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編織與當代藝術對話 會產生什麼化學反應?

2021-01-09 網易時尚

(原標題:傳統編織與當代藝術對話 會產生什麼化學反應?)

你見過用傳統蘇繡秀出來的古舊紙幣嗎?你見過由不鏽鋼和線做的蝴蝶嗎?傳統編織與當代藝術對話,會產生什麼化學反應?12 月 5 日," 線下 "2015OCT-LOFT 創意節在華僑城創意文化園北區 C2 展廳隆重開幕。當代藝術與傳統編織,在這次創意節上將給觀者帶來 " 衝突又統一 " 的視覺衝擊。

本次創意節由華僑城創意文化園主辦、深圳市天工當代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協辦。2015年12月5日至2016年3月6 日,將在華僑城創意文化園北區 C2 展廳、北區 A3+、北區主幹道,分別進行進行 " 線下 " 當代藝術展、傳統編織手工作坊、" 創意線下 "T 街創意市集等一系列創意活動。本次創意節選取 " 傳統編織手工藝 " 作為文化載入點,以當代都市人文生活形態為背景,集中呈現傳統手工藝與當代藝術的對話實踐。


" 線下 " 當代藝術展的深度探索

本次創意節的重頭戲—— " 線下 " 當代藝術展,由王魯湘擔任學術主持,張子康、顏為昕策展,展覽邀請了當代藝術領域的重要藝術家——王鬱洋、王雷、劉君、周力、邱志傑 、馮羽、邵譯農 、潘魯生 8 位藝術家與 7 位傳統手工藝傳承人共同參與。展覽根植於傳統手工藝為基礎,通過當代藝術的理念與傳統手藝文化進行深度對話與探索,為當下的創意實踐再獻一個可回溯的樣本。

策展人張子康、顏為昕表示 " 線下 " 試圖探索在網際網路高速發展時代,我們對當下生活形態的人文思考和情感訴求。展覽以當代藝術的創作呈現,每位藝術家的作品都有著不同的表達,且藝術作品的材料應用分別採用了不同的編織手藝作為創作手法進行表達,包括傳統手工藝中的竹編、藤編、網編、繩編等,共同構建展覽中對 " 線下 " 這一主題的訴求。展覽作品也因載入中國手工藝的材質、手藝而擁有更大的普世性和文化內涵。

展覽通過當代藝術、設計的理念與傳承技藝之間,展開時空的對接與觀念的對話。溝通人與人、人與城市之間的情感,傳遞可感觀的人文生活形態。喚醒大家溫存的雙手,共同編織美的生活。

傳統手工藝傳承人現場演繹

除了展出為期三個月的 " 線下 " 當代藝術展之外,主辦方在創意節開幕式當天還邀請參展藝術家分享對自己作品創作的獨到見解,並安排 7 位傳統手工藝傳承人在展覽現場演繹手藝,包含了竹編、抽紗、苗繡、織布等。

此外,創意節還組織了包括主題為 " 中國結 "、" 抽紗 " 和 " 竹編 " 的傳統手工作坊,市民對此類手工作坊的參與熱情相當高漲,在主辦方發出招募手工作坊學員消息的兩周之內,就收到了近百名市民報名參加。

T街創意市集讓逛看個夠

組成本次創意節活動的還有主題為 " 創意線下 " 的 T 街創意市集,本次創意市集聚集了 67 家原創手工藝及設計品牌,其中展示的作品也有傳統編織的手工藝品;T 街創意市集致力於推動和提升創意產業的發展與影響,為原創手藝人、設計師和設計團隊提供廣泛的交流和推廣平臺。

創意節主辦方希望邀請市民一同參與進來,共同探索當代藝術與編織手藝的交融,體驗不同文化的碰撞帶來的思考和靈感的激發。(記者 李福瑩)

作品:


《春秋 • 春秋》(材料:真絲刺繡 作者:邵譯農)

《大河報 2013》(材料:《大河報》2013 年 1 月 1 日至 12 月 31 日報紙撮線及編織技術 作者:王雷)


《格致 - 夢蝶》(材料:線、不鏽鋼作者:周力)


《另一種思維 • 九宮》(材料:竹篾作者:馮羽 )

《述—— 一榨紙》(材料:175 小時 11 分 37 秒紀錄片生成的 15136728 張圖片,901 張構樹皮紙、鐵板、鋼管、磁鐵 作者:王鬱洋)


《天羅》(材料:金屬線 作者:劉君)


《細胞》(材料:竹 作者:邱志傑)


《準繩》(材料:魯班線、墨斗、木樑 作者:潘魯生)

附:

一、" 線下 " 當代藝術展

展覽時間:2015 年 12 月 5 日 - 2016 年 3 月 6 日

(開放時間 10:00-18:00,逢周一閉館,12 月 7 日正常開放)

展覽地點:深圳華僑城創意文化園北區 C2 展廳

學術主持:王魯湘

策展人:張子康、顏為昕

參展藝術家:王鬱洋、王雷、劉君、周力、邱志傑、馮羽、邵譯農、潘魯生(依姓氏筆劃排序)

傳統手藝人:石柳莎 ( 貴州 ) 、劉玉玲(山東)、林壯炎 ( 潮州 ) 、胡立華 ( 山東 ) 、楊再美 ( 貴州 ) 、張西秀 ( 山東 ) 、張振美 ( 山東 ) ( 依姓氏筆劃排序 )

二、T 街創意市集

主題:創意線下

展示互動內容:竹編、抽紗、苗繡等傳統手工藝品,以及 67 家原創手工藝及設計作品

時間:2015 年 12 月 5 日周六 10:00-22:00

2015 年 12 月 6 日周日 10:00-20:00

地點:深圳華僑城創意文化園北區主幹道

三、手工作坊

第一場:中國結

民間手工藝人:胡立華、劉玉玲

時間:2015 年 12 月 6 日周日 15:00-16:00

地點:深圳華僑城創意文化園北區 A3+

第二場:抽紗

民間手工藝人:張振美

時間:2015 年 12 月 19 日周六 15:00-16:00

地點:深圳華僑城創意文化園北區 A3+

第三場竹編

民間手工藝人:林壯炎

時間:2016 年 1 月 16 日周六 15:00-16:00

地點:深圳華僑城創意文化園北區 A3+

(來源:深圳晚報)

本文來源:網易藝術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當代藝術首飾≠傳統首飾,首飾裡的金屬藝術,有多酷
    當代藝術首飾≠傳統首飾,首飾裡的金屬都2019年了,還有人沉迷於買傳統金銀首飾!世道變了,不用在大金鍊子大金表了,識趣的人都講究有文化有品位的首飾。有個新的名詞叫:當代藝術首飾簡單點說,就是把那些單調的、乏味的、堅硬的金銀等金屬首飾變得更有趣味性,更多元。當代首飾,非常講究金屬的藝術表現形式:顛覆傳統珠寶設計、大膽採用更具有表現力的材質...ps:首飾裡的金屬藝術,包含了各種各樣工藝:鍛造工藝、琺瑯工藝、鑲嵌工藝、鑄造工藝等等..
  • 對話|伊朗當代藝術生態,疫情下的雙重含義表達
    在雅爾達看來,伊朗與世界其它地方一樣,有著雙年展、藝博會等,而青年藝術家的求學之路也會選擇留學海外,不僅是為了知識,也為了和世界連接,instgram線上展覽活動社群就是證明。同時,她也認為,伊朗當代藝術的受關注度與傳統藝術相比還是比較少的。
  • 尋求相遇:《現場——對話日本當代藝術名家》在讀發想
    草間彌生、奈良美智等23位日本當代藝術家的對話。潘力在本書也對藝術家人生經歷和藝術創作語境做了學理性呈現和表達。《現場——對話日本當代藝術名家》潘力 著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現場——對話日本當代藝術名家》新書面世之際,作者潘力教授正在芝加哥大學訪學,囑我這個「催生人」寫篇小文。
  • 對話 | FANSACK :探尋東方傳統繪畫與當代街頭藝術之間的可能性
    Fansack的作品探尋東方傳統繪畫與當代街頭藝術之間的可能性 , 並尋求創造出新的藝術樣式 , 其作品是精神層面的臆想與內在自我的尋找 , 他將自然中的物質、動物 、東方的形象與當代社會的各種符號 、標誌性圖像等進行組合, 作品呈現出一個浪漫色彩並充滿禪意但同時又內涵衝突的世界。Fansack希望通過其作品探索人性、欲望、潛意識、科技以及何為智慧等主題。
  • 美國纖維藝術家的編織,當代繩編藝術的先鋒,手工編結手藝人
    當代Macramé編織藝術的先鋒 - Sally EnglandSally England(薩莉·英格蘭),美國的一名纖維藝術家,目前定居工作在加州奧海,成長於美國中西部的她,在密西根州的大峽谷州立大學取得傳媒藝術專業學士學位,隨後攻讀位於波特蘭的太平洋西北藝術學院的應用工藝與設計專業的藝術碩士學位
  • 纖維藝術:「編織的可能」
    第一屆纖維藝術新銳展是在三尚當代藝術館開始的,而此次又回到了故地,除了再次強調纖維藝術的本體,策展團隊還希望對此進行深入地挖掘,在一種「編織」的限定中重新思考、重新開啟。展覽從四個層面討論 「纖維」與「編織」的意義與可能,以「xx」中的「象「對應纖維藝術中的編織結構、紋樣圖形、尋跡線索與文本預示,以此探討結構、紋飾、過程與徵兆在纖維藝術中的存在意義。
  • 新高尚美學對話當代藝術:「移動的理想國」即將啟幕
    新高尚美學通過對本土優秀文化的研究、理解,融合現當代藝術的審美趨勢,使用藝術創作及工業設計手段,在藝術和設計領域為觀賞者、體驗者提供有內涵、有意義,既體現在物質、也體現在精神層面的風尚美學。它從中國智造行業出發,透過文化藝術領域,逐步滲透到普羅大眾的世界,它將喚醒人們深藏在血脈中的真善美,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中曾經偉大的精神與氣質,推動中國美學體系和產業升級,構建中國美學基因沁潤而成的「天空之城」。
  • 與文學展開跨學科對話的藝術、宗教、哲學和當代技術
    ,對中國當代主流的實踐派美學形成實質性的挑戰。他指出,中國美術界在漢語語境下對「文獻」的誤讀與誤譯,豐富性地擴大了「Kassel Documenta」的策展藝術觀念,推動了中國當代藝術在困境中開闢新路。
  • 微觀‖西和麻紙,中國傳統技藝和傳統藝術的碰撞與對話
    提到宣紙,不得不聯想到書畫藝術,許多書畫家嘗試用西和麻紙寫字畫畫,在麻紙上盡情宣洩,也是中國傳統技藝和傳統藝術的碰撞與對話。西和麻紙產於西高山,紙色古樸、紙質柔韌、手感綿滑、極富彈性。前些年,我從老家給幾位書家帶了些,有的書家用起來自如,有的說不太好用。再後來,很少接觸此物。喜好仿古創作的書畫家,大凡青睞西和麻紙。
  • 現代與當代藝術的區別是什麼?
    U+問答問藝術,答人生Always Be Ready To Answer U本周問題一現代與當代藝術的區別是什麼?莫奈在現代藝術中的地位與作用如何?優畫君的回答大家好,我是優畫君,優畫網主編。優畫網,一家有品位、懂生活的藝術電商。我們的口號是:「簡單藝術,簡單生活」。我們的願景是:「讓藝術創造價值」。
  • 去上海當代藝術館感受「有溫度的AI藝術」!
    當感性的藝術與理性的AI相遇,會擦出怎樣的火花?6月14日至7月14日,上海當代藝術館攜手商湯科技,在上海當代藝術館藝術亭臺舉辦「Art×AI系列—基本世界:智能藝術」主題展,特邀藝術家李元素為本次展覽項目創作系列藝術作品。
  • 河南省當代陶瓷藝術研究展刷新傳統認知
    眼下,正在河南省美術館開展的「黃河落天走東海」河南省當代陶瓷藝術研究展,打破了許多觀眾對陶瓷藝術的傳統印象。參展作品跳出了杯瓶盤碗等日用品的實用性,而是通過獨特的藝術語言讓陶瓷講故事、傳達審美觀念,讓觀眾感受到不一樣的陶瓷藝術魅力。  據悉,該展覽為文化和旅遊部2020年全國美術館青年策展人扶持計劃入選項目,由河南省美術館主辦,展覽時間自11月7日持續至12月6日。
  • 復興肖像繪畫傳統,伊莉莎白·佩頓亮相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對於被譽為「復興了肖像繪畫傳統」的佩頓來說,在她二十餘年的職業生涯中,她試圖以延展而抽象的定義去重新審視肖像繪畫傳統的努力從未停止過。自1990年代起,她的創作就對藝術史脈絡中,重新評估具象藝術及肖像繪畫傳統的工作影響深遠。而在她明顯立足於當代的自由和多樣化表達形式中,藝術家融入了她對於歷史和肖像創作的獨特個人思考,體現了在日常和超驗經驗間搖擺不定的存在體驗。
  • 景德鎮當代陶瓷藝術作品展在海口開展
    王子謙 攝中新網海口12月19日電 (記者 王子謙)「陶瓷中國—景德鎮當代陶瓷藝術作品展」19日在海南省博物館開展,共展出來自江西省景德鎮市珠山區20餘位當代優秀陶瓷藝術家所創的130件陶瓷作品。這些作品以多元的陶瓷藝術形式、技藝、精神內核,呈現了當下景德鎮陶瓷藝術旺盛的生命力。圖為參觀者欣賞瓷板畫。
  • 陳筱君:「傳統」和「當代」是一個具延續性,且不斷相互定義的概念
    ,但由於歷史遭遇的不同而產生截然不同的表現形式,在特殊的歷史境遇下,臺灣地區水墨藝術的發展經歷了哪些過程?您怎樣看待傳統與當代之間的衝撞、對話? 陳:基本上,無論是在中國內地或臺灣地區,所謂的「傳統」和「當代」是一個具延續性,且不斷相互定義的概念。特別是在中國內地,傳統與當代藝術的形式結合,似乎已經取代之前的政治波普,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的一股潮流。 當代藝術的特點是新,但唯有你知道舊的東西是什麼,才知道它新在哪。
  • 當代水墨 | 戴光鬱:關於書寫在當代藝術創作中的前景
    為什麼會這樣?這原本是個美學問題,耐人尋味。追究進去,其實還是個哲學問題。所有這一切,最終還是文化導向在起作用,其中更有國際潮流與美學品味的推波助瀾。藝術家樂此不疲,多半是仰仗於某種潮流形態支撐,而不是文化考量什麼的。特別是對傳統文化不甚了了,或一知半解那類人。今天看來,「無筆無墨」、「浮煙瘴墨」並不是問題,也不為錯――至少不全錯。
  • 2020藝術未來在臺北 當代新銳掀風潮
    【當代新銳】藝術未來持續以當代策展鰲頭為目標,為了讓大眾更接近當代藝術,使觀者與藝術之間產生更多藝術對話,在神旺大飯店規劃「當代藝術展區」,網羅所有兩年內出眾的新興作品,創作媒材不設限,強調當代藝術純粹與抽象的意識形態,用哲學思考顛覆藝術傳統,在美學經驗裡探索藝術的界線,突破藝術的規範性;並在富邦國際會議中心特設
  • 當下是什麼?非極當代藝術社團如是說
    當下,又會發生什麼? 11月11日下午,歐亞非極當代藝術社團在圖書館素心茶房舉辦的「當下」畫展,為你理解「當下」這個既現實又抽象的概念,提供了多樣化的思考。
  • 「物派藝術」代表者關根伸夫辭世,對亞洲當代藝術影響深遠
    1968年,時年26歲的關根伸夫與五位同樣年輕的藝術家秉持對當時西方藝術所代表的主流當代藝術的反叛,以中國園林山水概念為基礎的代表作——環境藝術《位相-大地》,成為「物派」產生的契機,從此,關根伸夫開始活躍於當代藝術的前沿。《位相-大地》是關根伸夫在須磨離宮公園內挖出一個深2.7米、直徑2.2米的圓坑,而挖出的泥土被塑造成與圓坑大小一樣的圓柱體。
  • 裝置藝術×生活丨藝知物當代藝術空間
    從1910年馬賽爾·杜尚(Marcel Duchamp 1887-1968)將一個現成的男用小便池籤上大名送入蓬皮杜藝術中心之後,這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藝術品,便使得由現成品演變而來的裝置藝術從開始的不可理解、不被關注的邊緣藝術樣式,逐漸進入了當今藝術界的主流領域。21世紀初,這個詞彙又被引入當代美術,描述那些與傳統美術形態完全不同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