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樣年華》20周年,你找到那個和你一起吃飯的人了嗎?

2020-12-21 那時花開月正彎

1956年聖誕節,上帝送給全世界家庭主婦一個禮物。

東芝公司試著製作了700個神奇的炊具,分內外兩層,裡層入米,夾層添水,加熱煮沸,米可成飯,這便是最初的電飯鍋。東芝公司採用上門推銷的方式,向所有主婦展示電飯鍋的神奇,一個月之後,他們接到了20萬個電飯鍋的訂單。松下公司為此專門成立了電飯鍋部門,對機器進行了二次改良,免卻每次煮飯均需添水的麻煩。

在東京,一個叫蒙國平的香港人注意到了這款產品,他打電話給在香港的兒子蒙民偉,對他說,電飯鍋一定會帶來一場廚房「革命」。

1962年,當全日本半數家庭都用上電飯鍋時,最初的100個松下電飯鍋在香港的銷量並不好,香港人反日情緒重,認為日本貨品質差,更有人說,這玩意兒不是痰盂罐嗎?蒙民偉選擇北角渣華道作為推廣試點,帶著兩名下屬挨家挨戶向家庭主婦們演示無火煮飯。又在理髮店裡親自煮臘腸飯,臘腸香味四溢,店內顧客們都好奇地問這是什麼,蒙民偉知道,電飯鍋在香港的推進,差不多會成功。

很多年之後,在一部叫《花樣年華》的電影裡,張曼玉扮演的蘇麗珍向潘迪華扮演的房東太太演示電飯鍋煮飯,完美還原了香港老百姓們對於電飯鍋的初見——

這個電飯鍋,確實就是樂聲,請看原版。

電飯鍋的出現掀起了一場廚房革命,家庭主婦們第一次在做飯這件事上獲得了閒暇時間,她們不再需要燒火燃炭,也不需要守在柴灶前看著瓦鍋煲飯煮粥,科技換取了女人的自由。

當然,蘇麗珍絕對不會想到,這種自由,有時候也會成為「一枝紅杏出牆來」的發端。

當周慕雲很客氣地接受蘇麗珍的善意,託蘇麗珍丈夫陳先生從日本代購一個電飯鍋回來後,我們在鏡頭上見到的周慕雲曾經和陳先生有一場對話:

電飯鍋是周慕雲太太和蘇麗珍丈夫一段「出軌」的開始,也是《花樣年華》裡無數有關食物的密碼開關之一:

當張的丈夫給梁的妻子買了電飯鍋後,他們的私情就開始萌芽,從而導致了張和梁的婚外情。我個人認為,電飯鍋對於解放亞洲女性而言是最重要的發明,因為她們再也不用在做飯上耗費大量精力。電飯鍋和方便麵一起,徹底改變了亞洲人的生活方式。——王家衛,《WKW王家衛的電影世界》

可以說,沒有電飯鍋,就沒有《花樣年華》。

我們要了解《花樣年華》,就必須了解在香港的上海人。

就好像蒙民偉之所以選擇北角作為電飯鍋佔領香港第一站,是苦心孤詣的。

在當時,北角號稱「小上海」,只有來自上海的女士對於廚房有自己的堅持。上海出生的寧波人司明1950年移居香港,1960年,他在專欄上抱怨,自家的廣東女傭堅決求去,原因之一,是太太成日要來廚房,自己也煮不慣「上海餸」(上海菜)。

《花樣年華》裡,房東孫太太的女傭顯然是從上海一道過來的,所以才會煮蹄髈湯,會裹餛飩,更重要的是,即便孫太太不在家,她也是可以留客吃飯的,這是老管家方會有的體面。

錢似鶯在出演時,已經年過九十,講一口地道的老派上海話,她是第一代武俠女星,1931年的《影戲生活》上有不少她的靚照。她的丈夫是洪濟(洪濟大哥是著名劇作家洪深),大家更熟悉她的孫子洪金寶。

1950年春天,自九龍火車站出來的上海人簡直如同「潮湧」。司明開玩笑說,上海人無聊時時常在火車站口試圖尋找親戚朋友,而往往如願以償,總有幾個親友就搭著那班車來了。

來了的人,總以為是暫時的,他們終究會回去,扮演孫太太的潘迪華第一天到香港時,她說:「嗤!整個鄉下地方,又小又落後,同上海沒得比。」當時她只有十五歲,認定自己是過客,始終會回上海。在香港的上海人喜歡對別人說,我來此地白相一陣,為的是「避風頭」

既然是避風頭,沒想過要學廣東話,沒想過要買房,上海的生活便要一切照舊。《花樣年華》的開頭,孫太太講「今朝烤子魚特別新鮮」,這道烤子魚,便是上海生活最倔強的寫照之一。

上海人叫的烤子魚,更多地方的稱謂是「鳳尾魚」,聽起來更多雅致,偏偏萬事求噱的上海人卻不肯認帳,非要叫做烤子魚,連粵地鳳尾魚罐頭也要嗤之以鼻。不是所有鳳尾魚都有資格叫烤子魚的,因為只有到了每年初夏,雌魚肚皮裡有了一包霞齊壯觀的魚籽,懂經的主婦們買回來去肚腸汏清爽,油裡氽一氽,火熱滾燙,呱啦鬆脆。放進五香醬油裡面浸一浸,更有一種複合古典的醬香,連骨頭也酥脆得可以吃掉,是最好的下酒菜。

《花樣年華》裡,這樣暗通款曲般用食物表達季節的細節還有很多:

蹄髈湯是冬天的,上海人冬至喜歡吃桂圓紅棗蹄膀。

什菜餛飩裡的蔬菜是夏天的,據說限定在6月和7月之間,我有點疑心是夜開花。

潘迪華扮演的房東孫太太,是我最喜歡的角色之一。當蘇麗珍去租房時,孫太太非常熱情,原因只有一個——「大家上海人嘛」。這是在香港的上海人的真實心態。就像沈西城在《舊日香港上海人》所寫的那樣:

五十年代北角是小上海,裡面住著我這樣一個小毛頭。387號英皇道一幢四層高唐樓,一梯兩夥,八個單位,幾乎全是上海人。咱家六口,連兩位女傭,住在三樓;隔鄰蕭姓人家,樓下施宅,三家人常往來,上海話講得嘰哩呱啦響,每逢過節,三家齊集,喝茶、吃飯、打牙祭、搓麻雀,喧天鬧地,不亦樂乎。上海人愛串門子、閒話家常,你來我往,鬧個不停,熱鬧得教人煩厭。

在John Powers的《WKW王家衛的電影世界》中,導演告訴我們:

「為了完全還原潘迪華飾演的那類上海人平時的飲食,特地設計了一份食譜。因為上海人對食物很講究——有些菜只有特定季節才能吃到。我設計的這份食譜是基於小時候對母親做菜的回憶。因為菜餚本身要力求精確,設計菜譜之後,我就得找一個上海本地女子來烹調。」

這份菜譜裡的菜沒怎麼出現在電影裡,但確實,泡飯配鹹菜毛豆百葉的吃法會讓所有上海人看得會心一笑。

除了潘迪華和錢似鶯,《花樣年華》裡還有我特別喜歡的老上海演員,蘇麗珍的上司何先生是雷震扮演的,他是電懋電影公司1950-60年代的主要男演員。

我非常吃雷震的長相,一直覺得他可以演文弱書生,卻發現他本來的志向是當飛行員,結果因為心臟不好沒能如願。雷震先生長一張看上去特別容易出軌的帥氣面孔,然而私下卻特別害羞,據說聚會的時候也喜歡「一個人坐在最角落」。雷震的妹妹是鼎鼎大名的樂蒂,自殺身亡;他談過戀愛的林黛也是自殺身亡;合作了八部電影的女演員丁皓還是自殺;感覺他都快要有心理陰影了。

《花樣年華》裡,雷震雖然垂垂老矣,但身板依舊是俊朗的,所以金屋藏嬌,倒也完全不生厭(此處吐槽現在那些不做身材管理一身爹味偏偏還要演和小女生談戀愛的中年男演員們!)何先生要去天香樓和老婆一起慶祝生日,臨出門時不忘換領帶,換回老婆買的,這裡領帶是若隱若現的偷情密碼,而天香樓,則暗示著何先生同樣是在香港的上海人(或江浙人)。

天香樓是杭州菜館,在抗戰時期就聲名遠揚,曾經把分店開到上海。1950年,新中國成立後,天香樓收歸國有,天香樓老闆孟永泰則一路南下,在佐敦吳淞街重開。我問過一位當年天香樓的老饕,他講天香樓最厲害,是每年有真·陽澄湖大閘蟹供應,是香港第一個供應大閘蟹的餐廳(是否如此有待方家考證)。天香樓不是一般工薪階層可以吃得起,所以十分符合何先生人設。

現在的天香樓已經搬到尖沙咀的一個僻靜小巷子裡,我2007年在香港上班,一日有朋友請客天香樓,同事們都戲謔曰:「哇,你遇著富豪啦!」那晚吃了龍井蝦仁蟹粉拌麵煙燻黃魚雪菜燜筍,唯獨醃篤鮮裡吃出了小蟲子,店家免了單,後來別人和我說,香港天香樓裡的牌匾乃是當年從內地搬來的那塊,題字人是張大千。

「這兩年,上海人在香港,真可以說是人才濟濟。

——張愛玲,《傾城之戀》

1950-1960年代的香港,上海話和廣東話各行其道。這一點,在影視業尤為明顯,老闆們來自上海,堅持講一口吳語,而演職員們則南腔北調。在「永華」訓練班,有人對李翰祥說老闆李祖永對他的評價:「這個小孩是個港督(笨蛋)嘛!」李翰祥還一通謙虛,我又不是英國人,哪裡可能做港督。

到了1962年王天林導演的《南北一家親》,上海小夥要和廣東姑娘談戀愛,父親堅決不答應,覺得廣東女孩怎麼能嫁給外地人?上海小夥子鍥而不捨的樣子,大概會讓很多在香港的上海女人唏噓——「繁華舊夢戀上海,卻也只能一江春水向東流」。

《花樣年華》裡,蘇麗珍是講著廣東話的上海女人

孫太太再三邀請她在家裡吃飯,她卻總是倔強地拎著她的綠色保溫桶下樓,一身又一身絢爛的旗袍,是我少女時期對於精緻女人的全部幻想,何止是我眼熱,連潘迪華都有點不平,對著明報記者抱怨過一回:「我的看法是我作為包租婆,上海人挺愛炫耀,在家中亦會穿得花枝招展,但我的衫就不夠靚,反而張曼玉只是個小文員,沒理由有那麼多旗袍。」(然而張叔平的回應是「這些旗袍更加要做得花哨,我要的是一種俗氣難耐的不漂亮,結果卻人人說漂亮。」)

但我能懂得,那些旗袍是上海女人的戰衣。愛面子的上海人在香港有許多「扎臺型」的例子,前腳剛從親戚處告貸碰壁而歸,後腳在北角與本地人為爭上電車吵架,一輛的士駛過,此君要用袋子裡僅有的十塊錢立刻叫車,「你爺有錢打的士」!一桌人出去吃飯,臨了「劈硬柴」各付各帳,南來香港的上海人即便大多拮据,但依舊要在桌子下面悄悄把散錢交給一個人——這點派頭無論如何不能失掉的。潘迪華說,舊一輩的上海女人,出去見人,一定要「四四正正」——

「respect公共場合,就等如respect自己,久而久之養成習慣。」

蘇麗珍下樓買細蓉,一方面是為了遮掩丈夫時常不回家的落寞情緒,另一方面也是一種逃避的藉口,為了在那個逼仄的空間裡獲得一點難得的自由——這一點,亦如司明專欄裡1955年尖沙咀咖啡廳裡的上海男人,為了不和人拼桌,買下四杯飲料,放在桌子四角。

影片中的雲吞麵實際的意義是作為一種藉口。張曼玉每天晚上拿著飯盒出門,這在那個年代是很常見的。這個行為是一種逃避。在我童年時,出門給母親的麻將局帶一些小吃回來,對我而言就是一種逃避。

——王家衛,《WKW王家衛的電影世界》

有趣的是,蘇麗珍和周慕雲在一起時,他們共享的食物,都不是海派的,比如被迫呆在周慕雲房間裡的糯米雞,酒店裡的粥和飯菜,更不必講那個一直裝在綠色保溫桶裡的細蓉——雲吞麵

在還沒有開始流行「出前一丁」的六十年代,外出吃一碗細蓉是一種香港生活方式,也是一場集體回憶,而依靠這種「偶遇」,才有了周慕雲和蘇麗珍後來的故事。

墨綠色保溫桶也是六十年代的見證,據說,那是香港市民尤其是工廠女工們最常用的容器之一,帶飯盛湯撈麵,當它在周慕雲和蘇麗珍被孫太太們困在房間的那場戲裡出現時,我不得不感慨,它成了情感秘密的見證:

現代觀眾們更關注的那場戲在金雀餐廳,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樣,跑到金雀點一塊牛扒,如蘇麗珍那樣自不量力要一點黃色第戎芥末醬。

金雀確實開在1962年,《花樣年華》的年代。根據創始人管金帶回憶,當時蘭芳道僅有白雪仙開的「雪宮仙館」餐廳,金雀的對面是一家叫銀樹的夜總會,股東們想吸引夜總會的客人,於是給餐廳起了個名字叫金雀,「金雀站在銀樹上」。為了刺激生意,金雀在60年代清一色男侍應生的背景下首請女招待,成功帶起潮流,僅用18天就收回成本——當日接待我的卻是一個男侍應生,他似乎見慣我這樣的「朝聖者」,再三推薦他們的「2046」套餐,被我拒絕之後便氣哼哼地走開,從此視我如空氣。

但梁朝偉拿起的菜單並不是金雀的,而是另一家餐廳——新廣南

新廣南餐室開在旺角上海街,1946年開業,做的是南洋風味,所以菜單是椰子樹。我有位女朋友去吃過,點了海南雞飯,倒很普通,據說豬扒不錯。我搜了下,現在仍然開業,套餐不過65,好平好抵食。

喝咖啡的綠色杯子是美國老牌玻璃品牌Fire King在1946-1965年間出產的「Jane Ray」系列咖啡杯,Fire King1942年問世,是五六十年代的必備潮流單品。

這樣的咖啡杯,我也有一套,可惜是日本復刻版——1986年,Fire King破產,日本收藏家井置仁重新研發了「Fire King Japan」版本。確實美貌,拿到手裡,溫潤如玉。

可惜,即便這樣,終究也只能遙想當年盛景。

《花樣年華》的起源源自1997年。

那一年,王家衛在巴黎宣傳《春光乍洩》,與張曼玉共進晚餐。在《東邪西毒》之後他們就沒再合作過,張曼玉剛拍完《迷離劫》,有一陣子沒在香港工作了,想跟梁朝偉合作:

我說:「不如我們拍一系列小故事,你們倆扮演所有這些故事裡的主角。」她問我:「那主題是什麼呢?美食如何?」我當時在讀法國美食家讓·安泰爾姆·布裡亞-薩瓦蘭的《廚房裡的哲學家》(The Physiology of Taste),其中有句名言:「告訴我你吃的是什麼,我就能知道你的身份。」另一句是:「美食的愉悅是不分年齡、不分貴賤、不分國界也不分地域的:它與其他的享受相得益彰,並能在其他享受缺失之時撫慰我們的心靈。」這句話簡直是我們這個電影項目的完美主題,當時這部影片暫時被命名為《美食的三段故事》(英譯)。

————王家衛,《WKW王家衛的電影世界》

第一個故事是在中環的一家24小時便利店拍攝的,梁朝偉飾演便利店店長,張曼玉是為情所困的失戀女郎,獨自吃蛋糕喝酒,還曾遺落過鑰匙,被梁朝偉撿到;一次她因疲憊而在店裡睡著,他走向她……

這段劇情大約直接催生了《藍莓之夜》,但《花樣年華》確實是一部關於食物的電影:雲吞麵、芝麻糊、糯米雞……一段段隱秘的情感都在吃東西的細碎中漸漸呈現出來。

而今,《花樣年華》已經20年了,我已經從那個羨慕張曼玉旗袍的少女變成了懂得中年人寂寞的婦女,我也喜歡在深夜閒逛散步,看看那些和我不相干的煙火,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周慕雲和阿炳在新加坡喝的白馬威士忌是黑澤明的最愛,喝第一口有濃重的煙燻味,然而回味是醇厚的,即便如此,仍舊容易喝醉,尤其是一個人的夜晚。

那個路邊攤,周慕雲坐過的位置,蘇麗珍也坐過,唏噓的我們,現在才發現牆上的黑板寫著「叉燒飯柒毫,肉片飯捌毫,豬手飯柒毫」——嗯,選豬手飯,便宜又好吃。

蘇麗珍喝茶的玻璃杯上面都有蓋子,或木頭蓋或不鏽鋼蓋,1960年王天林導演的《野玫瑰之戀》裡面有同款:

他們一起吃麵時喝的汽水,是1960年代的網紅汽水綠寶,蘇麗珍的笑靨如花,當然不是因為橘子汁,還因為陪自己喝橘子汁的人:

可惜,那個人,我們已經錯過了。

一晃,《花樣年華》已經20年了。這二十年裡,有人背井離鄉,有人扁舟遠山,有人星夜赴考場, 有人辭官歸故裡,相愛的人天各一方,疲倦的情侶強顏歡笑,一代代影迷如同朝聖者般前往金雀、天香樓和新廣南,喝著羅宋湯吃著牛扒,樂此不疲地坐在周慕雲和蘇麗珍坐過的卡座拍照的時候,我們在懷念什麼呢?

那些消逝的過往,那些食物的滋味,是我們關於時間的記憶。在那份記憶裡,煙霧繚繞,霧氣氤氳,是我們想念的那個人。

如果我有多一張船票,你會不會跟我走?

少女時代眼含熱淚在熒幕那邊喊:「快跟他走!」

二十年後,卻沉默了。

今年是《花樣年華》在坎城電影節首映二十周年,我卻已經很久很久沒在大熒幕看過電影了。在深夜,煮了一碗出前一丁之後,我決定重新看一遍《花樣年華》。當梅林茂的音樂響起,那種心情是難以言喻的,像極了金雀餐廳在停業前貼出的那張告示——

榮幸一起度過花樣年華。

謹以此文獻給所有人的花樣年華。

今天是王家衛導演的生日,生日快樂。

相關焦點

  • 20年的《花樣年華》,「世不可避」的王家衛
    5月20日,是電影《花樣年華》坎城首映的日子,今年恰逢20周年,如果不是新冠病毒肆虐,坎城原本計劃在「坎城經典」單元重映4K修復版的《花樣年華》。此外,王家衛電影4K修復版巡迴展原本計劃於6月5號在美國首映,包括《花樣年華》在內的七部電影均在放映之列,早些時候歷來惜字如金的王家衛曾對外表示,「我很期待我的作品在6月上映,並慶祝《花樣年華》20周年。」
  • 20年的《花樣年華》,「世不可避」的王家衛|百家故事
    5月20日,是電影《花樣年華》坎城首映的日子,今年恰逢20周年,如果不是新冠病毒肆虐,坎城原本計劃在坎城經典單元重映4K修復版的《花樣年華》。此外,王家衛電影4K修復版巡迴展原本計劃於6月5號在美國首映,包括《花樣年華》在內的七部電影均在放映之列,早些時候歷來惜字如金的王家衛曾對外表示,我很期待我的作品在6月上映,並慶祝《花樣年華》20周年。
  • 《花樣年華》上映二十周年,張曼玉的「旗袍秀」驚豔了時光
    2000年,電影《花樣年華》公映。20年來,《花樣年華》藝術魅力不減,它將華語世界之美,優雅的銘刻在全球視野之中,成為全球影迷和媒體心目中的時代經典。近日,第73屆坎城國際電影節近日官宣,王家衛導演作品《花樣年華》4K修復版,將於5月20日在本屆"坎城經典"之修復單元中進行全球首映,以慶祝影片上映二十周年。
  • 花樣年華:蘇麗珍與她的旗袍
    1962 年,香港,周慕雲(梁朝偉飾)對蘇麗珍(張曼玉飾)說:「如果有多一張船票,你會不會跟我一起走?」一句臺詞把心碎拿捏得剛剛好,這便是導演王家衛的傳世名作《花樣年華》。從 2000 年在坎城電影節首映開始,這部電影就是無數影迷心中東方美學的代名詞。
  • 我們都錯了,《花樣年華》其實不是愛情片
    「如果多一張船票,你會不會和我一起走?」/《花樣年華》王家衛的厲害之處,在於他能夠控制把心捏碎的力度。近日,第73屆坎城電影節官方宣布,王家衛導演作品《花樣年華》的4K修復版,將於5月20日在本屆「坎城經典」中進行全球重映,以慶祝其上映20周年。一轉眼,那段《花樣年華》已經過去20年了。
  • 細說《花樣年華》:蘇麗珍的繡花拖鞋和周慕雲的愛恨牽念
    對時間的表現十分精緻,觀看過《花樣年華》的人,一定忘不了蘇麗珍(張曼玉飾演)穿的旗袍,期間大約有27件不同的旗袍,全部是王家衛找上海的老師傅,手工材質的打造,因此旗袍不但表現了時間,它本身的價值也非同尋常。這篇文章要分享的不是旗袍,而是另一個特別小的細節,因為我認為這個細節和旗袍的表達有同等的藝術深度——蘇麗珍的繡花拖鞋。
  • 20年前的《花樣年華》,梁朝偉和張曼玉的不倫之戀,至今還是經典
    熱愛電影的人都不陌生王家衛這個名字,王家衛導演的具有藝術色彩的電影曾是港片中的一股清流,人物含蓄,但整個影片所傳達的內容又很前衛。王家衛的鏡頭運用至今都是被學習的經典,在《花樣年華》中體現頗多,一個旗袍在張曼玉身上和王家衛的鏡頭下,含蓄又端莊典雅,看完會讓人忍不住去買一件旗袍。
  • 緊身牛仔褲,雙腿的花樣年華
    ,很多姑娘攜手緊身牛仔褲譜寫了一雙優雅的腿型,多情季節,都市女性和緊身牛仔褲相逢在那個時尚的街角,那時髦的緊身牛仔褲飽含著對雙腿的濃情厚意,穿梭在都市鬧區,相約共唱雙腿的花樣和年華。,光澤度高的感覺,同時設計的風格卻很簡單,而牛仔褲也有很多不一樣的褲型,高腰版型、鉛筆褲型、破洞的格調以及直筒風格等,有時也增加了牛仔撕邊的圖案,這是獨一無二的,而多樣化的版型也給雙腿帶來花樣的造型,讓人愛不釋手。
  • 回看《花樣年華》張曼玉的服裝秀 超過20套旗袍演繹東方神韻
    渴望一個笑容 期待一陣春風 你就剛剛好經過 突然眼神交錯 目光熾熱閃爍 狂亂越難掌握 我像是著了魔 你欣然承受 別奢望閃躲 怕是誰的背影叫人難受 讓我狠狠想你
  • 花樣年華,如果梁朝偉和張曼玉,能夠像裴勇俊和孫藝珍勇敢和承擔
    他總在探索和表達一個虛無的世界,卻又那麼能夠將人的心牢牢抓住和嵌入。有人說他是虛無又孤獨的精神世界裡那個最深入和尖銳的尋者,卻又能夠將這種世界用最大眾的形式強烈地表達給我們。電影《花樣年華》也是這樣的。1960年代的香港,在報館做編輯的周慕雲與太太搬進一間住戶多是上海人的公寓,和在日資公司做貿易代表的陳先生與太太蘇麗珍成了鄰居。
  • 《哥哥姐姐的花樣年華》走進南京社區
    南報網訊(記者 邢虹)隨著「歐雅夫婦」林美雅(柴碧雲飾)和歐陽(孫紹龍飾)的甜蜜發糖,《我要和你在一起》圓滿收官。《哥哥姐姐的花樣年華》6月23日登陸江蘇衛視幸福劇場。和《都挺好》原生家庭切入點相反,《哥哥姐姐的花樣年華》聚焦的則是「再生家庭」中的生活痛點。王雅捷飾演的趙春雷回鄉面對的是一群毫無血緣關係的「一家人」,還與自己起了糾紛,愛情上也遭遇了「準婆婆」的抵制。製片人王宏談到這個選題表示:「現在再生家庭越來越多,這種組合家庭的痛比原生家庭會更多,我也是《都挺好》的忠實觀眾,再生家庭沒有打斷骨頭連著筋的親情,更加需要主人公的自我救贖。」
  • 韓娛文,防彈8人男主,花樣年華我們一起度過,榮譽我們一起獲得!
    韓娛文,防彈8人男主,花樣年華我們一起度過,榮譽我們一起獲得!閔玧其:你很久沒和我睡了。不好睡嗎?金南俊:門把手壞了···柜子掉了···衣服破了···星染!鄭號錫:揉揉揉揉~手感真好···樸智旻:以後,我們開一家花店吧。
  • 韓劇《花樣年華—生如夏花》:中年人的愛情也很甜
    但是,中年人也是曾經的年輕人轉變的,他們也有過情竇初開花樣年華,也有過刻骨銘心的戀愛過往。是過去的他們,成就了現在的他們。可是中年人心中珍藏的那段過往,卻往往不被人提起,都藏在了酒裡或是夢裡。這對已經不再是青春年華的戀人,不顧世俗的阻礙,他們激烈的相愛著、糾纏著,迎來人生的第二個「花樣年華」。
  • 太刺激,李榮浩對《花樣年華》下手了,不知道梁朝偉是什麼反應
    如果好萊塢打算拍一部黑人版的《花樣年華》,我希望讓威爾·史密斯演周慕雲,讓桑迪·牛頓來演蘇麗珍,主題曲李榮浩都給準備好了,就是這首R&B版的《花樣年華》。電影《花樣年華》是王家衛先生的代表作,2000年9月29日在香港上映,今年恰逢20周年,計劃推出4K高清版重映,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重映時間定在國慶檔比較科學。《花樣年華》講述了一個妻子有外遇的男人和一個老公有外遇的女人之間的故事,故事有些遺憾卻非常美麗,「如果我有一張多餘的船票,你會不會跟我走。」
  • 《花樣年華,生如夏花》延續「慢韓劇」治癒風
    《花樣年華,生如夏花》延續「慢韓劇」治癒風,豆瓣評分高達9分李寶英產後演繹40歲的愛情羊城晚報記者 龔衛鋒還記得以前的「韓劇三寶」嗎?從《經常請吃飯的漂亮姐姐》《春夜》,到今年播出的《天氣好的話,我會去找你》《半之半》,這撥愛情劇摒棄了強烈的戲劇衝突以及一度流行的快節奏「美劇範」,選擇了對情感的克制表達。上周,劉智泰、李寶英領銜主演的《花樣年華,生如夏花》接檔《你好再見,媽媽》在tvN播出。
  • 20倍生命力的修護體驗,本草花樣年華新品精華水乳上市
    來源標題:20倍生命力的修護體驗,本草花樣年華新品精華水乳上市中國新銳護膚品牌本草花樣年華,於2020年3月推出針對敏感肌修護的新產品瀅肌調護精華水乳套裝。2019年本草花樣年華推出的瀅肌調護潤極面膜因為其「一夜水光肌」的超強口碑一炮而紅,被網友取名為「小仙膜」。
  • 《花樣年華》出4K版?張曼玉美了20年,不愧是最會穿旗袍的女人
    《花樣年華》這部電影是大家心中的經典,最近有消息說要推出4K復刻版了,並且參加坎城電影節,以此來慶祝《花樣年華》的20周年。《花樣年華》20年了,張曼玉也就在大家心中美了20年,張曼玉在《花樣年華》中簡直就是個旗袍教科書!單色旗袍展現了張曼玉的簡單和樸實,雖然單色旗袍沒什麼特點,但卻體現了旗袍的傳統風格。
  • 豆瓣9分韓劇《花樣年華》:獻給40代中青年的「情書」
    可能一提到《花樣年華》,大部分人會說:「哦,那部梁朝偉和張曼玉演的,很經典的」,或者《王家衛的電影,我看了好幾遍》。電影《花樣年華》海報的確,甚至花樣年華這個詞都是因為20年前的這部《花樣年華》的電影賦予了更多的一層意境。
  • 推薦防彈少年團8人男主文,只要在一起就能微笑,我們的花樣年華
    推薦防彈少年團8人男主文,只要我在一起就能微笑,我們的花樣年華震驚,南韓某知名男團竟然出了這樣一個人#這些年宋大佬漫無邊際跑過的火車##南韓最攻竟然在隊內任人欺負##人間水墨畫的反轉魅力##歡迎收聽宋澤辰情話只講給隊友系列##扒一扒胖蛋隊裡那個總是讓我哭的男人
  • 黃聖依為花樣年華組畫Q圖 喊話孟佳:等你回來
    來源:新浪娛樂黃聖依手繪《花樣年華》組Q版合照新浪娛樂訊 7月24日下午,黃聖依[微博]在微博曬出自己畫的《乘風破浪的姐姐》三公舞臺所在《花樣年華》小組的Q版合照,感慨發文並喊話被淘汰的孟佳:「隊長孟佳帶著我們這些姐姐,為音樂爭取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