一些藝術家以傳統藝術作為靈感來創造,但最後也找到了自己的風格。比如細密畫,伊斯蘭、前伊斯蘭建築,等等。伊朗藝術一直在繼承傳統。比如,玻璃的馬賽克天頂,雖然是新材料但延續了建築中馬賽克的傳統。比如Monir Farmanfarmaian的作品中就用了玻璃、馬賽克的元素,在現代主義中別具一格。

Monir Farmanfarmaian作品

澎湃新聞:10月份你在德黑蘭做了個展,能介紹一下這個項目嗎?

雅爾達:

這個項目的主題關於私人空間(比如家)及與身體的關係。這是一個女性還是男性的地方。利用投影儀,我把一個男性的身體投射到女性的體態(身體)上,同時加入了包括女性身體在內的名畫,我拍了投影和繪畫結合的照片,加上所投射的背景,沒有編輯,得到了最後的現場拼貼張。觀眾懷疑被攝對象是男性還是女性,空間是女性的還是男性的,什麼是真實的,什麼不是。潛意識和意識發生衝突。但很不幸,我的作品在Ag galerie展出時,面臨的審查制度,我不得不改方案,重新開始整個過程,讓我的模特穿一件黑色襯衫蓋住他的身體。

Yalda Eskandari作品

Yalda Eskandari作品

澎湃新聞: 為什麼選擇當代藝術攝影作為創作方式?藝術界關注什麼樣的媒介?

雅爾達:

攝影是藝術家可以使用的最複雜的工具之一,在真實和不真實之間遊戲,這和與生活非常相似。媒介不是限制,而在於用什麼媒介最適合表達。

澎湃新聞:你認為,在伊朗,藝術創作面臨的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雅爾達:

經濟的困難也影響到藝術。有創作激情,但面臨找到買家和收藏家的挑戰。所以一般來說,當代藝術不能養活藝術家。藝術品的價格和展覽方式受收藏家和畫廊所有者的影響很大。

(雅爾達·埃斯坎達利(Yalda Eskandari),青年藝術家、攝影師,1987年生於德黑蘭,畢業於Alzahra University平面設計專業,舉辦兩次攝影個展「我新家的新窗簾」(2011)「投影自然地將光照在幕布上」(2019),參與多個群展,現工作、生活於德黑蘭。)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傳統編織與當代藝術對話 會產生什麼化學反應?
    (原標題:傳統編織與當代藝術對話 會產生什麼化學反應?)傳統編織與當代藝術對話,會產生什麼化學反應?12 月 5 日," 線下 "2015OCT-LOFT 創意節在華僑城創意文化園北區 C2 展廳隆重開幕。當代藝術與傳統編織,在這次創意節上將給觀者帶來 " 衝突又統一 " 的視覺衝擊。本次創意節由華僑城創意文化園主辦、深圳市天工當代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協辦。
  • 尋求相遇:《現場——對話日本當代藝術名家》在讀發想
    > 上海美術學院教授潘力所著的《「現場」:對話日本當代藝術名家》集結了他20年來與日本建築師磯崎新、安藤忠雄、隈研吾,攝影家荒木經惟、杉本博司、蜷川實花,當代藝術家李禹煥、菅木志雄、
  • 2020年終報導·重返抗疫現場丨疫情與制裁雙重壓力下,伊朗民眾如何...
    今天推出第三篇《疫情與制裁雙重壓力下,伊朗民眾如何堅韌面對生活?》「疫情總會結束,希望還是要有的」兩年前,伊朗小夥兒黑達裡在首都德黑蘭開了一家名叫「伊朗之旅」的旅遊公司。2019年,隨著伊朗對中國遊客免籤政策的正式生效,越來越多的中國遊客來到伊朗,讓黑達裡的公司發展步入了快車道,公司每月收入可達到數萬美元。但是現在情況全變了。
  • 盤點丨100件標誌性當代藝術作品(中)
    如果是其藝術作品,此時我們會去疑問「藝術家通過此種方式具體想去表達什麼?作品中的黑線、床、沉睡中的女性又代表著什麼?」但在鹽田千春這裡,這些疑問幾乎是無關緊要的存在。此時,即使你懂與不懂她作品中的具體含義也不重要,因為她已經通過作品的氣場觸動了你的感觀系統。
  • 2020藝術廣東·當代藝術博覽會開幕
    展覽現場大洋網訊 昨日,2020藝術廣東·當代藝術博覽會在廣州流花展貿中心開幕,將持續至11月29日。「藝術廣東」到今年為創辦以來的第十一屆,被公認為是藝術市場學術化和規範化發展的重要推動者,它不僅有效改善了廣東藝術市場藝術生態單一、藝術品類不夠豐富的現狀,還有力地推動了本土文化與國際交流發展。據悉,本屆參展藝術機構達五十餘個,國內外參展藝術家近百人,超過一千件架上繪畫、裝置和其他各個種類的藝術品集中在博覽會期間與觀眾見面。
  • 「生聲」中國當代生態藝術展在北京798藝術區開幕
    11月8日,「生聲」中國當代生態藝術展在北京798藝術區開幕,此次展覽作為「2020北京798藝術節」的重要組成部分,由北京798藝術區管理委員會主辦,北京央美文化藝術中心承辦,由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孫偉擔任學術主持,孫菁、韓琳聯合策展。
  • 與文學展開跨學科對話的藝術、宗教、哲學和當代技術
    本屆論壇共設「文學與藝術」、「文學與宗教」、「文學與哲學」和「文學與當代技術」四個分論壇,在兩天的時間內共進行了32個相關領域的主題報告,展示了文學與哲學、宗教、繪畫、電影、生態、科技、法律等學科交流碰撞所激發的火花。
  •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疫情後首展:躍入歷史的「海浪」
    文獻區,展覽現場,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展覽現場展覽現場,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在這場疫情後的首展中,文獻佔據了重要的一部分,但不同於以往意義上的歷史資料,出現在展覽中的是由藝術家們提供的個人文獻:你能看到出現在張恩利畫中的舊水管、鐵桶和皮球,鳥頭組合用過的照相機,也能看到八九十年代的磁帶和版本較早的貢布裡希的
  • 黎巴嫩經濟遇上疫情與爆炸雙重打擊,伊朗出手援助引西方全力施壓
    黎巴嫩只是中東的一個小國,目前面臨著非常辣手的麻煩,在2020年內,黎巴嫩經濟遇上疫情與爆炸雙重打擊,伊朗出手援助引西方全力施壓。如果了解一下,可知道伊朗與黎巴嫩關係相當好,尤其是黎巴嫩真主黨與伊朗的關係特別深,如今也依然願意支持黎巴嫩,在黎巴嫩獨立日77周年之際,伊朗總統魯哈尼向黎巴嫩表示祝賀,重申對黎巴嫩的支持及其為加強雙邊關系所做的準備。即所謂「尊嚴,獨立和繁榮的道路將持續下去,各種政治潮流之間的融洽與合作將繼續下去。」
  • 美國亞洲協會當代藝術三年展,存在的亞洲藝術與尋找新方向
    我們希望在這裡看到越來越多的亞洲新藝術。展覽也是免費入場的。持懷疑的態度在於,現在全球有300多個每兩年舉辦一次或每三年舉辦一次的當代藝術展覽。僅在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紐約新美術館,MoMA PS1,皇后區藝術博物館,巴裡奧博物館,國際攝影中心和哥倫比亞大學美術館等都因常年舉辦的新藝術節而忙得不可開交。
  • 新高尚美學對話當代藝術:「移動的理想國」即將啟幕
    新高尚美學通過對本土優秀文化的研究、理解,融合現當代藝術的審美趨勢,使用藝術創作及工業設計手段,在藝術和設計領域為觀賞者、體驗者提供有內涵、有意義,既體現在物質、也體現在精神層面的風尚美學。它從中國智造行業出發,透過文化藝術領域,逐步滲透到普羅大眾的世界,它將喚醒人們深藏在血脈中的真善美,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中曾經偉大的精神與氣質,推動中國美學體系和產業升級,構建中國美學基因沁潤而成的「天空之城」。
  • 「東張西望三十年:程昕東當代藝術收藏」歲末拉開帷幕
    楊斌致辭 楊斌在致辭中表示,作為清華大學的國際化藝術文化窗口,今年藝術博物館靈活應變,克服疫情所帶來的重重困難,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持續推出了七個展覽和50餘場學術及公教活動,以藝術承載的生機勃勃傳遞樂觀信念
  • 18個國家、82位國際當代藝術家作品亮相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清華大學副校長、教務長楊斌致辭「作為清華大學的國際化藝術文化窗口,今年藝術博物館靈活應變,克服疫情所帶來的重重困難,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持續推出了7個展覽和50餘場學術及公教活動「2020年初,清華藝博自主策劃並聯合諸多學者和社會人士發起了針對疫情的『窗口·檔案』徵集活動,並成功舉辦『窗口2020——疫情時期圖像檔案展』,成為中國文博界第一個有關疫情主題的實體展覽,體現了清華人的視野和擔當。
  • 疫情下推史上最豪華陣容|香港蘇富比春拍當代藝術揭秘
    疫情下推史上最豪華陣容|香港蘇富比春拍當代藝術揭秘 2020-06-12 17: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藝術的展覽和展覽的藝術——當代藝術展覽的發展和功能
    展覽的結構類似於電影院主要由藝術品、藝術家、策展人(或藝術總監)、公眾、展覽背景和藝術市場交織而成,該生態圈對於藝術家和藝術本身以及文化政策乃至經濟環境和美學環境均有影響。展覽的發展有賴於文化組織者的帶頭作用(評論家、策展人、畫廊、史學家等),基於公眾共識和參觀者來表達當代藝術體系內的知識和觀點。
  • 桑德斯譴責伊朗科學家被暗殺:破壞美國新政府與伊方對話可能
    (法新社)海外網11月29日電 美國資深參議員、民主黨總統初選候選人伯尼·桑德斯(Bernie Sanders)表示,暗殺伊朗科學家法赫裡扎德是「非法」舉動,旨在破壞伊朗與即將上任的美國政府之間的可能對話。桑德斯在周六(28日)的一條推文中說:「暗殺法赫裡扎德的舉動魯莽、挑釁和非法。」
  • 對話|「隨物生心」北歐當代藝術展,介於建築、藝術和音樂間
    兩位藝術家出身建築專業,並長期在當代藝術領域展開跨界創作,將圖形、雕塑、建築、運動和聲音融入數學、光學、物理學等,通過獨特的藝術方式,將日常而無形的「現象」轉譯為可視、可感之物。策展人馬楠在接受採訪時談及對於芬蘭藝術家組合作品的見解,也談及了在疫情期間,策劃國際展覽的艱辛歷程。
  • 俄羅斯畫風突變,想要伊朗和美國進行談判,伊朗立場堅定
    美國和伊朗之間的矛盾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再次加深,伊朗面對美國的制裁不願意妥協。美方想要在退出伊核協議的情況下繼續對伊朗進行制裁是不被世界各國所接受的,日前俄羅斯改變自己的立場,開始為美國說話。俄羅斯現在面對的場面不容樂觀,以美國為首西方國家對白俄羅斯的虎視眈眈,美國對伊朗的強硬制裁都讓俄羅斯方面開始思考採取怎樣的方式才可以緩解這樣的局面,這次俄羅斯方面的妥協,讓民眾感嘆,還是白俄羅斯對其而言更加的重要。伊朗立場堅定俄羅斯方面想要伊朗和美國進行談判,通過對話的方式解決國際間的矛盾,並且表示願意為美國和伊朗之間的談判出一份力。
  • 裝置藝術×生活丨藝知物當代藝術空間
    「藝知物」是一座線上虛擬藝術衍生、交流社區,以「生活美學創造者」結合藝術和生活器物,圍繞90後年輕人的興趣社區之路,發展成為國內年輕人專屬的生活社區。線下「藝知物當代藝術空間」,位於北京市宋莊藝術區,專注於推動中國年輕藝術力量的發展,為年輕藝術家的培養貢獻力量。
  • 阿斯哈·法哈蒂:當代伊朗社會文化的代言人
    今天的伊朗對我們而言更是「一帶一路」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伊朗導演阿斯哈·法哈蒂的電影,向全世界的人們推開了一扇精準觀察現代伊朗社會生活之窗。阿斯哈·法哈蒂是當代伊朗新浪潮電影運動的領軍人物,曾兩次斬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被公認為堪與費裡尼、德西卡、伯格曼比肩的世界最偉大的電影藝術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