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剛過不久,本該是大家收拾行囊、街上車水馬龍的樣子,今年受了疫情的影響,卻顯得有些冷清;對於好多居家的人來講,也平白的多了一絲焦慮。不過還好,戰」疫「已經取得重大勝利,我們只需要靜靜地等待、春暖花開。
讓我們把目光轉回來,投向500年前,那個時候,還是明朝,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兩個半聖人之一的王陽明還在,他所創立的心學,已廣為傳播。
讀書
心學有三個部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我們今天主要就知行合一這部分,結合當今現狀,做出適當的分析,以期古為今用。
王陽明 即 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諡文成,故後人又稱王文成公。
高山仰止
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
」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王陽明語),意思就是「對某事物或道理是否知道得深切是可以從行為中看出的;而行為的正確精準與否也反過來影響到對事物的理解。」這個世界上道理人人會講,包括諸子百家各有用武之地,但如果不從心上用力,磨練出不偏不倚、動轉得勢的強大心靈,即使做同樣的事,說同樣的話,動作也會走形;畢竟相由心生,情隨事遷。
讀萬卷書
在知與行的關係上,王陽明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最終結果則表現為「致良知「。
那麼具體來講,所謂的知行合一,是說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道理,既有不同的一面,又密不可分,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要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近代陶行知在他的生活教育論中也倡導「知行合一」,認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行萬裡路
所以我們既要認真學習相關知識,潛心鑽研;又能學以致用,堅決用知識指導實踐。
目前,疫情尚處於關鍵時期,從上到下,制定了非常多的應對措施,我們唯有從敬畏生命的高度,從大局出發,嚴格實施和遵守,方能發揮集體的協同作用,取得最終勝利。
我們很多的國人,深受某些思想的影響,喜歡鑽空子、耍小心眼、曲線運動;或者抱有僥倖心理,認為不會落到自己頭上;或者自由散漫,無政府主義橫行……在此緊要關頭,請大家務必按照政府的統一部署,不打折扣、切實執行,方能度過危機。
願此次危難早日解決,也相信我們必能取得勝利,加油!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