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開放不斷深入的當下,財富管理行業有何新機遇?金融科技又將在其中發揮怎樣的作用?該如何監管?11月27日晚,中國新富人群財富管理高峰論壇暨「2020年中國新富人群財富健康指數」發布會上,數位國內外專家與業內人士就這一話題展開思維碰撞。
中國新富人群財富管理高峰論壇暨「2020年中國新富人群財富健康指數」發布會線上截圖中資和外資金融機構各有優勢和挑戰面對金融開放,興業銀行私人銀行部總經理戴敘賢指出,外資機構和中資機構相比有三點優勢值得借鑑和思考:一個是在資產管理方面的投研能力,二是在金融科技、新技術方面的的應用,三是風險管理水平。這三點中國銀行業仍有不斷完善和提升的空間。
「機會是巨大的,這是一個可以持續創新,持續改進,不斷推出新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嘉信理財國際市場和商業戰略執行副總裁,美國證券業與金融市場協會榮譽主席Lisa Hunt說道。
她表示,中國市場極其重要,隨著中產消費者的強勁增長,中國很可能在十年內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而這部分人群將面臨退休、退休計劃和退休準備等方面的挑戰。與此同時,Lisa Hunt也指出,因為許多外資金融機構從品牌角度來看並不知名,並不像中國金融機構一樣被信任。並且外資金融機構的資金和貨幣自由進出能力仍然存在限制。儘管配額限制很快被取消,但仍有人擔心很多司法管轄區都提出信息和數據本地化以及其他一些規章制度。
不過,Lisa Hunt不認為問題無法解決,中國監管機構和金融服務公司與美國監管機構和金融服務業之間的對話是強有力的,「我們有強烈的合作願望,並且每次危機發生時,合作都會發生。」
金融科技在財富管理行業的應用與監管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會計學教授、中國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及上海高金金融研究院聯席院長李峰表示,中國發展過程中,金融科技在財富管理領域可能至少有三方面的應用:
第一,從金融營銷和獲客端來說,科技是非常重要的手段。第二,已經獲得客群之後,如何做需求和用戶的畫像分析,顯然也離不開科技和大數據的應用。第三,在前端也就是在投資端,做智能投顧以及資產配置的量化建議也會大量使用科技手段,更好地服務客群。
此外,李峰還指出,接下來更重要的挑戰是金融科技公司的監管,尤其包括金融科技在財富管理行業應用的監管。
「如何界定監管的邊界,如何在不侵犯用戶隱私的情況下實現普惠金融,包括財富的增值。這方面是我們接下來要重點思考的,包括學術界、業界和監管層。」他說。
嘉信理財數字財富管理業務高級副總裁Tobin McDaniel也提到這一監管問題。他表示,在美國,嘉信理財用機器人顧問提供數字財富管理解決方案,這些在美國監管框架中存在了幾十年。但嘉信理財也在和監管者討論,在數字諮詢的發展過程中監管可能需要如何發展。因為目前美國的發展也和中國類似,投資者需要更多個性化的建議,更複雜的問題解答。嘉信理財數字財富管理在過去幾年中,不僅純粹是數字機器人建議,還增加了與人交談的能力。
Lisa Hunt表示,財富管理行業受到非常嚴格的監管,但只受到少數金融服務監管機構的監管,實際上是在監管一種產品或服務。在財富管理中,不管是通過人提供建議,還是用數字平臺提供建議,監管規則都是一樣的。
Lisa Hunt指出,中美雙方的監管存在差異。美國的監管並沒有真正跟上數字財富管理能力現實中的發展速度。同時,如果一家金融科技公司不在金融服務公司列表中,就不會受到金融監管,在很多情況下,根本不受美國那些真正維護穩定的主要監管機構的監管。因此這就帶來了一些挑戰,如何鼓勵創新同時減少風險。一些國家選擇了監管沙箱,並創造出特定環境,讓這些風險得以承擔。
「我認為這是一個重要的領域,美國和中國可以真正合作,共同思考應該如何真正監管行業,保護消費者,同時鼓勵創新。」她說。
「我認為金融科技應該是要納入監管的,它是用科技的提升、數字的經營能力來為金融業服務的。」戴敘賢說。
他指出,金融公司必須持牌經營。沒有持牌,科技只能如何賦能持牌的金融機構,為其提供技術的輸出和服務的賦能,而不能直接讓準金融公司去做金融的業務。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