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東亞幾千年來的大國和強國,中國的歷代王朝都深刻地影響著周圍的諸多國家,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向他們大量輸出。古代受中華文化影響最深的,莫過於朝鮮半島了,今天的朝韓兩國以前長時間都是一個統一的政權。在朝鮮半島上建立的國家有高麗、李氏朝鮮等,都是長期作為中原王朝的藩屬國而存在。然而,對於這樣一段我國百姓耳熟能詳的歷史,韓國民間幾乎很少有人知情。
1627年,大金汗皇太極宣布改汗為帝,改國號為「大清」(原大金),改元為崇德(原天聰),改族為滿洲族(原女真),簡稱滿族。
滿清12帝13朝(其中首帝努爾哈赤,為滿清次帝皇太極所追晉,按實際履職狀況,只能算大汗),皇太極一人獨佔天聰、崇德兩朝。是個汗、帝交融的標誌性歷史人物。
大金經石破天驚的「四大改」後(改帝、改元、改國、改族),充分凸顯了皇太極戰略格局的不同凡響。
雖然立國之初,滿洲族僅廁身東北區區一隅,能否打敗大明,只能說看見點星星之火,而定鼎中原、御及八方,目前還只是畫在皇太極宏大的夢境裡。
顯然,以努爾哈赤拼出來的後金奴隸制的底子,欲抗衡日薄西山的農耕制的大明帝國,說實話,是懸而又懸、機會渺茫。但以滿騎來去如風地迅疾,打家劫舍、抓一把就跑,還是蠻勝任的。
不過,皇太極與努爾哈赤不同。兩人的不同點,在於其雖在軍事能力上稍遜乃父;但在政治籌略的格局方面,卻遠超努酋許多。
不信,看看皇太極繼位後的一系列動作。
天聰元年一月(1627),金汗皇太極剛剛繼位幾個月(在他爹死後馬上即位,宣詔次年為天聰元年),憋的第一個大招,就是閃擊朝鮮(現朝、韓整個半島範圍)。
其實,這個時候就打朝鮮,風險很大。
一,先說後金的外部環境。
其父努酋未等統一女真全域,便在天命三年之時,以「七大恨」為由,著急忙慌地反起了宗主國大明。
之後雖有氣貫長虹之薩爾滸一勝,亦有迎面受挫之寧遠一敗。寧遠與袁崇煥對陣之敗,就是奴隸制公社後勁不足的明證。至努酋炮傷駕崩之時,才勉強統一了遼東。
其時的態勢,真的不算太好。蒙古和朝鮮兩個大明之屬國,用胳膊將女真左右一夾。大明踞於南方,掄棍子由下往上一撩擊,後金這塑料體格,能受得住麼?
並且,努酋又因四處掠奪、東徵西討,而致政治處境相當的孤立。一旦戰敗,除了往人跡罕至的西伯利亞跑路,估計也只有涉險下海,投降倭寇一途了。
其實,大明一直信奉「禮治四夷」,從沒真得向藩國,打出惡毒地撩陰一擊,否則,早就沒有日後的滿清三百年了。
不過,向來待外族甚為苛酷的努酋,難得的對臥榻之側的蒙古,實行了撫蒙固邊的政策。以「編旗、聯姻、賑濟」等懷柔手段,算是暫時讓蒙族居中觀望、不以其為敵。
這下讓努酋做對了,省卻了他兒子不少的麻煩。
問題在於朝鮮,朝鮮服膺大明的管束,比較馴良可靠。國內又推行中華儒家文化,以「大明曆」為朝鮮計年,尊明為父。
「萬曆三大徵」的朝鮮之役,大明一舉擊敗了日本,挽救了朝鮮。此舉既鞏固大明王朝在東亞無可爭議的領袖地位,又讓朝鮮無可救藥地傍上了大明。
同時也讓後人看到,努酋如此早早地反明,是多麼的缺乏地緣政治眼光。
沒辦法了,老子約好了炮,自己已跑到了天國,那麼,兒子含淚也要再打下去。常言道,柿子揀軟的捏。蒙古一旦居中,欲謀中華,必先伐朝鮮。
然而,大明的天啟皇帝是一個木工,又不是一根木樁。他會站在那兒,看著後金斷其臂膀,而置之不理嗎?前幾年來來往往的拉鋸,後金不是在邊境,佔不了多大的便宜麼。
被天啟帝錯貶了的守遼能臣熊廷弼,不出幾個月,便尊旨重回崗位,何況還預埋下毛文龍駐守皮島,以牽制後金之子。
不巧的是,此年天啟帝重病駕崩,閹黨魏忠賢趁機幹掉了熊廷弼,換上應對無措的王化貞,遼東一時頓陷危局。
二,再說後金內部環境。
由於後金實行的是」三大貝勒按月輪值坐政」的奴隸社會制度,導致皇太極權力分散,掣肘頗多。這汗位說白了,也就是股份多點的股東,完全與中央集權制皇帝的唯我獨尊,不可同日而語。
權力的分散,不僅意味著汗王沒有太多的主控話事權。而且,這話事權,什麼時候說沒了,也可能就真會沒了。
權力,男人的春藥,女人的依靠。貝勒們對汗位的虎視眈眈,汗位遂成眾矢之的。
此時,基於內權未固、外援無著的狀況,後金卻選擇魯莽地突襲朝鮮。皇太極的初次試水,水平確實也不咋嘀。
皇太極雖然出錯了招,運氣卻是好極了。
三,丁卯之役及戰後地緣政治的影響。
朝鮮無力,不足為慮。但天啟一走,崇禎繼位,忙於治內,也無暇北顧。遼東前線,前期王化貞的應對無措,後期袁崇煥的偏於固守遼邊,加上毛化龍的掩敗為功。種種因素,讓大明變得危機四伏。
如此一來,命運女神把從皇太極處,拿走的運氣,又重新放回到皇太極的甲冑之中。
局勢開始峰迴路轉、一馬平川了。1627年,皇太極命阿敏、濟爾哈郎、阿濟格、杜度、嶽託等貝勒統兵3萬襲朝。
戰爭之勝敗,實際上不是在比誰的高招出得多,而在比誰的昏招出得少。
顯然,皇太極出錯少了點,僥倖在戰術上取勝。最終得以與朝鮮立壇盟誓(史稱江都之盟),結金蘭之交,訂立《江都和約》。
逼朝鮮與大明絕交,從此歲貢後金(此戰前,是女真向大明、朝鮮歲幣進貢)。並要求朝鮮廢除大明「天啟年號」,改用皇太極的「天聰」年號。
談判良久,朝鮮政府就是死活不肯廢棄大明年號,最後,雙方妥協,朝鮮不用任何年號,只用天幹紀年。
此戰,大明史稱「丁卯之役」,朝鮮史稱「丁卯胡亂」。
後金掠奪回大量的糧食、牲畜和俘虜。給經濟低迷的後金,補了一大截的血,結局看上去確實很美。
其實看朝鮮在史書中,稱後金為「胡」、「夷狄」、「犬羊之輩」,便對此時的朝鮮,產生了一種我傍上「天朝上國」,自譽「小中華」,決不會跟後金跑的感覺。
果不其然,後金如今的實力,即便是勝朝甚易,朝鮮還是照樣看不起後金,這邊剛被按著跪拜金蘭,那邊就飛書大明哥訴苦了。
朝鮮不僅向大明朝廷稟報了被「夷狄」、「胡亂」所迫,盟誓訂約之事,還改用海路,繼續向大明進貢為臣。大明回以諒解並褒獎朝鮮的「君臣大義」。
然後,朝鮮開始對後金耍賴了。歲貢常不足所定之十分之一,拒獻金銀、牛角,藏匿後金逃人,常罷互市交易,加固邊境12城之城防。
而且在當初訂約之時,其它都敷衍答應,就是死活不答應與大明斷交,阿敏不得不退了一步,不再強求朝與明絕。
再說,後金因為奴隸制的關係,在國力上,僅軍力較為犀利兇悍外,其它如內政、外交等國本等方面,還是一塌糊塗。
朝鮮身為久於師習大明農耕制的屬國,自然看得出來,後金這「錦繡其外、敗絮其中」底子的毛病。
皇太極這一戰,雖在戰術上僥倖取勝,卻難掩其在戰略上的失意。因為朝與明絕交未達成,小弟也沒收成,小弟還常常少上貢,耍小性子罷市。
四,皇太極在「丁卯之役」後的改革。
反思後,皇太極開始學聰明了,一切都忍了。他深知國力的強弱,來源於制度的優劣、及民力、經濟的強大,而非一味窮兵黷武的一蹴而就。
皇太極遂師習大明政制,改革後金相關制度,向大明的中央集權制靠攏。
1.改革與「三貝勒同坐政」的分權制度,一人獨權,令行禁止。
2.一改努酋之以「八旗為本」的落後制度,逐步向封建官僚制度轉化。
3.大力推行「漢文化」進入女真族,設立吏、戶、刑、工六部管理後金,任用漢官,開科納士。
4.約束女真人及其貴族的權力,提高漢、蒙各族人民的權利。
5.在經濟上,一舉廢除了努爾哈赤的「抗拒者殺、俘虜者奴」的奴隸制政策。大量變「漢奴」為民戶。體恤百姓,使其「專勤南畝、以重農本」,農業的地位,被大幅度地提升,一改遊牧民族一貫無根飄萍似的搶劫生活。
「民定則國安,民流則國浮」,誠如斯言。「遊商」變成了「坐商」,這一劍,皇太極在遼東整整磨了九年。
待到攻下了察哈爾,收復了蒙古最後一塊硬骨頭林單汗之子額哲。額哲為投名而上獻傳國玉璽。接璽後,皇太極遂圖謀稱帝。
遣使知會於朝鮮,使者卻被朝鮮所扣。後來勉強過來祝賀的朝使,卻拘於中華正統禮儀,以只跪皇明,拒拜胡虜為由,拒絕跪賀皇太極稱帝。
五,「丙子之役」,二次擊朝。
於是,表面上怒不可遏、內心早謀定而動的皇太極,命令清軍二次擊朝,史稱的「丙子之役」的戰爭開始了。
戰前的態勢是這樣的,崇禎朝受制於東林黨的黨爭,加上歷年赤地千裡的大旱,農業的根基受到了巨大的削弱,李闖義軍又在中原牽制大量的軍力資源,大明的國力正逐步走向衰弱。
蒙古已從居中壁觀,變成了大清的協從國。毛文龍早已被袁崇煥所斬,頗受爭議的袁崇煥,又被崇禎帝所凌遲。
這個王朝,已經到了椽爛梁朽、屋頹院敗的境地了。此時的朝鮮,若爛熟的桃子,不摘,自己也會循風而落。
1636年,早非吳下阿蒙的皇太極親率12萬的鐵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舍堅城不攻,用後來美軍在太平洋上用的「」蛙跳戰法」,一路長驅直入,僅用12天,大清兵鋒抵至朝鮮京城。
隨後,依次擊敗從朝鮮各地,趕赴京城勤王的朝鮮軍隊。朝鮮仁祖在南漢山城避難不過,向清朝投降。從此願與大明絕交,去作清朝的小弟。
次年,皇太極要求朝鮮樹立一座功德碑,以頌揚大清皇帝的功績。在清朝的壓力下,朝鮮仁祖被迫同意立「大清皇帝功德碑」,並於1639年,矗立於當年皇太極受降的三田渡地區。
至此,由韓國該碑所帶出來的背景資料、來龍去脈,全部介紹完畢。
六,當今韓國以碑為恥的緣由,及對後世的昭示。
那麼近代的韓國人,為什麼異於十七世紀的朝鮮人,對此碑深感屈辱,決意埋碑,不讓其面世呢?
大清入主正統已三百多年。按說朝鮮不會那麼迂腐,一直視之為「胡虜」吧?這倒不會。
但到了清末,清朝國力下降,被日本在1895年的甲午戰爭中狠揍了一頓,算是報了當初在「萬曆三大徵」朝鮮之役中,被大明狠揍之仇。
李鴻章籤訂了《馬關條約》之後,朝鮮與清朝絕交,脫離主藩的關係,就此別過。自此,朝鮮傍上了日本,同時,其國內的民族主義也抬頭了。
此後開化黨人掌權,開始「親日驅清」的運動,並進行以日本的「明治維新」為樣板的近代化改革。
與之相配的,開化黨人(又稱日本黨)在朝鮮進行大規模的驅清行動。包括拆毀了迎恩門,推倒,並掩埋了三田渡的「大清皇帝功德碑」。
清朝政府此刻自顧不暇,對此也無可奈何。家裡的東西都給賠光了,飯都吃不上,還在乎那個落在朝鮮的石碑。皇家的臉面說不要,就不要了。
實力是尊嚴的底片,沒有底片,自然衝洗不出光豔動人的照片。
而朝鮮自然不管統治中華的,是大明、還是大清,反正他們都是代表中華(外邦與我國民眾不同,我民眾常有明粉、清粉之別,清黑又特別多,滿清統治中原,都三百多年了,還有一些人不承認滿清王朝的正統性)。
只要大哥沒實力,就不是我大哥。其實,日本何嘗不是當初中華的藩籬國。英雄不問出處,各國只認實力。
再說些題外話。環顧中國的四周,當中國實力強盛之時,中華文化無不被周邊各國奉為圭臬。而當實力衰弱時,又聞一陣稀裡譁啦的洗牌聲。
此刻,中華文化是我們中國,保住亞洲領袖地位的保底價或底牌(不太恰當的比方哈)。
各家小弟互相開打也好,直接攻打我們也好,目的都是想取我「領袖地位」,而代領東亞。從來不會有日本打朝鮮,是為了取代朝鮮的國際地位。打朝鮮,也是瞄著中華的領袖之位打得,邊打、邊覬覦著領袖之位,東南亞的小國、小邦也一樣。
這就說明中華文化,才是真正的領袖實力,至少在東亞地區是這樣。在此點讚永樂大帝五分鐘,格局宏大,穿越古今。
派鄭和七下西洋,傳播中華文化遠至非洲。可惜不長久,若是各洲也都靠近我們,傳播起來方便,就沒美國什麼事了,科技厲害,只是方便了人類,文化厲害,卻能讓人類皈依中華。
五千年下來,中華文化對周邊的滲透力,是極為可怕和潤物無聲的。她讓周邊的外國人因為此生不是中國人,而從骨子裡感到自卑。
這種自卑,會因我國力的衰弱,或對方民族主義地抬頭,以「自傲」的形式出現。比如韓國的某些申遺搶註,日本說某些中華文化項目,在他們那裡,才是正統的諸如此類話語。
說來說去,就是暗地裡怨自己,此生不是中國人,弄個中華文化的招牌,還得靠手速去搶註,累死他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