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的栽培措施與品質管理
小麥作為世界上分布最廣的農作物,在中國也有5000多年的歷史,也是我國主要的糧食農作物。在此次新冠疫情中我們也看到了糧食對於國人來說是多麼重要,因此在保證小麥種植面積不縮減的前提下,提高小麥單位面積的產量就顯得尤為重要。今天我們就再談一下關於小麥高產技術,希望對於即將到來的小麥春季管理有指導作用。
一、肥水對小麥產量與品質的影響
通過施肥澆水的管理,使產量和品質都增加或減少的效果,就叫產量與品質的同步效應。增施氮肥可以提高籽粒蛋白質和胺基酸含量,但也不是越多越好,其合理的施氮量常因品種、土壤肥力及其他栽培條件的差異而有很大不同。在一定的施氮量範圍內,籽粒產量和品質隨施氮量增加而提高,這一施氮量範圍稱為產量和品質同步增長區;超過這個範圍繼續增施氮肥,出現籽粒產量下降,而籽粒蛋白質含量仍有增長,稱為產量和品質異步徘徊區;再繼續增施氮肥,產量和品質都有所降低,則稱為產量和品質同步下降區。
在小麥拔節期以前(包括拔節期)追施氮肥,既可提高產量,又可增加籽粒蛋白質含量,即產量和品質同步增長,在拔節期以後追肥,則主要是增加籽粒蛋白質含量,對產量影響小於拔節期追肥,而且越往後期對產量的影響越小。可見為提高品質而追施氮肥,應注意適宜的施氮量和施氮時期,同時還應考慮到籽粒產量和蛋白質含量的協調問題。
二、小麥葉面噴氮的作用
小麥從苗期到蠟熟前都能吸收葉面噴施的氮素營養,但不同生育期所吸收的氮素對小麥有不同的影響。一般認為,小麥生長前期葉面噴氮有利分櫱,提高成穗率,增加穗數和穗粒數,從而提高產量,而在生長後期葉面噴氮則明顯增加粒重,同時提高了籽粒蛋白質含量,並能改善加工品質。這相當於後期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的增產效果如出一轍。
三、不同時期噴氮對籽粒蛋白質和賴氨酸含量的作用
從挑旗期開始分不同時期進行葉面噴氮,結果表明,各時期葉面噴氮均有提高籽粒蛋白質的作用,各品種蛋白質含量在籽粒發育過程中的變化趨勢仍以半仁期含量較高,以後逐漸下降,乳熟末期以後則又上升。因此,合理地進行葉面噴氮可以有效地提高粗蛋白質含量,但不改變各品種固有蛋白質含量變化趨勢。
在小麥生長後期的不同時期進行葉面噴氮,其提高籽粒蛋白質含量的效果不盡相同。噴氮以後,在籽粒發育的各個時期進行測定,其蛋白蛋含量的高低順序是乳熟中期、半仁期、抽穗期、糊熟期、挑旗期及對照。其中以半仁至乳熟末期噴氮的效果較好。表明在小麥生長後期噴氮較早期噴氮對提高籽粒蛋白質含量更為有利,但也不是越晚越好。因為在乳熟期以後,葉片逐漸衰老,功能葉片也逐漸減少,吸收能力減弱,從而導
致葉面噴氮效果降低。一般情況下,在灌漿前期進行葉面噴氮可以使籽粒蛋白質含量提高 0.5-1.5 個百分點。
從孕穗期到灌漿期葉面噴氮,都可以使賴氨酸含量明顯升高,其幅度為 0.03~0.08 個百分點,但灌漿期噴氮比孕穗期噴氮的效果好,這同對籽粒蛋白質含量的影響效果相似。
四、葉面噴氮用哪種肥料最好
葉面噴氮用尿素和硫酸銨都可以,但很多試驗表明在噴施總氮量相同的情況下,噴施尿素溶液比硫酸銨溶液對提高籽粒蛋白質含量的作用更大。比如在有的試驗中,噴施尿素溶液使籽粒蛋白質含量提高 1.2~2.6 個百分點,噴施硫酸銨溶液使蛋白質含量提高 0.7-2.3 個百分點。同時,對賴氨酸含量的影響也表現為噴施尿素的效果更好。
五、不同噴氮數量、次數和濃度對籽粒蛋白質含量的影響
在氮肥溶液濃度和噴施時期相同的情況下,對同一品種進行葉面噴施不同數量的氮素溶液,在一定範圍內,其籽粒蛋白質含量隨噴氮數量的增加而提高,二者呈顯著正相關。但是若就提高蛋白質含量和經濟效益權衡考慮,則噴氮數量不宜過多,因每千克純氮所提高的籽粒蛋白質含量,有隨噴氮數量的增加而減少的趨勢。
在噴肥 數量、次數、時期等條件相同時,不同的噴氮濃度處理均比對照顯著地提高了籽粒蛋白質含量,但各噴氮濃度處理間差異不顯著。試驗和實踐表明,葉面噴氮的濃度一般以2%為宜,濃度過大容易造成葉尖枯萎(燒葉)。
在實際應用中,噴氮濃度和數量不宜過高,應以不燒傷葉片為宜一般可掌握在每畝用 0.5~1 千克尿素,對水 25~50千克均勻噴灑。
六、土壤肥力條件下葉面噴氮效果
在土壤中磷、鉀含量相同的條件下,籽粒蛋白質含量隨土壤中氮含量的增加而提高。葉面噴氮處理的籽粒蛋白質含量比不噴氮的處理有極顯著的提高。隨著土壤含氮量的降低,葉面噴氮對增加籽粒蛋白質含量的效果逐漸提高。
七、不同水分狀況下葉面噴氮效果
小麥生長期間的水分狀況與產量、品質有密切關係。產量均隨水分增多而提高,籽粒蛋白質含量則因水分增加而有降低的趨勢。在同樣水分條件下,產量和品質均為「土壤施氮+葉面施氮」的處理優於「土壤施氮」。在土壤水分適宜時,葉片吸收氮素的能力更強,所以在土壤溼潤的條件下進行葉面噴氮效果更好
八、葉面噴氮對蛋白質組分和胺基酸含量的影響
葉面噴氮對球蛋白和谷蛋白的影響較大。生長後期葉面噴氮可明顯提高球蛋白、谷蛋白和總蛋白的含量。
九、葉面噴氮對小麥磨粉品質、麵筋和沉降值的調節效應
小麥的磨粉品質也屬於加工品質的範疇。磨粉品質包括出粉率、籽粒硬度、麵粉白度等主要指標,葉面噴氮的小麥出粉率較高,比對照提高 1.6 個百分點。從籽粒硬度和麵粉白度來看,葉面施氮處理也有提高磨粉品質的趨勢。
小麥生育後期葉面噴氮能起到改善加工品質的作用,葉面噴氮可以極顯著地提高溼麵筋和乾麵筋含量,而且沉降值也有所提高
十、葉面噴氮對麵團的理化特性
葉面噴氮對改善麵團理化性狀非常有效。葉面噴氮能顯著提高麵粉的吸水率,吸水率高的麵粉做麵包時加水多,既能提高單位重量麵粉的出品率,也可做出質量優良的麵包,而且麵粉的吸水率與其他品質指標也有密切關係。葉面噴氮對麵團形成時間、穩定時間和評價值都有顯著的正向效應。
十一、不同類型的小麥氮肥運籌
氮肥是對小麥品質影響最大的因素,合理施用氮肥可以有效地改善營養品質和加工品質。對於優質強筋和優質中筋小麥,以增加蛋白質和麵筋含量、改善加工品質為目標的施氮技術,應在適宜群體的條件下,提高氮肥的投入水平,適當增加中後期肥料投入比例。一般在每畝 450~500 千克產量水平下,施純氮 14~18 千克,底肥和追肥比例控制在 5:5,追肥時期
適當後移,追肥分2 次使用,第1 次追拔節肥在倒2 葉露尖 (雌雄蕊分化一藥隔期)前後,施用量佔一生總施氮量的40%~45%;第2 次追肥在開花期,施用量佔一生總施氮量的5%~10%。在基礎肥力較高、每畝總施氮量 14~16 千克條件下,底肥和追肥比例以 4:6 為宜。第1 次追拔節肥在倒2 葉露尖前後,施用量佔全生育期總施氮量50%~55%;
第2次開花肥,施用量佔全生育期總施氮量的 5%~10%。灌漿期可適當進行葉面噴氮,用 2%的尿素溶液均勻噴灑,注意在晴天16 時以後噴灑為宜,以免酌傷葉片。
優質弱筋專用小麥肥料施用方法:在確保一定產量的前提下,嚴格控制氮肥的施用量,嚴格控制後期的肥料施用。一般 全生育期每畝施純氮量 12~14 千克,底肥和追肥的比例為7:3,追肥在拔節前期施用,追肥量佔全生育期施肥量的30%,後期不再追肥。
綜上所述,小麥噴氮技術可以顯著提高小麥增產,但是也要在合適的時間進行,否則不僅不增產還會造成減產。其原理很簡單,主要是協調小麥的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之間的平衡,在前期主要以促進小麥植株的營養生長為主,提高小麥植株的抗逆性,而對於後期減少氮肥的使用,提高磷鉀肥的使用,主要是提高小麥的生殖生長,提高小麥單粒重,最終提高小麥產量,所以小麥噴氮高產技術對於提高小麥高產具有重要的作用。
說了那麼多,相信許多農民朋友最關心的就是到底該如何進行操作?簡單粗暴的說小麥返青後前期以氮肥為主,尿素,碳銨均可,後期以磷鉀肥為主即可,以磷酸二氫鉀衝施或葉面噴施即可。
因此通過加強小麥的品質管理,前促後控為豐收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