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對於我們現在的處境來講,有何借鑑意義?

2020-12-23 騰訊網

春節剛過不久,本該是大家收拾行囊、街上車水馬龍的樣子,今年受了疫情的影響,卻顯得有些冷清;對於好多居家的人來講,也平白的多了一絲焦慮。不過還好,戰」疫「已經取得重大勝利,我們只需要靜靜地等待、春暖花開。

讓我們把目光轉回來,投向500年前,那個時候,還是明朝,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兩個半聖人之一的王陽明還在,他所創立的心學,已廣為傳播。

讀書

心學有三個部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我們今天主要就知行合一這部分,結合當今現狀,做出適當的分析,以期古為今用。

王陽明 即 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諡文成,故後人又稱王文成公。

高山仰止

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

」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王陽明語),意思就是「對某事物或道理是否知道得深切是可以從行為中看出的;而行為的正確精準與否也反過來影響到對事物的理解。」這個世界上道理人人會講,包括諸子百家各有用武之地,但如果不從心上用力,磨練出不偏不倚、動轉得勢的強大心靈,即使做同樣的事,說同樣的話,動作也會走形;畢竟相由心生,情隨事遷。

讀萬卷書

在知與行的關係上,王陽明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最終結果則表現為「致良知「。

那麼具體來講,所謂的知行合一,是說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道理,既有不同的一面,又密不可分,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要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近代陶行知在他的生活教育論中也倡導「知行合一」,認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行萬裡路

所以我們既要認真學習相關知識,潛心鑽研;又能學以致用,堅決用知識指導實踐。

目前,疫情尚處於關鍵時期,從上到下,制定了非常多的應對措施,我們唯有從敬畏生命的高度,從大局出發,嚴格實施和遵守,方能發揮集體的協同作用,取得最終勝利。

我們很多的國人,深受某些思想的影響,喜歡鑽空子、耍小心眼、曲線運動;或者抱有僥倖心理,認為不會落到自己頭上;或者自由散漫,無政府主義橫行……在此緊要關頭,請大家務必按照政府的統一部署,不打折扣、切實執行,方能度過危機。

願此次危難早日解決,也相信我們必能取得勝利,加油!

舉報/反饋

相關焦點

  • 王陽明:致良知,知行合一
    有一天,他突然問書塾老師:「何為(人生)第一等事?」老師回答說:「惟讀書登第(做官)耳!」王陽明疑惑地說:「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聖賢耳!」這個「讀書學聖賢」的心願,表達了少年王陽明要做聖賢的遠大志向。王陽明的人生目標,大概就是在這個時候確定的。
  • 王陽明: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正是私心、私利、私慾的計較,才使得我們與聖人相去懸隔,甚至背道妄行,甚至墮落到極點而不能求之於人道之域。「心即理」作為一種觀念,在理論上建立起了人的現實存在與最高天道之間的本質同一性,為人的生存確立了本原性的生命根基,同時也為人生的意義確立了本原性根基。如若生命沒有根基,談何生命的意義?因此在王陽明那裡,「心即理」即是生命存在的意義本原。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究竟是什麼意思?原來我們一直理解的都有誤
    一說到王陽明,大家都會想到他提倡的「知行合一」,而且似乎每個人都懂是什麼意思。「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有一個流行的解釋是:認識(「知」)和實踐(「行」)的關係,有了正確的思想認識僅僅是一方面,還要將之運用於實踐,就是知道了還要行,讓實踐和認識相統一,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達成修齊治平的目標。要理解知行合一,先看看王陽明自己是怎麼說的。「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 王陽明龍場悟道,悟了什麼,有何現實意義?
    王陽明龍場悟道,自然是悟了「陽明學」,現實意義就是將「心學」、新儒學往前推進一大步,取代了已經開始衰微的經學、理學、打開了儒家學派的新局面,讓這門自先秦創立的學問流派適應時代和思想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臺階。 不過若是想真正搞清楚內裡乾坤,就得有點耐心了。
  • 知行合一王陽明12:心學,強大內心的終極武器
    知行合一王陽明12:心學,強大內心的終極武器讀書投資大腦,思維改變人生,大家好,歡迎繼續關注老牟的讀書圈,今天我們繼續來講知行合一王陽明,昨天我們結束了王陽明的一生履歷。至於如何擺脫情緒的控制,王陽明講的是不要執著,凡事都應該以平常心應對,太過執著就容易形成情緒的波動,比如有的家長教育孩子,說著說著就急眼了,這就是太過於執著,反而教別人的孩子,或者跟同事之間交流,不容易出現這種情緒,就是因為我們沒有這種執著。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越是關心,關心則亂。
  • 讀書:稻盛和夫和王陽明的知行合一
    上班路上聽樊登讀書,《王陽明大傳》,講述了王陽明一生的幾個故事。之前看過王陽明傳,看書了解到的遠比聽到的精彩。最近看了稻盛和夫的《心》、《活法》、《幹法》,與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很相近,於是重溫王陽明的哲學。
  • 56歲的王陽明用一生告訴你:沒有意義的人生,空活百歲,又有何用
    王陽明也叫王守仁,子號陽明先生,出生於明憲宗成化八年,於明世宗嘉靖七年去世了。王陽明用自己56歲的一生告訴世人:一個有意義的人生,即便是短暫的,也是閃耀的,沒有意義的人生,即便是長久的,也是沒有用處的。
  • 明朝王陽明創立心學,知行合一原來是這個意思
    知行合一的真正內核同樣用四個字來概括就是以人為本。王陽明所創立的心學是中國封建歷史上離我們最近的一個理論研究成果。而且它的創立者王陽明通過自己研究得出的這個理論成果指導了自己的實踐活動而且立下了很大的功勳。
  • 王陽明的心學精髓:知行合一
    王陽明心學的核心奧義,就在於四個字「知行合一」。有人看到這,可能要關了。心想廢話需要你說麼。別著急。我分享下我的理解,看能不能讓你的心思幡然一震。這個知有什麼意義呢?意義就在於你要考慮他人的感受罷了,而他人的這種感受是主觀的東西。很顯然就有人並不在乎這個,所以類似這樣的知都是虛無的, 它的唯一意義就在於人際關係的應用,不是真知。又,你通過分析發現選某個工作更好,那這些分析是基於什麼樣的知呢?待遇好,晉升快,有錢景,這些知也是別人給予你的知,不是真知。
  • 解讀王陽明知行合一學說,吸取傳統文化智慧。我們修身成事的法寶
    明代大思想家王陽明原先也是朱熹的粉絲。後來王陽明在貴州龍場悟道,脫胎換骨。他領悟到了聖人之道,提出了知行合一學說。傳播開來影響巨大深遠。王陽明認識到,知和行分開為害不淺。他提出,知和行是一回事。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行是合一的,不能分成兩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成果。
  • 知行合一王陽明3:知善知惡是良知!我們該如何區分善惡?
    知行合一王陽明3:知善知惡是良知!我們該如何區分善惡?讀書投資大腦,思維改變人生, 大家好,歡迎繼續關注老牟的讀書圈,我們繼續講知行合一王陽明的第二部。昨天我們講到了所有的善惡煩惱都來自內心發出的意念,也就是與生俱來的七情六慾。
  • 王陽明: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在於行,在於知道之後去驗證求真
    說起王陽明,大家應該並不陌生,他是中國的心學大師,憑藉創造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贏得了古往今來人的認可。那麼什麼是「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呢?今天我們來一起探討一下。1、知行合一顧名思義,它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王陽明認為,知行合一的要點不在於知,而在於行。
  • 王陽明:這才是「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若能悟透,好運自來
    而真正的知行合一,知行是一體,當你一念起處,就是知,直接按照這個心念有所表現,才能知行合一,而不是另外起一個行的心,那麼就會有妄念來幹擾你,讓你不能行動徹底。《傳習錄》裡面記載了王陽明和學生徐愛的一段對話,是關於知行合一方面的。
  • 王陽明的心學是什麼?「知行合一」你真的明白嗎?看完你就明白了
    其一就是儒家學派的孔子,其二就是王陽明,再加半個曾國藩。王陽明究竟是何許人也,竟能有如此高的地位呢?明代王守仁,自號陽明子,因此被人稱為陽明先生,又稱王陽明。他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以及軍事家,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據說,陽明先生出生也是一段傳奇故事,他的母親生下他時已經超過了10個月。
  • 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即理也,王陽明的陽明心學原來這麼有用!
    良知在主體心中一開始就具有精神本體的意義,但這種本體就好比潛能,需要通過後天的工夫不斷進行延展。致良知的工夫具有過程性和階段性,良知作為本體,蘊含無限的真理,每一個階段對良知的認識總是有限的,每一個新階段的認識都是對上一階段的繼承和發展。
  • 「跟學王陽明」我們跟王陽明學什麼
    在談到青年立志時,總書記引用了一句古語「立志而聖則聖矣,立志而賢則賢矣」(《教條示龍場諸生》,王陽明)。那麼王陽明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總書記又為什麼要求思政教師都要向他學習?「誠意正心」「知行合一」之外,我們還有沒有別的需要向他學習的地方呢?
  • 「走近王陽明——首屆全國大學生知行合一傳習論壇」在我校舉辦
    10月31日,由2020陽明心學大會組委會和我校主辦的「走近王陽明——首屆全國大學生王陽明知行合一傳習論壇」在我校鐵城科教館報告廳舉行,會上舉行了全國大學生王陽明研究聯盟成立授牌儀式。   丁如興在致辭中指出,陽明心學具有豐富的當代價值與現代意義,是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方面。為了進一步推動陽明心學在國內外的研究及傳播,全面提昇陽明心學在國內外的影響力,紹興市人民政府從今年起,攜手國際儒學聯合會、中國哲學史學會,每年在紹興舉辦「陽明心學大會」。
  • 在被席書問到經典問題時,王陽明的回答也很經典:知行合一
    王陽明首次提出知行合一是在龍場講學期間,在被席書問到"朱陸異同"這個經典問題時,他同樣做出了經典的回答,總結起來就是四個字:知行合一。01 龍場坎坷遭遇的感悟王陽明被貶到龍場的遭遇極其坎坷,一般人早就心灰意冷了,甚至絕望了。
  • 知行合一王陽明7:摒棄弱點,光明本心,才能無所畏懼
    知行合一王陽明7:摒棄弱點,光明本心,才能無所畏懼讀書投資大腦,思維改變人生, 大家好,歡迎繼續關注老牟的讀書圈,我們繼續講知行合一王陽明的第二部。昨天我們講到了,知行合一擁有巨大的威力,可以撬動天地萬物。
  • 知行合一王陽明第二部8:心學的傳播命運
    8:心學的傳播命運.mp308:31來自老牟的讀書圈知行合一王陽明8:心學的傳播命運讀書投資大腦,思維改變人生,大家好,歡迎繼續關注老牟的讀書圈,我們繼續講知行合一王陽明的第二部這種觀點在百姓中極具煽動性,因為有史以來以來,只有王陽明的心學,對他們產生了尊重,別人都告訴他們是螻蟻,賤民,而王陽明的心學卻告訴他們也可以成為聖賢。朱老夫子告訴他們要安分守己,做個本分人,但王艮卻說這些都是扯淡。我們要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生活,想做什麼就可以去做,你一定成功的。其實王艮說的是王陽明自尊無畏的人生觀,其實就是現在的成功學理論,是種能給你帶來自信的東西。