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虜無百年國運,為何滿清卻統治中國近三百年?答案你想不到!

2020-12-21 華夏問長安

所謂胡虜無百年國運,實際上指的就是草原遊牧政權往往難以維持超過百年的時間。這一說法有一定的道理,比如說空前強大的蒙古帝國國祚只有53年,元帝國稍長也只是到了97年……但是這裡卻有一個極為特殊的例外,那就是滿清一統華夏之後,大清朝前後一共持續了近三百年。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的盤點一下,為什麼清朝能夠打破胡虜無百年國運的怪圈!

一、胡虜無百年國運的依據

要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必須要草原政權與中原政權的統治邏輯是不一樣的。草原之上生存條件非常惡劣,其整體的資源是極為有限的,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遊牧部落之間必然就要為這有限的資源進行激烈的爭奪。

正是基於這樣的現實條件,所以草原部落首領必須要確保能夠時刻具有極強的統御力和戰鬥力,不能出現核心層面的斷檔,所以類似中原王朝中那樣「小孩子當皇帝」的情況是基本不可能出現的。所以,草原政權長期採取的繼承模式是「兄終弟及」。

那麼這就存在一個硬傷,一位大汗去世之後,就要由他的兄弟來繼承汗位,當大汗這一輩的兄弟全部去世之後,輪到下一輩開始繼承汗位的時候問題就出來了:因為上一輩人都當過大汗,所以這些人的兒子都有汗位繼承權,那麼必然就會引發爭奪汗位的內部動蕩!

正是因為有這樣一個死結存在,所以草原政權在權力交替層面是極不穩定的,往往一段時期之後就會爆發一次大的內亂,這對於政權的統治根基是極大的動搖!

二、滿清首先進行了自我漢化

在滿清入主中原的早期,實際上權力的接替便很有草原政權的特色,比如皇太極、多爾袞以及其他貝勒之間的權力鬥爭十分激烈,使得順治皇帝戰戰兢兢的在皇位上待了好多年,才算最終熬出頭。

那麼在入主中原之後,滿清統治者實際上已經意識到了自己那一套在中原漢地是普遍行不通的。所以便開始有選擇性地開始吸收中原王朝的各種屬性,這就是漢化的開始。

比如,中低層官吏制度開始採取明朝的模式,設立「漢八旗」,重用漢人官吏,拉攏漢人地主階層等等……正是通過這一系列的動作,使得滿清逐步的建立起了一套類似華夏王朝的中原統治模式,從而在中原地區坐穩了江山。坐穩了漢家江山之後,自然不用再搞什麼「兄終弟及」,而是開始實行「父死子繼」了。

但是,事情還沒完……

三、滿清實現了多元帝國的重塑

如果是單純地進行漢化,滿清實際上並不能徹底跳出「百年國運」的死結,畢竟有著非常明顯的前車之鑑:北魏孝文帝自平城遷都洛陽,然後舉國實行漢化,卻因為胡人軍鎮的叛亂,直接導致了國家六十年後亡國。這就是喪失基本盤的結果!

那麼,如何既坐穩漢家江山,又不喪失自己的基本盤呢?滿清是通過多元帝國重塑完成的!

首先,我們把整個華夏劃分為草原文明、中原文明、雪域高原文明、西域文明等多個主要文明。由於有前人的經驗,滿清統治者知道,單純的採取強硬手段進行文化層面的同化是一條死路,只有用相同的文化形式才能統治相對應的區域。

記下來,我們就來具體講講滿清是怎麼做的!

四、如何進行文明的融合

首先針對草原文明,主要是與滿人相近的蒙古部落進行通婚,經過幾代人之後「蒙古八旗」對滿人產生了極強的歸屬感。在此基礎上,利用蒙古人信奉藏傳佛教,開始在蒙古草原大量的修建廟宇,這樣就能極大的限制蒙古部落的流動性,把人口固定下來。這就叫「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人口以固定下來,自然便可以開始進行行政管理了。

另一方面針對蒙古諸部實行草原管理模式,各個部落的首領被冊封為貴族,同時具備一定的自主管理權限,另一方面大清朝的皇帝同時也是草原蒙古部落的大汗,這就從身份和形式上對滿清統治蒙古進行了重塑。

接下來我們再說雪域高原。針對青藏地區,還是採取宗教模式,但是必須要對藏區最高宗教領袖達賴喇嘛和班禪喇嘛進行制衡。當時,達賴喇嘛號稱是觀世音菩薩轉世,班禪喇嘛號稱是無量光佛轉世,於是滿清就在教義上將大清皇帝定義為文殊菩薩轉世,這樣一來就從宗教層面與達賴和班禪形成了互相制衡的地位。

另一方面,朝廷又賜下金瓶,要求達賴和班禪的轉世必須要經過「金瓶抽籤」,這樣既杜絕了地方勢力對宗教領袖人選的幹涉,又使得宗教領袖的冊封實際上等同於要受滿清朝廷的認可。

總之,正是因為滿清通過一系列手段使草原文明、中原文明、雪域高原文明、西域文明等多個文明在大清帝國中得到重塑,而滿清自身在部分漢化的同時又沒有喪失自己立國的基本盤,所以其終於突破了「胡虜無百年國運」的魔咒!

圖/來源於網絡

文/華夏問長安

相關焦點

  • 「胡虜無百年之運」:北魏孝文帝的全面漢化導致的鮮卑文化的消失!
    史學家曾言「胡虜無百年之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就深刻地詮釋了這句話。北魏由鮮卑族建立,北魏第六位皇帝魏孝文帝拓跋宏自小便接受儒家思想文化薰陶的北魏皇帝,自魏孝文帝開始全面漢化改革,最終讓鮮卑民族和文化消失在漫漫歷史長河中。
  • 此少數民族打破「胡虜無百年國運」魔咒,卻逃不過皇帝的短命詛咒
    在中國歷史上,北魏是第一個以少數民族的身份入主中原,在中國北方形成穩定統治的政權。北魏原稱代國,在西晉時拓跋猗盧被封為代王,後一直頑強存在於北方草原。公元386年,在前秦的灰燼上,拓跋珪重建國家,後定國號魏,史稱北魏。
  • 自古南方從無徵服過北方,為何獨他能成功以南統北,佔據天下?
    於是他命令自己的心腹將領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為號召,舉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統治,歷時一年有餘,於1368年秋攻佔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之後繼續向北用兵,實現了全國統一!朱元璋深得六百年後的毛主席的軍事精髓。今天再讀當時朱元璋決定北伐時,發布的《諭中原檄》,仍覺得氣勢磅礴,一股氣衝山河的偉岸氣概,全文節選如下,與君共賞!當此之時,天運循環,中原氣盛,億兆之中,當降生聖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今一紀於茲,未聞有治世安民者,徒使爾等戰戰兢兢,處於朝秦暮楚之地,誠可矜閔。
  • 日本學者:「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中國」,這是為何?
    為何「崖山之後無中華」崖山海戰,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一場戰爭,也是宋朝的最後一場戰爭,這場戰爭的結束也代表著宋朝的結束,元朝成為了新的朝代,而元朝是由蒙古人建立的,蒙古人一直被漢人認為是異族,蒙古人推翻宋朝建立元朝,也對我國後世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 日本三次打斷中國國運,哪次更讓你扼腕嘆息?
    歷史上無論盛極一時的「遣唐使」風潮,還是後來出土的「漢倭奴國王金印」,都無一不在說明古代日本與中國的密切關係。而對於中華文明的傾慕之情,更是刻入了日本文化的骨髓,甚至成為信仰。崖山之戰後,聞聽宋室隕落,日本竟舉國茹素,向西跪拜痛哭,哀拗不已。此情此景,即使現在讀來仍讓人心情複雜。
  • 韓服、和服都是受到漢服影響,為何日韓傳統服飾的繼承比中國好
    日本向來喜好對賭國運,由於在韓戰中分享到了巨額戰爭紅利,日本的經濟在戰後高速發展,與之而來的便是本國人民對文化和民族的強烈認同。在這一趨勢下,不難理解為何和服依然被日本人民所喜愛,主要由於全體國民對本國文化的自信使得他們可以挺直腰杆面對世界。
  • 道光皇帝為何瘦的跟大菸鬼一樣,難道皇帝的面相真的代表國運嗎?
    上回我們跟大家聊了聊,說這個皇太極怎麼那麼胖,同時呢我們也看了滿清12位皇帝的畫像,在這個畫像中,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到,滿清的後幾位皇帝,包括溥儀,一個賽著一個那麼瘦。結果當天晚上道光皇帝就得了一夢,夢中有個龍王就跟他相見,這個龍王說我的小兒子化成魚在那遊玩被你抓到,結果你還把它給吃了,我要報復你,怎麼報復你呢,我要把你滿口牙都打碎,所以後來道光就滿口無牙。
  • 高樓寨之戰的失敗,漢人徹底奪取了滿清的軍事大權
    而在滿清建立的早期,清軍的精銳都是八旗軍,時間不過二百多年,軍事力量的掌控大權為何又回到了漢人的手中?在太平天國運動時期,有一場戰爭,是滿清軍事大權徹底淪落到漢人手中的標誌,高樓寨之戰。
  • 武昌起義在規模上遠不如太平天國運動,為何卻能讓清朝統治崩塌?
    太平天國運動,1851年開始,1864年結束。武昌起義,1911年爆發,天下形勢驟變。在時間上,兩場運動中間隔了半個多世紀,別小看這幾十年的時間。這幾十年裡,清廷內外部矛盾逐漸積累質變,民族危機一步步加深,這段時間也是清政府乃至整個中國封建帝制時期最努力變革的幾十年,對中國近代政治產生了深遠影響。按道理來講,武昌起義在規模上遠遠不如太平天國運動,為何卻能直接搞垮清廷?
  • 韓國發大水衝出一古石碑,為何卻讓韓國人感到恥辱?
    作為東亞幾千年來的大國和強國,中國的歷代王朝都深刻地影響著周圍的諸多國家,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向他們大量輸出。古代受中華文化影響最深的,莫過於朝鮮半島了,今天的朝韓兩國以前長時間都是一個統一的政權。在朝鮮半島上建立的國家有高麗、李氏朝鮮等,都是長期作為中原王朝的藩屬國而存在。
  • 中國歷史上沒有昏君的朝代,但不到三百年,還是走向了滅亡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千百個朝代的興亡,當然與處於九五之尊的皇帝有很大的關係,當一個朝代皇帝賢良有德,朝代能維持較長的時間,而一個皇帝變得貪圖享樂,親小人,遠賢臣,這個王國就岌岌可危了。同樣在歷史上,也有一個可以說是唯一沒有昏君的朝代,然而,在三百年內,還是走向了滅亡,這又是為什麼?這就是清王朝時期。為何清王朝沒有昏君?客觀地說,導致朝代滅亡的君主,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王氣在此」的陳後主,「何不食肉糜」像晉惠帝這樣智商平平的帝王,另一種就是不務正業的新朝王莽、隋煬帝、明代崇禎等。
  • 真的是「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嗎?
    一直把中國作為宗主國的朝鮮非常鄙視蒙元文化,拒絕再把蒙元統治下的中國當作宗主國,所以才有了「崖山之後無華夏」的說法,從這點也說明了武力是無法徵服文化的。滿清是另一支少數民族統一中國的朝代,相比蒙元而言,滿清對漢文化進行了更大的破壞,最明顯的是服飾和髮型,而且晚清政府的腐朽,更是使得中國成為了人人可欺的落後國家的代表。
  • 「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背後有怎樣的陰謀?
    一、「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的論證基礎所謂的「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其理論基礎是基於宋朝和明朝兩個漢人王朝被草原民族所滅亡的事實。首先說崖山之後無中國。這是漢人疆土第一次被草原民族完全佔據,所以漢人的文化傳承和經濟體系遭到毀滅性的破壞,「崖山之後無中國」的論證基礎便出自這裡。其次說明亡之後無華夏。明朝是我國封建王朝中最後一個漢人王朝,其被滿清滅亡之後,國家進入到滿人統治的時代。
  • 孫殿英的士兵盜墓時發現慈禧是小腳,難道慈禧不是滿清貴族?
    鹹豐帝英年早逝後,慈禧扶持光緒帝上位,不過世人都知道,光緒帝只不過一個傀儡,從來不敢違抗慈禧,一生中僅此一次違逆慈禧的百日維新運動,在萌芽期就被掐死了,而光緒本人也因此被慈禧囚禁。在當時那個險象環生、惡劣嚴酷的政治環境中,慈禧自始至終緊繃著一顆心,沒有一絲懈怠,時時刻刻都在思索如何維護清王朝的統治。
  • ...現在是建國以來的國運時代,15年後美國經濟體量是中國的75%
    作者|慧羊羊、田心 來源|阿皮亞(ID:APPIA-ANTICA)「今天這個形勢可以看到,一句話,國運。但是這個國運不是老天賜給我們,是我們幹出來的。」「今年結束以後,中國的(經濟)體量是美國的75%,15年以後美國是我們的75%,這是一個歷史的時刻。」
  • 道統與國運
    此後,無論是蒙元、還是滿清,我們始終在「文化優越性」的維度,極大的保持了我們的千年一貫性。為什麼中國人是中國人?不僅僅是因為我們有春節,更是因為我們的文化優越性。當然,在遭遇西方人的挑戰後,現如今,已經不再有人相信這點了。
  • 中國古代唯一一個沒有昏君的王朝,為何不到300年還是走向滅亡?
    這句話聽上去非常有道理,中國的王朝,往往興起在開國興起,衰落於守成之君,最終滅亡在殘暴或者昏庸的皇帝手上,漢末的恆靈二帝,唐代自唐玄宗以後,除去唐憲宗和唐憲宗,基本都不咋地,宋朝任用奸臣的宋理宗,還有明末的崇禎,可以說他們都是導致王朝覆滅的罪魁禍首。然而中國有一個朝代,可以說是唯一一個沒有昏君的王朝。歷經276年,一共傳承了12個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